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魏征唐诗全诗鉴赏
《述怀》是唐代名臣魏徵的代表诗作,全诗共二十句,一百字,是一首言志抒情的古诗。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中原初逐鹿②,投笔事戎轩③。
纵横计不就④,慷慨志犹存⑤。
杖策谒天子⑥,驱马出关门⑦。
请缨系南越⑧,凭轼下东藩⑨。
郁纡陟高岫⑩,出没望平原⑪。
古木鸣寒鸟⑫,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⑬,还惊九逝魂⑭。
岂不惮艰险⑮?深怀国士恩⑯。
季布无二诺⑰,侯嬴重一言⑱。
人生感意气⑲,功名谁复论⑳。
【注释】
①述怀:陈述自己的怀抱、志向。
②中原:原指黄河南北一带,这里代指中国。逐鹿:比喻争夺**。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③投笔: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事戎轩:即从军,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赞》:“有来羣后,捷我戎轩。”
④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不就:不被采纳。
⑤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⑥杖:拿。策:谋略。谒:面见。
⑦关:潼关。
⑧请缨[yīng]:出自《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之阙下。”终军:字云长,汉武帝时人,西汉著名的*家、外交家。
⑨凭轼:乘车。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下:是敌人降服。东藩:东边的属国。
⑩郁纡[yù yū]: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 陟[zhì]:登。岫[xiù]:山。
⑪出没:时隐时现。
⑫古木:老树。
⑬千里目:荒凉冷落,令人凄伤的景象。
⑭九逝魂:旅途遥远而艰险。九:表示多次。
⑮惮:畏惧、害怕。
⑯怀:感。国士:一国之中的杰出人才,《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恩:待遇。
⑰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诺:答应,诺言。
⑱侯嬴: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
⑲感:念。意气:指志趣投合,君臣际遇,必须实践诺言,感恩图报
⑳谁复论:谁还能去计较。
【白话译文】
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创作背景】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徵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时期的名篇。此诗作于唐高祖武德二年。在前一年魏征向故主李密献计,不被李密所采用,最后被王世充击败。魏征随李密投降了唐高祖,并受到唐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当时李密的余部还占据着广袤的地盘,魏征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主动请缨去劝降李密的旧部李勣等人。在劝降李勣等人的路上,魏征作此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雄心壮志,更表达了对唐高祖的知遇之恩的感激。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在这之前*襟怀抱。那时候作者先后投到元宝、李密帐下,自以为胸有珠玑,频频向故主献策,但都不为故主所用,很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纷扰,各地豪强并起,争夺天下。正是投笔从戎的时机,与其做个刀笔之吏,还不如从军,谋定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汉书·班超传》:“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纵横句,魏徵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纳,反被其耻笑为老生常谈。颇有苏秦不得志时的情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充满了转折之意,表明了自己虽然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依旧还在。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遇到明主,颇受唐太祖重用,为报太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潼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断为李渊献策,并义无反顾去实现这条计谋。“驱马”表达出作者奉命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对未知危险的恐惧,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实的展现了人性,更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魏徵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着这一主张。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另一方面又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诗风不同。
【作者介绍】
魏征(580-643),唐著名*家、史学家、文学家。字玄成,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东掖县东北)人,一作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少时家境孤贫,曾出家为道士。隋末随元宝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李密失败后,投唐主李渊,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后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官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郑国公。任职期间,敢于犯颜直谏,劝诫太宗居安思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对实现贞观之治颇有贡献,为一代名臣。曾主持校定秘府图籍,主编《群书治要》,撰《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总论。
拓展阅读
1、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译文及鉴赏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2、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译文及鉴赏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3、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译文及鉴赏
阅读练习一: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3分)
(1)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参***】:
1、B(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阅读练习二: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2)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暗示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
(4)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6)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简要分析。
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襟。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引用典故来表现岁月流逝,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诗中表达诗人豁达*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虽*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 和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答:凄凉地;弃置身。(每空1分,共2分)
6、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答: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意对即可,2分)
阅读练习四:
3、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闻笛赋:__________ (2)烂柯人:______________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2分)
【参***】:
3、①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4、示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示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襟。 示例三: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