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
门口响起了钥匙在锁孔里转动的声音,先生回来了。
他没有象往常一样地一进门就喊:妞妞,妞妞,我回来了!饿*!吃什么呀?
他坐在沙发里发呆,我喊了他几声,他没有反应,我走过去一看,他神情黯然地委顿在沙发的一角,衣服上*。
我大吃一经,忙问:“发生什么事情了?”
他摇摇头说:“没什么,下班前处理了一个交通事故,心情不好。你先吃饭吧,回头跟你说。”
“你呢?”
“我不想吃。”
这可是没有过的事情。先生是个交通警察,在事故科工作已经五、六年了,对于生离死别、阴阳两隔,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已经有些麻木了;不用说他,就连我,对那些卷宗里血淋淋的照片都已经有些漠然。他的办公室常有悲悲切切的人来哭诉,他却总能在复议时做到不掺杂感情。
我是个爱哭的女人,偏偏先生对于眼泪早已有了职业的*力,他说要是每个事故他都要为每个逝者陪眼泪的话,他早就活不下去了,但是今天不同,他分明是掉过泪了。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就来自于我的先生,一个交警的口述。
我是在4点03分接到指挥中心的报告:在解放路距离交通指挥信号灯400米处,有一辆自备桑塔纳2000和一辆载货微型卡车发生猛烈的追尾碰撞事故。因为事故发生地点离我们很近,我和小王很快就赶到了现场,等我们到的时候,120还没来,我们就赶紧救人。
肇事车的司机早已不知去向,车门洞开,追尾车里有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血流满面,样子很恐怖,恐怕是所戴的眼镜片扎伤了双眼,女的看起来还好,正和过路的人一起把受伤的男人往外抱。由于猛烈的碰撞,桑塔纳的车头严重变形,男人被卡在驾驶位上,估计是腿断了,不能动弹。
我叫小王先把女人送往医院救治,女人不肯,只是发疯似的抱住男人的上半身。我和小王拿来撬杠,总算把男人弄出来了。
这时我发现女人的嘴角溢出血来,唇色苍白。凭我的经验,这恐怕不是什么好征兆。去医院的路上,刚好碰上下班高峰,路有些堵,女人坐在后座上抱着那个男人,男人痛苦地呻吟着,两个人的手指紧紧地纠结在一起。女人的嘴角不断地有血沫涌出,顺着下巴往下滴在男人的衣服上。她紧紧地抿住嘴,泪不停地往下掉,却什么也没有说,脸上的神色有痛苦也有不舍。
医院的急救人员早已在大门口待命,就在医护人员抱着男人往外抬的时候,女人一头栽倒在水泥地上,大口大口的鲜血从她的嘴里涌出来。
我和小王立刻去抱她起来,我可以断定她肯定是肋骨断裂,并且已经刺伤了内脏。她这样的伤势却还能挺到这里,我不得不为人的潜能的张力叹服。
她有些神志不清了,她一把捏住我的手,说了一句话:亲爱的,用我的眼睛去看世界。我的鼻子一酸,落泪了。两个人都被推进去了,我叮嘱小王通知家属,办理手续,我立刻驱车赶回现场勘察。
现场满地的玻璃和车身上散落下来的碎片,斑斑的血迹说明了这个事故的惨烈。
经现场勘察,我发现事故有些蹊跷。从刹车印和碰撞的痕迹来看,这个事故有着不平常的地方。
第一,一般来说,追尾事故车头受损位置应该在右边,也就是副驾驶室的位置,因为司机往往是最先觉察危险的人,因为处于保护自己的本能会往左打方向,以减少事故对自己的伤害,但是这辆车的碰撞位置是中间偏左,致使驾驶位受损严重。
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来不及避让的情况下,但是从长长的刹车印来看,他完全有时间避险。第二,刹车印和散落的碎片的分布位置说明男人在前车刹车灯未正常工作而停止的时候,他已经本能地往左打了方向,但是他最后还是往右打了方向,把自己撞了上去。而后几个现场的目击者证实了我的推断。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男人先是出于本能往左边打了方向,以期避开危险,但是,他立刻意识到这样他会伤害到身边这个女人,于是,他又猛烈地往右打方向,试图把女人往生的方向推一把,但是人的反应速度根本及不上车速,在他还没有完全打过方向之前,车已经撞到了。
据我刚才在医院门口见到的一幕,恐怕事情没有男人想象的那么乐观。
这个女人在车上的表现,恐怕她已经知道自己不能生还,可能她那时侯就是紧紧抿住嘴不让翻涌的血喷出来呢。
这时小王打来电话,女的刚死,男的还在抢救。女的是因为折了的肋骨刺穿了肺还有脾脏破裂引发的大出血。男的双眼扎伤,肋骨断了一根,双腿也折了。
院方正考虑根据女的遗愿,把角膜移植给幸存者。
先生说完了,看着我:“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故,这让我对人有了新的认识。”
我的眼睛湿了。
我没有亲临现场,也无法去探究什么是真相,但是,我真的被他们两个人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芒所折服。人在危难的时候,愿意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就是我们现在最缺少的也是人性中最为动人的闪光。当我们被世俗一点一点磨去高尚,幸好世上还有美好来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无私才打动我们,爱情的伟大和高贵让我们本以麻木的心得到一点温暖的阳光。我不知道,男人是否能用他爱人的眼睛把这个世界照亮?
但愿他能度过难关,但愿他能够。。。。。。
拓展阅读
1、一个人的侠客行情感故事
那一年,我15岁,表弟14岁,一人抱两本新买的《笑傲江湖》,天兵天将似的,飞驰回家。在弄堂口,表弟大着胆子,向美丽的邻家大姐姐吹声口哨,于是被开心地骂一声小阿飞。
那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我和表弟轮番地跟家里申请巧立名目的各种经费,今天支援西部灾区,明天帮助白血病同学,然后偷偷买来《射雕英雄传》,买来《鹿鼎记》,包上封皮,题上《初中语文辅导丛书》。那个年代,父母刚刚被*开放弄得心神不宁,一直没发现我们的视力已经直线下降,还有我们的成绩。
等到老师终于找上门了,父母才惊觉我们平时记诵的不是《岳阳楼记》,而是《九阴真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于是,王熙凤搜大观园似的,“辅导丛书”都被充了公。
不过,事态的发展是那么令人惊喜,父母们很快也堕落为武侠迷,他们更勤奋地来检阅我们的书包,寻找第三第四集辅导材料。有时,为了折磨他们,我们故意把悬念在饭桌上透露出来。这样,大人最终妥协了,他们自暴自弃地向我们低头,要求看第四本《天龙八部》。
同时,表弟日复一日地醉心于武侠。他花了很多力气,得到一件府绸白色灯笼裤。他穿着这条灯笼裤上学,睡觉,起早贪黑地在院子里摆马步、蹬腿,并且跟电视剧里的霍元甲、陈真一样,一边发出“嗨哈嗨哈”的声音,天天把外婆从睡梦中吓醒。那阵子,在他的班级里,他暗暗地倾心一个女同学,拐弯抹角地托人送了套《神雕侠侣》给她。只是那个扎着马尾的小姑娘看完书后又请人还给了他,表弟心灰意冷下来,从此更全心全意地投入武术。
他先是想练成一门轻功。缝了两个米袋,成天绑在小腿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解下来。这样过了一星期,他不无得意地跑来,轻轻一跃,坐在我的窗口,说用不了多久,他就不必从正门出入学校,他就要飞起来了。可如此一个月,他还是飞不过学校围墙。
不过表弟没气馁,他开始研究黄药师的桃花岛,研究《易经》和奇门遁甲术,但那显然太难了。第二天,他宣布他开始写长篇小说了,主人公叫缪展鹏,缪是他自己的姓。最讨厌写作文的他居然在两个星期里完成了他的长篇处女作,他用空心字题写了书名——《萧萧白马行》。小说结尾,他的英雄*,一起死的,还有一个扎马尾的小姑娘。
平时,他喜欢说英雄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乔峰那样,“视死如归地勇敢”。而就在那年夏天,他自己也勇敢了一回,不会游泳的他,被人激将着下了江,从此没有回来过。
第二天,水上搜救队才找到他,白色的布覆盖着他,他的脚趾头露在外面,显得特别稚嫩。我走过去,跟从前那样,挠了挠他的脚心,这回,他没躲开。
到现在,漫漫长夜里,我还是经常会去取一本金庸看,都是他从前读过几遍的书。恍惚中,我还是会听见有人敲窗户,“小姐姐,我们比武好不好?”做梦似的,我会自己答应自己的声音:“好,我凌波微步。”
“降龙十八掌。”
“独孤九剑……”
多么孤独的夜啊,单纯的80年代已经走远,心头的江湖亦已凋零,像我表弟那样痴迷的读者渐渐绝迹,少年时代最灿烂的理想熄灭了。金庸老了,我们大了,是分手的时候了。
不过,或许我倒可以庆幸,表弟选择那个明媚的夏日午后离开,心中一定还有大梦想和大爱,因为那时,他身后的世界还熠熠生辉,有青山翠谷,有侠客,有神。
2、《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是一本由[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到的评论都是主观性比较强,可是很多地方我被这本书吸引,他也表述过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他看待事情的角度真的太神奇了,对事物的发展也有敏感的认知。本书在我心中可以和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媲美了。
●翻译减色
●一个理解战间期德国民众的新视角
●极权,公权,私人生活,秘密的反讽。“根本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到,事情居然这么简单就可以完成”“而真正恐怖的事情就是,用这种简单得可怕的方式即可创造历史。”这本是萧瀚老师推荐刚好蜗牛有,就读了,好看又有启发性,如作者本人所言,他是一个“具有发达的精神上的嗅觉”的人。
●可以加个副标题:微观下的纳粹化过程。很多内容都极具借鉴价值,考虑买一本存着了。
●对纳粹的上台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放在以前我可能还会感慨“难道可以这么*吗”,现在却是见怪不怪地读完。(以及,哈夫纳对几种*的心理走向的描述或许是很准确的……)
●原本了解德国历史,只是从历史书籍或者全球通史的角度去阅读,将视角更多的放在了*、战争与思想,甚少从亲历者的角度去阅读历史。 若说德国给予世界的贡献,那便是哲学界的康德、美学界的黑格尔、设计学界的包豪斯以及法学界的民法典……这一切表现出了德国人善于思辨和批判的特性,正如哈夫纳书中所言“几乎每一个德国人都有哲学家的特点”。当然,也别忘了德国所给予的另一个贡献——战争与*。 一直以来认为只有美洲存在过“垮掉一代”和“迷惘一代”,却发现其实德国也曾出现并且早于美洲。这样的迷惘与疯狂在希特勒**组建之前只在施特雷泽曼时代稍稍出现平和,却也无济于事。 当然,我也曾一度以为德国纳粹所残害的主要是战犯、犹太人等,不过书中其实告诉了我们历史书中所缺少的一部分——德国纳粹残害的还有意见不同的政*与
●这书前半部分写的有点啰嗦,进入中后部分文笔精炼了起来。对标《旁观者》作者是同时代的人,但本书远远没有《旁观者》精彩。这大概是自传和旁观,为别人写小传的区别吧。因为《巴比伦柏林》这部德剧剧,对一战后的德国产生了兴趣。接着看了男主另一部剧《我们的父辈》。本书有许多地方都让我脑海中闪现《我们的父辈》里的片段。普通的德国青年裹夹在历史洪流中迷失方向,幸运的人保住了性命,流亡国外或战争中幸存,不幸的人则中途失去性命。书中记录一战到二战之间整个社会集体的癫狂与迷茫,嗅出熟悉的味道,何止德国曾至如此呢。
●2019第10本,本书渐入佳境,文笔一般
●承认吧,自由主义史观其实就是,先逃了再说,管它背后洪水滔天。
书写到1933年的德国,大概写了为社么一个理性自由正常的国家和人民会允许出现纳粹这种东西并到最后任其发展成一个怪物。作为当代人,1933年之后发生的事情我已经明了,过程惨烈,结局喜人。 同时,作为一个当代人,为社么会对书中描写的众生相丝毫不陌生呢? 真是令人纳闷呢!(并不,欢迎各位自行阅读....)
哈夫纳描绘了一个现实纪录片的阅读感,当时的德国人在尚有选择的时候如何在每一个关键事件里稀里糊涂的过去了,最终错失了对纳粹的围剿,让纳粹一步步在正常文明的空气下从一个惹人发笑的角色到把所有人弄得面目全非,尊严尽失。 也许每一个决战时刻在日复一日的自我的日常生活里不是那么容易辨认,有时会面目全非,丝毫不被人注意。 又也许,意志坚定的神经病的破坏力让理性思维的正常人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在不那么严苛行事的人的眼里,普通百姓在纳粹发展中的钝感或许对纳粹的发展并不起到社么责任, 然而教训也是可以有的,就是人就要保持警惕以及明辨善恶并且珍惜每一次选择的机会。
作为一本有关历史书,当然众生相的选择和结局也已经被很好的描写和知晓了,如今我们在网络上遇到的牛**蛇在彼时是作者生活里的相识,我们会选择的路作者已经替我们走过,明白独善其身是虚幻的妄想,保佑珍惜自由与独立思想人格的,尚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年轻人们能够发现自己尚能够选择的空间并且有好的运气吧。
原本了解德国历史,只是从历史书籍或者全球通史的角度去阅读,将视角更多的放在了*、战争与思想,甚少从亲历者的角度去阅读历史。 若说德国给予世界的贡献,那便是哲学界的康德、美学界的黑格尔、设计学界的包豪斯以及法学界的民法典……这一切表现出了德国人善于思辨和批判的特性,正如哈夫纳书中所言“几乎每一个德国人都有哲学家的特点”。当然,也别忘了德国所给予的另一个贡献——战争与*。
一直以来认为只有美洲存在过“垮掉一代”和“迷惘一代”,却发现其实德国也曾出现并且早于美洲。这样的迷惘与疯狂在希特勒**组建之前只在施特雷泽曼时代稍稍出现平和,却也无济于事。 当然,我也曾一度以为德国纳粹所残害的主要是战犯、犹太人等,不过书中其实告诉了我们历史书中所缺少的一部分——德国纳粹残害的还有意见不同的政*与民众。从思想禁锢、行为用语禁忌、随意查抄到干扰司法甚至任意**司法体系使得其成为希特勒**的工具,让法治的*、制度和社会治理为统治者个人的思想做了虚伪的外衣。有甚者,如同哈夫纳所经历的德国国家文官考试前的培训——“**化”的思想与心态转变,至少说在训练的日子里,辩证性的批判性的思想被潜移默化的抹去了。
作者通过自身在1914——1933年的描述直观的体现了那个事实德国普通人所思所想,尤为让我惊讶与**的是对于纳粹**的恐惧与软弱,使得希特勒趁机而入。但不可就此否认德国普通民众不爱和平或贪生怕死,只是思维习惯与生活绝境使其不得不低头或者成为纳粹的一分子,也如哈夫纳父亲在最后让他考文官考试、读博并以度假的方式去巴黎避难,这个过程必定需要接触纳粹政*的。
知晓黑暗,才知光明可贵。今日的你我不再会因言语受惩罚而窃窃私语,也不会担心司法制度会突然**,甚至不会担心突如其来的无搜查证的进屋搜查。大概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理念上升至人权保障所带来的和平与安宁。
书籍语言不难,但其思想和历史背景较为深厚,对于不怎么了解德国历史的读者来说,最好是结合德国的历史一起看。还有,提醒一句:阅读此书时候请做好心理准备和摘掉有色眼镜,用一种朋友式的心态去阅读。
“您看,先生。我是个正派的人,就像您是个正派的人一样。别急着反驳我”,他举起食指摇了摇,“您在柏林高等法院实习,未来是前途无量的普鲁士检察官。在嘉年华上认识了一个漂亮的犹太小女友,我呢,只是个中学毕业的油漆匠,托某位大人物的福——”他摆出了一副混合了神秘和沾沾自喜的神情,“荣幸的为这个国家的安全稳定服务。我半夜砸过别人的门,把半大孩子从当娘的怀里拖出来再给他带上一副明晃晃的手铐。我把那孩子拖出门的时候那位太太大声嚎哭,完全没了平日里颐指气使的派头,而我只能在那小子的头上凿一棍子,因为他一听见他老子娘的哭声就消停不下来。根据我的观察——说句题外话,由于我的经验丰富,您大可不必怀疑这观察的真实性——无论这家是贵是贱,在这种事情上,表现出的风度却并没有什么差异。不过也有极个别的例外。您可知道,我搜查一位先生的家的时候,他竟然请女佣人拿点心给我们吃!那副样子到好像我们真是去做客的正经人。那位太太被我们气的嘴唇直哆嗦,听说她年轻的时候还是个挺出名的作家——让女人去读书总是没什么好*,她们这辈子合该围着灶台打转,您知道最近流亡到美国的那位女哲学家吗?是个犹太人,据说她发表的文章都是她的情人帮他写的。那个男人倒是不傻,三天两头文绉绉的给我们的‘新秩序’说好话。那位大人物”,他又露出来那种神秘而沾沾自喜的神情,“在这件事上,就非常的正确。什么?你问我为什么那么称呼他?嗳,你知道,对于有些东西保持神秘和敬畏总是没有错的。人们对于可以直呼其名的东西总是缺乏敬畏之心。创造出来一个代称,那就不一样了。就好像*——”,他含混的把这个词在舌尖滚了过去,就像不小心吞了一口滚烫的汤一样,“咳,复活以后,人们就称他位**了一样。那不是人的儿子,那是*的儿子了。我们说到哪了?您看,您这么东问西问我总是跑题。你们这些人就是好奇心太重。一个个要是只把鼻子**自家的盘子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麻烦。是的,我抓了不少的人。您要是凭着人数就指责我是一个恶棍,那我猜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反驳您。但这都是可以必要而合理的牺牲。就像您要是想烤出一炉香喷喷的面包就必须打破几个鸡蛋不可。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可承受损失,又叫合理成本。”
“我听说过一个傻了吧唧的故事,讲的是有一座城市,叫奥美拉...还是奥玛拉来着,我记不清了,我一直不擅长记名字。不管怎么说,有这么样一座城,那里民风淳朴,生活富饶幸福,比我们现在的‘新秩序’,或者你们这帮该死的**一直讲的‘*主义’都要好”,我礼貌的提醒他我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我是自由主义者,他说那没关系,“总得给你们这些*起个名字,不叫‘*主义者’,改叫‘敌对势力的走狗’或者‘卖国贼’是一样的。那就是个名字,证明你们不是自己人,跟你们相信什么没有关系。你又在打岔!“,他声色俱厉,”有一座幸福的城市,可那城市有一个黑暗的秘密,每个人都知道。在市中心的议会大楼对面,有一个地下室。那地下室里面关着一个小孩子。他才八九岁,看着只有那么一丁点儿,整天挨饿受冻,连光亮也见不着。这城里的人都是好心人,可谁也不敢帮助他。因为这城市的幸福,琳琅满目的商店,关怀备至的医院,廉洁高效的*,所有的这一切都建立在这个孩子的痛苦上。有的人认为这没什么,一个人的幸福和一万个人的幸福相比微不足道,还有人于心不忍,但又无法放弃自己舒适的生活,所以视而不见,假装那见地下室是不存在的。最有良心的人,您知道那里最有良心的人是怎么做的吗?他们趁着夜晚,悄悄的离开这座城市,再也不回来。但是那个孩子,那个又冷又饿的孩子呢?还是孤零零的锁在地下室里。没人放他出来,没人。甚至没人给他一口水喝。”
他双眼圆睁,嘴唇哆嗦,几乎露出来审讯室的神色,“您瞧,这就是我说为什么我们是一路货色。您要出国了,‘伟大的流亡者,宁愿背井离乡,也要保存自己的灵魂!’说的多好听啊,受苦的人呢?您只看见大学生被*卫军折磨,您去乡下看一看,去贫民窟看一看,十年前通货膨胀的时候,多少人*,有谁去管!就因为多念了几年书,命就更值钱了吗?!我不信这个,我不信什么民主自由的价值不可取代。谁消灭了失业率,谁就是元首——他要是想管自己叫*也无所谓。实话实说吧,有的事情,我也不喜欢。这份工作我并非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的。我要是买得起一张船票,在伦敦租得起一栋公寓,那我也能当一个‘离开奥美拉的人’!您正义,我卑劣,这我承认。但背后的原因不过时因为你的法官老爹给你留下来足足的钞票,而我那没用的农民父亲只能在乡下起早贪黑苦苦支撑那个小农庄!要是正义能建立在钞票的基础上,那为什么不能建立在枪炮的基础上?跑吧,年轻人,带着你的小情人去流亡吧。但记住,那个孩子还锁在地下室里呢!他还记着你呢,先生!”
注:The Ones who walked away from Omelas, written by Ursula LeGuin
“施暴的一方没有凶手,受难的一方没有*。”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本名莱蒙德•普雷策,是“*纯正的雅利安人”。他没有参加过任何政*与*活动,上世纪30年代已是年青的法学家,属于纳粹极力拉拢的对象,但他始终对纳粹没有好印象,在纳粹上台之初就打算移居外国。二战爆发前夕和犹太女友流亡英国,写《论德国之双重性格》,邱吉尔规定内阁人手一本。
战争结束后十年,哈夫纳回到德国,70年代开始撰写历史专著,相继出版《不含传说的普鲁士》、《解读希特勒》、《从俾斯麦到希特勒》等书,都成为经典。
这本《一个德国人的故事》是他1939年写作的未完成品,搁置61年,待他去世后由其儿子整理出版。与专著不同,这本书更情绪化,也更私密,也许因此哈夫纳将它藏匿。出版方德意志出版社刚开始也只印刷3万册,没想到一年在德国就售出10倍。
写的是当时每个德国人都经历的事,没有对事件详细描述与严密分析,时不时还来一段自白、宣泄和描写,为什么它能有如此影响?
这个理性的年轻人思考当时几个重大问题,这几个重大问题时至今日也受人关注,但一般人不会也没有耐心读晦涩的长篇大论:
为什么希特勒能上台,纳粹能建立***?
为什么没有其他政*、军队采取行动阻止?
为什么民众很快适应,不但不违抗而且成为其中一份子?
看透问题的本质,首先要看透世间的荒谬。
哈夫纳眼中的希特勒一开始就是蹩脚的狂人,希特勒长期无足轻重,至始至终是异类。群体就是这么奇怪,“只会对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物产生特别强烈的反应……唯有异乎寻常的人物才能被*地爱慕或仇视,被奉为神明或斥为恶魔。”
“当一切可憎、污秽、令人作呕的事物发挥到极致以后,反而产生不可思议的魅力。”
这些直觉判断是智者的基本水平。
至于希特勒不可理喻的言论观点,哈夫纳说道:“一个理念对群众产生具有历史意义的推动力,通常就必须将其层次降低到小孩子可以理解的地步。”
希特勒一步一步击败各方,操纵舆论,成为总理,迫害异己,解散议会,最终*,在哈夫纳看来其手段也没有什么诡秘、高明,“真正恐怖的事情就是,用这种简单到可怕的方式即可创造历史。”
爱喝红酒、爱坐火车的80后胖子,靠一次会议就很可能赢得谅解,甚至获得即使是调侃的赞誉;爱吃快餐、爱打高尔夫、爱发推特的70岁富二代,需要编一个白手起家的感人故事,靠一次会议就为人说可以拿和平奖?
“群体没有历史,也没有记忆。”荒谬与时间无关。
即使“实事求是”、“无私忘我”、“勤奋能干”等常常挂在口边的正能量词汇,哈夫纳也看出其中的荒谬:
“每一个实事求是的家庭总是把子女教育得非常适合刚结束的时代”;
“民*……这种疾病恰好在德国具有最强烈的毒性和毁灭性,那是因为‘德国的’……就某种程度而言,还蕴含着无私忘我的特质”;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只要‘能干’就好的作风,实乃德国式的坏毛病……这就是我们的最大弱点”。
家庭让子女保守,无私让民粹爆发,能干让邪恶蔓延,这些论断已超出“荒谬”这个层面,自然引出下一问题:为什么没人抵抗,反而屈服、顺应、自我膨胀?
“原因或许是,当初我们过于确定不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发展以致大家都沾沾自喜,根本没有想到,万一出现最恶劣的状况,又该采取何种手段加以制止。”
“敌对各方偏偏都欠缺了一种东西,那就是胆大、英勇和高贵的行为。”
有这么简单吗?书里散布着更具体、生动的议论。
当时德国的中青年人,没有经历过一战前线惨烈战况,但曾沉浸过战争讯息。真正的狂热,来自于这样一群“拥有幻想的民众”。哈夫纳在中级文官考试前,参加军事集中训练,这时希特勒已经上台。但*宣传讲座,参训年轻人跺脚抗议,觉得水平太低。可换了一个话题讲一战德军的失败战役,轻易激发出群体争强好胜的本能,激烈讨论,摩拳擦掌,几乎演变成一场战争的预备。
纳粹一步一步夺权时,政*总是觉得没那么严重,在流氓无赖面前优柔寡断,即使“在最危险与最绝望的最后一刻,却又弥漫着病态的自我安慰式的乐观主义。”
纳粹上台后,明目张胆清洗异己,迫害犹太人,但保持其他普通德国人的正常生活,让群体觉得纳粹的宣传是可信(或者说服自己相信了):“任何**皆无法避免附带有不幸的现象”以及“现在一切都进行得平静而有序。”
“为何各地同样没有形成零星的个人挺身抗拒行动……(其原因)正是继续照常运转下去的日常生活机制。”“时人已经被自己的职业套牢,困处于每日的工作计划之中无法自拔,更对成千上万令人摸不透的因素产生了依赖。他们就像是附属于一架失控机械装置的部件,纷纷在原有轨道上继续运行……唯有每日例行公事才可带来安全感和生命的延续,因为常轨之外就是深不可测的丛林。”
“正常”是纳粹第一个训练项目,“条件反射”是第二个训练项目。纳粹以“绵延不绝的庆祝活动”,“让老百姓养成习惯:在毫无理由值得庆祝的情况下,也要跟着欢呼和起立致敬。”见到万字旗出巡而不致以纳粹礼的人,会被殴打,甚至抓进集中营。
熟人失踪,报纸关张,演员被抓,犹太人备受歧视摧残,剩余的“雅利安人”群体因“畏惧”而选择:“与其被围殴,倒不如跟着他们一起去揍别人。”“于是,人们开始跟着一起行动……一旦同流合污,就不再有人回想起‘畏惧’这档子事……结果,人们连心中的观点也随之改变。”
以上变化非常迅速,“在1933年3月5日那天,大多数德国人仍投票反对希特勒,可是这大多数人今安在?难道他们都死光了?从地球上消失了?还要等到这么晚才变成纳粹?否则为何他们没有做出任何值得称道的反应?”
接下来的控制就更容易,一台收音机就能“操控每一个木偶的手臂,于是大家都在唱歌或假装唱歌,相互发挥了‘盖世太保’的功能。”
同时,“**般的团队生活”遍地开花,每一个人都被划分给某个大组织,时不时还有更近的小团队。这种生活“和酒精一样,可为必须生活在非人性条件下的人带来很大慰藉与帮助,原本令人难以承受的事物变得能够被接受。它产生麻醉作用,故可协助人克服死亡、伤痛及苦难……遗忘了文明的基本价值。”
哈夫纳头脑清醒,知道“心中必须常存一念,无论是高高在上者,还是任其摆布的弱者,二者都只不过是人而已,并且都是同一部戏的角色”。他也有类似于父亲的清教徒般的自省与自尊,告诫自己保持“心灵的纯净”,但他也不得不屈服,乃至致敬万字旗,肯定自己也是纯正雅利安人。出于恐惧也出于本能。
谁也不知道何时畏惧与屈从成了大多数个体的共识,但谁也不能避免。
这本小书出版第一年,德国《明星周刊》就直言道:“哈夫纳的作品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当我们面对下一次考验时,果真有把握作出较佳的表现吗?”
我想,真的出现这种考验,什么都晚了。
所以,预防是最好的应战。
哈夫纳后来更勇敢,译者写的序言中讲到,1968年西德*准备查禁极右派(注:国外的右,相当于国内的左)“国家民主*”,他立刻提出反对意见;西德*后铁腕镇压左派学生的反对运动,61岁的哈夫纳和学生一起走上街头。这样一个“不安分守己”的人,1999年去世后,《柏林晨间邮报》称他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最严厉的批判者,也是最聪明的捍卫者。”
2000年,这本小书出版,连续数月在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
2002年春,发现另外两份遗稿,修订后最终版诞生,加印十几次。
2002年秋,德国《时代报》将其列入学生必读的五十本书。
3、我是接班人一片叶子的故事观后感
当你美美地品一杯茶时,你可知道我国茶文化之“最”吗?
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神农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茶叶为世界三大饮料(另两种为咖啡,可可)之“圣品”,享有“东方恩物”、“绿色金子”的美誉。举世公认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最大的野生茶树云南省勐海县境内的一棵茶树,高32米多,主干粗3米,树龄约1700年,被称为世界茶树之最。
最早的种茶专著唐代陆羽撰述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专著。《茶经》已被译成10几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最早引入中国茶叶的国家: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禅师到我国浙江等地留学,把茶叶和种子带回日本。17世纪,茶叶传到欧洲,19世纪传到非洲。现在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成为传播友谊的纽带。
最早的咏茶诗据史载,西晋诗人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
最早的'茶话会据史书云: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皓赐宴群臣必使之大醉。大臣韦曜酒量小,孙皓为照顾韦曜,便秘赐“以茶代酒”。后来,逐渐产生集体饮茶的茶宴,类似今天的“茶话会”。
最完备的茶叶科研教育体系自《茶经》问世至今,我国十分重视茶叶的理论研究。现在我国有9所高等院校设有茶叶专业,在校学生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有两所全国性的茶叶研究所,成为世界上茶叶科研教育体系最完备的国家。
4、我是接班人一片叶子的故事观后感
俗话说“人生如茶”,的确茶苦中带甜,如人生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读懂其中。
“茶”是中国古代饮食的精髓,它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次跟随小记者活动,我们参观了“宜兴阳羡茶文化博物馆”,使我了解了许多茶不为人知的知识,更是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宜兴阳羡茶文化博物馆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步入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宜兴万亩茶园的壮观景色,一大片茶的绿洲,让人的心情一下子辽阔起来。
博物馆总共有七个展厅,全都是围绕“茶文化”所展开的,每个展厅都是那么精美绝伦,各有着不同的特色。它们一步步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说明“茶文化”,让我们充分的知道其中。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在第二展厅讲述的唐贡茶的制作程序和工具。唐朝叫作吃茶,和现在我们所谓的喝茶是截然不同的。听讲解员说,那时候的人是把茶做成饼状,然后在当点心吃下去的。茶饼的制作竟十分复杂,需要整整七步骤:采、蒸、捣,拍、焙、穿、藏,只有这样才能做成。在展厅内,电视屏幕中还为我们详细展现如何做茶饼。我怎么都没想到,看起来如此简易、不起眼的茶饼,居然要用这么多且复杂的过程。现在想来,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们聪明的智慧。
参观完第二展厅,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第三展厅。它展示的是历代咏阳羡茶的茶诗,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梅尧臣、文征明、陈维崧和卢士登等历代名人学士都为阳羡茶留下了佳句。小小的“茶”,竟然让诸多的古代名人都写下了赞美的诗,足够证明、赞扬茶文化的深远、悠久。
还有其他的厅,它们也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
啊,中国的茶文化!你将永远让我们铭记,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1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