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孤独者》赏析及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7-20 13:51:19

鲁迅《孤独者》赏析及读后感

鲁迅《孤独者》所写的男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位接受过民族思想熏陶、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份子,但辛亥**失败后他陷入了“仿偟”,在故乡偏僻的小山村以前他被同乡人看成为“异类”,因为他有理想又留过洋,因此周围的人们都看不惯他,而他也看不惯*礼教看不惯那些被*礼教毒害的人,因此他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孤独者”。

但这位“孤独者”却在社会现实的压力下,发生了转变。魏连殳在祖母入殓时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他虽然同意族长、亲戚和村人拟定的旧风俗入殓,但这种妥协只是为了让这些人事先设好对魏连殳的“批判”付诸东流。他知道乡里的人不会给他“争辩”的机会。但这时他整个人是充满着精神和斗志的,就像原文说的那样,这时他的两眼黑气里发光,在进行各项*风俗时,他的神色不动,一直保持着对于*礼教的蔑视,在葬礼上他没有掉一颗眼泪,在祖母灵前只是弯了弯腰,但葬礼结束后,他却放声大哭,他忍住悲痛,直到没有*礼教的仪式了,才流露自己的真情,我们可以看到魏连殳对于*礼教的*性之强。

但*势力是绝不会放过魏连殳这样的人,他在事业上处处碰壁,最终失业,失去了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他在报纸上尽情的写文章批判*礼教和*制度,但他招来的却是别人的仇视与暗算,失业后的魏连殳变得意志消沉,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苦闷。在文章中“我”曾经和魏连殳进行过三次“争论”,分别为孩子的天性、孤独的命运和人活着的意义这些的显示出了魏连殳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在迷茫中和生活所迫下他向*势力低下了头,做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每天吃喝玩乐、玩世不恭。但他的生活较以前发生了大变,许多人上门恭维,手头也不紧了,然而他却并不快乐,每日活在失败的痛苦之中,最终含恨死去。

鲁迅在《孤独者》告诉我们*势力固然强大,但不能像魏连殳那样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妥协消沉,这样**永远也不会成功。

《孤独者》是一个独战多数的孤独者的悲剧。魏连殳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乐于接待失业、失意的人,认为孩子总是好的,将老屋无限期地租给女工住,爱发没有顾忌的议论,可见不乏进化论、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及民主、自由的新观念,是个敢于独战多数的具有五四新时代精神的新青年,对于闭塞、停滞、守旧、自私、愚昧而且容不得异类的一般大众而言,他确乎是个异类。魏连殳的思想、个性与强大而守旧的环境的冲突,决定了他孤独者的悲剧的命运。通过魏连殳的故事,鲁迅在小说中展开了“现代”受到传统中国围困的主题,其提出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送殓”一场表现了魏连殳独战多数的丰采。族人排好了阵势,村人们兴奋地等待两面的争斗,可是魏连殳一句“都可以的”,便以无戏可看向看客们复了仇。虽然复仇,被那些呆滞、冷漠、麻木的“群”包围着,其内心是痛苦、孤独的。鲁迅小说中曾经反复写过孤独的个体被麻木的“群”围困的场面:路人向“狂人”射出*的目光,黑暗中看客们伸长了如同鸭颈般的脖子品味夏瑜的就义,咸享酒店的长衫客与短衣帮合力赏鉴孔乙己的尴尬、颓唐,鲁镇的人们用研究的眼色盯着祥林嫂额上“耻辱的记号”的伤疤,(它们都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幻灯片事件”经验的纷繁多样的表现,参见《呐喊•自序》、《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些眼睛对于被围困个体意味着什么?鲁迅在小说中曾写过懵懵懂懂的阿Q和复仇者眉间尺对于看客们眼睛的感受。在阿Q,它比“又凶又怯”“远远地穿透了他的皮肉”的“狼的眼睛”更可怕,“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地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对于眉间尺,“遇到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置身于此的魏连殳的感受则二者兼而有之,如同置身无物之阵、荒原,“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孤独导致悲伤,却并不必然就失败。他有所希望(“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有所眷顾(“还有人愿意我活几天”),“有所为”(“喜欢发表文章”,“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

他有韧的精神,他“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然而,不久,愿意他活几天的“已被敌人诱杀了”,对于孩子的信心也动摇(“一个很小的小孩,…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而且他被解职了。活的意义、的价值、的条件均已失去,这是内外双重的压迫。生命已经没有意义。“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不配的。”为爱、为希望而活既不可得,乃为恨而活。“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进行复仇。魏连殳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也不在于他的失业,他的悲剧在于生命意义的丧失。生命已经无处立足,死亡就不是悲哀,死亡只是他自由地使用生命进行复仇的盛典――为了恨!然而这样的复仇除了啃啮自己的心――目睹自己的腐烂――之外,于大众的愚昧、于社会的守旧、于旧势力无损丝毫。倒是那戴着肩章“不妥贴地躺着”的带着“一柄纸糊的指挥刀”的尸体,对于主人公不啻是个讽刺,人物的尴尬结局显示了作者对于其人生道路的冷峻态度。小说的深刻之处还在于,这是一个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也是向来如此的”,“S城人倒并非这一回特别恶。”并没有特别的人、特别的事件、特别的迫害,围困是由“无主名”的日常性的社会生活环境完成的,如此,小说显示了社会改造的艰巨性。

小说如一首诗,具有峻峭幽深的艺术风格。小说中的人物“我”既是叙述者,也是一个与魏连殳在精神、气质上颇有相通之处的人物,他们仿佛是精神上的孪生者,然而他与魏连殳的取向颇有差异,他不信进化论,对魏连殳的多疑,看得人们太坏也不以为然。他对魏连殳是牵挂的,但又会不由自主地在内心对于魏连殳的“我还得活几天!”的声音冷峭地反问“为什么呢?”。这两个人物其实可以看作双重性对偶式主人公,他们的关系正是一种论争性关系,它是鲁迅对于中国传统小说中正副人物分身法的创造性运用。众所周知,无论是魏连殳还是人物“我”都带有鲁迅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鲁迅运用这一独特的方法表现了他对于孤独的知识者的命运的复杂情思。面对乡村中国的知识者。

拓展阅读

1、故乡600字

故乡是是每个人快乐的回忆地,但写的《故乡》这篇文章中的闰土,许多人都是知道的,以前也学过一篇叫做少年闰土的课文。他小时候与长大那是截然不同的。

小时候的,因为家境不错,是个小少爷。他虽然吃不愁穿也不愁,但却不快乐的,童年的闰土家境不太好,所以必须要去看瓜田。他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快乐。与闰土的童年是相反的。

在《故乡》这本书中,的童年没有自由。我觉得没有自由和无穷无尽的学习的生活,就跟机器人差不多。大人总觉得吃得好,穿得暖,学习好就是一个最好的人,而这些想法我们不敢苟同。书里讲的和现在的我们体会相仿,我们与父母之间代沟是一样的。

《故乡》,这是一部令我回味无穷的书。先生把他一生所经历的那些让他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的人、事、物全部都记录到了这本书中,让我们一起去受他的人生经历。这本书非常好看,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了解了解,里面的一些哲理到了现在可能还有用。

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立的思想,人没有了思想就相当于一个植物人,他的思想会慢僵化。拿和闰土小时候来说,小时候他们一起捉角鸡,一起看跳鱼儿,还有很多有趣的事儿。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很好,但来呢?

的笔中,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面当时农村生活的镜子,让我从中看到了一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变化之大:从一个开朗、乐观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与生疏起来,脸上看出了颓废的人,不再有小时候的开朗。

我们也有可能像闰土一样,被环境、社会影响着,变化着……

2、故乡600字

《故乡》讲述了先生回故乡的故事。在寒冷的冬季里,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只为告别自己的老屋。而作所见的故乡已经不是记忆里美丽的故乡,本文描述了先生与故乡难以割舍的乡情,对少年闰土的美好回忆,杨二嫂的刻薄冷漠,到先生再见到分别三十多年的闰土的慨,最描述了先生远离故乡,内心的悲哀和希望。

先生对闰土的描写用了很多的笔墨,先是详尽的回忆作少年时与闰土在一起的快乐,天真的少年不会因为身份的不同影响他们纯真的友谊。再讲述作三十年见到闰土时的情景,涌在心头的那些快乐的事儿还未连珠炮的吐出来,就被闰土的一声“老爷”给生生压回去了,从惊喜到悲哀,他知道,他和闰土的心灵已经隔上了一层可悲的厚壁。我相信,这一声毕恭毕敬的称谓对的打击是巨大的,从少年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到低下头来叫“老爷”,再到为了生计在草灰里埋盘子,机智勇敢的少年变成了辛苦麻木的闰土,这让倍觉世态的炎凉,和底层人民的无奈。这是人性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

文章还描写了二十年前卖豆腐的杨二娘,从“豆腐西施”到现在的高颧骨薄嘴唇,圆规式的站姿,尤其是刻薄的语言,自私的行为,无不让作到悲凉,故乡对他再也没有了什么留恋。在当时那种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和官绅的社会背景和压力下,人们的心灵都被摧残成什么样子了啊?作内心气闷,但又从辈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他们的将来能真正好起来。

在任何时候人都不能失去希望,倘若失去了希望,一切就都没有意义了,正如先生说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了希望,并不懈的为之努力,成功就会在不远处。

3、故乡600字

放下书,抬起头,望着窗外唧唧喳喳叫着的鸟雀,落在电线杆上,心中也为惋惜那段友谊。想着:我会和我的朋友像这样疏远吗?淡淡的,心中一松,不会的,现在可不是那堕落时代,连故乡也不会离我远去,朋友我更会永远记住。

“和我一起去我那捡贝壳……”“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来到的时候,鱼都像青蛙似的有两只脚……”“老爷……”“这就是水生,我家现在困难,我……”

闰土那经过三十年磨损而相差巨大的话语,久久回荡。

三十年,因为那*社会的帝国主义,使儿时天真活泼,健康快乐,见多识广的闰土,不见了;带来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手也不像当初那么细嫩,而是满手褶皱,口子;眼深陷进去,看起来似乎有什么烦恼令他睡不着觉。在他的家里,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这么被泯灭了。

那时,第二次见到闰土的时候,闰土叫了一声老爷,让好不惊讶。

母亲说:“不要叫他老爷了,还是照旧,叫哥儿。”

他却摇了摇头,说:“老太太说什么呢,这不和规矩,不行。”

的心也顿时凉了,心中的那些话语也渐渐消失了,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一颗主仆关系的种子,已在闰土心中深深扎根。那一夜,再说什么也觉得陌生。

这就是*社会的帝国主义造的孽。

在篇小说中,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前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对“国民性”的拯救。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于是只有随着环境所变。而闰土就是这样,有事我也想,他是长大了,还是变傻了,友谊毕竟不是用身份地位与金钱可以衡量的啊。

我们也会吗?不,不会的,我们有最好的朋友,永远都是朋友。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关系不会有隔膜。

点击查看更多鲁迅《孤独者》赏析及读后感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35437.html

热门阅读

  1. 中秋贺卡祝福语大全
  2. 席慕容优美诗歌鉴赏
  3. 精选端午节诗句
  4. 关于平安夜祝福句子
  5. 寒假实习报告
  6. 最新机械生产实习报告范文1500字
  7. 沁园春 雪读后感
  8. 累不累自己才知道的杂文随笔
  9. 英语寓言小故事
  10. 2016关于小年的祝福语
  11.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12. 光的使者明亮的星诗歌
  13. 2016年幼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
  14. 大三学生的学习计划
  15. 过年读后感范文
  16. 吃点儿亏不算什么美文
  17.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800字作文
  18. 国庆快乐游东阳作文
  19. 弟子规读后感1000百字
  20. 五月份国旗下经典演讲稿
  21. 201年毕业离别祝福语
  22. 《女娲造人》语文教学设计
  23. 代理产品经销委托协议范文
  24. 感人的小品剧本《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25. 2016清明祝福语大全
  26. 关于春节见闻作文300字
  27. 李白春天的古诗大全
  28. 浅谈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论文
  29. 赞美长城的诗句
  30. 猪年新春贺词
  31. 麻烦的近义词及造句
  32.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摘抄
  33. 怀念我的姑妈诗歌
  34. 圣诞搞笑说说
  35.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36. 小壁虎借尾巴优秀教学设计
  37. 我来带你走情感美文
  38. 教师节感恩教师的贺卡祝福语
  39. 五岁儿童故事睡前故事
  40. 初中英语自我介绍带翻译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9 01:21:30
本页面最近被 947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黑龙江,TA在页面停留了 88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