姥姥的炒疙瘩散文
姥姥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人,也是中国最后一代缠足的女人。记忆中的姥姥,是高挑的个子,但鞋子却很小,而且前端还是尖尖的,尽管形状酷似缩小版的高铁列车的车头,可走起路却很慢。总感觉姥姥像在用后脚跟儿落地,又像迎着五六级的偏北风,一副摇摇摆摆站立不稳的样子。
我曾经问过姥姥,“您穿上这种尖儿鞋,是不是很痛苦?”
姥姥一脸无奈的样子,“唉,我们这代人,就是从苦水里熬过来的。”
是啊,姥姥姥爷的大半生,都是从非常困难的日月里渡过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粮、油、肉、蛋的供应都是凭票。在有限的供应里,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根本得不到满足的。但姥姥总会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精打细算,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快乐幸福。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星期天常和妈妈一起去姥姥家。一到姥姥家门口,姥姥就会踮起脚尖儿,颤巍巍地迎过来,笑着用她温热的手把我领进屋里,将她舍不得吃的那些收藏了许久的水果糖塞给我。然后,笑眯眯地问我,“小宝儿,还想吃姥姥做的炒疙瘩不?”我只管笑着点头,甚至有点儿控制不住口水。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吃一顿炒疙瘩,也不是随便敢想的事情。人们常说“糠菜半年粮”其实,那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姥姥为了让我吃上一顿美味又解馋的炒疙瘩,她撵着尖尖的小脚儿,开始了紧张的忙碌。姥姥要先筛面、活面、洗菜,准备好炒疙瘩用的所有调料。其实那时候的炒疙瘩,没有现在这么讲究,用一水儿的白面。白面只占很小的比例,大多是用玉米烫面儿。如果是玉米面不够精细,还要把粗糙的过一遍细罗,然后再掺上些榆皮面,用这种混合面做起来的疙瘩容易些,也不易散落,吃起来口感滑润、筋道。
六十多岁的姥姥踮着小脚,把一张大笸箩从墙角摘下来,慢慢撂在地上,然后再把一个简易板凳模样的罗床,放进笸箩里。姥姥俯下身子,蹲在地上,把粗糙的玉米面放入细绢罗中,在罗床上不停地摇动着那张筛面的细绢罗。我蹲在她身边,一边吃着姥姥的水果糖,一边看她筛面。
看姥姥筛面,我像看入了神。她手里的那张罗,咣当、咣当有节奏地在罗床上不停地跳荡着,在我眼里,就像来回奔跑的小火车,发出阵阵悦耳的声响。罗圈里的面被抖得上下起伏,像海边卷起的细碎浪花,不停地跳跃着,撞击着。而罗床下面,落下的面粉却如牛毛细雨,瞬间又堆积成金黄金*细腻的玉米面。姥姥反反复复不停地摇动着罗圈,很快地,笸箩里就积存了许多筛落的细面。
此刻,我看到姥姥褶皱的额角上,正冒出一颗颗细密的汗粒。然而,她顾不上擦一把汗,又立马把筛好的细面放进瓷盆,再抓一把姥爷准备好的榆皮面儿,掺在玉米面里。这时,姥姥又把一壶滚烫的热水浇在玉米面上,她用一双筷子不停地搅拌着,倾刻间,玉米面就被姥姥活成了柔软的面团儿。姥姥从瓷盆里取出面团,又在面板上不停地摔打,待面团儿摔打滋润,变成见楞见角的面坯时,姥姥的脸上才露出了舒心的笑意。她看着面团儿,很有成就感的自言自语道,“好了!好了!”
别看姥姥是小脚女人,她却很能干,做起饭来有条不紊,又干净又利落。她把烫好的面团打理得方方正正,放在案板上,用刀把它切成一厘米厚的面坯,再逐块儿将它们切成见方的骰子块儿,放进簸箕里,上面撒上少许白面,然后快速摇动着,摇动着,让白面均匀地包裹在面疙瘩上,像是挂上一层细腻完美的包浆。
姥姥就如一个小脚的魔术师,瞬间,让金*面疙瘩摇身一变,竟成了银装素裹,让人看了,真有几分晶莹剔透的感觉。
才上小学的我,本来就常常吃不饱,抓起几个姥姥刚刚摇好的白哗哗的面疙瘩,馋得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反反复复地看个够,真想马上放进嘴里,一口把它**去。
姥姥见了我那又馋又饿的样子便说,“那还不能吃,是生的,不熟呢。”我笑了,露出少年的羞涩,口水又差点儿流出嘴角。姥姥开心地笑了,我看她额上的汗珠正不断地往下淌,顺着苍老的脸颊滴落在地上。她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像在安慰我,悄声说,“小宝儿,再忍一会儿,姥姥马上做好你爱吃的炒疙瘩。”
那时候,农村做饭还是用柴灶锅。姥姥撵着尖尖的小脚,抱来一捆玉米杆儿,放在锅台下,在灶膛里燃起了红红的火焰。我在灶边好奇地看燃烧的焰火,等姥姥把水烧开,放进做好的面疙瘩。
灶里的火烧得很旺,可我还是不停地添柴,盼着早点吃上姥姥的炒疙瘩。很快,大半锅水烧开了,姥姥见沸水上下翻滚,便端起簸箕里的面疙瘩,很小心地顺着锅边轻轻地摇动,将它们一个个放逐到滚开的沸水锅中。
我那一双充满饥饿的小眼睛,在不停地追寻着下锅的面疙瘩,但腾腾上升的热气,让我失望得什么也看不见。姥姥把所有的面疙瘩下锅之后,就快速地用勺子顺着锅边,用力朝一个方向划水。划动的水流,在锅里旋转着,让沉浸在锅底的面疙瘩翻涌上来。透过升起的热气,我清晰地望见,姥姥努力划动的勺子,犹如一支划船的老桨,在风起浪涌的海面上艰难地不停地划呀划……
细细地回想起来,姥姥的一生,不正是一直在辛辛苦苦地,划动着自己生命中的那支桨吗?
随着水流的涌动,一个个白亮水嫩的面疙瘩终于浮出水面,我惊喜地望着它们时隐时现的样子,不禁快乐地笑了。
姥姥抹了把汗,俯下身子,又向灶膛里添了些柴,等面疙瘩完全煮熟,又把它们捞进一盆温热的清水里,过水之后,等待进入炒的环节。这时,姥姥又将早已准备好的土豆丁、胡萝卜丁放入锅里焯熟,这是当年姥姥炒疙瘩不能少的仅有配料。
最后的炒制环节终于到了,姥姥将柴锅清理干净,再烧热,把油瓶里很少的油小心翼翼地滴进几滴,放入葱花,再把焯好的土豆丁,胡萝卜丁放进锅里,加上少许酱油和清水,翻炒片刻之后,再把煮好的疙瘩放入,最后放青蒜、黄瓜丁,快速翻炒撒盐出锅。
姥姥早就看出了我那迫不及待的心思,便赶忙为我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炒疙瘩,又在上面淋了几滴香油。姥姥说那点儿香油她留了一年,只为倒浮油增香用。果然,碗里的几滴香油,在热气中迅速地弥散发出浓香,那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也一直萦绕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久久地,久久地挥之不去。
我记得,那次吃了两碗姥姥的炒疙瘩,吃到最后的时候,还剩了几枚疙瘩留在碗里。我默不作声地看着它,半天也舍不得吃。其实,它又何止是留在碗里呢?它分明是永远地留在我的心中,留在心头的一种美味与香甜,留在心灵深处的一种永不消失的幸福。
回味着那时候的炒疙瘩,不过是几种简单食材的混合而已,根本就谈不上炒。那可怜的几滴油,就像挤出来的几滴眼泪,它又怎能把一大锅面疙瘩炒香?如果不是适时地加上一点水,恐怕早就糊锅了。但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环境里,我们吃姥姥的炒疙瘩,显得特别的香,特别的满足,甚至还有种过年的感觉。
日月穿梭,光阴荏苒,几十年不声不响地过去了。社会在不断地变,许多人和事物也在变化,变得越来越让人开心,越来越幸福与快乐。如今的炒疙瘩,和姥姥那个旧时光里的已经完全不同了。人们不再用玉米面、榆皮面混合在一起了,食油也可以随意用,不再像从前挤眼泪一样那么可怜。炒疙瘩的各种食材和调料,更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除了胡萝卜、青豆、黄瓜、蒜苗之外,还可以加各种肉丁、蘑菇、虾仁等等。让人选择的余地太多了,真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科学、营养、健康就都可以。
眼前的生活,比姥姥炒疙瘩的年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我走过了南北东西,吃过了大大小小的饭店,各种风味儿的炒疙瘩也品尝了不少,但不知为什么,走到天涯海角,再也找不到当年姥姥炒疙瘩的味道了。
而今,姥姥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每每想起姥姥的炒疙瘩,心底都会有一种幸福的暗流涌动,都会想起她在罗床上筛面时的情景,想起她罗圈里振动的面粉荡起的细碎浪花,想起她向沸水中放逐的面疙瘩,然后用勺子作桨,划起旋转的水流,划动姥姥那一代人艰难的人生……
拓展阅读
1、朱自清散文《背影》读后感500字
淅淅沥沥的小雨朦朦胧胧,爸爸骑车的背影离我远去,渐渐消失。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在准备继续回校读书的情况下,从不让别人送到非要自己送儿子,到对儿子恋恋不舍,再到拖着肥胖的身躯翻过月台为朱自清买橘子的过程详细生动,充满了父亲对朱自清满满的爱,也充满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外貌、语言、心灵、神态各个对父亲细微的地方都能感受到父亲浓浓的爱。
由这我联想到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的父母对我何尝不是这样,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走进校门。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每一点进步中,不都蕴涵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吗?记得那年,父亲的学校招生,一天很早就出门几乎一天都见不着太阳,一次上课,听说父亲来接我,我高兴地或想一直脱了笼的小鸟。但好景不长,外面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在朦胧的黑夜中看不见任何东西,这时,听话见了爸爸熟悉的叫声,只感觉一件大衣披在我的身上,一把伞塞进了我的手中说:“天天,你先回吧!爸爸还我和同事谈事情,等一下就回去。只听见了那自行车的响声,然后一个模糊的黑影快速驶向远处。
2、高二抒情散文 :以梦为马
“昔时目为一叶所障,不慎跌伤,幸而不曾弄脏梦想,而今付诸全力,奔赴梦中的远方。”
“前方路漫漫,其道阻且长。”
一
当从云端跌下,低到尘土中,满身背负着被践踏出的伤,唯剩下干净如初的梦想。
当日一声炮响惊碎“天朝上国”的幻梦,来不及揉揉昏沉的睡眼,列强的铁骑就迫不及待踏上垂涎已久的东方天堂。从云端跌下,被侮辱,被掠夺,被践踏。《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剥夺的银两,压弯了多少百姓的腰?成倍的徭役,几乎覆灭了天朝的田亩。圆明园的烈火灼灼,顷刻湮没了百年的文化精魄。承受过所有能够想象的,无法想像的伤,几乎匍匐在列强脚下。
然而在长江、黄河之畔,长白、太行之巅,中华挺立了千年的血脉与脊梁,深深镌刻着的龙腾千年的梦想,不曾沾染分毫尘土,受到片刻损失。终于在某一天,爆发出觉醒的吼声——戊戌变法、辛亥**、新民主主义**的号角响彻寰宇。抗争,失败,再抗争,周而复始。梦想干净如初。有梦为马,在最危难的时刻撑起中华的脊梁!
当飞翔的羽翼受到损伤,无法再次翱翔,仍有梦想化马,行在向前的路上。
脚下的土地浸透了鲜血,发出奇异的味道,满目疮痍的河山似乎仍有硝烟未散。列强的铁骑踏碎锦绣江山,留一地凋伤枫叶残,却仍对这一片苦难的土地虎视眈眈。美利坚自诩为的君主,又怎容得*脉中凝聚了强大力量的中国?于是一群“忠诚”的追随者蜂拥而上,圈禁苦难中的中国:*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一声声尖锐的“支那”,扯碎那尚未来得及舒展的熠熠生辉的羽翼。
然而太古之初天地赋予龙族子孙的梦想不会折损,融入血脉之中,化为骏马,给疲惫无助的中国以无言支持。咬牙,昂首,固执地负隅顽抗。“另起炉灶”建立新外交,“求同存异”处理国际事务,“和平共处”推动社会进步……一步步行在前进的路上,有梦为马,在最艰辛的时刻冲破危险的战场。
三
当寻梦的路上初遇曙光,面对四周的鲜花和幻光,以梦想为马,坚持对的方向,奔向风景独好的远方。
“嫦娥”奔月,“蛟龙”潜底,科技发达的中国;第二经济体,出口国,经济发展的中国;面向未来,优先发展,教育争先的中国。建国最初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已不见,百废待兴的山河更恢宏。并非复兴,这是一条崭新的路:心中怀抱着独属炎*传承千年的中华旧梦,去奔赴社会主义期盼已久的全新篇章。
四面八方的赞美涌来,却再也不会如几个世纪前一般遮挡住看向前方的视线,因心中有梦为马,一心向前,因前方风景独好,匆匆奔赴。
以梦为马,匆匆奔赴梦想的远方,花火和灯光一起闪亮,也亮不过中华千年的理想,流光再美,也美不过中华兴盛的前方。那是心中一直的向往,竭尽全力向前奔跑,以梦为马,我看见远方的世界,华彩绽放。
千年王国,五千年的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以梦为马,步履匆匆,狂奔于流云之巅。
3、朱自清散文《背影》读后感500字
朱自清《背影》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却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背影》表现了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描写细腻、真实、深刻。作者二十岁的冬天的一天,祖母去世后,父亲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在那特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来,那背影就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文章中父亲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寻找座位、反复叮嘱;到亲自去买橘子,都体现了父亲的爱。各种事情,都是极其平常的,极其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我拜读后,也是深深为之感动。
父子之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深沉的,细细读来,不仅使人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种愧疚的心情油然而生。我不禁回忆自己每次离开家和父亲从我这里离开的时候,自己的父亲的背影,那种曾经面临分离的无奈和无可奈何的表情,那种永远难以名状的矛盾心情。一个父亲的爱,就是这样,只是默默付出,不需要回报,甚至不一定需要懂得。
读这篇散文,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一辈子不就是一直在探求做人的真谛吗?父母关心子女、子女关心父母,我们关心别人,别人关心我们,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不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吗?
4、朱自清散文《背影》读后感500字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影响致很深,以致在中小学生的心中“朱自清”这三个字已经与《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
今天,我也领会了大师的手笔—《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开头就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了中心,体会到了作品的中心。他之所以能感动读者是因为他对父亲的回忆时,写出了真情实感,和许多读者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胖胖的父亲蹒跚的穿过铁路,跳下去又爬上来,为的就是给儿子买橘子。在写信的内容中他写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提笔,诸多不便,大约离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些写得平静而又自然;而且都真实地描绘了作者内心对父母的喜爱,又因有这样的一位慈父而感到自豪,欢喜。
文章最后写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表达了作者思念年迈的父亲写得凄切感人。回想,我们每人都有一位慈父,为何我们一定要等到父亲年迈时才懂得父爱呢,父爱也是伟大的,有一句话说“父爱如山”这篇《背影》虽然很平淡无奇,甚至过于拙朴,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的话,却感到这篇文章蕴含着浓浓的父子情,其中蕴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其实朱自清的散文本身就感情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细巧,语句婉转。《背影》是他前期的代表作,他后来的散文更是语句洗炼成熟,《匆匆》、《荷塘月色》……
我也同有一位慈父,我一次次见到他日渐消瘦,眼角皱纹渐多,父亲也曾费尽周折为我弄些我喜欢吃的食物,父亲却节省下来,有时我考试考砸了,他还不但不责怪我,反而安慰我。我长大了,我才愈加清晰地看到了这种人间极致的美。我不知这种亲情从何而来,父亲这种伟大从何而来?
我不知还有多少人被《背影》感动。
5、写作从模仿开始散文随笔
马尔克斯常说:“学习写作总归要以前贤为楷模。”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海明威、卡夫卡、福克纳、塞万提斯等艺术大师的影响。选择这本短篇小说集,选择《纸做的玫瑰花》,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不是大师的巅峰之作,很多只是他学习时的模仿作品。
就拿《纸做的玫瑰花》来说,艺术上是对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致敬。简洁、紧凑、明朗的文体,小说中没有任何场景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甚至人物对话也多是“她说”来引导,在擅长句子的西班牙语的国度,他尽力让自己的语言干练清爽,像新闻报道的通讯,也像电报式的短语排列。这样的写作表达,引诱读者去探秘一座宝藏,细细品味平淡不惊的文字下藏着的大秘密,就像一名侦探为自己每一点的发现欣喜偷乐。同时,也刻画出了小人物隐忍、无奈的性格特点。
这样的模仿在作家们的创作中是广泛存在的。马尔克斯最初的`14篇短篇小说,几乎都是在学习海明威精练、含蓄、深沉的冰山风格和电影镜头、戏剧式的呈现艺术。而在《百年孤独》获奖的第一个十年,更是出现了集体性模仿热潮,莫言看了五六页即合上书,马上提笔写了两篇小说。一篇讲的是幻想自己身上贴满羽毛要飞起来,模仿了马尔克斯魔幻的部分。另一篇《金发婴儿》,大量使用了“多年以后,许多天之后”类似的句子。
由此,如果想让自己的文章不只是日记般的生活记录,要有些想象的瑰丽和文学的影子,不妨从模仿开始吧。第一,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从他的经典作品开始,尽可能多地接触他、感受他、研究他。第二,拿起笔,从一个片段开始,打开脑洞展开想象,不必讲究过多的结构章法,就把感受到的一点点试着表达出来。第三,去看看偶像膜拜的作家,从一个人着手,展开一系列的阅读,采众人之长,慢慢寻找自己的语言风格。就像我们最初写日记都要写风和日丽、春暖花开一样,我们从模仿中学会用文字“说话”,现在,我们也可以从“冰山理论”“魔幻现实”开始,学着用文字“唱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294.cn/articles/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