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的山水诗词
1.《登池上楼》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2.《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3.《七里濑》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4.《泰山吟》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岱宗秀维岳。
崔崒刺云天。
岝崿既崄巘。
触石辄芊绵登封瘗崇坛。
降禅藏肃然。
石闾何晻蔼。
明堂秘灵篇。
5.《种桑诗》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诗人陈条柯。
亦有美攘剔。
前修为谁故。
后事资纺绩。
常佩知方诫。
愧微富教益。
浮阳骛嘉月。
艺桑迨闲隙。
疏栏发近郛。
长行达广埸。
旷流始毖泉。
湎涂犹跬迹。
俾此将长成。
慰我海外役。
6.《田南树园激流植援》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
不同非一事,养痾亦园中。
中园屏氛杂,清旷招远风。
卜室倚北阜,启扉面南江。
激涧代汲井,插槿当列墉。
羣木既罗户,众山亦对牕。
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峯。
寡欲不期劳,即事罕人功。
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
7.《游岭门山诗》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西京谁修政。
龚汲称良吏。
君子岂定所。
清尘虑不嗣。
早莅建德乡。
民怀虞芮意。
海岸常寥寥。
空馆盈清思。
协以上冬月。
晨游肆所喜。
千圻邈不同。
万岭状皆异。
威摧三山峭。
瀄汨两江驶。
渔舟岂安流。
樵拾谢西芘。
人生谁云乐。
贵不屈所志。
拓展阅读
1、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词原文、赏析
江南倦历览 [1] ,江北旷周旋 [2] 。怀新道转迥 [3] ,寻异景不延 [4]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5] 。表灵物莫赏 [6] ,蕴真谁为传 [7] 。想象昆山姿 [8] ,缅邈区中缘 [9] 。始信安期术 [10] ,得尽养生年。
【注释】
[1]历览:遍览。[2]旷:荒废,搁置。周旋:应酬,这里指前去游赏。[3]迥:迂回。[4]景:日光,这里喻指时间。延:长。[5]澄鲜:色彩鲜明的样子。[6]表灵:指孤屿山的奇妙景象。表,明显。灵,灵秀。物:世人。[7]真:真人,仙人。这两句讲孤屿山的美丽风光无人游赏,那其中蕴藏真人的奇事就更没有人去传述了。[8]昆山:指昆仑山,古代传说中西*住处。[9]缅邈:悠远。区中缘:人世间的各种相互关系。[10]安期: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因得长生不老之术,活过一千岁。
诗人在诗的开头便写道,看惯了永嘉江南面的景致,决定去江北游览一番,结果发现还是“江北旷周旋”,于是在游历一座孤岛后写下了这首《登江中孤屿》,为他觅到的美景盛赞一番。但见岛上有两座奇山,于水上巍峨耸立,在雾气的烘托下浮现层峦叠嶂的异景,令山体媚态横生。白色的浮云在阳光的照映下于澄明的江水中呈现出空明秀美的倒影。
诗人发现,不期而遇的山水风景原来可以美得接近仙境,于是诗人“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猛然间,诗人觉得自己曾经万般在乎的尘缘竟是不知所谓的东西,完全可以放下。“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刹那的顿悟涌上心头,现在终于能够领悟,世界上真的存在无惊无喜、心平气和的养生法门。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四句描绘了江屿的奇色景致,也把自己孤高的灵魂再次提炼出来,是诗人在厌恶仕途之后彻底自我放逐到世外的写照。
2、《登阊门闲望·白居易》咏江苏山水名胜诗词
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②。
十万人家供课税③,五千子弟守封疆④。
阖闾城碧铺秋草⑤,乌鹊桥红带夕阳⑥。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山藏色⑦,月耀娃宫水放光⑧。
曾赏钱塘嫌茂苑⑨,今来未敢苦夸张⑩。
①“苏州刺史例能诗”。有唐一代,就有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等名诗人任过苏州刺史。白居易咏叹苏州名胜的诗篇尤多。这首诗以高远的视点,概括描写了苏州的市容名胜。②州雄: 州势雄强。唐代分天下州郡为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据《苏州府志》,唐大历十三年(788),因苏州人口众多,财富殷盛,特升为雄州。土俗:指苏州风俗。③十万人家: 据《元和郡县志》,唐元和年间。苏州有十万零八百零八户。课税:赋税。④此句谓:苏州人有五千人在兵籍。白居易另有《自到郡斋仅经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诗,其中亦云:“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 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⑤阖闾城: 即苏州城。苏州城大致规模,至阖闾时大备。⑥乌鹊桥: 在城内今五卅路南端,因古代乌鹊馆而得名,这两句写苏州城历史久远。⑦虎寺:即虎丘寺,在虎丘山上。⑧娃宫: 馆娃宫。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在灵岩山上。⑨钱塘:杭州。茂苑: 苏州的别称。苏州又名长洲,因左思《吴都赋》有“佩长洲之茂苑”句,故称苏州为茂苑。⑩苏州与杭州,同被比为人间天堂。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曾作《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诗云:“霅溪(湖州)殊冷僻,茂苑太繁雄; 惟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是上一句所指。这两句是说,我在杭州时曾经嫌苏州“太繁雄”,今来苏州,也不敢“出尔反尔”,再作夸张之辞了。
3、《登永嘉绿嶂山·谢灵运》原文 赏析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永初三年(422),谢灵运被降职外放永嘉任太守。诗人在郡不理政务,恣情遨游山水。每游一处,必有诗篇记胜。这首诗即是其一。据《读史方舆纪要》说:“(永嘉)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渺,一名七峰山。”此青嶂山,似即绿嶂山。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采取纪游的写法。其章法结构,大抵是先纪游,继写景,最后兴情悟理。此诗即采取这种井然的推展次序。起首二句,写他出发前的准备和启程情况。诗人携带足够的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兴致勃勃地启程了。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怀迟”,与威夷、逶随、逶迤等词通。“幽室”,风景清幽之处,指绿嶂山。灵运是一位旅行家、冒险家。他所选择的风景,不是那些寻常易见的田园或低丘浅流,他对山水的欣赏,不像陶渊明那样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眺望为满足。他总是以高山深谷为目标,欲求人所未见的幽景奇观。这两句的“裹粮”和“杖策”,就表明了这次旅游路程之遥远险阻,也流露出诗人寻幽探胜的极大热忱。灵运诗这种在开篇记游时即表现出的欣喜向往之情,往往能使人一开卷就引起感情的共鸣。次二句,写他溯流而上,向溪涧的源头前进;到了上岸处,兴致仍然十分浓厚。这是全诗的第一个层次,即纪游。轻快灵动的诗句,已引领读者步入佳境。
以下八句,即依照游历次序,描绘途次的风景。诗人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了一个澄碧的深潭。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之冻,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显出坚贞的品质。“团栾”亦作“檀栾”,形容竹的形貌之词。“寒姿”指水,“霜质”谓竹。诗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他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灵运写山水景色,最擅长实景实写,细腻刻画。正如王夫之所评:“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虚”(《古诗评选》卷五)。这六句,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的繁复、曲折,阴暗、清冷,造成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如此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是前人所未见到也未写过的。灵运写山水,为了达到“情必极貌以写物”的目标,便力求“辞必穷力而追新”,以新的语言词眼表达新奇的意象。这几句中的“委”与“迥”,“屡迷”与“逾密”,状景异常精细逼真。“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一联,在上下句之中造设“澹潋”、“团栾”两个叠韵词对偶,造成听觉上整齐铿锵的韵律感;而“结”与“润”两个动词,分置于句中第三字的中间位置,构成“句中眼”,更使景物呈现出活泼的生气与清新的韵致,显出诗人的匠心巧思。“践夕”二句,总揽一笔,说自己在深山中只顾赏玩幽景,忘却了时间的推移,不觉中,已从早上游到了黄昏。而岩林最幽深最隐蔽的地方,也都游历到了。以上是第二层次,诗人以其丽情密藻铺叙景物,形成了全篇最精采的部分。
“蛊上”以下八句,是第三层次,即兴情悟理。这一部分写得较为枯燥,下面略作解释。“蛊上”,谓蛊卦上九。《周易》说:“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履二”,谓履卦九二。《周易》说:“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贵”、“美”都是主张、赞赏之意。“幽人”和“高尚”两句紧承上两句,进而抒*怀,说凡隐逸之人,都是心怀坦荡,安行无碍,这种高尚之风,高远之趣,真是举世无双的了。读者不难发现,灵运这里已是以“幽人”·自居了。“颐阿”,应答之声;“何端”,即何由。这一句意思说,我身心都沉浸在阒无人迹的山林之中,再也无由听到謦欬之声了。“寂寞”句,同样出于《老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一”是道或大全的意思,抱一就是守道。这句说:·我只能在寂寞中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老庄玄理,安性守道,结尾一联,上句的“如”字,应作“知”。《庄子》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其大意是说,知识是有害的,要追求“大道’,就必须恬静无为,任其自然,摒弃知识。而摒弃知识,才是真正的“知”。恬静无为养育了这个“知”,而这个“知”又反过来养育了恬静无为。二者“交相养”、相互促成,人性中就产生了“和理”(指至为纯粹平和的精神境界)。这个方法,就是“缮性”。缮是“治”的意思,治性,亦即养性之意。灵运在这里说,在此自然的环抱中,他感到自己已经达到了“恬知交相养”的境界,从此可以去讲究养生之道了。
这首诗虽然多了一个语言晦涩乏味的“玄言尾巴”,但它不仅模山范水方面极为生动、清新,而且对于游历的过程、时间,地点、心情,都交待得明白清晰,表现出一种登涉之趣。因此,我们读这首诗,仍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诗人攀岩泛流,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从而获得与大自然交感会通的审美上的愉悦。
4、《望海潮·孙超》咏天津山水名胜诗词
登盘山绝顶①
地雄幽蓟,襟连恒岳②,一山高矗晴空。孤寺罩云③,危峰挂月④,何人劈破洪濛⑤。呼吸与天通。看下方僧寺,烟雾朦胧。倚榭掀髯⑥,一轮红日海门东。
登临感喟无穷,算沧桑陵谷⑦,回首匆匆。名士谈禅⑧,将军舞剑⑨,者回唤醒晨钟⑩。星斗快罗胸(11),喜今朝濯足(12),踏碎芙蓉。我欲披衣散发(13),长啸激清风(14)。
①此词上片咏盘山胜迹,如数家珍,一气呵成;下片写登临感喟,似瀑水飞泻。全词豪放潇洒,气象恢宏。②襟连: 象衣襟一样连带。③孤寺罩云:指盘山云罩寺。④挂月: 盘山奇峰之一挂月峰。⑤洪濛: 天地未开辟前的混沌状态。⑥掀髯: **胡须。⑦沧桑陵谷: 山陵发生沧海变桑田的大变化。此处喻时间推移之久。⑧名士: 知名人士。谈禅: 谈说佛理。⑨将军舞剑: 相传唐代名将李靖曾在盘山居住,舞剑于山上,今犹存其舞剑台。⑩者回:这回,这次。(11)罗胸:罗列于胸中。(12)濯(zhuó)足:洗脚。喻退隐。《沧浪歌》辞曰:“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此处化用其意。(13)散发:披散头发。喻放浪形骸。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明朝散发弄扁舟”。(14)长啸:蹙口作长声鸣叫。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7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