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诗词翻译赏析
【作者】 元朝 魏初
【原文】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释】
原字为外“囗”内“栾”,现字义同。
去年的这个时候还在家里, 今年却又相各天涯,了一心的乡思 ,两鬓的秋霜,山与水相连接 ,水倒影着晚霞,看到归巢的乌鸦, 想起他什么时候可以农耕回来 儿女团圆 一起品茶。
译文二
去年妻子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家里,
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
不能团聚,了一心的乡思 ,
两鬓的秋霜,山与水相连接 ,
水倒影着晚霞,看到归巢的乌鸦,
想起他什么时候可以农耕回来
儿女团圆 一起品茶
作此词时,魏青崖先生正在宦游的路上。这一首情真意切、明白而家常的小词。魏太太收到这首小词一定十分欣慰。要知道,她家魏先生的心思不在“何时开得公司了,靓女团疽股D”,而在“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疽怪蟛”啊!他记着她的生日呢!念着她和孩子们呢!盼着早日回家团圆,永远不再和她分离呢!——还有什么生日礼物能比这更让她开心呢?
词的上片首句从“去岁今辰”着笔,点明对妻子的念念不忘,“去岁”与“今辰”构成时间上的今昔对比,给人时间如梭的感觉,包含着归家无望的伤感。一“却”字点出“去岁”的幸运与“今年”的不幸,流露出曾今拥有的欣喜与今天失去与妻儿团聚机会的怅惘。次句“今年”与上文“去年”时间对比强烈,一实一虚,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突出了官身在外、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一“又”表明与妻儿聚少离多的残酷现实,抒发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与无奈。下句“一春心事闲无处”与“两鬓秋霜细有华”构成因果关系,“一春心事”点出思情之长,“两鬓秋霜”点出思情之苦,思情深而至于两鬓都有华发,的确非同一般,可能另有隐情。联系下文“何时收拾田园了”,不难看出作者仕途艰难,宦海浮沉,厌倦*,鄙弃功名。所以,两鬓有华,绝非偶然,这其实是人生际遇、夫妻私情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纵观上片,诗人因混迹仕途的艰难而更加思念妻子,思念那个给了自己精神和肉体寄托的家园;也因思念亲人,思念故乡那一方纯净的土地而更厌弃*的污浊。
下片过头处写景。诗人用山水相连、水天相接、残照染林、归鸦点点等意象营造出空旷清冷的氛围,烘托反衬思情之苦。同时,“山接水,水明霞”又暗喻思情的缠绵悠长。三句中,一“接”字描写了山水相依的景象,一“明”字突出了霞光映水、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一“接”一“明”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使意境浑然一体。一“见”字触景生情,将所见景物着上个人的感情色彩,“归鸦”正反衬思情的迫切与凄苦。
面对此景此境,诗人只能聊以自我安慰,设想归家耕田,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情景。“几时”一词,充满渴望,又有些许担忧,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能不能回,允许不允许回都是未知数啊!“了”字精当,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热情,对年终岁尾静享天伦之乐的向往。“儿女团圆”概写家庭的美好生活,是“面”,“夜煮茶”是具体生活的细节,是“点”。点面结合,勾勒出一副其乐融融的秋夜合家品茶图。
“夜煮茶”这个细节情景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凝练性。把物境、场景、家事、人情、人生哲理包孕其中,含蓄隽永。是以境写情、以境传理的典范。在夜深人静的背景下,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边,倍感家庭的温暖、亲情的融洽。这中间,夫妻之恩、亲子之爱、儿女之乐通过煮茶的细节传达了出来。让人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夜》里描写的父亲冬夜给儿女煮豆腐吃的情节。两篇相较,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这一细节又让人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往往不是那些大场景。人生的幸福往往蕴含在看似轻淡琐碎,实则不易抓住的生活细节中。有人倾其一生在追名逐利、聚敛钱财,做着人上人的好梦,以为拥有了金钱和地位就拥有了幸福,实则不然。幸福衡量的标准不是名、权、利,而是你拥有人间真、善、美的总量。这些,一般人都是有同感的。因此,每当我们读了这些情节往往会击节称赏,往往会*动、被征服。
总之,下片写景抒情,情蕴景中。又虚实相生,虚中有实。把诗人思念妻子,思念家园的心情推向极致。
全词结构精巧,上片叙事,下片写景,情渗透在叙事、写景之中。而人事景情又由一条关涉“去年”、“今年”、“几时”的时间线索所绾结。感情发展极有层次:由开头点出思情,到“鬓华”加强一层,再由下片借景烘情,情之浓已流诸笔端,结尾宕出一层,将思情推向极致,给人极强的*力。
这样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佳作,确实是古代天下**的幸运。
拓展阅读
1、宋词《齐天乐·吴文英》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②。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③。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④,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⑤,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①齐天乐,词牌名。 ②凭,靠着。 ③禹,夏禹。 ④悭,缺少,欠缺。 ⑤圭,用作凭信的玉,形状上圆下方。璧,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
本词是词人登临怀古、感慨抒怀之作。词人用词绵密典丽,然而却神味隽永,品味悠长。
上片是刻画白天景象,但也融合夜间之事,思绪飞跃,感慨千万。下片书写晚上,夜深人静,寂寞栏杆,在挂念友人的同时,情从景色中来,景在情中延展、深化。秋来凄清,古墓苍翠树木、流水逝去、往事如烟,万古英杰使人悲伤不已。词人所想、所感、所为、所见、所闻、所行历历在目,又交错相织。作者词作不同于一般游历文章,轻松道来,委婉绵绵。巧妙地运用遐想无限的思维,给人留下无边的想像空间。词的开头“倦凭秋树”,这句形象而传神地勾勒出一幅游历疲惫的倦态。依靠着老树苍松回忆、整理白天的经历,进而一番感慨、一番议论发抒而出。登禹陵极目远眺,凝视苍凉天空,陷入沉思的境界。三千年的历史,恢宏而漫长,如今变得黯然和久远,令人心中升起无限忧伤。时光流逝,代代巨变,物是人非,颠泊流离,失意落魄,难以言尽啊!作者称道“那识当时神禹”,一语参透词人心中万世不变的报国壮志。神禹的子孙,已历三千年之久,英灵尚在,尚能在风雨之夜,时有隐现。仰望青天,数行雁起长空,秋凉使人愁。
下片延续上片的构思。写词人与友人在西窗下剪烛共语、道尽天地人生。游山时在墓间所见的残碑与庙壁中藏有的璧玉,都已被尘封,使人追思古代的心境油然升起。摩挲当年石刻,拂拭往日尘埃。记载神夏丰功伟绩的石碑,象征国家统一的圭璧,这一切都令两人感慨万千、难以入眠。词人欷歔呜咽,不能自已。眼见陵墓山中苍翠景物,秋色已深,霜红已凋落,穷山暗森森。词人感慨而发:时光流逝,青山依旧,人世无常,悲从中来。在跳跃的思维中,构建出一幅令人兴奋的画面:春日青青,岸边画船游荡,喧腾箫鼓之声飘然而至。
●吴文英(1212~1272),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浙江宁波人。一生未第,平生交友甚广,多有显贵,景定时,受知于丞相吴潜,往来于苏杭之间。一生大都是做一点掌管、文笔的小职务,生活很不得意。词作丰富,地位重要,堪称词人表率。其词绚丽多工,擅长雕琢,音律和谐。今传有《梦窗词》。
代表词作:《齐天乐·三千年事残鸦外》《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等。
●齐天乐,参见566页相关介绍。
●“会稽山”传说。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水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百姓历尽艰辛,治平水患。《史书》记载,大禹“忧民救水到大越,大会计(进行会议协商的意思),爵有德,封有功。”后人将会议的地点茅山改称“会稽山”(“稽”与“计”是通假字)。
词人登临绍兴会稽山,望海祭禹、怀古抒情精品众多。
汉宫春
会稽蓬莱阁观雨
辛弃疾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月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这首词的题目,原作“会稽蓬莱阁怀古”。会稽山曾是秦始皇南巡望大海、祭大禹之处。登此山,不禁会想起统一华夏的秦始皇和治理洪水猛兽的大禹。词人以诘问的语气讲述传奇色彩的故事:是谁请西施西去吴国,使吴国灭亡呢?越地的人们翘首盼望归来!词人从怀念范蠡到怀念王、谢,感情起伏转折。作者抒发报国雪耻的思想的同时也明显地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词的上阕,借景抒情,寓景于情。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乱云急雨、气势博大,给人一种世事动荡,风云不测的感觉,同时也为下文追思怀古作了铺垫烘托。词的下阕,词人怀古抒情,论古叹今,影射当今,借用古人忧愁烦闷的酒醉心态,去浇灌自己的不快心胸。精妙的传奇故事,使词作风骨明显。从怀古到情感流泻是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这也体现了词人驾驭语言的高超水平。
全词情感随境而发,在回顾历史沧桑之中,体现一种苍凉、雄浑的爱国情怀。
雨、冷烟、寒树作为词人感慨的意象。在阴雨凄清的境界中,冷烟、寒树诉说着怀古忧今、孤苦落寞的情怀,也暗合词人一生流离漂泊的悲凉境界,其气势如同中国的山水画家,气势恢宏,洋洋洒洒,好像积聚千年的悠远情绪一泻而出;又似乎西方油画大师,色彩瑰丽,炫目之极,形象飞动,意境深远绝美。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2、阿那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姚月华
之一
银烛清尊久延伫,出门入门天欲曙。月落星稀竟不来,烟柳曈昽鹊飞去。
之三
与君形影分胡越,玉枕经年对离别。登台北望烟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
作者姚月华,是唐代一位颇有才华的女子,爱文墨,喜赋诗咏词,她的作品存留至今的有《阿那曲》四首。我们仅从中择录以上两阕,亦足可领略其文采风格。关于这组令词的背景,清人徐釚在《词苑丛谈》中曾有颇为详细的介绍:“姚氏月华随父寓扬子江,与邻舟书生杨达相遇,见达《昭君怨》诗,爱其‘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之句,私命侍儿乞其稿,遂相往来。一日,杨偶爽约不至。姚作《阿那曲》云云。”(卷十二)根据这段文字既可知作者是一位敢于追求自由幸福,爱才而多情的女子,系卓文君、崔莺莺一流的人物;也可知《阿那曲》是确有所为而作,其中情感并非虚发。
第一支曲子是以盼情人来赴约会而竟不来为内容,全曲突出一个“盼”字,一切景物、动作也都是为了衬托和展现词中女主人公焦急、期待而至失望的心情。首句“银烛清尊久延伫”是一般性叙述,以“银”修饰烛,既可指白色的烛光,亦可指银制的灯盏烛台,在这里应是两者兼而有之;“尊”,在此指酒杯,“清尊”是盛满清酒佳酿的酒杯;“银烛”、“清尊”构成了一个十分清冷、朴素、幽静不俗的环境,有助于反映等候者与被等者的性格、身份与爱好;一切都早准备好了,“久延伫”三个字说明约定的时间已过,已经站立等待很久了。次句“出门入门天欲曙”中的“出门入门”用得绝妙,仅寥寥四字就把词中女主人公焦急、盼望、烦躁不安的心情生动地描绘出来了:她不时出门张望,然后又失望入门,不断地来回往返在希望与失望交错中,整整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天,眼看着就要亮了。“月落星稀竟不来”是直写户外之景月已西沉,星已隐去,并点明伊人终竟未来;这句语意明白,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尾句“烟柳曈昽鹊飞去”则采用了含蓄的曲笔描写,“曈昽”一词,形容太阳光由弱渐强;从字面看,大意是说:朦朦胧胧的晨光中,柳树枝条间似含着缕缕团团的轻烟,天色越来越亮,催起了巢中的喜鹊,展动着双翅飞走了。似乎纯粹是写景,但作者不写“鸟”而特意点明是“鹊”,是不是也暗含这样的意思:连象征喜庆的喜鹊也飞去了,天也亮了,这场幽会连仅有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极度失望与痛苦。
通篇均似写景,未言“情”字,而深情自见。语言洗炼、生动,尤以次句、尾句最为典型。风格清新,意境幽深。
另一首起始“与君形影分胡越,玉枕经年对离别”两句开门见山,直抒胸中相思之苦:你我一别,天南海北,相距遥远;对着床上的玉枕,想起当时欢聚的情景,却已是一年以前的旧事了。“胡”,本泛指古代北方边远地区为胡地;“越”,指春秋时的越国,在今浙江一带;“胡越”在这里指南北异地,相隔甚远。这两句自语自诉,饱含着思而不得见的哀怨。下面两句“登台北望烟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是写:她登上高台,向北方远望,只见烟雾重重中交织着密密的雨网,不见伊人在何方!更增添了惆怅和失望,转过身来举首向天,只见寥廓的碧空孤零零地挂着一轮冰冷的明月,不觉潸然泪下。
这首词的特点是继前两句直抒之后,后两句用的是旁书侧写。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如“烟雨深”和“寥天月”均是以自然之景,烘衬出词中人物的内心之情,前者暗喻二人之间山高路险、重重魔障,日后更无相会之期;后者怕也含有悲叹情人之远去,自己也将像月宫里的嫦娥一样,要终身终世尝受那无穷的寂寞。和前面那首一样,该篇文字洗炼,媚而不俗,情真意切,哀而不怒。
这两首都可算是抒情小令中之珍品。
3、欧阳修诗词作品赏析
词牌名:渔家傲|朝代:宋朝|作者: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此词以清新可爱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描写一群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乐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首句“花底忽闻敲两桨”,“闻”字、“敲”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用“花底”二字映衬出了敲桨之人,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着墨不多而蕴藉有味。第二句“逡巡女伴来寻访”,方才点明了人和人的性别。“逡巡”,顷刻,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人物出场写得颇有声势。“酒盏”句,是对姑娘们喝酒逗乐的描写,是一个倒装句,即“旋将荷叶当酒盏”的意思,倒文是为了协调平仄和押韵。这个“旋”二字,与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惹人喜爱。
“酒盏”句写荷叶作杯。据说是把荷叶连茎摘下,在叶心凹处,用针刺破,一手捧荷叶注酒凹处以当酒杯,于茎端吸饮之。隋殷英童《采莲曲》云“荷叶捧成杯”,唐戴叔伦《南野》云“酒吸荷杯绿”,白居易《酒熟忆皇甫十》云“寂寞荷叶杯”等,都是指此。在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一幅生动而富有乡士气息的女儿行乐图!接着轻荡莲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摇动起来,映入了荷花的红脸,也映入了姑娘们腮边的酒红,一似红浪时生。
下片第一、二两句“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是从花、酒与人三方面作交错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一片“香”与“红”之中了。这就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
然而第三句“醉倚绿阴眠一饷”笔锋一转,热闹转为静止。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特别是这个“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
这首词妙在起、承、转、合脉络清晰;更妙在其风格清新、言语含蓄而又设境秾艳,词风健康明朗、生动活泼,是少有的佳作。
欧阳修以《渔家傲》词调共作了六首采莲词,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4、欧阳修诗词作品赏析
词牌名:望江南|朝代:宋朝|作者: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这是一首以蝴蝶为吟诵对象的咏物词。
开头两句写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身似何郎全傅粉”,《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此句以人拟蝶,以何郎傅粉喻蝶的外形美。蝶翅和体表生有各色鳞片和丛毛,形成各种花斑,表面长着一层蝶粉,仿佛是经过精心涂粉装扮的美男子。“心如韩寿爱偷香”,据《世说新语·惑溺》与《晋书·贾充传》载,“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为司空掾。充少女贾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通音问,厚相赠结,寿逾垣与之通。午窃充御赐西域奇香赠寿。充僚属闻其香气,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之,遂以女妻寿。”此处也是以人拟蝶,以韩寿偷香喻指蝴蝶依恋花丛、吸吮花蜜的特性。典故随意拈来,妙笔天成,运用得极其生动、贴切。“傅粉”、“偷香”,从外形与内质两方面概写了蝴蝶的美貌与特性,这两句为整首词的词眼。接着一句“天赋与轻狂”,挽住上片,又启迪下片。“轻狂”者,情爱不专一、恣情放浪也。
下片就“轻狂”二字生发,先写傍晚下了一场小雨,雨一停,浪蝶便度翠穿红地忙乎起来。“薄翅腻烟光”一句体物入微,状写精妙,选词用字准确、熨贴。蝴蝶的粉翅是薄而有些透明的,当它沾上雨水之后,翅上的“粉”便变“腻”了。“烟光”指的是雨后的晚晴夕照。斜阳透过沾水发腻的粉翅,显得朦朦胧胧,宛似笼罩在一片缥缈的烟雾之中了。
轻狂的蝴蝶自有轻狂的朋侣“游蜂”、“飞絮”相伴。蝴蝶伴随狂蜂、飞絮到处宿粉栖香,“长是为花忙”。结句回应了上片的“天赋与轻狂”,以“为花忙”的具体意象点出“轻狂”。“花”字意蕴双关,亦物亦人。全词一纵一收,上下关合,联密而自然。
欧阳修这首咏蝴蝶词,既切合蝶的外形与内质,又不单单滞留在蝶的本身,而是以拟人化手法,将蝶加以人格化,亦蝶亦人,借蝶咏人,通过两个切题典故--何郎傅粉与韩寿偷香,惟妙惟肖地把蝶与人的“天赋与轻狂”、“长是为花忙”的特点巧妙地绾合起来,将何郎、韩寿的禀赋一古脑儿倾注在专以粉翅搧情、以恋花吮蜜为营生的浪蝶身上,把自然的动物性与社会的人性融合为一体,在蝴蝶的形象中集中了风流浪子眠花卧柳、寻欢作乐的种种属性,蝶就成为活脱脱的轻狂男子的化身。反过来,作者又含蓄地讽刺了那些轻狂男子身上过多的动物属性。如果这首词抽去了何郎与韩寿两个典故,它仅止于表面的咏蝶而已,失去任何内涵寓意,自是淡乎寡味了。
五代毛文锡有《纱窗恨》云:“双双蝶翅涂铅粉,咂花心。绮窗秀户飞来稳,画堂阴。二三月爱随柳絮,伴落花、来拂衣襟。更剪轻罗片,傅黄金。”可以看到毛词咏蝶仅止于蝶而已,虽然在艺术技巧上也有某些可取处,但比之欧词,在思想艺术境界、审美情趣与价值上自然要逊色得多了。汤显祖评《纱窗恨》词云“‘咂’字尖,‘稳’字妥,他无可喜句。”(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二)显然,其所以“无可喜句”,主要不如欧词之有寄托。蒋敦复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芬陀利室词话》)欧词咏物而又咏怀,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望江南·江南蝶》是一首以蝴蝶为吟诵对象的咏物词,当为欧阳修任职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但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5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