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养鸟的悲剧哲理故事
庄子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经常讲一些很有寓意的小故事。他有个故事叫《鲁王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大意是这样的:有一天,鲁国城郊的上空突然飞来一只海鸟,是鲁王从来没有见过的鸟。以为是什么神怪之物,就派人把它捉了回来,并供养在庙堂里,爱护有加。鲁王时常吩咐人把宫廷里最美妙的音乐演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可是鸟呢,根本体会不到国王一番盛情的招待,吓得魂飞魄散,举止失常,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就这样,只过了三天,鸟儿就活活地饿*。
我们看了这个故事,都会觉得这个鲁王很愚蠢吧。其实不用笑鲁王,我们很多人都和鲁王是一样的,这样的事情也许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发生。
有人觉得这跟自己没关系,我再讲几件更贴近生活的事情。
我和朋友吃饭,发现一个特点:广东、福建那边的朋友特别热情,每次都会主动给我夹菜。夹了菜,有的我不喜欢吃,又不好意思说。我吃也不好,不吃也不好,弄得很尴尬。我说了很多次不用给我夹菜,但他们还是会这么做。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表示尊敬。
某个哥们儿跟我哭诉,他女朋友每天要打好几个电话问候他,并不是不放心,而是他女朋友觉得如果没有在一起,只有打电话问候才表示想着他,表示爱他,他女朋友说无论自己多忙都要打几个电话,而且说要坚持几年。把我那个哥们儿吓得准备分手了,他不是不喜欢女朋友,而是实在受不了那种爱。
不用我多讲,大家应该已经明白我要说什么了。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己养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出发点是好的,但对方不一定会接受,有时候反而是伤害。那应该怎么做?以鸟养鸟。如果真的希望对别人好,那么就要用别人适应的方式,而不是自己最喜欢的方式。
我上次给我们家闺女豆豆讲了个故事,你也可以讲给你们家小朋友听:有一天爸爸和豆豆都吃了变小药丸,变得只有蝌蚪那么大了。爸爸带豆豆去池塘游泳,在那里遇到了好多小蝌蚪。有个蝌蚪王子跟豆豆成了好朋友,就带着豆豆到处玩。玩了一上午累了,该吃午饭了。
蝌蚪王子说:“豆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要把我最喜欢吃的东西送给你吃。”
豆豆说:“好啊,是什么东西啊?”
蝌蚪王子说:“特别美味,我平时都舍不得吃呢,拿过来你一定要吃完哦。”
豆豆说:“好啊好啊,我现在就想吃了。”
过了一会儿,一群小蝌蚪抬过来一大坨牛屎……
拓展阅读
1、请不要跑丢了你自己的灵魂哲理故事
为了探索古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一个探险家来到南美。探险家雇用了几人当向导。尽管当地土著人肩负着沉重的背囊,可在茂密的丛林中或者陡峭狭窄的山路上,一个个仍然健步如飞。这样一直飞奔了三天。第四天早晨,当探险家一觉醒来时,发现宿营帐篷内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动静。前三天的每天清晨,都是他们闹哄哄地吵醒自己,可今天是怎么啦?
探险家催促他们快点儿起床上路,却发现他们拒绝行动。
探险家恼了,大声说:“你们这样做会打乱我的计划的!”可是那些土著人依然不动身。
满腹狐疑的探险家连连追问为什么,经过反复沟通,总算弄明白了——原来这里流传着一项独特的习俗:在三天的赶路时间内每一个人都会尽力往前赶,但每走三天,便要雷打不动地休息一天。
探险家对于这一习俗深感奇怪。
后来,土著人的一个翻译人员十分庄重地告诉他:“他们认为人的灵魂会随着过度的奔跑操劳而飞走,他们每隔三天便休息一天,为的就是不跑丢自己的灵魂。”
启示:
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目标而一味加速前进,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不能只为一己私利,而不顾一切地往前跑。
如果真的跑丢了自己的灵魂,即便追求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那我们跟一具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
2、你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吗哲理故事
渤海口有一只小鱼,它下定决心要一路游到山顶,于是它逆向而行。
这只小鱼泳技精湛,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穿过了层层渔网,躲过水鸟的追踪,好不容易游到了山顶,可它还来不及喘口气呢,刹那间,就被冻成了*!
一万年后,一群登山队员在山顶的*封中发现了它。立刻有人认出了这是产于渤海口的鱼。
一位年轻人赞道:“真是一只勇敢的鱼啊!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了不起!”
一位老者却说:“不!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所以只能换来死亡。”
成功,除了“努力”以外,更需要“方向”,有时不妨暂时放慢脚步,想一想:这条路真的是我“想”走的吗?真的是我“该”走的吗?真的是我“适合”走的吗?
如果走错,甚至走反了方向,不但到不了目的地,反而会离理想与抱负越来越远,甚至一败涂地。
在这个脚步急促的时代,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忙而不“茫”、忙而不“盲”的现代人。
3、有关好人一生平安的哲理故事
我们村有个姓马的人家,单门独户。男人死得早,老妇人拉扯两个儿子,十分艰苦。老大叫马忠,人如其名,忠厚老实;老二叫马才,却心术不正,鬼点子多。家里穷,只给老二娶了房媳妇,那媳妇更是恶霸朝天,蛮不讲理。结婚没多久便与老人分了家,自己强住进新房,把一间老土房留给了马忠和老娘。老妇人的寒暖饥饱从来不管不问,而且还经常因为些小事,两口子和他娘大吵大闹,甚至厮打。老妇人有苦无处诉,整天唉声叹气。马忠又因为太老实,也从不教导他的兄弟。庄上的人对他两口子的恶行无不恨得牙根痒痒。
马忠是个庄家人,除了下地干活,还给马才家喂养牲口,每天起早趟黑,不是出粪,就是喂料,忙了整整一年。牲口买了,共是卖了一千四百二十块钱。当天回来,马才把他哥叫去,拌了个凉菜,整了瓶廉价的白酒,在院子里一喝,说了几句好话,从兜里掏出些钱塞给了马忠。事后许多人问马忠:你给你兄弟养了一年牲口了,他给了你多少钱啊?马忠张着他长满胡须的嘴,憨憨的笑着说:不少,给了我二十块钱,还请我吃了顿饭。大家听了,气的都骂马才没良心。得不到好*。可马忠却像没事人似的,挺知足的说道:自己的亲兄弟给多少是多啊。一句话弄得众人无言以对。
马忠在庄上出了名的好心肠,谁家有个砌墙垒砖,或红白喜事的,他必到,忙里忙外,费心出力,从没怨言。人都知道他过得拮据,每每事后都给他些吃的用的,他便开心的不得了,许多天了,还念叨人的好。
马忠是个十分孝顺的人,家里再穷,也让老娘吃饱,夏天撑帐,冬日添衣,照顾得无微不至。母子二人虽然穷,但也是苦中有乐,过得很知足。
恶有恶报,马才两口子结婚几十年一个孩子也没生出来,马家媳妇后来生了病,脑萎缩,不知道吃,不知道喝,爬猪窝,睡羊圈,马才也不给她看病,最终活活受*。村里人个个都说是*,就该有这*。后来,马才搞养殖,赶上瘟疫,全部家当赔了精光,后半生养老也没了着落。
好人一生平安,善恶也就在一念之差,什么都可以忘,就是不能忘了本分,什么都能丢,就是不可丢了良心。时过境迁许多年,马忠也早已不在,但他身上仍有许多光辉,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后人去借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9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