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故事大全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5:23

世界名人故事大全 1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世界名人故事大全 2

1935年11月23日,在美国纽约市罗里奇博物馆,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对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所出了这样的平价:“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这位令她尊敬的女性正是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我们大家熟知的,被誉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两大领域,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不仅自己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她的女儿女婿——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其指导下,也于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样的成就在世界科学史上都空前绝后,但是她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一切荣誉、金钱、灾难都在她科学之光的照耀下荡然无存。这位“镭”的发明者本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但是她终生拒绝财富,放弃了专利,将镭的发明专利无私奉献给了全人类,一生都过着简朴清贫的生活,并以她的无私感动了所有的人!“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这句她自己说的话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到居里夫人的故居瞻仰,是我这次来华沙的一大心愿。

这是一栋巴洛克式三层公寓楼,墙体是咖啡色和粉色相间,二楼的中间有一个小阳台,里面就是居里夫人的诞生地。1867年11月7日,居里夫人就诞生这座普通的住宅里,弗雷塔大街16号(Ul freta 16)。这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住宅,距离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仅500米,要不是门口挂着一个小牌子,我是*想不到这里就是居里夫人故居。里面的陈设非常简陋,陈列着居里夫人的简介及部分生活工作用品。与在其它地方参观不同,所有在里面的人都非常安静,每个人都是带着泪水参观完这位伟大、无私科学家的故居的。

居里夫人以她归真返璞、贫贱不移的一片丹心,不仅感动了科学巨匠,而且也激励了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鞠躬尽瘁!1986年,当李远哲博士获得贝尔化学奖时,他吐露出了引导他走上科学之路的正是他小时候所读的《居里夫人传》。主人公勤劳不懈、热爱生命的高贵情操和理想,使他确立了一生追求的目标。2016年9月19日,在南京大学为庆祝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施士元先生百岁寿辰暨文集*式上,这位作为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物理学博士,老人家写下了如下感言:“我习惯于泰然处世,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地走过了百年……”。老人的长者风范与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令在场的所有人感动,我想这与老人年轻时所受到的居里夫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居里夫人出生的年代,她的祖国波兰还处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的统治之下,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虽然离乡去远,但是她却心牵故园,一直思念着自己的祖国。1898年,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居里夫人将她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也就是波兰的意思。1934年7月6日,居里夫人下葬于巴黎梭镇居里墓穴,她的哥哥和姐姐向墓穴中洒下了从她的祖国波兰带来的泥土……

居里夫人自强不屈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着我,在前往格但斯克的火车上,望着窗外美丽的风景,我的思绪还沉浸其中,从居里夫人艰难坎坷的一生到“兆瑞环球网”创办至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一切一切我想了很久很久……借用居里夫人的一句话送给我自己,也送给“兆瑞环球网”的所有同事们和朋友们吧——“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这件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世界名人故事大全 3

爱因斯坦并不是个早慧的孩子。1879年3月,他出生于德国小镇乌尔姆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经营一家小型电器修理制造厂。对于这第一个孩子,父母没有很高的期许。但当阿尔伯特到四岁还不太会说话时,他们还是不免有些着急。那时,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阿尔伯特的妹妹,已经喋喋不休。

阿尔伯特也不喜欢和其他男孩子在一起跑跳打闹,尤其厌恶小伙伴们酷爱的军事游戏。大部分时间,他都一个人躲在一边安静地玩积木,耐心地搭出钟楼啦、教堂啦、市政厅啦,还常常自己创造出许多玩法。比如,他喜欢用卡片搭房子,能一直搭到十四层楼高。他看着自己的“建筑”时,便感到创造的快乐。

上小学后,和其他孩子一样,阿尔伯特接触了*。他被《*》里的故事所吸引,为教堂里的气氛所*。他甚至自己写了一些歌颂*的短诗,配上音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轻轻哼唱。

但作为一个犹太孩子,在19世纪末的德国,他受到了同学的排挤。沉默的、孤独的阿尔伯特并不太明白事情的缘由。他专心地听讲,耐心地应付学校的课程。10岁时,他进入了古典氛围很浓的路德中学。

对爱因斯坦的人生起关键作用的几年,便是这之后的几年。

爱因斯坦的叔叔是一个对科学有强烈兴趣的人,与他父亲一同经营小电器厂。在电力工业刚刚兴起时,他们便开始生产发电机、弧光灯、白炽灯和电话。在叔叔的影响下,爱因斯坦从小对动手的技术和抽象的数学都非常感兴趣。10岁以后,当地的一位医科大学学生塔尔穆德每周末到爱因斯坦家做客,常常给小阿尔伯特带些科学和哲学的书籍。

12岁时,爱因斯坦便读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并自己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13岁时,他读了康德的哲学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不时与塔尔穆德讨论其中的问题;在塔尔穆德的劝告下,他读完了长达12卷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其中汇集了有关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然现象有其固有规律。这些书籍中止了爱因斯坦的*信仰。

67岁时,他写道:“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轻人的……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

“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的桎梏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

第二个尝试在他16岁时到来。他所就读的学校渗透了浓厚的军国主义精神,这使他感到窒息和痛苦。

他在回忆这段时间时说:“对我来说,小学老师好像是士官,中学老师好像是尉官。”

少年阿尔伯特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反抗方式。晚年时,爱因斯坦有时会笑嘻嘻地告诉别人他在中学时的这个故事。一天,一名教师对他说,假如这个孩子不在他的班上,当老师的会更快活一些。爱因斯坦回答说他没做错任何事。老师说:“是的。但是你坐在后排并且那样微笑着,这侵犯了班级对教师所必有的尊敬。”

他没忍受更久。1895年,在他父母因生意失败移居米兰后不久,16岁的爱因斯坦自作主张,离开学校去了意大利。1936年,他写道:“依我看,学校若是主要以恫吓、威胁和人为的权威教学,那是最坏的。这种教学方法摧残了学生们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培养出来的是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

这种厌恶如此强烈,以至他根本不想再与他的出生地有任何联系。他求父亲为他申请放弃德国国籍。1896年,申请获准。

“你在自己短暂的生涯中,曾以孩子般的喜悦,赞赏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东西”

因为投考苏黎世理工大学失败,爱因斯坦勉强同意到瑞士的阿劳中学完成未学完的高中课程。但他对教育的成见很快就消失了。阿劳中学提倡教师有选择教学方法的自由,因此课上得十分有趣,学生们可以在实验室独立工作,高年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也极为关心。

正是在这里,爱因斯坦产生了那个对他的学术成长颇为重要的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会出现什么情况?

后来,爱因斯坦称阿劳中学为“高等教育中最令人喜爱的样板”。“人不是机器,要是周围环境不允许他襟怀坦白、畅所欲言,人就不会生气勃勃!”

这种对教育和学校的希望,在他上大学后很快又消失了。他很快便决定,不再傻傻地坐在课堂上听课,而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实验室里,并开始阅读著名物理学家的著作。苏黎世理工大学的本科四年,只有两次考试,依靠借阅同学的笔记,他通过了,但这依然使他感到厌恶,为了应付考试,他不得不记了一堆垃圾,使得“每考完一次试,就会难受半年”。

爱因斯坦的求学经历,使得他对教育有格外深切的感受。成名以后,他多次应邀对教育问题进行演讲或写文章,在他的认识里,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的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

除去在阿劳中学的1年,爱因斯坦没有更多的机会享受这种理想的教育。但他还是通过某种方式自我实现了。

1901年,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但学校不喜欢他的独立,不同意留任他为教师。同时,由于家里人反对他和大学同学玛丽琦结婚,他与家庭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他开始了艰难的谋生。先是在一家技术学校任代课教师,后来又找到一份为期3个月的家庭教师工作。

1902年2月,伯尔尼的报纸上,以这样一种方式,第一次出现了爱因斯坦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愿为大学生或中学生完全私人地补习数学和物理学……”

在这之前,爱因斯坦已经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但显然,他还是个无名之辈。注意到这条广告的,只有两个大学生。但爱因斯坦没能靠这种方法赚到钱,因为他们三个人聊得过于投机,而使授课变成了长时间的讨论和共同学习,三个人开玩笑地将这个小团体称为“奥林匹亚科学院”,爱因斯坦被任命为“院长”。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视野中充斥了马赫、休谟、安培、黎曼、狄更斯、塞万提斯等人的哲学、科学和文学作品。他们被思想的交流迷住了,经常为某一页、某一句话争论,争论持续到深夜,甚至一连几天。

从某种程度讲,奥林匹亚科学院就是爱因斯坦心中理想的学校。他终生都对这个“幸福时代”充满感念。逝世前两年,他给当年的另一位“院士”写了一封信,开头即是:“致不朽的奥林匹亚科学院:你在自己短暂的生涯中,曾以孩子般的喜悦,赞赏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东西。我们创立了你,为的是要同你的那些傲慢的老大姐们开玩笑……”

“别的人如果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如此孤立,便会极其痛苦,爱因斯坦却不然”

在创立奥林匹亚科学院的那一年,经人介绍,爱因斯坦终于获得了伯尔尼专利局三级技术审查员的工作———一份正式的全职工作,终于不用再为生存而发愁了。他热爱那份工作,并一直工作到1916年。

宣告物理学**的论文便是这个26岁的专利局小职员在100年前提出的。那一年,爱因斯坦一共写了6篇论文,发表了5篇。其中一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便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狭义相对论”,它彻底抛弃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从而使经典力学只成为相对时空中的一个特例。发表这篇文章三个月后,爱因斯坦又写了一篇作为推论的短论文,提出了著名的E=MC2,它的发现,使当时困惑所有物理学家的问题迎刃而解,如:放射性元素为何能不断释放出大量能量,太阳为何能长久地发出如此强烈的光和热等,也为核能的释放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然,并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和爱因斯坦一样抛弃固有的思维习惯。据说,当时全世界能够理解相对论的人,只有12个。

由于名字频繁地出现在物理学杂志上,爱因斯坦渐渐有了些名气。他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又得以在几所大学任教,先是在苏黎世,然后是布拉格,后来又去了柏林。但他并没因此而恢复自己的德国国籍。

遗憾的是,他到达后4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也正是从这时起,爱因斯坦开始了他作为和平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人权主义者的生涯。

1914年,德国一批最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发表了一篇为德国侵占比利时的行为辩护的《文明宣言》,德国几乎所有的文化名流都签了字,包括哈伯、伦琴、普朗克、菲舍尔等93个人。这份宣言后来被称为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宣言”。

签名者里,没有爱因斯坦。

几天后,爱因斯坦在另一份反对《文明宣言》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份文件题为《告欧洲人民书》,提出:“欧洲必须联合起来保护它的土地、它的人民和它的文化”,要开展一个“声势浩大的欧洲统一运动”,“努力去组织欧洲人联盟”。

这份宣言在柏林大学的教职员工中传阅了,但只有4个人敢签名。与93人的庞大对手相比,它根本没有发表的可能。但爱因斯坦没有气馁,参加了反战组织“新祖国同盟”。1915年3月,他写信给罗曼·罗兰说:“在我们欧洲,300年紧张的文化工作,只引导到以民*的狂热来代替*的狂热,后辈人能感谢我们欧洲吗?许多国家的学者作出的举动,似乎他们的大脑已被切除……如果你认为我微薄的力量有所裨益,请随便使用吧!”

半年后,罗曼·罗兰特地与爱因斯坦会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爱因斯坦对于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判断令人难以置信地超然、公正,没有一个德国人具有如此的超然、公正。”但会见结束后,罗兰有些困惑:“在这个梦幻般的岁月里,别的人如果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如此孤立,便会极其痛苦,爱因斯坦却不然,他刚才还笑呢。”

爱因斯坦并没因战争而停止自己的研究。狭义相对论发表16年后,广义相对论问世了。

1919年11月,广义相对论在一次对日全食的观测中得以证实,爱因斯坦终于成为全世界都知道的名字。此前,从未刊登过任何关于爱因斯坦的报道的《纽约时报》也破天荒发表了一篇有多行标题的文章:“天上的光线全部是弯曲的/科学界人士或多或少激动地盼望日食观测结果/爱因斯坦理论获胜/星体并不在它似乎存在或被算定存在的地方,但谁也用不着担心/一本给12个智者读的书/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它,大胆的出版商接受此书时爱因斯坦如是说”。

爱因斯坦一下子成了众人瞩目的中心。他不断被邀请参加各种活动、发表演讲。慕名而来的人似乎一下子从世界各地涌到他家门口,还有一些人来寻求经济上的帮助。但实际上,他只有极少几次在公开场合露了面,目的是为慈善机构募捐。有时,他会开玩笑地对妻子说:“这次你把我卖了多少钱?”

这时,在爱因斯坦的思想里,这些社会活动与他向往的宁静生活发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不希望以往的生活*破,但同时又永无休止地感受到科学家对人类的责任。“对人类及其命运的关心肯定始终是一切技术努力的主要兴趣,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我的*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

他的确有很多事想要关心。

1920年后,德国民*抬头,排犹势力甚嚣尘上。有人在柏林报纸上两度宣称要谋害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在德国也受到批判。但爱因斯坦并不担心这个。他关心的是能否永远地消灭战争,并为此到处奔走呼号。

1921年,爱因斯坦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科学正在受到战争的可怕后果的伤害,但是应该首要考虑的是人类……直到文化、商业和工业中的国际主义得到重建时,才能有和平。战争的创伤才能治好……”

1922年,他应邀参加了国际联盟的“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并在两年后正式出席了一次会议。1926年,爱因斯坦甚至给一份报纸写了一篇介绍这个委员会的工作情况的文章,目的是让公众了解他们的努力。直至1930年,他坚持每年都出席委员会的会议,直至后来对它彻底失望,认为“它是我所参与过的最没有效率的事业”。

之后,爱因斯坦便到处宣传他的反战观点。他的和平主义已从局限于文化领域迈向了更激进的原则。1930年,他发表文章《我的世界观》,说:“我的*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完全明白,一个组织要实现它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人去思考,去指挥,并且全面担负起责任来。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当受到强迫,他们必须可能来选择自己的领袖……“在人生的丰富多采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

1931年,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首先承认我的*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这对科学也适用。“国家应是我们的仆人;我们不应该是国家的奴隶。当国家强迫我们去服兵役时,它就违反了这一原则,特别是由于这种服役的后果就是去*别国的人民或妨害他们的自由。确实,只有在有助于人的自由发展时,我们才应该为国家作出这种牺牲……“有人主张精神裁军应当走在物质裁军的前面。他们还进一步很明确地说,国际秩序最大的障碍是那个被可怕地夸大了的国家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取了一个好听的但却是被滥用了的名词:爱国主义。在最近一个半世纪中,这个虚假的偶像到处产生了很坏的和极其有害的影响。“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保护个人,并且使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创造才能的人。”

这一年夏天,爱因斯坦授权建立了“爱因斯坦反战者基金”。第二年,他又在一份致德国社会*和**的呼吁书上签名,促使他们联合起来,以阻止德国“变成法西斯的可怕危险”。这个警告太晚了。1933年1月,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

两个月后,54岁的爱因斯坦再一次作出了“离开德国”的决定。他在纽约举行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谴责了法西斯纳粹的暴政,称其为“命令主义的强权*”。他的德国挚友冯·劳厄写信劝他在*问题上要明哲保身。爱因斯坦回信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以为科学家对*问题———在较广泛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事务———应当默不作声。德国的情况表明,这种克制会招致:不作任何抵抗就把领导权拱手让给那些盲目和不负责任的人。这种克制岂不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试问,要是布鲁诺、斯宾诺莎、伏尔泰和洪堡也都是这样想,这样行事,那么我们的处境会怎样呢?我对我所说过的话,没有一个字感到后悔,而且我相信我的行动是在为人类服务。”

这种公开的顶撞使纳粹恼羞成怒,他们抄了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家,同时将他的另一处别墅收归国有。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怕极了,写信给朋友: “我的丈夫不允许自己沉默,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他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仍然忠于自己,而我的孩子在那边,这种忧虑几乎要使我神经错乱了。”

爱因斯坦花了大量的时间帮助那些逃难的犹太人。他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十分骄傲地为犹太难民募集了6000美元;当他相信能够增加一位流亡的德国画家的声望时,就主动要求这位画家给他画像;他为许多贫困的陌生人担保;他的推荐信已失去了影响力,因为他写得太多了,警察甚至在一个江湖郎中的家里发现了一封……

他本是个*和平主义者,但面对战争的危险,他说:“为了保卫公理和人民的尊严而不得不战斗的时候,我们决不逃避战争。”

正是在这种转变下,1939年8月,因忧虑纳粹德国率先研制成原子弹,爱因斯坦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上签了名,指出:“……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能轻易地把整个港口连同附近地区一起炸毁,我的义务是提请您注意下列事实和建议……”

这封信开始了美国著名的“曼哈顿工程”。6年后,日本广岛和长崎受到原子弹轰炸,死伤20万平民。当爱因斯坦从广播中听到这条消息时,惊呆了。他只说了一句:“我真痛心。”

馀下的生命中,他不时地会回想起这一时期,并深深地悔恨。有一次,在普林斯顿的办公室里,说起这件事时,爱因斯坦迅速地转过脸去,将目光投向远处的山谷和树林,然后,似乎在对他所注视的树梢说话,他低声地、若有所思地、一字一顿地说:“是的,我按的按钮……”

但事实上,在德国投降之后,爱因斯坦便立即给罗斯福去了第二封信,建议:鉴于美国制造原子弹的理由已不存在,应停止制造和使用这种武器。不幸的是,罗斯福收到这封信时已经病危,还没来得及看,便去世了。

“宪法的力量完全在于每个公民捍卫它的决心”

爱因斯坦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纠正他所犯的这个“最痛心的错误”。

1947年,他在联合国大会上说道:“今后若干年内,自然科学家的态度将决定人类文明的命运。人类终于懂得,当前的任务是什么,这就是寻求谅解,为的是实现各国人民间、不同信仰的各民族间的彻底谅解。”

第二年,他发表了一份《致知识分子的信》:“由于我们科学家可以决定悲剧重演,加剧*手段的恐怖局面,我们肩负着神圣义务,必须全力制止为残酷目的而发明武器去用于*。什么是我们更加重要的任务?我们心中所热望的社会目标又是什么?”

无论如何,现实的社会目标丝毫不是爱因斯坦所热望的那一个。冷战开始,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大批知识分子被怀疑对美国不忠而受到迫害。1953年,纽约一位教师写信给爱因斯坦,说自己受到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的传讯,请教他该怎样应对。

爱因斯坦回信写道:“我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反|动政客在公众面前虚晃着一种外来的危险,借此来引起他们怀疑一切理智的努力。到目前为止,这伙人得逞了,现在开始来禁止教学自由,对一切不肯证明自己顺从的人,就剥夺他们的职位,也就是说要饿死他们。“为了反对这种罪恶,只居少数的知识分子应当怎么办?老实说,我看只有照甘地所主张的那种不合作的**办法去办。每一个受到委员会传讯的知识分子,都应当拒绝作证,……如果有足够多的人下决心采取这种严肃的步骤,他们就会得到胜利。否则,我国知识分子所应得到的,决不会比那个为他们准备着的奴役要好多少。”

在信末,爱因斯坦特地注明:“此信没有必要被认为是‘机密’的。”

这封信最终在报纸上发表,并导致公众意见的爆发。麦卡锡称任何接受爱因斯坦建议的人都是“美国的敌人”;报纸社论评价他此举是不负责任的,“把自己放进了极端主义者的范畴”;同意和反对的信件大量出现在各种报纸上。但是,确实有两个中学教师在被传讯时拒绝答复,并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信。

大半年之后,爱因斯坦才给出一段比较完整的陈述:“在原理上,每个人都同样地卷入到宪法权利的保卫之中。然后,最广意义的知识分子却处于一个特殊地位上,因为,感谢他们所受的特殊训练,他们对公众意见的形成有其特别强烈的影响。这就是那些将会把我们引到**的人们特别关心对这一群人的恐吓和钳制的原因。因此,在这种局面下,对知识分子来说特别重要的就是尽他们的责任。我认为这种责任就是拒绝与任何违反个人宪法权益的行动合作。“宪法的力量完全在于每个公民捍卫它的决心。”

此时,他的健康状况已不是很好,但他仍然继续坚持“统一场论”的研究,以及参与一些精力允许的社会活动。

1953年冬,芝加哥律师“十诫会”决定授予爱因斯坦人权奖。他不能前来,写了一封信供宣读:“在长期生活中,我把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追求对物理实在的结构稍微深入一点的了解。我从来没有做过系统的努力去改善人类的命运,去同不义和暴政*,或者去改进人类关系的传统形式。我所做的仅仅是:在长时期内,我对社会上那些我认为是非常恶劣的和不幸的情况公开发表了意见,对它们保持沉默,就会使我觉得是在犯同谋罪。”

1955年4月18日凌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就在去世前几天,他还签署了由罗素起草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呼吁各国*“寻求和平办法解决一切争端”。

这位终生反对权威、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科学家生前曾说:“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

因此,他留下的遗嘱是:不举行任何葬礼,不修坟墓,不立碑或任何纪念性标志,骨灰由亲友秘密撒向天空……“

在1922年,爱因斯坦作为哪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成为关系国家荣誉的问题。爱因斯坦声明自己是瑞士公民。

然而在2016年,德国*纪念他的方式是,决定将爱因斯坦的*信条刻在*大楼上:

“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拓展阅读

1、关于言行处·礼貌的

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谏上二》



善气迎,亲如弟兄;恶气迎,害于戈兵。

——《管子·心术下》



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无礼则不生,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礼貌过盛者,情必疏。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如果不是诚乎中而形诸外的礼貌,那种礼貌只能说是一种外壳,只是交际场合的应酬,有时甚至是有礼貌的说谎。

——林放《滑头不是礼貌》



对于伟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礼貌和节制更合适的了。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礼貌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英国]弗朗西斯·培根《论礼貌》



礼貌举止正好比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而有余地,宽裕而不失体,如此才能做成业。

——[英国]弗朗西斯·培根《学识的增长·社会知识》



开门迎客却又怠慢他,这样你什么也得不到。

——[英国]弗朗西斯·培根《学识的增长·社会知识》



你要是看见朋友之间用得着不自然的礼貌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感情已经开始衰落。

——[英国]莎士比亚《裘力斯·恺撒》



越是本领超一等,越是口口声声不满意自己的才干。

——[英国]莎士比亚《无生非》



礼貌是一种回收有礼貌的尊重的愿望。

——[法国]拉罗什富科《道德箴言录》



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的尊重与好感。

——[英国]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

——[英国]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做导师的自己便应有良好的教养,随、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

——[英国]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真正的礼貌就是克己,就是千方百计地使周围的都像自己一样平心静气。

——[英国]亚历山·蒲柏《席间闲谈》



礼貌使有礼貌的喜悦,也使那些受以礼貌相待的们喜悦。

——[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

——[英国]玛·沃·蒙塔古《书礼》



物的礼貌是永远不会浪费的。

——[英国]塞缪尔·约翰逊《普鲁士国王回忆录》



的交往中,男的礼貌表现在予以帮助,而女的礼貌则表现在对体贴。

——[法国]卢梭《爱弥儿》



即使和最亲密的朋友在一起,也要有礼貌。

——[英国]鲍斯威尔《约翰逊传》



礼貌是后天造就的好脾性,它弥补了天性之不足,最后演变成一种近似真美德的习惯。

——[美国]杰弗逊《文集》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

——[德国]《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一个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德国]歌德《生活与性格》



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愉快的礼貌。

——[德国]歌德《生活与性格》



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德国]叔本华《附录与补遗·忠告与格言》



礼貌之于性如同热量之于蜡烛。

——[德国]叔本华《有关生智慧的格言》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

——[法国]普鲁斯贝·梅里美《一误再误》



良好的礼貌是微小的牺牲组成的。

——[美国]爱默生《书信和社会目的》



礼貌是建筑在双重基础上的;既要表现出对别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

——[奥地利]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友之书》



礼貌是一个在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美国]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传》



礼节比法律更重要,它那高雅的特性为自己筑起了一道无法攻克的防护墙。

——[美国]爱默生《论公办与私办教育》



礼貌之风为每一个带来文明、温暖和愉快。

——[美国]诺曼·文森特·皮尔《学会礼貌待



礼貌是类共处的金钥匙。

——[西班牙]松苏内吉《合同子》



有礼貌不一定是智慧的标志,但是不礼貌总使怀疑其愚蠢。

——[英国]兰道《生随想录》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苏联]冈察尔《小铃铛》



礼貌和教养对于装饰类或其他一切优良品质和天资,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教养的文只能是浮夸的学究;没有教养的哲学家只能是犬儒学者;没有教养的士兵只能是歹徒。谁没有教养谁就讨嫌。

——[英国]切斯特菲尔德《书信录》



彬彬有礼是高贵的品格中最美丽的花朵。

——[英国]温特《一个演员和他的义务》



彬彬有礼是对别的感情表示关心的一种方式。

——[英国]米勒《我喜欢美国的礼节》



讲礼貌就是以最和气的方式说最客气的话或做最善良的

——[法国]卢易森《礼貌》



每个馈赠厚礼的都期待着别用厚礼回报。

——[美国]马瑟《讽刺诗集》



自尊在礼节中是最微不足道的。彬彬有礼是有教养和友好的表示,也是对他的权利、安逸和情感的尊重。

——[美国]爱·马丁《父亲寄语刚入学的儿子》

2、房姓的起源房姓的国分布、

古代谦称和敬称

在文章和书信中,常常使用谦称词与敬称词。那么,古都用哪些称谓呢?

对平辈或长辈的谦称,男性常常用仆、愚小子、鄙夫、敝等,表示卑己敬。在现代汉语中,“愚“有时以“愚兄”、“愚弟”用于书信中。“敝”用的很少。年长的男性,多自谦为老夫、老朽、老汉等;而年长的女性,常用老妇、老身表示自谦。古还谦称己姓为“敝姓”,敬称他姓为“贵姓”;谦称己家为“寒舍”,今仍被沿用。

敬称男性一般多用君、子、公、卿、先生等,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尊敬。敬称年长的男性,多用叟、父老、老丈等;敬称年长的女性,常用媪、老夫等。古代称帝王为“陛下”,称诸侯王为“殿下”。古代学生称老师为“夫子”,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平辈相称,则常用阁下、足下,以表示敬意。

3、关于新旧的句新旧的言新旧言警句

衣莫若新,莫若

——《晏子春秋·杂上五》



衣不经新,何由而

——[南朝宋]刘义庆《说新语·贤媛》



昔经新,新虽新复应

——[南朝陈]江总《闺怨篇》



夫物新则壮,旧则老; 新则鲜, 旧则腐; 新则活, 旧则板; 新则通, 旧则滞, 物之理也。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疏》



是的,好的,虽旧必存。非的,坏的,虽新必除。

——陶行知《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



旧的不毁灭,新的不会出来,颓废的茅屋之上不能够重建出摩天厦。

——郭沫若《我们的文化》



我就觉得凡是新的, 不论是如何幼稚, 未成熟, 总是好的, 起敬爱, 发兴感。

——茅盾《王鲁彦论》



旧的要衰老,要死亡,新的要发展,要壮;旧的要让位给新的,进步的要赶走落后的——这是无可改变的真理。

——巴金《 <父与子>新版后记》



新生物发轫之初常是柔弱的, 然而垂死物在走向灭亡时也是渐趋衰弱的。

——何新《论老子哲学中的活东西与死东西》



只有新奇的物是众追求的目标;习见既久,即成陈腐。

——[英国]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凡是新鲜的物都是招致怨恨的。

——[德国]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陈旧的东西总是力图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复和巩固。

——[德国]马克思《马克思致弗德里希·波尔特》

点击查看更多世界名人故事大全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15956.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端午节送给朋友的祝福语短信
  2. 201年鸡年公司年会祝福语荐读
  3. 秋季学期期末评语范文
  4. 《泥人张》读后感550字
  5.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优质教案
  6. 九月十日教师节祝福语朋友
  7. 以七夕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8. 世界名人小故事40字
  9. 中国的鹰等寓言故事5则
  10. 春节祝福语大全鸡年
  11. 小学二年级关于春天的谚语大全
  12. 2018年新春大门对联
  13. 耿耿星河只有他知道随笔
  14. 守护一脸笑容美文摘抄
  15. 2016万圣节恶搞祝福语
  16. 青年志愿者协会无偿献血的活动总结
  17. 情人节单身经典句子
  18. 最经典的生日贺词大全
  19. 祝福孩子的句子55句
  20. 日出鹳雀楼散文
  21. 语文教师初中教育的实习报告
  22. 高研班结业典礼上的发言稿
  23. 施工企业的劳务合同
  24. 那些流失的岁月散文
  25. 唐朝是如何被藩镇掏空的读后感范文
  26. 2015年教师节短信祝福语大全
  27. 最新情人之间的生日祝福语短信
  28. 有关于苏洵的诗句
  29. 关于复旦大学农村学生专项计划
  30. 小学三年级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31. 《机智幽默》教案范文
  32. 心情不好的说说带图
  33. 2019正能量句子
  34. 今日简史读后感650字
  35. 趁年轻走自己想走的路随笔
  36. 2018年三八妇女节座谈会的代表发言稿
  37. 关于开业的祝福语精选
  38. 2018年冬至短信祝福语大全
  39. 关于友情的优美句子
  40. 儿童生日宴会的主持词范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19:55:13
本页面最近被 13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台湾,TA在页面停留了 167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