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题冷泉亭翻译赏析
《满江红·题冷泉亭》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全文如下: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前言】
《满江红·题冷泉亭》是南宋辛弃疾的词。词的上阕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飞来峰,冷泉亭一带美丽的景色。下阙写登亭后所见和感想。结尾两句,点明题意,寄托了作者渴望收复国土、重返故乡的深情。
【注释】
冷泉亭:唐代建筑,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为西湖名胜之一。
直节:劲直挺拔貌,代指杉树。
冠缨:帽子与帽带,代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
拱立:拱手而立。
佩环声急:此言翠谷泉声优美,如仙女环佩丁冬。
天峰飞堕:传说东晋时,有天竺僧人慧理见此山,赞道:“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临安志》引《舆地志》)
方壶: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在渤海之东。此云飞来峰是*用玉斧削就,可惜今已无人知晓了。
琅玕: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
玉渊澄碧:潭水深绿清澈。
鸾凤:传说中的两种神鸟,常喻脱俗不凡之士。
浩歌:放声歌唱。
鱼龙泣:官水中怪兽为之动情。
风物本吾家:指冷泉亭景色与其家乡风光极为相似。按:作者老家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且那时水光山色也堪与冷泉亭一带媲美。
松竹夹道,劲直挺拔,像衣冠整齐的官吏一样,拱手而立。逐渐进入青翠的山谷,泉水声像群仙乘风东下,身上的佩环发出铮铮响声。谁能相信耸立在西湖边的这座千丈山峰,会是从天竺(印度)飞来的呢?这飞来峰是当年仙人用玉斧从方壶山削下来的,现在没人知道了。
泉水滋润了山间的草木,浸湿了溪畔的美石。跨过小桥,登上高亭,俯视清澈碧绿的潭水。乘醉起舞,摇动鸾凤似的身影;放声高歌,莫要使潭底的鱼龙悲泣。我的家乡济南的风光景物和这里一样美丽,可恨现在被敌人占领,使我客居江南,有家难归。
此词写景亦颇具匠心,欲写名泉,先写奇峰,欲写奇峰,先写水木。层层牵引,种种铺垫,使冷泉周遭的景物形成绝佳的陪衬,刻画得十分着力。虽写景状物,但时时不忘寓情于景,情景浑融一体。词作自杉树写起,两排傲然挺立之木,其状恰如朝堂上拱手而立的*,杉树之遒劲刚直,令人不禁暗叹人不如树。以此为喻,作者深寄怀抱,倘所有*均如杉树之堂堂正气,定能收复国土、重返故乡。
上阕写冷泉亭附近的山林和冰来峰。自上而下,从附近的山林和流泉曲涧写起。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说山路两旁,整齐排列的高大的树木,象戴冠垂缨的官吏,气概堂堂地夹道拱立。这在修辞上是拟人手法;在句法上是形容句置在主句之前。“直节堂堂”,形容“拱立”的树木高大挺拔,倒戟而出,形成突兀雄伟的气势,并寄托了作者的志趣;
第二句绾合上句,并形容树木枝叶的茂盛垂拂。“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说两旁翠绿溪谷的流泉,渐次流下,声音琤琤琮琮,像*衣上的环佩叮当作响一样。其意本于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也是拟人的写法。上一层以列队官吏拟路旁树木,有气势,但读者不易领会,稍嫌晦涩;这一层比拟,由粗入细,形象自然、优美,比较容易理解。“辛词才气横溢,常不择粗细”,信手拈来,但都能灵活驱使,此处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下面四句,集中写飞来峰,由“谁信”二字直领到底。飞来峰并不高,但是形势奇矫如灵鹫《淳祐临安志》引晏殊《舆地记》说:“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兹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耶?’因挂锡造灵隐寺,号为飞来峰。”岩有矫龙、奔象、伏虎、惊猿等名称,是因为远看有高峻之感。“天峰飞堕地”,状飞来;“傍湖”,指在西湖之滨;“千丈”,状高;“青壁”指山峰,承“天峰堕地”;“开”承“飞”字。“谁信”二句描写飞来峰,气势雄伟,但和起两句比较,则辞意细密,峭而不粗。“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玉斧泛指仙人的神斧;方壶,《列子·汤问》所写的海上五个神山之一。句中意思是:飞来峰像是仙人用“玉斧”削成的神山一样,可惜时间一久,沧桑变幻,现在已无人能认识它“当年”的来历和面貌。以补充解释、描写飞来峰作结,调子转为舒和。
下阕写游亭的活动及所感。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写亭边的木石。琅玕,美石;琼珠,即秋露。因秋露结成琼珠般的水点下滴,所以木石都呈湿润。这四句形式平列,但前后有因果关系。“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上句写游亭,下句写冷泉秋天流水澄清如碧玉。
以上几句,调子承上阕的歇拍,仍然舒和。“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转写自己游亭活动,触动豪情和身世,调子又转为豪迈激昂。”“醉舞”句写豪情,“鸾凤”自喻,“浩歌”句写感慨,“鱼龙”因泉水而联想。“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这二句正可说明其内在与复杂的原因。
作者的家乡在历城(今济南),是山东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胜地,原有著名的七十二泉,其中也有叫冷泉的;那里大明湖、趵突泉附近有许多著名的亭子,如历下亭、水香亭、水西亭、观澜亭等,也有可观的美景“风物本吾家”,即谓冷泉亭周围景物,有和作者家乡相似的地方。作者南归之后,北方失地未能收复,不但素愿难酬,而且永难再回故乡。只能长期在南方作客,郁郁不得志,因而触景怀旧,便有了无限伤感。要想排遣这种伤感,只能通过醉中的歌舞,但事实上是排遣不了的。
话说得平淡、含蓄,“恨”却是很深沉的。这个“恨”,不仅是关系个人思乡之“恨”,而且是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命运之“恨”,自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这首词由西湖景物触动作者的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悲哀,表达含蓄悲愤深广;写景形容逼肖,而开阖自然。它并非作者刻意经营之作,却能见出作者词作的风格特点和功力。
在艺术手法上,特色有二。其一,写冷泉亭并不直奔题面,而是挥洒笔墨,着意渲染周围环境,使读者颇有曲径通幽、胜景迭至的盼望感。这就如绘画画水时“写水之前后左右”。其二,笔法摇曳多变,恍如游龙飞舞,创造出清奇灵幻的艺术胜境,引人遐思。
拓展阅读
1、岳飞《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通用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大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词,表现出词人以国家存亡为己任的耿耿忠心。在历次民族危亡中,都给人以巨大鼓舞。这首词以义愤填膺的肖像描写开篇,极力展现对北宋灭亡的愤怒。“潇潇雨歇”,壮中寓悲;“三十功名”,回顾自己的战斗生涯;“八千里路”展现自己战斗历程。“莫等闲”三句是对未来的期许,激越悲壮。接下来直陈丧国之痛。“驾长车”数句,表达报仇雪耻的决心。“壮志”“笑谈”一联,运用夸张手法,表示对入侵者彻底战而胜之的信心与豪情,词语之间可听金鼓之鸣,可闻血腥之气,显示出一代英雄的精神风貌。结尾三句,是为前几句作结,也是前几句合乎逻辑的发展与结局,是“壮志”与“笑谈”的余韵。英烈气概烁人,读之令人奋起。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2、《两宋词·周邦彦·满江红》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昼日移阴①,揽衣起、春帷睡足。临宝鉴,绿云撩乱②,未忺妆束③。蝶粉蜂黄都褪了④,枕痕一线红生玉⑤。背画阑、脉脉尽无言,寻棋局⑥。
重会面,犹未卜。无限事,萦心曲⑦。想秦筝依旧⑧,尚鸣金屋。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熏被成孤宿⑨。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心扑。
注释①阴:日影。②宝鉴:宝镜,镜子的美称。绿云:比喻女子乌黑光亮的头发。③忺(xiān):高兴,适合心意。④蝶粉蜂黄:宫中时妆,面粉额黄。出自唐李商隐《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诗:“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⑤红生玉:形容皮肤白里透红,而且有光泽。⑥棋局:即棋盘。此处化用晋《子夜歌四十二首》:“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空有棋局,没有棋子,谐音“无期”。⑦萦心曲:出自魏高孝纬《空城雀》:“日暮萦心曲,横琴聊自奖。”⑧秦筝:古秦地的一种弦乐器,相传为秦蒙恬所制造。另《因话录》中有:“秦人鼓瑟,兄弟争之,破而两。筝之名自此始。”⑨宝香:名贵的香料。
花容玉貌图 【清】 任颐 南京博物院藏
鉴赏该词创作背景无可考。根据词作内容来看,抒写的是男女别离之情,主要写女方的思念之情,语言绵丽典雅,调子低沉,凄婉缠绵。
上阕写面对别离之时,佳人愁眉不展,情意缱绻。首句“昼日移阴”点明时间,而这随昼日移动的光影,也营造出一种暖昧虚幻的氛围。女主人公披衣起床,从“春帷睡足”可想象其睡眼惺忪的样子。而醒来之后,马上想起分别的爱人,心情立时低落下去。“临宝鉴,绿云撩乱,未忺妆束。”女主人公对照珠宝镶嵌的明镜,满头如云的乌黑秀发散乱蓬松,但却毫无心思去梳洗打扮。词人并不直接描写其苦闷的样子或想法,而是借行动来表达蕴藏于其中的无限哀愁。下两句“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玉”,看似未写离别之情,但却暗藏独特用意。这两句字面是写女主人公对照宝鉴,见妆容业已黯淡,而枕沿却在其娇嫩的肌肤上留下了痕迹。若作进一步理解,“蝶粉蜂黄”则是暗指两人相聚的欢乐与深切的情意,而如今随着爱人的离去,这种幸福的光彩也已然褪去;“枕痕一线”则是对爱人的相思之情,恰如这留在肌肤上久久不褪的枕痕般刻骨铭心。此二句虽有昵狎冶荡之嫌,但用意新巧,自有其可取之处。而面对镜中孤单的自己,女主人公愁难自已,遂起身步至室外,倚靠着栏杆,纵有千般情思,也寄于这无言的沉默之中,只是眼看着两人曾用来对弈为乐的棋盘,如今上面已没有一枚棋子。无棋,谐音“无期”,大概爱人的归日也是遥遥无期了。上阕虽写离情,但移情于物,以曲妙之笔抒尽离别之惆怅,铺叙巧妙,虽选词择句脂粉气甚重,但也不失为写男女相思之情的精妙之笔。
下阕追忆往日之乐,写分别后的孤单寂寞,更是情深意切,楚楚动人,意境与语言较上阕稍显清朗。首句“重会面,犹未卜”,首先呼应上阕句末“寻棋局”所化用的诗句之意,同时以直接的慨叹将词作情感带人更深的哀愁之中。想起两个人的美好往事,女主人公更是被缠撩得心痛欲绝。而这“无限事”则在下文中一一铺陈开来:两人曾经一起抚弄弹奏的秦筝如今依然还在,那悠扬的琴声似乎还在这屋里回响,萦绕不去;而用“宝香”熏过的被子如今也失去了两个人的温暖,只留女主人公夜晚独卧。今昔的对比使得离别之怨愁更为深刻,一句“芳草连天迷远望”更将视线拉出了闺房以外,打破了略嫌拘束沉闷的视觉结构,使词作的意境更为开阔深远。而最末一句,则是全篇最为出彩之处:女主人公被相思折磨得毫无平日的闲情雅致,即使是面对这满园纷飞的蝴蝶,满眼撩人的春色,也都提不起一点玩耍的兴致。前面写秦筝,写宝香熏被,以抒离愁之情,但都显得典雅有余,深刻不足。恰是这最寻常的一件小事,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而这种愁情之妙即在于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高景行)
链接蜂黄。即额黄,是一种我国妇女的古老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因为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故有此名。古代妇女额部涂*风习,大约同花钿一样,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些。更可能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风习。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记载:“张芸叟《使辽录》云:‘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看起来这种美容方法起源于胡妇。南北朝至唐时,妇女爱在额间涂以黄色,作为点缀。因黄颜色厚积额间,状如小山,故亦称“额山”。唐时又有一种专蘸鸦黄色的,称为“鸦黄”。南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拔,异作额间黄。”唐李商隐《蝶》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温庭筠《照影曲》:“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稚俱含嚬。”唐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诗:“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如唐裴虔馀《咏篙水溅妓衣》诗描述“满额鹅黄金缕衣”。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北周庚信《舞媚娘》诗“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南梁江洪《咏歌姬》诗“薄鬓约徽黄,轻细淡铅脸”,都是指这种涂法。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南朝陈徐陵《奉和咏舞》诗“举袖拂花黄”,北朝《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唐崔液《踏歌词》“翡翠帖花黄”等,都指的是这种饰物。严格说来,它已脱离了染额*范围,更多地接近花钿的妆饰。
创于晚唐而盛于两宋的大足石刻。在四川省大足县城周围的崖壁上,分布着五万多躯唐宋时期的佛、道、儒三教摩崖造像,这就是俗称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创于晚唐而盛于两宋,造像以佛教为主,规模宏伟,艺术精湛,内容丰富,是中国石窟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四十余处石刻遗存中,尤以北山、宝顶山的石窟摩崖造像为最集中。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数北山的佛湾造像,在500米长的崖壁上,共有264个窟龛,窟中的佛像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两百余年建成。其中宋代的造像人物具有写实手法,造型端庄丰满,个性鲜明,体态匀称健美,衣饰华丽典雅,造像的题材丰富,还出现了弥勒下生经变、*变、观经变等经变雕刻。宝顶山的大佛湾造像的,形像生动真实,更接近现实人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题材以佛教密宗为主,而且这些造像,糅合了密宗、禅宗以及儒家孝道等各种思想,是研究雕刻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3、岳飞《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通用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绍兴十年(1140),岳飞 挥师北伐,大破金兵于偃城。 进抵距汴京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后, 他对 部下说:“直抵黄龙(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与诸公痛饮耳。”这是以恢复为己任的岳飞的素志。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 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全词声 情激越,气势磅礴。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 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 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 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人、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 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莫等头”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 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 尽见于字里行间。它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一样,是被后人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 “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壮志”二句是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 齿痛恨。 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 再回京献捷。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近人余嘉锡先生 《四库全书提要辩证·岳武穆遗文》考证出此词为明人所作而托名于岳 飞。夏承焘先生进一步证成其说。但持异议者也不乏其人。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凶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4、岳飞《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通用
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
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入议和。
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
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
5、岳飞《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通用
岳飞,字鹏举,宋朝时期相州汤阴县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于公元1103年出生于一户普通的农家,岳飞少年时期是为人沉厚寡言,曾拜周同为师,后拜陈广为师,天生有神力,相传他 ** …不满二十岁就能够挽弓三百宋斤。公元1122年,河北宣抚司*刘韐募兵,岳飞前往应募,被选中,任分队长,时年二十岁的岳飞开始了军戎生涯,直到公元1126年,岳飞三次投军,其母为勉励岳飞,而在他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字。
之后一直到公元1141年的十余年间,岳飞带着岳家军抗金,战无不胜,功绩显赫,位至将相。但宋高宗与秦桧却一味地求和,迫使岳飞班师,后岳飞又受到了秦桧、张俊等人陷害,被捕入狱。公元1142年,岳飞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与其部将张宪均被杀害。宋孝宗时期,岳飞的冤案得到平反,被改葬到西湖畔栖霞岭,并被追谥为武穆,后又被追谥为忠武,封为鄂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1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