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赏析:诗经王风黍离

发布时间: 2025-08-11 09:55:55

古文赏析: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 :俗称"小米";

2.离离:茂盛的样子。

3.稷 :高梁。行迈:远行;

4.靡靡:迟迟、 犹疑不决。

5.摇摇:心中愁闷难忍。

6.悠悠:遥远、渺茫。

7.噎 :食物塞住咽喉。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烦闷方寸乱。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昏乱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结出粒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郁闷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西周末年,周朝遭到来自北方的犬戎的入侵和蹂躏。周平王继位之后,丰镐残破不堪,被迫东迁雒(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东迁之后,丰镐旧有的宗庙宫室全都荒废,长满黍稷。旧臣行役路此,不禁伤怀悲怆,连呼苍天不已。这首诗就反映了这种情景,充满了缠绵悲戚的情绪。

第一章写诗中主人公悲怆慨叹丰镐一片荒废,长满一行行的黍子,一行行稷苗;脚下的步子慢吞吞地迈着,心里显得十分不安。路上碰到了人,理解他的,说他心里有沉重的忧愁;不理解他的,说他在寻求什么。他不禁发出呼喊,高高在上的苍天啊,这是谁造成的呢!

第二、三章内容和第一章意思相同,只不过把第二句的"苗"换成"穗"和"实",把第四句的"摇摇"换成"如醉"、"如噎",既表示时节的推移又表明主人公的忧愁越来越沉重。全诗充满了缠绵悲戚的气氛,表现了对西周王朝的灭亡悲悼的伤感,对本阶级的没落的伤感。因此,这是一首伤感西周王朝的衰落的诗。主人公发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慨叹,既表现了他对西周王朝衰亡后一片荒废的惊心休目,更显示出他对西周的衰亡深感已经无可挽回。

全诗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所忧、所喊,塑造了一个感伤国家衰亡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人物的"行迈靡靡","摇摇"、"如醉"、"如噎"的"中心"(心中),加上两句"谓我"的点染,"悠悠"两句的呼喊,使这个悲怆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其次,全诗三章反复咏叹,造成缠绵悱恻的气氛,令人感到悲痛欲绝,产生了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拓展阅读

1、《寄琳》及鉴

南北朝: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注释

琳:(526—573年),字子珩,南北朝时期名将。庾信好友。

②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率军赴西域,至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乡”,遂上疏请归,疏中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庾信在这里暗用其事,以自己羁旅长安比班超“久在绝域”,所以说“玉关道路远”。

③金陵:梁朝国都建康,今南京。信使:指使者。疏:稀少。

④千行泪:梁僧孺《中川长望》:“故乡相思者,当春爱颜色。独写千行泪,谁同万里忆。”

⑤君:指琳。万里书:从远方寄来的信。时琳在郢城练兵,志在为梁雪耻,他寄给庾信的书信中不乏报仇雪耻之意,所以庾信为之泣下。

的起首“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言人与琳一仕北朝、一仕南国,相隔遥远,音讯难通。“金陵”、“玉关”二地名相对,“道路远”又与“信使疏”相对;“远”字表示空间的'距,“疏”表示时间的久隔,这两句对仗工整,为下句起到铺垫的作用。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意为接到琳来自远方的书信,不禁沧然泪下,未曾见到信上的字,却已泪洒千行了。这一流泪启信的细节描写,比开君万里书,读罢千行泪更为感人,生动地表现出作者悲喜交集,感慨万端的复杂心情。尤其是一个“独”字,蕴意极深。当时,庾信虽然受到北周朝廷的识,在长安供职俸禄,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暗中与琳通信,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国之耻。在复杂的*环境下,他的乡关之思和南归之意是不能直率表露的,只能通过曲折婉转地表现。用一个“独”字,既写出了暗中有所希冀,也写出了作者身在异邦,孤独苦闷的环境和感受。“万里书”与“千行泪”相对,皆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此信得来之不易,又与上二句“道路远”、“信使疏”相照应,针线十分紧密,构思亦很巧妙。仅仅二十个字,却抵得过千言万语,包孕着作者十分复杂的情感,深沉含蓄,催人泪下。

前二句言南北道远,音讯疏隔。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书信,不胜惊喜。后二句写拆阅书信时的心情。琳怀雪耻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满纸慷慨悲壮之词,使人深受感动,为之下泪。人为何拆书下泪?是有感于故人万里寄书的情谊?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中均未言明。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

创作背景

庾信是梁朝著名的学家。侯景之乱初步平定时,梁元帝派他出使北方的西魏,被西魏留下不许南归。庾信十分思念南方的故国。这首是他在北方收到琳寄给他的信以后所作。

2、《竹竿》原优秀

钓鱼竹竿细又长,曾垂钓淇水上。难道不把旧地想,路远无法归故乡。

泉源汩汩流左边,淇水荡荡流右边。姑娘长大要出嫁,父母兄弟得远。

淇水荡荡流右边,泉源汩汩流左边。嫣然一笑皓齿露,身佩美玉赛天仙。

淇水悠悠日夜流,桧木桨儿柏木舟。驾车出游四处逛,以解心里思乡愁。

注释

⑴籊(tì)籊:长而尖削貌。

⑵尔思:想念你。尔,你。

⑶致:到。

⑷泉源:一说水名。即百泉,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水。

⑸行:远嫁。

⑹瑳(cuō):玉色洁白,这里指露齿巧笑状。

⑺傩(nuó):通“娜”,婀娜。一说行动有节奏的样子。

⑻滺(yōu):河水荡漾之状。

⑼楫(jí):船桨。桧、松:木名。桧(guì),柏叶松身。

⑽驾言:本意是驾车,这里是操舟。言,语助词,相当“而”字。

⑾写(xiè):通“泻”,宣泄,排解。

3、2007年全国I卷高考满分作:不雨怎能见彩虹

辽阔苍穹中飞翔的老鹰,必是历了母鹰无数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双凌空的翅膀。

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蠕动以及无数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

同样,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是在无数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因为“不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史铁生摔了一跤,没有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贝多芬双目失明且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大量音乐作品,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些都是曾摔过跤的人,但他们却都坚强地站了起来,与命运、与不幸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幸时都不能一蹶不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心态后,握住生命的任何一根链条。

就像画中那个男孩在摔跤后,面对来自老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询问,我们都应大胆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剂良药,不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历磨难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

就像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洪战辉所说:困难,我们有责任去面对它,解决它。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明白摔跤并不可怕,就像我们总是有勇气唱起这首歌:不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要说,不历一次次摔跤和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人怎么能长大?摔跤也是一种幸福,雨正是雨后彩虹的前兆!

【名师点评】

章切合题意,这一点从标题“不雨怎能见彩虹”就可看出;结尾处再次点题,中心明确。作为一篇议论性散章语言流畅,少了正统议论的呆板枯燥,多了鲜活的灵性、灵气,更加耐人品读。

作者对“成长与挫折”关系的认识比较深刻,并能运用例证、引证法透彻地进行分,取得了启人心智、发人深思的表达效果;而比喻、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又使全篇采斐然。

4、《竹竿》原优秀

写一位远嫁的女子思乡怀亲的感情。全四章,内容都是远嫁女儿脑海中的形象活动。全从回忆与推想两个角度来写,可分两大部分,前后各两章,分别成一层意思。

开头两章,是远嫁姑娘的回忆,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事。首章回忆当姑娘家时在淇水钓鱼的乐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不可能忘记。可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次章回忆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别的场面和别的情怀,最使人难忘。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点在回忆,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

第三、四两章是进一层意思:希企。眼下远嫁女儿已是人家的媳妇,故乡亲人都见不到。回忆激起的情怀,化作热情的企望:希望能有一天重归故乡。三四两章,便是想像回乡时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与第二章两句一样,只是句子位置变化一下,实际上是用复沓的手法,表示重来旧地的意思。这时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时持竹竿钓鱼那样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副成熟少妇从容而喜悦的样子:故乡,我终于回来了!仿佛为了重新找回少女时代的感觉,这位少妇又到淇水。不过,这次不是钓鱼了,而是“桧楫松舟”,乘船游。不过,旧地重游,也不能排解远嫁多时的愁。三四两章想像回乡的场景,正是远嫁归不得的少妇幻想的场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体,现实中远故乡不得归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所以,驾船游故乡的想像,根本不能解决思乡怀亲的愁思。

5、高考题及答案 浅谈高考语方法及例题分

学作品而言,鉴是一种高境界的阅读;更是需要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化积淀。比如屈原说自己“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首先,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你根本就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再者,即使大致了解了它的字面含义,也未必清楚作者干嘛要大张旗鼓地“吹嘘”自己的生辰八字。再比如,曾作为高考题目出现的杜甫的《江村》,有一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如果只是看到本的口语化的语言特点,真的不能算是“”。它确实很口语,几乎不用“翻译”:“自己那也许根本目不识丁老伴儿在一张纸上仔细、专注的画着什么——哈,原来是为我绘制棋盘;年幼的儿子好像是在用什么东西敲打一根针——哦,他是想为我(也许是为他自己)做个鱼钩!”可真正的鉴是要弄清楚老杜在这里写这玩意儿干什么。是表现一种闲适的生活?还不到位——是一种窘迫的“闲适”,而“窘迫中的闲适”则暗示了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窘迫”!……我以为这是欣,可问题在于,高考考场上会有这样的“闲适”,让我们很奢侈的“糟蹋”时间与思绪吗?明白了这一点,“应试”就解决了一半的问题:真正的很可怕,考试时的不是真正的鉴,所以,考试时的不可怕!很多事情,包括语考试,阻碍我们取得成功的不是问题本身的困难,而是我们因信心缺失而产生的惧怕,惧怕的原因又是我们对问题的本质及其表象缺乏必要的、规律性的认识。好了!我们来解决另一半问题!

既然不考真正的鉴,高考考什么?考试说明很明确地给出了答案:词句的理解,中心的概括,观点的分,内容、态度的评价,形象、意境、语言、技巧的鉴。这可以看作是问题的本质,那其表象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罗列几个例子。

07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的茂盛;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考查点,词、句的浅层次理解。(1)题只要了解叠词运用的一般常识,就能写出“;”后的“标答”;了解了季节,明确了叠词的修饰对象,就能写出“;”前的答案。(2)表面很唬人,什么表现啊,情景啊,其实只要明确一个修辞“比拟”,知道“放”可以理解成“使什么解脱约束,而这个什么又有不被约束的欲望”,然后,把这意思放到句子当中去翻译就基本完成任务了。

09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案】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考查点,语句的浅层次理解。从整首来看,景色凄冷空旷,已暗示情感倾向,“家”的交代更是使我们明白船对家来说是渐行渐远,因而作者那种家日久、思家情切的情感就通过“厌听棹歌声”明确地表现出来了——棹歌一起,船又前行,家更远,乡情更烈。这样的理解稍加组织,也就成了“答案”。

很多人挺害怕那种“一词冠全篇”的题目,其实只要你仔细揣摩命题人的意图,来个“顺情说话”,就能达到其要求。

08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宋,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这个答案正像我们前面所说的,简单至极。且不论出题人把“网”看成比喻是否准确,只看他对这个词的理解要求就很简单。其实,这个“网”真可以看成是这首的“眼”,它表现了作者体会*上失意的寂寞和感受感叹世态后的一种渴望:试图像雨丝织就的网希望留住春天一样,自己能够唤回那曾的美好时光。这渴望又引带出更深的绝望:丝丝的雨网根本不能网住春天逝去的身影反使“落花狼藉”,他同样也不能唤回自己的美好时光,反倒更添苦恼。我以为这才是作者下一“网”字的用意,换句话说,我们这样去体味才不辜负作者这个精妙的比拟!

这是说的“词句的理解”。下面再来简单地说说中心的概括,观点的分,内容、态度的评价,说白了,就是所写内容与情感的关系,这其中很自然的包括了“意象”“意境”两个很玄的概念。来看个例子。

09年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看明白了吗?命题人要的是什么?带有全景评价式的概括+具体景物特征+试图表达的情感;换一种说法,意境+意象+情感。这是个看上去挺麻烦的问题,需要明确几个要点:第一,用来做考题的歌基本上是一一情感,中所有内容都为这种情感的表达服务;第二,读者之所以能体会人的情感,关键是人选择的情感载体具有典型性,即情同此理,人同此心,绝大多数人此情此景都会有大致相同的共鸣;第三,读者要做特定背景下中人、事、物,形、色、声的再现。其实这里面已包含了形象、意境的理解与鉴。如此,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命题人的要求,依照这个思路,再看上面例子的答案,就知道我此说不虚。

最后再来说说技巧的鉴。应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手法的判断,二是效果的分

09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4分)

【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1)题命题人的暗示很强,引导考生从“虚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去认识景物描写,稍加想象就可以顺利完成;(2)题是挺讨厌的一种提问方式,很多人面对这样的问题,不知从何谈起,这是知识结构不完备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针对性训练不到位造成的。你看,说到怎样写景,你脑子里有什么?有“特征”意识吗?比如季节、时间、气候、地域等等。有“顺序”意识吗?比如时空的规律、时空规律的变式等等。有“角度”意思吗?比如远近俯仰。有“感官”意识吗?比如视听嗅触等等。有“动静”意识吗,有“虚实”意识吗……同类的问题有很多,这些知识如果有,这样的题目也就不难了。

点击查看更多古文赏析:诗经王风黍离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1942.html

热门阅读

  1. 一暴十寒的故事
  2. 沁园春辛弃疾诗词
  3. 课文《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范文
  4. 2016年猴年新年贺词
  5. 一剪梅原文以及赏析 李清照
  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诗词翻译赏析
  7. 学校班级卫生检评总结范文
  8. 3白色情人节给女朋友的祝福语
  9. 国际儿童节祝福语
  10. 满江红题冷泉亭翻译赏析
  11. 2015有关学习的英语谚语集锦
  12. 含山方言的歇后语
  13. 读《弟子规》有感范文00字
  14. 2015公司年会主持词范文
  15. 感恩教师节手抄报内容素材
  16. 小学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一课活动总结
  17. 《北风和小鱼》教案设计
  18. 拜师结对总结的发言稿
  19. 教师在高三家长会上发言稿
  20. 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20首
  21. 另一种方式的“飞翔”征文
  22. 八年级上《老子二章》的教案
  23.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2500字
  24. 一组语文组长竞选发言稿
  25. 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教学设计
  26. 团队精神的口号
  27. 教育技术培训的心得体会
  28. 高中学生军训计划和安排
  29. 安全工作的协议书
  30. 201年元旦跨年祝福语大全
  31. 新学期学习计划的范文
  32. 曾经爱过我的女孩散文
  33. 三字经教案
  34. 浪漫的告白句子
  35. 六年级母亲节作文:母爱的力量
  36. 新婚4个字祝福语
  37. 2018狗年新春对联
  38. 工厂打工社会实践1000字报告
  39. 《看日历》教学设计
  40. 画家丹青纪实故事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15:40:24
本页面最近被 122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西藏,TA在页面停留了 187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