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沙滩上的童话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沙滩上的童话》讲述了一群孩子在沙滩上垒起一座城堡,然后展开想象的翅膀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城堡里住着一个凶恶的魔王,抢走了美丽的公主……最后,这群孩子成为攻打城堡的勇士,他们炸*魔王,救出了公主。课文一方面再现了孩子们快乐缤纷的童年生活,另一方面也歌颂了一种人间的善良温情与正义。在孩子们的童话中,那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那纯真的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尽显人性之美丽。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积累词语,理解“凶狠”、“补充”、“编织”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的情景。
2、创设情境,转换角色,体验孩子们的快乐和善良纯真。
3、拓展交流,述说自己的快乐经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中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2、感受孩子们的英雄情结与善良纯真,受到人性美的熏陶。
重难点分析:
1、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的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体味过程,感受孩子们玩耍的快乐和童年生活的美好。
2、通过探究研读,让学生披文入境,真正走进这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与文中的孩子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读一读童话故事。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聊童话。
(一)导入课题。
1、课件播放潮声。听着这潮声,我们仿佛来到那蓝蓝的大海边,走在那软软的沙滩上。
2、出示课文题目(或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生齐读)《沙滩上的童话》。
1、谈谈你喜欢的童话故事。学生说出童话的名字,老师可追问:你是从哪儿知道这个童话的?
2、说出几个童话的名字之后,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图片。让学生简单讲讲白雪公主的故事,谈谈白雪公主留给自己的印象。
3、看得出同学们都很喜欢童话,那就让我们快去看看沙滩上到底有着怎样的童话。
二、初读感知理线索。
(一)识字学词,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多和它们打打招呼。想想词语的意思,如果不明白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同桌合作学习。
(1)互读词语,正音。
(2)有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一起解决。
(3)接段朗读,相互正音。
4、检查学习效果。
(1)课件出示词语(图片上有公主形象)。美丽的公主来考考你,相信你一定能读准确。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集体交流。
(3)指名接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课件出示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我们在 上垒起 ,一起编织了一个 。城堡成了
,我们成了 ,炸*
,救出了 。
2、去掉提示,让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相机板书:“垒城堡”、“编童话”、“救公主”。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3、你发现沙滩上的童话与我们平常熟知的童话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交流:不是读别人写好的,而是现编的;不是一个人编的,而是几个孩子一起编的;童话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把自己和妈妈也变成了童话中的人物。
三、观察交流练书写。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仔细观察字形和占格位置,想想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件出示生字。交流。
1、狠:右上不要多一点。
2、补:左边不要少一点。
3、再:注意横画的长短,下面一横最长。教师示范书写,提示笔顺。
4、建:偏旁是“廴”,与“辶”区别比较。教师示范书写,提示笔顺:先写右上部分,再写“廴”。
(四)学生动笔仿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探究研读品童趣。
(一)略读“垒城堡”部分。
1、课件出示沙堡图片。这是几个小朋友在沙滩上垒城堡。
2、让我们看看文中的孩子们垒出的城堡什么样。
指名读相关语段。
(二)品读“编童话”部分。
1、过渡:垒城堡就已经够有趣了,可更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还以此为内容编出了童话,体验了想象的乐趣。
2、分角色朗读第3-6自然段。
指导朗读:对话要读出对魔王的憎恨(重读“凶狠”一词)和内心的焦急。
3、想象这个魔王长什么样子。课件出示魔王图片。可以看图描述,也可以全凭自己的想象。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三)精读“救公主”部分。
1、课件出示公主图片。怎么解救美丽善良的公主呢?孩子们是怎么做的?
先商量进攻方法,然后挖地道炸魔窟,最后救出了公主。
2、孩子们提出了两种轰炸的方法,是哪两种?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两种方法。
为什么孩子们选择的是“挖地道”这一种?
让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孩子们的机智、善良。
那时没有飞机;飞机轰炸可能会伤及公主;动手挖地道更有意思。
3、朗读感悟“挖地道炸魔窟”部分。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1)指名读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谈谈体会。
学生自主品读“四面八方”、“挖呀,挖呀”、“终于”、“欢呼”等词语,从中体会孩子们的焦急、兴奋的心情和正义、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
(2)当学生讲到“挖呀,挖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以文中孩子的口吻进行表达。
①你在这边挖呀挖呀,忽然你的手指被一块坚硬的石块碰得很疼,这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②你在这边挖呀挖呀,感觉胳膊有点酸了,这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③你在这边挖呀挖呀,不一会儿脸上就淌下了汗珠,脖子上痒痒的像有小蚂蚁在爬,你会怎样?
4、表演“欢呼”。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怎么欢呼?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
5、齐读最后五个自然段。
从这部分你读出了什么?
公主由童话走进现实,这个结果很有意思;孩子们玩得那么开心、那么投入;妈妈也被我们的童心童趣*了。
(四)谈谈学完这篇课文的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二、联系生活巧拓展。
我们感受到了文中孩子们的快乐,也感受到了他们那一颗颗善良纯真的童心。课件出示要求:现在想一想,你和小伙伴的乐园在哪儿?说说你们在那里做的最得意的事。
学生自由发言。
三、“添油加醋”讲故事。
课件出示作业:展开想象,把课文中的这个“勇士救公主”的故事添油加醋地讲给家长听。明天在班上也讲一讲,看谁编的童话故事更生动、更精彩。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孩子们喜欢童话,因此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聊一聊自己喜欢的童话,特别是《白雪公主》,都是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的。孩子们编织的童话里就有一位公主,学生们一定会联想到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从而与孩子们的心灵产生和谐的共振。
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理解词语的能力。
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会合作,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这节课也应有更多的童话气息和浪漫色彩。课件上的公主形象就是一点小小的体现。
低学段的同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一定的困难,借助这道填空题给学生降低了难度。
理清线索为下节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沙滩上的童话的特殊之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写字的指导要针对难点,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书写的能力。
很多学生对垒沙堡的游戏也许并不熟悉,图片可以带给他们直观形象的感受,又顺势引出了下面的问题。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想象,让本课的教学童话气息更浓郁,让学生不知不觉也变成一个编织童话的孩子,亲身体验想象的乐趣。
这一问题使学生对课文“救公主”部分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免把课文教散。
引导学生探究两种方法的优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对孩子们的童心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注重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品读中积累语言,形成语感,受到熏陶*。
转换角色表达心声,让学生渐入佳境,让课堂上的一群孩子和沙滩上的几个孩子走进同一个童话世界。希望孩子们的童真拨动我们每个人的心弦。
教师评价时要把学生当作一名真正的勇士、英雄,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师生对话才能直入人心,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通过表演让学生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同时也达到了训练语言、感悟文本的效果。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与见解。
向学生的生活进行延伸,唤起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味,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围绕“童话”设计作业,让学生课下继续咀嚼课文留下的余味,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自我,快乐成长。
拓展阅读
1、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
一、揭示课题,了解本文的作者
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过难忘或有趣的经历吗?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师:今天,我们跟随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一起回到她的童年时光,领略与众不同的另一种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师:简介作者的资料,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父母返台,后举家迁居北京。后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中国台湾。1953年开始创作,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生: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师:正音,指导读好句子。
三、自学课文
1、电脑出示自学引导题:
⑴ 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哪几个片段?
⑵ 请你想想,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有趣或难忘的经历。
2、生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指导。
3、汇报交流:
⑴ 问题1:
作者围绕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了以下几个片段:
① 冬天,骆驼队拉着煤停在我家跟前,当父亲与他们讨价还价时,“我”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不禁模仿起来。
② 我看到系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忍不住问爸爸,爸爸正确的回答引出了“我”幼稚的想法。
③ 冬去春来,骆驼脱去了它的旧驼绒袍子,我真想为它剪一剪。
④ 多年后,当“我”长大了,“我”又一次听见悦耳的驼铃声时,回忆起一去不还的童年。
⑵ 问题2:
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把生活中有趣或难忘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四、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师:在作者回忆的四个童年生活场景中,你对哪个内容最感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2、第一个内容:
师问:冬日里送煤的骆驼队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
(骆驼咀嚼的样子,显示了它们安静的态度。尤其是它的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骆驼的双峰上驼着两袋煤、从遥远的门头沟一步步走来与它们的安静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第二个内容:
师问:骆驼的脖子下面为什么会挂一个铃铛?爸爸和我的解释一样吗?为什么?
(爸爸的回答是骆驼怕狼,带着铃铛,狼就不敢侵犯了。我却认为给骆驼带上铃铛,给人们的长途旅行增加一些情趣。说明骆驼耐得住长途旅行的寂寞和干渴的折磨。因此,“我”由衷地敬佩骆驼这种稳重、耐劳的特性。)
4、第三个内容:
师问: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关注?这说明了什么?
(春天就要来临时,“我”看到骆驼的毛皮大块大块地脱掉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了。夏天到了,再也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就问妈妈它们的踪影。冬天又来了,“我”又看到了骆驼队,听到了驼铃声。这说明了“我”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无限留念。)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布置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练笔:
选择你童年生活中的经历或趣事写下来。
咀嚼
怀念童年 驼铃声
驼绒掉了
踏实、稳重
任劳任怨
2、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3、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⑴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A、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B、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⑵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A、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B、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A、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B、“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⑶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A、淡淡的忧伤。
B、暖暖的心情。
C、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4、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3.揣摩、学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学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交流趣事,畅童年
1.在我们的童年中,总有最美的回忆藏在其中,你小时候曾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学生交流)
2.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都会引起我们对童年时光的回忆,然而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有关童年的记忆也不同。(出示作者林海音的照片)台湾作家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城南度过的。成年后她将老北京城南的人和事写进一本书,那就是――《城南旧事》(出示《城南旧事》图片)。翻开书,我们继续学习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悟童年
(一)解题
1.(生齐读课题)
这篇文章的题目用“间隔号”将三个意象分隔开,给人一种意境美、画面感,你能想象画面读出美感吗?
(生齐读课题)
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一个孩子在痴痴地看着……)
2.这正是林海音的童年记忆,正如课文的最后说的“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究竟有怎样的童年往事重临于作者的心头呢?
(生默读课文)
师生总结: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问驼踪
(二)研读
读着作者的童年趣事,我们总会不禁笑出来,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它们写生动的呢?
1.初始骆驼学咀嚼
(生读)
品词析句,边读边画
骆驼咀嚼什么样子?你是通过什么找到这个语句的?
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预设:冒号)冒号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引起下文的分说。
品词: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骆驼咀嚼的样子?
(预设:丑、长、安静、咀嚼、磨来磨去、冒、沾)
析句:哪些句子是对骆驼的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
(预设:动态――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静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学生体会:动静结合,作者之所以把骆驼咀嚼写得这么细致,是因为他观察的细致;之所以细致的观察,是因为她对骆驼咀嚼感到好奇。
读好奇
①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②想象画面,想象你就是小海音,想象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想象你正好奇地看骆驼咀嚼的样子。
学生体会:童趣、看呆了、看入神。
读入神
①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
②想象画面,想象你就是小海音,想象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想象你正看骆驼咀嚼的样子,你看呆了……
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看来,善于观察和细致的描写是写好文章的法宝,我们应该在习作中多加运用。这么好的语言,我们试着积累下来:
背诵语段。
2.了解骆驼谈驼铃
文章里的孩子又听到了什么呢?他和爸爸关于驼铃的看法,好像还不一样呢!找出来对比读读。
(教师、男女生配合读)
出示:爸爸的看法、我的看法相关语段。
文中说“长途寂寞的旅程”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读。预设:他们软软的脚掌……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读出寂寞,感受寂寞。体会耐不住寂寞的是拉骆驼的人,耐得住寂寞的是骆驼。引出老师教给我的话:“要学骆驼,沉得住气。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老师也希望你们学习骆驼沉得住气、脚踏实地的品质。慢慢地学,总会学会的。
(2)谈驼铃
文中多处写到驼铃,浏览文章,找出来,我们也一起谈谈驼铃。
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①读出节奏感,体会情趣。
②读出清脆,体会轻松的步伐。
③读出缓缓悦耳,体会记忆里的梦驼铃。
3.关心骆驼剪驼毛
“我”为什么会冒出“剪驼毛”的想法呢?
出示:“冬天快过完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体会:小海音从人想到骆驼;从人脱掉棉袄想到骆驼也该脱掉旧驼绒袍子了。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一样对它关心。
读剪驼毛、体会关心。
4.思念骆驼问驼踪
夏天来了,“我”遍看不到骆驼的踪迹,不禁问妈妈
(师生共同读)
出示语段
(1)体会思念之情
妈妈问“谁?”,实为英子问地突然,无时无刻想着骆驼、思念骆驼。
(2)体会“总是问”
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她的小脑袋里还可能有哪些问号?
(生从文中标注或展开想象提问)
在《城南旧事》这本书里,也不只一处写了英子“总是问、总是问”。教师摘录书中段落朗读: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
“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还没坐下来呢,李伯伯也进来了,于是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妈:“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一个样,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三、入情入境,恋童年
配乐诵读,读中感悟
然而林海音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早已不是这个4、5岁的小姑娘,而是一个历尽世事的中年人。
(教师引读)
那么,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还会做吗?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擦掉板书“学咀嚼”)
童年时“我”幼稚的想法也不会再有了……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擦掉板书“剪驼毛、谈驼铃”)
“我”那满脑子的问号现在也不会再问了……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擦掉板书“问驼踪”)
童年多美好啊!我真希望她可以像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她能像骆驼队一样可以去了再来!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板书:童年一去不还)
我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还有……
(齐读15自然段。)
再回想起过去的人物、事物、景物,心中难免会掠过一抹淡淡的感伤,如一缕薄雾、一缕轻烟流动在这字里行间,感受这字里行间的感伤、愁绪吧。
(齐读16自然段)
(预设:生交流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
(板书:眷恋永留心间)
四、读写结合,话童年
正如林海音所说: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用存下来!学了这篇文章,一定有更多的同学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片段,让我们也学习林海音记录童年,沉得住气,脚踏实地,把握时光,让每一天都色彩斑斓,让她成为明天更美好的回忆!
五、板书
年初识学咀嚼恋
一了解谈驼铃永
去关爱剪驼毛留
不思念问驼踪心
还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