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原文以及赏析 李清照

发布时间: 2025-08-01 10:24:14

一剪梅原文以及赏析 李清照

《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作者是李清照,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全词如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有道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况对于一个新婚不久的温婉少妇而言,正是“红藕香残”的时节,丈夫赵明诚离家远游,李易安的心中肯定不好过,我们已经不知道当初的赵明诚为什么会选择在刚刚成亲就离开妻子远走他乡,不过从词中体会到易安的孤独寂寞不禁为这个小女子心疼,暗暗责怪赵明诚的心狠。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此时荷花全部已经凋谢了,池塘里一派萧条气象,林黛玉曾经说过她特别喜欢李商隐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李易安当时面对的场景虽然少了秋雨的点缀,不过也可以想象,一个新婚少妇,本来应该和丈夫快快乐乐的在一起赏赏花,喝喝茶的,此时却面对如此悲凉的场面,心里该是何种滋味。

身下的竹席沁凉如水,恐怕易安的心也同样失去了温度。又或许冰凉的一开始就不是玉簟,而是易安那颗愁闷无法疏解的心灵。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与其孤单单的躺在冰凉的竹席上,面对着凋谢的荷花,倒不如放舟湖上,消解愁闷。易安轻轻解开绫罗裙,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泛游湖上。

“云中谁寄锦书来?”这时的易安一边划着小舟,一边期待的望着天边掠过的大雁,幻想着会不会有一只会捎给她丈夫写来的书信。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不知道就这样过了多久,南归的大雁一行行飞过,并没有等到丈夫的书信,反而等来了皎洁浸人的月光,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花本来应该依附着流水,水流到哪,花流到哪,可是易安却用了两个“自”字,不难发觉,她把自己比作花,把丈夫比作流水,深深为不能和丈夫相依相随而伤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易安和丈夫彼此深爱着对方,可是相思却又不能相见。唉,人世间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此,明明相爱,却只能分隔两地。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三句也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拓展阅读

1、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字或“人”字,诗中因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词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集校注》(1979年人民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益的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经熔铸、裁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的。合起来看,从“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而二、二而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句,而且高过句。的这点化,就是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句所自出,而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句则别出巧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眼目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因在此。

2、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的生平经历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其分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短评。

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尝试写作诗词鉴短评。

教学难点:

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短评;

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

1、经典阐释法;

2、教学内容共计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 作者介绍 → 词体介绍 → 字词释音、释义 →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 →板书小结,陈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鉴短评 → 课堂小结 → 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结合考点,强调分重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体则可):

(语*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

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句:“花万样娇”,于是“”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后世众多的人墨客面对这“同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起学习的词作《》。

2、作者介绍:

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下作者的基本情况),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由于身世时代变化的缘由,她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小令和慢词,往往能别出心裁,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她的词集名称是《漱玉词》。她还写有《金石录后序》和《论词》等散

3、整体感知:是:历北宋晚期而经南宋初期的女词人,她也是中国古典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同时也是所有人中最有性情的词人之。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古代的学者都极力推崇用诗歌来言志抒情、吟咏性情,所用性情来写诗的诗人,般都是好的诗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诗人。举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煜,即就是像这样的亡国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词作也被后人大力赞,吟咏不绝!那么,对于咱们的呢,就更是如此了。所学习易安词,就必须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个性情中人。

那么对于作者的介绍,咱们到此为止。下面我们来看教材,掌握些基础知识。

4、《》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花万样娇”,它的另个名字是《腊香》。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韵到底。八个四字句般都用对仗。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首“婉约中调”。

5、我们再看词中的些字词,注意下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dian)光洁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席。

罗裳:(chang)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行往回飞。

6、听朗读: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词的基础上我们来听段朗读录音,从整体上感受下本诗的内容。老师范读、提点学生自主读、大家起读,适时点拨!再听邓丽君音乐进入情境,顺理成章进行诗意的讲解……

7、正讲解: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人们在评价词这种体的时候,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下本词的意境。

这首词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难耐之际写下的性情之作。我们看“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说: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这首句便秀不凡,作者着“秋字”而境界全出,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人刘禹锡有句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显然秋天是四季中最为悲凉的岁月,这里用个秋字,不仅点明了节气时间,而且指出了就是这样个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写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字,尽得风流。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

作者面对这样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下的,这是人之常情。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遣闷,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轻轻解下罗裳,独自登上兰舟……”然而,曾经是和心上人双双泛舟,今天却独自拨桨击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不过,毕竟跟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那么,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这“是离愁”,他——不断,理还乱,它,别是般滋味在心头”。这确实是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写景抒情线索分:(板书部分)从上面的分我们可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凉席,顿生愁情;于是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

3、三黑和土地课

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张床,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接下来分享三黑和土地课

农民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里。

恨不得把每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尝。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坐下来歇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片雪。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他又在打算:

明年要跟人合伙,

把地浇得肥肥的,

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边耙地,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这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写于华北解放区的著名作品无疑属于新时代的歌声,它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三黑是这样看待土地的:把土地看作张床,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本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表达了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击查看更多一剪梅原文以及赏析 李清照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6943.html

热门阅读

  1. 减字木兰花翻译赏析以及阅读答案
  2. 秋多伤愁了秋雾的凋零散文
  3. 踏上审计路演讲稿
  4. 201年朋友结婚祝福语
  5. 代表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句
  6. 同学聚会的主持词范文
  7. 苏教版必修《我心归去》教案
  8. 白露养生祝福语送朋友
  9. 泡黄豆的观察日记6则
  10. 生孩子的祝福语
  11. 201年祝福老年人生日快乐的祝福语
  12. 小学的好句子大全
  13. 六一节家长发言稿推荐
  14. 快乐的真谛美文
  15. 圣诞节老师的祝福语
  16. 小狐狸抓鸡的寓言故事
  17. 敦煌曲子《破阵子》的诗词阅读答案
  18. 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分析
  19. 职校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20. 一只猫的生命哲学寓言故事
  21. 情感语录大全一句话
  22. 505班主题中队会《民族精神代代传》教案
  23. 中秋节桂花的诗句古诗
  24. 开学了手抄报
  25. 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语有
  26. 原创童话故事
  27. 买卖车协议书
  28. 寻觅春的营地散文
  29. 母亲节诗歌鉴赏
  30. 兔子小拉的故事童话故事
  31. 唯美毕业留言句子
  32. 市政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论文
  33. 最好闺蜜生日暖心祝福语
  34. 你只要有一手故事
  35. 浪漫元宵节祝福语贺词
  36. 万圣节快乐幽默祝福语精选
  37. 鼹鼠的朋友的睡前故事
  38. 收养协议书
  39. 婚礼红包祝福语
  40. 运输公司的工作总结
网页更新时间:2025-10-23 07:36:27
本页面最近被 94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黑龙江,TA在页面停留了 14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