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暴十寒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家学派,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学说。这些人不但学问高深、知识丰富,而且能言善辩,往往能说服执政者改变主意。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一位辩士,他帮助齐王施政,看到齐王昏庸、没有主见、轻信小人谗言,很不满,就不客气地对齐王说:“大王,您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很容易生长的植物,但如果把它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后,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上十天,它还能存活吗?我在大王身边的时间很短,即使您接受我一些好的建议,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但只要我一离开,那些奸臣就会在您面前唱反调,哄骗您,大王又常常轻信他们的谗言,这样怎么能让我有成就呢?”他又作了一个比喻: “下棋是件小事,但如果不专心,同样学不好。奕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非常专心学习下棋,处处听从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心不在焉,一直想着用箭射空中的天鹅。同一个老师,同时学习,但两人的成绩却相差很多。这不是他们的智力不同,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孟子用了两个比喻告诉齐王,做事情要有恒心、要专心,否则是不会成功的。
拓展:
刮目相看的故事
三国时期,吕蒙是吴国有名的大将军,因为家里很穷,没有办法让他念书,所以,常常被人笑说吴国的吕蒙只不过是会打仗而已,其实也没多了不起。为了这句玩笑话,他一直非常生气。
有一天,吴国的君主孙权严肃地说:“你现在已经是吴国的大将军,拥有很高的权力,如果只有一身武功是不够的,还希望你可以多读点书。”刚开始,吕蒙还说自己太忙,想要推掉孙权的要求,最后受到孙权的鼓励,奋发图强。后来,当他和鲁肃一起讨论军事的时候,鲁肃不免觉得吕蒙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跟过去完全不同。吕蒙听到鲁肃的话,也高兴地说:“只要过了三天,人也是会变的,应该要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啊!”
两败俱伤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管庄子,另一个是管与。有一次打猎的时候,他们看见两只老虎为了抢人肉吃而打起来,管庄子迫不及待想杀了那两只老虎,管与马上阻止他,还说:“老虎很喜欢*肉,人肉可以说是它们的美食,现在两只老虎都抢着*肉,一定会争得你死我活,力气比较小的那只肯定会被比较强的那只打死。最后,比较强的那只也一定会伤痕累累。等到那时候,我们不用花什么力气就可以把两只老虎都打死,这不是做了一件事就能获得双倍好处吗?”果然,两个人很轻松地就把两只老虎抓住了。
拓展阅读
1、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张安世简介 张安世是怎么死的?中国历史故事
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张汤乃是张安世的父亲,张安世则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是西汉时期的名臣。
张安世和张汤的性格迥然不同,张汤执法严苛,铁面无私,他也因此而受到皇帝的宠信,而张安世则生性谨小慎微,虽然依靠父亲的地位而做了郎官,但他却从来没有凭此而邀功请赏,而是踏踏实实做事,受到皇帝的格外器重。
张安世擅长书法,他因此而供职尚书,对于这份差事,张安世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如果用现代的话来形容,张安世应该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作狂。别人放假的时候都出去嗨了,他却一直待在自己的岗位上。
有一次,皇帝外出**,在半路上的时候发现丢了三箱书,皇帝下诏询问谁记得丢了哪些书,那么多的人中,只有张安世清楚的记得那些书的书名和内容,还能将其详细的写出来。皇帝欣赏张安世惊人的记忆力,就提拔张安世做尚书令,后又调任为光禄大夫。
张安世*廉洁,大公无私,这一点他和他的父亲张汤很像。张安世曾经举荐一个颇有才能的人做了官,后来那人专门来向他道谢,张安世却和那人绝交了,因为他认为自己为人臣子,替皇帝推荐贤能之人是他的职责,这是他的分内事,那人跑来感谢他就变成了私事,说明那人心思不纯,最后他就坚决和那人绝交了,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
还有一个人,他立下了很多大功劳,但是却一直没有升职,最后这个人找到了张安世,请求张安世替他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几句。对此,张安世只说:“你做好你分内的事,皇帝一定能看到你的功劳的,作为臣子,你怎么能自己说自己有多少功劳,该得到多少奖赏呢!”此人听完张安世的话以后非常汗颜。
不久之后,此人果然接到了升官的消息,跟张安世所预料的一样。
还有,张安世处事很是谨慎,明明每次他都与皇帝一起商议国家大事,最后商量出结果了,他却总是要在皇帝颁布诏书之前称病退出来,之后再假装大吃一惊的样子,因此朝中的很多大臣都不知道张安世也参与了国事的决策。
张安世本性忠厚纯良,汉昭帝继位以后,霍光辅政掌管朝廷大权,霍光很器重张安世,还专门替张安世说好话,让张安世当上了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也没有辜负霍光的信任,在任的十三年间,工作都完成得很好。
后来,汉宣帝做了皇帝,登基之初,宣帝褒奖大臣,张安世以及他的三个儿子都受到了封赏。这事要是放在别人身上,别人高兴还来不及,但是张安世却不安极了,宣帝想将他封为大将军,他却极力请辞。
再后来,霍光去世,霍光之子霍禹叛乱被杀,霍氏全族受牵连都要被杀。张安世的孙女张敬是霍氏外亲族的妻子,也在连坐之列,张安世担心孙女安危,整日愁眉苦脸。宣帝发现以后就问他缘由,最后他赦免了张敬,表达了他对张安世的器重和信任。
晚年的时候,张安世身体*,便请求辞官归乡,但是宣帝希望张安世多辅佐自己几年,张安世推辞不得,只好强撑着身体做事,最后他还是病逝了。宣帝闻之非常伤心,他给张安世封的谥号为敬侯,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
2、六个故事二十四个字包含了孔子一生的智慧
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
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变得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君子之态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的母亲更多的谷物米。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用雪中送炭的方式帮助他人,用救急不救穷的方式帮助年轻人,这是君子的态度。
失人失言
孔子告诫弟子们,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
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自强不息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炼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
处世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
头脑聪慧、洞察一切的人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
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3、一枕美梦的故事经典寓言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焦湖庙,庙里有一个玉枕头,枕头上有一个小孔。据说,枕着这个枕头睡觉,可以在梦里经历许多美好的事情。
那个时候,单(shan)父县有个名叫杨林的人,以经商为生,生意不怎么好,他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脸的,希望能时来运转,突然在哪天就*,当大富翁。
这天,杨林带着货物来贩卖,走得满头大汗,肩上挑的担子好像有千斤重,压得他苦不堪言。杨林正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刚好经过焦湖庙,就打算进去歇歇脚。
杨林跪在菩萨跟前祈祷,口里念念有词:“老天爷保佑我时来运转,发家致富,一辈子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庙里的巫人见了杨林的情况,就对他说:“我让你体会一下你想要的生活,你愿意吗?”杨林高兴极了,忙不迭地说:“真的?好哇好哇,我太愿意了!”
于是巫人就取出那个神奇的玉枕给杨林,说道:“你先去睡一会儿吧。”
杨林枕着玉枕躺下,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大户人家,那里亭台楼阁、湖水假山,鸟语花香,屋里更是雍容豪华,一派富贵气象。官高位显的赵太尉热情地将他迎到客厅里,和他谈笑风生,接着,赵太尉又相中了他做女婿,把女儿许配给他。于是,他也做了大官,家财万贯。妻子如花似玉,温柔贤惠,给他生下了6个儿子。这6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事。
杨林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身边又有妻儿相伴,过得快乐极了。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他还是一点都不想回家。
忽然,杨林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在庙里,躺在玉枕上。梦中那美好的一切都无影无踪,只有身边没卖完的货物还在原地,心下不禁十分惆怅。
幸福的生活,不是可以靠虚幻的美梦得来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坐享其成,自己扎扎实实地辛勤劳动,才能把愿望变成现实。
4、地质学家李四光一生的故事
1928年7月,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受命担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8月,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推荐,又被任命为武大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
为选择好新校址,他请人从上海租来一架专机到东湖一带低空盘旋察看,又经常骑着毛驴带着干粮到珞珈山一带勘查地形、地质。有一次由于工作太投入,不慎从毛驴上摔下来晕过去,半响才醒过来。
经过全方位考察和深思熟虑后,武大选定了郭郑湖(今东湖)之滨的狮子山、落驾山(珞珈山)一带作为新校址,并确定了坚固,实用、经济、美观,既有利于教学、外观造型上又要具有民族特色,建筑与绿化同时并进的新校舍建筑方针。为确保建设质量,李四光仔细审阅每一张设计图和建筑投标合同,然后盖上自己的印章。
1930年2月,武大新校舍破土动工,他亲临现场指挥和察看,及时解决建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聘请缪恩钊为监造工程师、森林专家叶雅各绿化校园。
在政局动荡、长江又爆发洪水,进口建材价格不断上涨等诸多不利条件下,建筑主要承建方汉协盛营造厂不惜亏本,恪守诚信,保证质量修建校园。
汉协盛的老板沈祝三曾经规定:“武大建筑,应着眼百年以上”。即使在他晚年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旧矢志不移。正因为有这些认真不做假的建筑商,才使武大的老建筑历经近8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厚重牢固。
1931年10月,新校舍第一期工程竣工。
这些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使昔日“荒凉遍山野,乱石满山冈”的珞珈山成为一座美丽的大学城。武大校园内名贵花草树木繁多,栽培精细,布局合理,至今仍为国内园林界瞩目;校舍的中西合璧建筑艺术,受到国内外建筑专家的赞赏,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国家专派考察团,到武大观摩学习。
1932年2月,武汉大学迁入珞珈山新址。6月,在学校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时任国民*教育部长蔡元培等名流出席了大会并作演讲,勉励师生们在优美的校园内勤奋学习。
武大老建筑群,包括老斋舍、十八栋、文学院、理学院等等,为武汉留下了一个名山、名水、名人、名校相得益彰的好景致。
5、一文钱的故事经典寓言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南昌人在京城书铺买书时,不小心失落一文铜钱。旁边一个秀才用脚踩住这枚铜钱,待南昌人走后,拾起来,放进了自己的腰包。
旁边坐着个老头子,忽然站起来,问这人的名字,冷笑两声,走了。
后来,这个京城秀才考中举人,被选任为常熟知县。
他收拾行装赴任,先到苏州见江苏巡抚汤斌。汤斌却传令下去,通知此人不必赴任。
那人问:“我为何不能赴任?”
汤斌答:“贪污!”
又问:“我尚未赴任,哪来的赃款?”
又答:“你难道不记得当年书铺之事了?做秀才时,你就已爱钱如命,侥幸当上了地方官,岂不要伸手到人家的口袋里去偷盗,成为戴着乌纱帽的窃贼?”那人这才知道,当年那个老头,竟是这位汤老爷。于是,他羞愧地辞官而去。
看了这个故事,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位汤巡抚太过苛刻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何不给他一个自新的机会呢?十年寒窗,不容易呀!
这个汤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雎州(河南商丘)人,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进士及第,康熙时任江苏巡抚,*清廉,颇受百姓拥戴。
汤斌前往江苏赴任,布衣牛车,仅有一名老仆相随。途中,他遇见一位知县,那知县鲜衣怒马,仆从如云。知县的家奴见牛车在前面慢吞吞地走着,上前呵斥汤斌主仆避让。汤斌是从二品的巡抚,对方为七品芝麻官,品级相差悬殊,汤斌却让路给那位知县,此举古今罕见。住店时,汤斌又遇到这位知县,知县竟得寸进尺,逼汤斌将上房让给他,汤斌依然宽忍让之。后来知县闻知汤斌是封疆大吏、自己的上司,又惊又怕,无地自容。汤斌一笑置之。
另据冯景《汤中丞杂记》载,汤斌在巡抚任上,其夫人和公子皆穿粗布衣裳,每天的下饭菜就是一碟青菜和一块豆腐。离开江苏之日,他的行李不过是两篓旧书。
汤斌去世时,衣衫褴褛,卧于破旧木板之上,家中仅有八两俸银。幸而得好友徐乾学尚书资助白银二十两,才能成殓。
以汤斌之仁厚,焉能不知前程于那个京城秀才之重要。但他更知操行之重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汤斌是阻断了他的*之路,但同时也阻止了他由贪一钱而贪千钱万钱以至踏上不归之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4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