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名称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1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名称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就是关于写清明节的名称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课件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时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山西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上坟时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河曲县清明节以黍米磿面作饼,称为“摊黄儿”。寿阳县清明节,男女儿童皆剪彩纸成串戴在头上,据说这是古代“彩胜”的遗风。翼城县民预煮黑面凉粉,于清明节切薄片,淋上汤汁来吃。解州清明停止一切女红,据说此日动针线者,会成为瞎子。平陆县儿童清明节头上以麦系发,祈求长寿。

拓展阅读

1、发生的有哪些 发生的有哪些

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日,早在唐代,就已成为法定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

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吃冷饭的习俗。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的晋文公。

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日,早在唐代,就已成为法定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的晋文公。

寒食的前一天。寒食据历史记载,在2000多年前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受封,带母亲隐居绵山去了。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2、发生的有哪些 发生的有哪些

古有前一天为“寒食”之说,相传起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后逐渐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宋后移到。传说中“寒食”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

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前一天寒食的内容,寒食相传起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扫墓了。时期,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3、发生的有哪些 发生的有哪些

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是一个纪念祖先的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上述意义,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日。 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的来源。

寒食是在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的活动延续到,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合而为一。现在,取代了寒食,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扫墓的习俗了。

4、发生的有哪些 发生的有哪些

春雨惊春谷天,夏满忙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亦寒食),是我国农历二十四气中的第五个气,也是我国人民的传统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何谓?其原意为天之意。时值阳春三月,春光媚, 桃红柳绿,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景象, 所以人们就把这个气叫做有两层庆意思,一是指气;二是指日,而日则包含着风俗和纪念的意义。 每年的“”(今年是4月5日农历三月初八), 是我国人民都以各种形式凭吊、祭扫人,抒发思念之情,寄托对人哀思。

,还有一个古老的,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所以这一天有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的风俗,因此,又叫“寒食”。这个风俗从何而来?这里有一段动人的历史传说。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 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有一天, 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 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 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心百姓,做个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当了国君,成为我国历史上著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当车子快进国都时, 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报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晋文公(重耳)执政后, 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厚禄,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未向晋文公讨官争禄,而是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木食,岩洞寒食,弃官为民。此不久便被晋文公察觉,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讫堆头的下马泉,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如果火焚绵山, 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 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 “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照复”。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 并立“介庙”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为介休县。

重耳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 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 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作“足下”。

晋文公焚绵山之日,正值“”。晋文公十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这天也为“寒食”。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都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寒食”从此 便流传下来。

介子推的生动感人的,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介子推功不言禄的高尚品格,已经成为我国人民一种可贵 的精神文化财富。

现在说起,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寒食与踏青。寒食的习俗已不为人所推崇,倒是上山踏青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寒食外,还有踏青

5、的由来

蝶恋花

苏轼

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万里春

周邦彦

千红万翠。簇定天气。

为怜他、种种香,好难为不醉。

我爱深如你。我心在、个人心里。

便相看、老却春风,莫无些欢意。

蝶恋花

晏几道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雨。

尽日沈香烟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远信还因归燕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满江红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蝶恋花

欧阳修

欲过烟雨细。小槛临窗,点点残花坠。

梁燕语多惊晓睡,银屏一半堆香被。

新风风光如旧风,所恨征轮,渐渐迢递。

纵有远情难写寄,保妨解有相思泪。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名称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0455.html

热门阅读

  1. 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
  2. 《上阳白发人》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3. 《群鸟学艺》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4. 研修班开学典礼上表态发言稿
  5. 社团的竞选自我介绍
  6. 除夕之夜的诗句
  7. 《做一名充满奋斗感的教师》读后感
  8. 关于小学生暑假计划
  9. 《半生缘》读后感范文900字
  10. 《象母怨》读后感
  11. 秋之语秋之韵散文
  12. 关于朋友的爱作文
  13. 给客户的中秋节的短信
  14.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000字
  15. 春节拜年祝福语
  16. 妇女节初中生手抄报
  17. 《爱不是负担》读后感
  18. 《阿西莫夫短文》优秀教案范文
  19. 最新安全总结范文
  20. 童话故事《六只天鹅》
  21. 我的课余生活日记350字
  22. 谢灵运的山水诗词
  23. 对手机市场细分的研究论文
  24. 励志诗歌朗诵
  25. 襄阳古城的导游词
  26. 三八妇女节的古诗词
  27. 投标售后服务的承诺书
  28. 《竹节的力量》读后感50字
  29. 名家描写母亲的散文
  30. 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作文1500字
  31. 五四青年节祝福短信大全精选
  32. 爸爸的生日三年级作文
  33. 曹操的诗词
  34. 欢乐度中秋作文400字
  35.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模板
  36. 时光还未老你却已经走了好远好远情感美文
  37. 张孜《雪诗》翻译赏析
  38. 2018儿童节qq祝福语
  39. 小学五年级数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案
  40. 形容环境优美的散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10-30 21:18:38
本页面最近被 906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江苏,TA在页面停留了 17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