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读后感
最近在读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合著的《解读语文》,三位老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进行了解读,让我们看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多元解读的独特魅力。课改之后,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人们的阅读活动终于打破了消极狭隘的被动局面,读者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并逐渐成为阅读教学实践的主要目标追求。
但是, 我们又在文本多元解读的背后看到了深切的忧患。阅读中放弃了个体生命的深度体验,肆意追逐乖张个性的奇谈怪论,尽显**浅薄。这种倾向正在导致阅读价值的流失甚至崩溃。特别是当这种**和浅薄跟社会上躲避崇高、戏说经典、解构英雄的社会思潮合流时候, 就会使文本的多元解读泛滥成灾。这种状况对于人们精神污染的程度是决不可低估的。
读了《解读语文》,我认识到自己以及其他一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解读的一些问题 。
一、文本结构深层文化密码的缺失
在《解读语文》的序文——《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中,孙绍振老师以一位教师讲花木兰的例子提出了文本解读要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的要求。正如他所说,平面性的自发主体,不能与文本隐性结构进行调节和同化,无法将文本立体结构和立体的人解读出来,就只能在多媒体,在导入、对话等等上,玩些花样,不但不得其门而入,有时甚至制造混乱。
孙绍振给我们介绍了这位老师是如何讲花木兰的。他先放美国的《花木兰》动画片,接着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了一番,然后讨论《木兰辞》的文本。老师遵照所谓“平等对话”的原则,问花木兰怎么样?学生说是个英雄。这花木兰什么地方“英雄”啊?学生想来想去,回答说花木兰英勇善战啊……老师又问了,花木兰回来以后,家里反应怎么样啊?学生说,爸爸、妈妈出来迎接她。某同学你做个样子是怎么样迎接的。学生作搀扶状。又问,弟弟怎么样?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某个同学你做个磨刀的样子。那学生就做磨刀状。就在这嘻嘻哈哈之间,文本中的花木兰消失了。多媒体上的花木兰也遗忘了。花木兰变成一个贫乏的概念。英雄就是英勇善战的。多媒体,朗诵,对话,花样玩得不少,可是学生看到的却不是文本中的花木兰,而是预期的心理图式中固有的男性英雄。
这位老师就没有从心理隐藏的现成预期中解脱出来。他没有真正读懂《木兰辞》,脑海中尽是现成的、空洞的英雄的概念。没有用文本中微妙的、深邃的信息,推动读者内心图式的开放,作深度调整。孤立地强调自发主体,就是放纵封闭性,对汉语中“英雄”一词中蕴含的男性霸权就会视而不见,就只能感而不觉。
孙绍振老师在书中还给我们介绍了,自由思考与学学养积累的矛盾。我国后现代教育理论家只要自由思考,摒弃学养积累,不但完全脱离阅读实践,而且脱离我国丰厚的阅读传统。我国的教育理念,从来就把思和学视为一对矛盾,而且把矛盾主要方面放在学上,也就是说,学是思的基础。和文本作深度对话,是要有学养作本钱的,对《木兰词》这样的经典文本,没有学养作本钱,不管主观上多么开放,也是读不出女英雄的文化和艺术的奥秘的。这并不神秘,原因就在于韩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不学无术,不可能进入经典文本的深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而自发的主体论,却把看热闹当成了看门道。阅读是一种专业,专业的修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循序渐进、不畏艰难地习得的。
二、过分注重学生的开放性
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 提倡多重对话, 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可是在诸多的语文课中,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很多老师常把对话的主次颠倒了。不可回避的尴尬是, 一方面,课堂氛围似乎是因为师生平等对话, 学生的所谓自主探究,因为种种活动而活跃了,热闹了;另一方面,对于文本的理解,并未有真正到位的深化,蹂躏文本的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一节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非常活跃,非常热烈,学生的开放性很大,出现各种各样的解读,甚至出现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解读,包括误读。
例如,有的同学从李后主怀念失去的宫廷乐园中看到了“爱国主义”, 从《荷塘月色》中看到了四·一二政变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从贺知章的《咏柳》看到了对于“创造性劳动”的“歌颂”,从《司马光砸缸》中看到了破坏公物,从《背影》中看到了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父亲,从《祥林嫂》身上学到了誓不改嫁的高贵品质,从《皇帝的新装》中, 感受到向骗子学习骗术以骗坏人是必要的。由于对多元本身理解的偏差等种种因素,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看到曲解、误解甚或乱解文本的现象发生,这显然是不对的。
教师的文本解读不但要转化成专业的阅读态度和方式,还要解读好我们的学生主体。也就是说,我们的文本解读须扎根于课堂教学的土壤,才能真正有效。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这是塑造心灵, 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
拓展阅读
1、读后感的作文汇编
今天,我们学了《我的“长生果”》这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浙东南鱼米之乡的小女孩爱看书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句子:“书,人类称之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好读书的好习惯,因为看书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心胸宽广,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书,会带我们领略人世间的真谛,会带我们去知识的海洋遨游,书,无可代替的。所以,我们要博览群书,汲取各种的好词佳句、写作手法,以后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写作时,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写作,要写出真情实感,不要写无病而吟的文章,作文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与众不同,这样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
如果,你想写一篇七八百字的小小说,那么,你可能要读上几十甚至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才能写出一片小小说。这就叫“厚积薄发”。所以,想要写出好文章,必须阅读大量有益书籍,否则,写出的文章就会很浅显。
读书吧,从现在做起!
2、读后感的作文汇编
《狼王梦》讲述的是一对情狼,公狼叫黑桑,母狼叫紫岚。黑桑的梦想就是当上狼王,于是同紫岚想了一个主意: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紫岚假装很害怕,往狼王洛戛身上靠,而洛戛一定会处于一种公狼的虚荣心,敞开怀抱来安抚她;就在洛戛注意力完全分散的时刻,黑桑借着风雨声和雷声,绕到洛戛的背后,一口咬断洛戛的后腿。
这是一个天衣无缝的办法,但就在要施行计划的时候,突然,黑桑在名叫鬼谷的洼池里被野猪的獠牙刺穿了*……黑桑就这样死于非命。而梦想,就这样寄托在了它与紫岚的孩子身上。
紫岚分娩时,不是在自己的洞穴,而是被一只草狗逼在另一个地方。她分娩下来五匹小狼,四只是公狼,一匹是母狼。当时正下着暴风雨,紫岚不得不叼着小狼赶回洞穴,但一次只能叼一匹小狼。于是,紫岚就一次又一次的跑,结果落下了一匹小狼。那匹小狼被叼会洞时,他的心停止了跳动。其他小狼又急着**,紫岚只能忍痛割爱地吃掉这匹来小狼给其他小狼挤奶……
第一匹叫黑仔,然后是蓝魂儿、双毛、媚媚。黑仔长的极像黑桑,所以紫岚非常溺爱黑仔,如果有小狼敢和黑仔争斗,就会有极其惨痛的教训。由于幼儿时营养充足,所以黑仔比同龄人高半头。可他因为贪玩而被金雕叼走了。然后是重点培养蓝魂儿,蓝魂儿很厉害,本是可以当上狼王的,可是,蓝魂儿的生命死于猎人的捕兽夹中。最后是双毛,以压迫来使它变回本性,与狼王洛戛*的最后一秒,洛戛恢复了镇定,轻蔑的哼了一声,把双毛的阴影勾了出来,惨败在了洛戛的手中。于是,双毛也*……
现在,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狼孙身上了,媚媚与卡鲁鲁配偶了,就在媚媚分娩时,紫岚发现天空中有一只老金雕,于是就把它引了过来,以免它伤害到媚媚和她的孩子,它们两个斗了一天一夜。终于,老金雕抓住了紫岚,它们到了乱石滩上空时,紫岚把脚搭在了老金雕的背上,老金雕啄瞎了紫岚的眼睛,看不见的紫岚随便咬了一口,要掉了金雕的翅膀,他们一起掉入了卵石滩,紫岚的骨头撞碎了,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与此同时,山谷里传出媚媚痛苦又幸福的叫声……
紫岚为了完成黑桑的遗愿不择手段,什么样的想法都想得出来,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狼王,身体被折磨的苍老黄,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完成黑桑的遗愿。紫岚的理想就是让后代当上狼王!它因为有理想和目标,所以才过的如此充实、美好……尽管被折磨的苍老黄瘦,不过紫岚的一举一动到提醒并启发了我:每个人活着就是为了梦想去拼搏,去奋斗,达到目标之后,又有一个新的念头,再去达到目标……总而言之,人是为了目标、理想和家庭活着,没有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和美好的家庭的话,那么你的生命就是空虚的、凄凉的、悲惨的……
3、读后感的作文汇编
乌龟大师说过,只要心中有爱,奇迹就一定会出现。
故事里,笑猫终于找到了日思夜想的虎皮猫,但虎皮猫的耳朵却被钟声震聋了。老老鼠告诉它,在遥远的群山中,由一座晶莹得如同蓝 躁的公花豹和巨大无比的湖怪,都能轻易至笑猫于死地,但笑猫走得义无反顾,最终到了蓝山,采到了兔耳朵草。但是采来的兔耳朵草却被几只兔子吃掉了,还被吐到了河里。我能理解笑猫当时的心情,肯定是万箭穿心,万念俱灰。但万年龟大师说:“只要心中有爱,奇迹就一定会出现。”于是,笑猫天天给虎皮猫将自己怎样采到兔耳朵草,在枯树下讲,在铁树下讲。结果,奇迹真的出现了!枯木*三十八年,竟然在秋天发芽!铁树开花,表明某人会心想事成,结果虎皮猫的耳朵听得见了!
我想,不管有没有兔耳朵草,只要有真爱,奇迹就会出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