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5 09:40:36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① 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② 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

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襟。(2分)

4、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襟。

5、“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二: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1分)

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D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9、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全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凄苦)

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

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

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

三:

(1)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 、 、 ;第三句写所闻: (均用诗中词语回答)。

(2)后人称此诗为边塞诗中的“绝唱”,请以诗的后两句为对象,分析诗歌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

参***:

(1)黄河 白云 孤城 万仞山 杨柳

(2)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说“何须怨”。

四: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 “ ”或“ ”; 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 ”。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 ” 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4)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

(1)自下而上 由近及远 上 反衬

(2)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3)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襟。

(4)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士孤寂的处境。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拓展阅读

1、《任末好学》及启示个人写作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

(选自嘉志怪小说集《拾遗记》)

注释

1.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2.负:背。

3.笈(jí):书箱。

4.或:有时。

5.庵:茅草小屋。[1]

6.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7.刻:划。

8.缚:捆扎。

9.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11.其:书上的。

12.悦:敬佩。

13.静:“静”为通假字,通“净”。

14.易:交换。

15.终:死,终止。

16.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17.夫(fú):句*语

18.犹:如同。

19.虽:即使.

20.耳:罢了。

21.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

22.负笈不远险阻:背着书箱不认为这是万里险阻。远:认为……这

23.人而不学,则何以成:人如果不去学习,凭什么成功?

24.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如果视线昏暗就捆麻蒿点燃它用来照明自己。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籍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快死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任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随时记录。我们要好书,好书,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日月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

我们要好好的书,多看名著,增长知识,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在这种条件下,任末能坚持学习,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回报老师的付出,父母的辛苦。

1、解释文中划线的

①负笈从师

②暗则缚麻蒿自照

③门徒悦其勤学

④常以净衣易

2、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节奏。(划出两处)

常 以 净 衣 易

3、用现代汉语下列句子。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②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

4、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5、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

参***:

1 ①背 ②捆绑 ③喜欢 ④交换

2、常∕ 以 净 衣∕ 易

3 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②人喜欢学习,即使*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4、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5、学习贵在勤奋。

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古人好,我们更加应该学习任末苦学的精神,更应该学习他那种刻苦学习,发奋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2、明史于慎行传 《明史于慎行传》原文文解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谊。极恳挚,时论韪。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异数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

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

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

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

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参***

4.C

5.D 中试者称为“举人”。

6.C 是前往抄家。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7.(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他日”“子吾所厚”“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责以’“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赐给他,这在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教育。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于是礼部*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3、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诗精彩

在婉约派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久、相隔路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4、玉楼春诗

「作者」

元好问,金末元初文学家。字裕,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为金代一朝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集为《遗山乐府》。

「原文」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朔风惊沙,白雁一声,报道了霜天的降临,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昭君当初寂寞宫中,无人过问,一向顾惜自己的美艳容颜,虽然艳如桃李,却只能空自凋谢,直到决定嫁给呼韩邪单于。广大闭锁深宫的女子的怨与恨停留在的双眉间,就像万古春山在眉宇间绵绵无期。

作者深广的忧愤和沉重的悲,并不靠夸张的叫嚣和慨叹,而是借玉言桃李、青山眉黛这些的传统意象表现出来的。浏亮宛转的音节,却能造成沉郁顿挫的氛围;绮丽温润的字面,却能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可谓寓刚健于婀娜,变温婉成悲

的上片开始写道:“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猎猎”形容风声或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宋代梅尧臣在《泛舟城隅呈永叔》诗中写道:“孤舟穿绿荷,猎猎新雨过。”“信”即诚实,不欺骗。“惊”即震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北风吹起沙尘,白雁一声,报道了霜天的降临。其中的“白雁”,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渲染了秋的凄清氛围。昭君就是在这揪心的悲秋时节出塞的。接着写道:“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却”即“退”,这里是回头。“却望”即回头远望。“紫台”即紫宫,指长安宫廷。“远近”即偏义复,意思在于“远”。人悬想昭君出塞的情景。意思是说,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回头远望着紫台,一步一步地走远。人通过“却望”一,把昭君远离故土的情感给表现得淋漓尽致。

过片两句写道:“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这里,人思维转换了,一下拉回到过去,说昭君当初在寂寞宫中,无人过问。其中,“桃李”这里比喻人的青春年少,美貌如花。“玉颜”形容美丽的容貌,多指美女。战国楚宋玉的《神女赋》中说“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玉颜。”《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说:“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因此,远嫁匈奴,故自恨其有此“玉颜”。我们从“深宫桃李无人问”一句中,感受到人注重了百千宫女的生活。人说过:“深宫桃李,自不只谓昭君一人。”这样的宫女的悲剧,在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写道:“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白居易的长诗《上阳白发人》(原诗略),写洛阳上阳宫的一个老宫女的痛苦生活,诗歌直接批判了*社会嫔妃制度,揭示了*帝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强选民女,幽闭深宫,剥夺并葬送了她们的青春和幸福的罪恶。也就是说,由于嫔妃制度的存在,多少闭锁深宫的女子,虽然艳如桃李,却只能空自凋谢,年复一年,花开花落,终此一生,惨淡无比。在人看来,这些宫女们并不比昭君更幸福,结局同样是可悲。所以,人结尾两句写道:“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颦”表示皱眉,如一颦一笑、东施效颦。意思是说,昭君留在两眉间的愁绪,似如重重叠叠的远山。这里,以山喻眉,表现出连绵不绝而又沉重的愁绪。其中,“万古春山颦不尽”中,“万古”一,不但揭示了昭君悲愤深,也揭示了这种悲剧的历史延续性。我们从整体上看,这首所斥的不仅一个汉元帝,诗人所同情的,也不是一个昭君。可以说,内中蕴含着千千万万个汉元帝,千千万万个昭君。这样,作不仅延展了内容,更加强了情感的表达。

在艺术上,首先,历史与形象的结合,提高咏史抒怀效果。其次,音节宛转的,语言的沉郁顿挫,增强抒情氛围。再次,风格温婉,基调悲。第四,延展深入,提高作批判性。

5、玉楼春诗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此为作者暮年遣怀作。中以极其凄婉的笔触,抒写了作者的垂暮感和*失意的感伤。作品中的“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意象无不充满绝望后的浓重感伤色彩,反映出宋初纤丽风的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两句,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声形兼备、富于动感地描绘春景,勾勒出一幅城头上莺语阵阵、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图画,使者隐然感觉到主人公的伤春愁绪,从而为下文的遣怀抒情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末两句转而抒情,言绿杨芳草年年生发,而人已是眼泪流尽,愁肠先断,愁惨气溢于言表。从表现手法上讲,用绿杨芳草来渲染泪眼愁肠,也就达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极为凄婉。此二句由景入情,意陡转,波澜突起。

过片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感叹老已至,抒写了人无可奈何的伤感情怀。从中可以窥见,一贬汉东,默默无闻,大势已去,这对于曾经“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的'作者来说,打击是多么巨大。结拍两句将借酒浇愁这一司空见惯的题材赋予新意,敏锐而恰切地扣住人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一细节,形成强烈反差,由景入情,画龙点睛,传神地抒发出一个*失意者的绝望心情。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云:“侍儿小名録云:”钱恩公谪汉东日(指钱惟演晚年谪随),撰《玉楼春》曰:“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往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每酒阑歌,则泣下。后阁有白发姬,乃邓歌鬟惊鸿也。遽言:“先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今相公亦将亡乎。果薨于随。”可为此注脚。

点击查看更多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8953.html

热门阅读

  1.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连环画怎样画
  2. 牡丹亭名句摘抄
  3. 狗年春节拜年贺词
  4. 课文《圆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5. 古代寓言小故事欣赏
  6. 长征故事:扛起指导员的枪
  7. 201七夕甜蜜告白爱情祝福短信
  8. 中学素质教育的工作总结
  9. 201五一劳动节对联
  10. 201关于思乡的诗词
  11. 201年给女朋友的网络情人节祝福语
  12. 清明古诗词
  13. 《沁园春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4. 描写小狗的句子
  15. 企业贺鸡年对联
  16. 中秋节情话祝福语
  17. 关于寒假汽车营销的社会实践报告
  18. 东坡书院导游词推荐
  19. 《制订旅游计划》教学设计范文
  20. 立足岗位仰望星空教学能手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21. 写菊花的诗句古诗
  22. 超越体能的母亲读后感
  23. 春节手抄报简易内容
  24. 蜜蜂辛勤劳作的诗句
  25. 《母亲的恩情》备课教案
  26. 有关农家谚语大全
  27. 2018年万圣节祝福语精选
  28. 暑期展会实践报告
  29. 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30. 2018情人节快乐祝福语
  31.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典故
  32. 工作的自我评价范文
  33. 花瓶和茶壶寓言故事
  34. 鼓励人向上的经典语句
  35. 红军长征故事:夜行军
  36. 朋友离别的诗句 鼓励
  37. 感恩节温馨朋友祝福贺词
  38. 鱼儿的保护神随笔
  39. 关于记者述职的报告
  40. 寓言故事成语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25 08:06:53
本页面最近被 462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海南,TA在页面停留了 71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