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倦客新丰》全词翻译赏析
《满江红·倦客新丰》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番沈陆。
休感叹,年华促。人易老,叹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前言】
《满江红·倦客新丰》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该词语言辛辣,笔锋锐利,既表达了词人自己忧国伤时的激愤之情,又表达了词人饱受劳碌奔波而最终一事无成的倦怠之感。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后阕三字四字也用对仗,此调例用入声韵脚。
倦客新丰:用唐代那周事,《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失意时:“社新丰逆旅,主人不顾之。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倦客,倦于宦游的人。新丰,在长安东面,陕西临潼东。这里作者以马周自喻。
貂裘敝:衣服破烂不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征尘:旅途的尘土。
弹短铗:《战国策·秦策四》,记载孟尝君的客人冯谖,最初不受孟尝君重用,自己弹剑铗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又曰:“出无车”,又曰:“无以为家”。后为孟尝君的上客,屡献计谋,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作者以冯谖不得志时弹剑而自喻。铗:指剑。
青蛇:指剑。
英雄:此暗指词人自己。
江左:指偏安江南地区。江左老,老死江南。句意是说未想到英雄老死江左。
尊中国:树立中国的尊严,句意是说任用这些英雄可以使国家受到尊重,意即驱逐金人,恢复中原。
君人:指君王。
沉陆:即陆沉。《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行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郭象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没也。”陆地无水而自沉,指隐居。
醽醁:美酒。
簪*:簪上一朵*。《千秋岁·徐州重阳作》:“美人怜我老,玉手簪*”。
请缨:《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之阙下。”
万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统领千户(猛安)、百户(谋克),隶属于都统。
卖剑酧黄犊:《汉书.龚遂传》记载,渤海郡饥,袭遂为太守,劝民卖刀剑买牛犊,从事农业生产。酧,同“酧”,指酬付价钱。这里指直须卖刀剑买牛,归耕田园。
甚:为什么,何必像。
贾长沙:指贾谊。贾谊在汉文帝朝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
就像当年的马周困顿于新丰酒楼、苏秦貂裘破败一身风尘。用手指弹着三尺宝剑的剑铗歌唱,谁能听懂是什么意思呢?不要顾虑江南英雄年纪大了,任用他照样可以打败敌人,使其向中国称臣。可叹那些饱读诗书,想要致君尧舜的人因为神州陆沉而报国无门,无路请缨。
不要感慨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且饮美酒浇愁。有位美女同情我的遭遇,怜惜我的心情,又为我簪戴一朵黄色的菊花。先把请缨封侯的事情放在一边,姑且卖剑买牛,以求解脱。遥想当年,贾谊因为寂寞伤时而痛哭。
此词大约作于淳熙六年至七年(公元1179年—公元1180年)之间。这首词大约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担任有名无实的祠官时所作,词人反对偏安江左,渴望用世立功,可是最终被迫无奈退隐田园。当时南宋小朝廷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偏安投降政策,打击排斥爱国志士,使他们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只得解甲归田,卖剑买牛,终老山林,以酒浇愁,辛弃疾也是他们其中之一。
上阕先以马周、苏秦、冯谖三个人物失意落寞的遭际自比,然后直抒胸臆,抒发不平:“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此二句看似寻常语,但却道破了南宋*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后来的皇帝基本上一脉相承,多少仁人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衔恨以终。至此可知中国之不尊,罪在最高统治者。前结仍抒上意。读书万卷,志在辅佐君王,报效国家,反退而隐居,埋在底层,于诗书冠一“叹”字,可知感慨之深。本可以辅佐君王以尊中国,但却被弃置了,岂不令人悲痛!上片连用典故,壮怀激烈,悲歌慷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法实现统一中国的愤世之情。
下阕从侧面立意,在报国无路的情况下,便寄情诗酒,归隐田园,故作旷达,隐痛深哀,仍充满字里行间。“休感慨”,实际是感慨有何用,不如藉美酒以消愁解恨。而人生易老,即使欢乐也难以尽兴。接再作超脱:“有玉人怜我,为簪*”。转而又作愤语:“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酧黄犊。”这里表示放下请缨杀敌、立功封侯的念头,归隐田园,以求解脱。最后引贾谊事作结:“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贾谊为什么因寂寞而伤时痛哭呢?以反问的形式透露了诗人故作旷达而始终无法摆脱的痛苦,这种旷达精神,实质上是他的悲痛情绪发展到更深沉的表现。托古喻今,长歌当哭,全词借古人之酒杯,浇我胸中之块垒,这块垒似乎越浇越多了,因为辛弃疾的“悲剧”乃时代使然,终南宋王朝力主恢复的抗战潮流,不过细波微澜而已。
全词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沉痛激烈,感慨极深。词的语言十分辛辣,笔锋犀利,作者既表达出了自己忧国伤时的激愤之情,又表达了自己饱受劳碌奔波之苦最终却一事无成的倦怠之感,笔力直透纸背。
拓展阅读
1、《两宋词·周密·献仙音》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吊雪香亭梅①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②。衬舞台荒,浣妆池冷③,凄凉市朝轻换④。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 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⑤。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⑥,低送数声春怨。
注释①雪香亭:在杭州集芳园内。周密《武林旧事》载集芳园在葛岭,“葛岭原系张婉仪园,后归太后,殿内有古梅老松甚多。理宗赐贾平章。旧有清胜堂、望江亭、雪香亭等”。②红破数椒:椒树开红花,以此比喻含苞初绽的红梅。③衬舞台、浣妆池:集芳园内池台名。④市朝:指朝廷。晋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⑤翠屏金辇:指代皇帝后妃乘坐的车。⑥西泠:西湖西泠桥。
鉴赏这又是周密词集中一首咏梅的词。然而此词虽是咏梅,其意却不在梅花,也不在雪香亭,而是在哀悼为梅花与雪香亭见证的人世衰亡与朝代更替。词题中用“吊”,是凭吊的意思,暗示着将融悲慨辛酸于咏梅词笔。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用工稳的笔法写出眼前天寒地冻之景。“红破”一句格外引人注目,一来“红破”作为动词,与“吹冻”“飘寒”共同形成一种力量,推进这首词作向悲伤凄凉的意境前行,二来以“数椒”形容梅花的蓓蕾,以“红破”强调红梅的绽放惊破了初春的烟云,是很别致的想象。“衬舞台荒,浣妆池冷”,逐步由首句的纯粹写景到融情入景。“衬舞台”和“浣妆池”是园内的池台名,可是这“衬舞”与“浣妆”本身就容易引发我们关于歌舞升平、宫女梳妆的联想。“冷”原是生理的感觉,此处却写“浣妆池冷”,既是赋予荒废的池台以凄凉之感,又写出了池台边伫立的词人内心的寒意。“凄凉市朝轻换”,以简约之笔直接道出千古伤心之事。自端平元年(1234),蒙古先后三次发动大规模侵宋战争,其间有屈辱求和,有奋起抵抗,直到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幼帝压山蹈海,宣告宋亡。这四十多年中战争的惨烈与悲壮怎是“轻”字可以形容。然而一生纵贯在乱世硝烟中的词人,却偏偏用“轻换”来一笔带过多年的风霜,或许正是历经动乱之后的灰心与疲倦所致。“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有如一声叹息。前言是国亡之恨,此句是身世之伤。岁华已晚,花凋人老。凋亡的不仅是从前的花,从前的人,也是那一个朝代。
雪景梅花图 【明】 张彦 江苏苏州博物馆藏
过片“共凄黯”将词意推向天地同悲的凄凉。“问东风”一句,始着笔回首往昔。周密此番凭吊的雪香亭原是南宋皇室的宫苑。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中记载过此园的盛况:“在清波门外,……尝恭请两宫临幸,光宗皇帝奉三宫,宁宗皇帝奉成肃皇太后,亦皆同幸。”皇室的赏玩为此景致增添过几许荣耀。光宗、宁宗时代的词人姜夔来此园中赏梅时,曾写道:“御苑接湖波,松下春风细。云绿峨峨玉万枝,别有仙风味。”(《卜算子》)可见当年的雪香亭与“玉万枝”的梅花该是何等盛美。“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便是指当年帝王后妃赏梅之繁华盛事。然词意陡然转入今日的凄凉:“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废绿”正与“翠屏”形成鲜明对比。词人的心绪在这古今的兴衰消歇中陷入“愁”境,于是“无语销魂,对斜阳、衰草泪满”。歇拍以凄凉忧伤的残笛声结束,谁人在吹一曲《梅花落》的幽怨笛声?西泠冷照,春怨哀伤,梅花静静地开放在这弹指兴亡的历史尘埃中。
雪香亭的梅花,曾是南宋皇室赏玩的对象,而今南宋覆灭,皇室凋零,雪香亭也已是断壁残垣,唯有这零星梅花还在“红破数椒春浅”。身为南宋遗民的周密,在天寒地冻的天气独自前来凭吊这亭中的梅花,恰如《诗经·王风·黍离》中所写:“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他凭吊的不是梅花,而是南宋。这首词也被陈廷焯评价为:“即杜诗‘回首可怜歌舞地’之意,以词发之,更觉凄婉。”(《白雨斋词话·卷二》)(黄阿莎)
集评清·陈廷焯:“草窗词刻意学清真句法字法,居然逼似,惟气体终觉不逮,其高者可步武梅溪,次亦平视竹屋。”(《词则·大雅集》卷三)
俞陛云:“起笔写梅亭寒景,便带凄音,由荒亭说到朝市,由朝市说到看花之人,如峡猿之次第三声。后阕言‘翠屏金辇’,何等繁华,而贞元朝士无多,惟历劫寒梅,犹亲见当年之盛,与汉苑铜仙、隋堤杨柳,同恋前朝。结句‘西泠残笛’,寓余感于无穷矣。”(《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献仙音》词牌。《献仙音》,即为《法曲献仙音》,又名《越女镜心》,原为唐代的法曲,后用为词调。双调,九十二字,仄韵。
2、词·辛弃疾词《菩萨蛮》原文 注释 译文 翻译 鉴赏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是辛弃疾小令中的代表作之一,长期脍炙人口,并出现在各种有关选本中。
对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其中心意旨,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首先作了如下的揭示:“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自从罗氏创为上说,后人诠释此词时莫不翕然景从。有的学者爬梳有关史料,发现金兵追隆祐至造口(即皂口)之事有不尽符合史实之处,因而断言罗说非是;有的论者在解释此词过片两句时认为作者意在寓托抗金力量势不可挡的信心。对于这些意见,笔者都不敢苟同。按《宋史·后妃传》有“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质明至太和县”的记载;《三朝北盟会编》于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也记有隆祐离开吉州,“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之事。罗氏所说,与史实大体相合,只是金兵追至皂口这一细节微有差误而已。隆祐在避难途中既曾经过造口,则四十余年后稼轩来到此地,联想这段史事而兴中原未复的感慨,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写诗不同于撰史,不必也无须拘泥于史实的每一细节,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早有先例。我们不能因为东坡所写之地并非当年孙、刘鏖战曹操的赤壁,就否定东坡此词确实由此起兴。故笔者以为不能据以否定罗氏“幼安自此起兴”之说,此其一。发端两句中,“行人”是一关键词。如果否定罗说,则此“行人”只能有两种解释: (1)泛指羁旅行役之人;(2)特指北方逃亡南下的群众。前一解释与下面两句词意衔接不上,后一解释亦觉影响模糊。如果理解为隆祐太后及扈从的兵卫宫人等,则由此景此史而起兴,接着两句抒发中原至今未复之恨,便觉顺流而下,毫无窒碍,此其二。而且换头两句,在上片抒写家国之恨的基础上过渡到感怀作者自己的身世(说详下),也显得十分自然,此其三。换头两句,笔者认为应作这样解释: 多情的青山意欲挽住东流的逝波,然而江水无情,依旧不舍昼夜地将岁月流去,流去。这对壮志未酬、年近不惑(此词作于稼轩三十六七岁时)的作者来说,是忧心忡忡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很多论者认为这两句写抗金力量不可阻遏,这是断章取义,故意拔高,不顾全词上下有机联系的主观臆说,因为一,在作者笔下,“青山”从来不是反面形象,“青山欲共高人语”(《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等等,这类例子在稼轩词中甚多,不能一一枚举。可以断言: 一,作者决不可能将“青山”作为阻遏抗金力量的象征;二,倘若依照论者的解释,则这两句不惟与上下词意难以勾连,而且也同全篇的感伤情调不相协调,徒然损伤了作品的艺术真实。
最后附带谈谈结尾两句如何理解的问题。论者或以为“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或以为作者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或就鹧鸪之啼声是否酷似“行不得也哥哥”及其象征意义如何展开争议。笔者以为,这些求之过深过实的解释都是不必要的。其实这两句不过是通过眼前实见实闻的哀景来烘托作者的满怀抑郁之情而已。此词的胜处,正在以空灵的艺术手法来传达感情;必欲字字句句坐实,不仅在解释此词时处处有牵强附会之感,也决不是解释古人其他优秀诗词作品的正确方法。
3、《梅花落》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
梅花落 南北朝 鲍照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寒风一作:风飚)
庭院中有许许多多交杂的树木,却偏偏对梅花赞许感叹。
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
而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
中庭:庭院中。
咨嗟:叹息声。
君:指上句"偏为梅咨嗟"的诗人。
作花:开花。
作实:结实。
尔:指杂树。
霜华:即前句“霜中能作花”的简称。华:通“花”。
霜质: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艰难恶劣环境的本质。
《梅花落》厉汉乐府“横吹曲。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前所未见的杂言诗。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这两句是说,庭中的杂树众多,我却偏偏赞叹梅花。这里的“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杂树”,即指一班无节操的士大夫;“梅”,指节操高尚的旷达之士。诗的内容是赞梅,但是作者先不言梅,而是以杂树作衬垫,衬垫的效果,使得高者愈高,低者愈低。于是便触发了杂树的“不公”之感,因而也就按耐不住的提出疑问。
“问君何独然?”这句是说,请问你为什么单单偏爱梅花呢?这“问”的主语是“杂树”。“独”字紧扣着“偏”字,将问题直逼到世人面前。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这两句是说,那是因为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雪之中开花,冷露之中结实。诗人很爽快的回答了赞美梅的理由,但是为了使发问者(杂树)对自己有所了解,所以又接着说明为什么杂树们不及梅的理由。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几句是说,而你们呢,只能招摇于春风,斗艳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在寒风中零落,终究没有耐寒的品质。
诗人在耐寒这一点上,把梅和杂树作了比较。这样一来,赞梅的理由便得到全面而有力的阐发。
这首诗结构单纯,一二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申述。言辞爽直,绝无雕琢、渲染之态,比如对梅的描写,这里就见不到恬淡的天姿,横斜的身影,也嗅不到暗香的浮动,更没有什么后世常用的高标逸韵,力斡春回的颂词,而只是朴实无华,如实道来——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其句式韵脚,也随情之所至,意之所需,有五言,也有七言,新奇而不造作。诗人以如此单纯朴拙、随意自然的形式,说着并不怎么新鲜的事情,却有几分“稚”趣,然而“念其”、“念尔”,足见褒贬之意,了然于心,所以观点相明,一问即答,快人快语,切中要害,绝非率意而成。
如果说傲霜独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写照,当然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体现。那么“零落逐寒风”的杂树,便是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小人的艺术象征。诗人将他们加以对比,并给予毫不犹豫的褒贬,反映了诗人爱憎分明,刚正磊落*怀,也反映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担忧。
这首诗虽是咏物,然其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怀无不熔铸其间。就以上所言,又显示出它慷慨任气、沉劲老练的特色。
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富于变化其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这与作者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鲍照“家世贫贱。,(鲍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饱受压抑。他痛恨门阀土族制度,对刘宋王朝的统治深为不满,因此,他那质朴的诗句申明确表示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之士的赞扬。这里还包含着寒士被压抑的义愤和对高门世族垄断**的控诉。诗歌以充沛的气势,强烈的个性,明陕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
《梅花落》创作背景
公元439年(元嘉十六年),鲍照因献诗而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但鲍照家世贫贱,在宦途上饱受压抑,所以他在宦途上的这段时间写下了许多诗篇。《梅花落》即是此类诗作的代表作品。
4、关于描写《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古诗词赏析大全
灵渠,又名兴安渠或湘桂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境内,是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命史禄于公元前223年至214年兴修。这条运河沟通了湘江与漓江,联系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长江之舟可通过湘江,进入广西、广东。灵渠初名秦凿渠,后因灵河水系的水注入渠内,唐以后改今名。它蜿蜒于沃野之间,全长34公里,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灵渠有铧咀、大小天平、泄水天平、陡门 (相当于船闸)、秦堤等主要工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船措施。其设计科学,结构灵巧,工艺精湛,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灵渠对开发岭南,繁荣经济,巩固边地,促进南北文化、经济交流和民族的融合,起过重要作用。渠中可泛舟,两岸桃红柳绿,风景佳丽。
秦渠曲曲学三巴,离立千峰插地斜。
宛转中间穿水去,孤舟长绕碧莲花。
[诗名] 舟经秦渠即景作
[作者] 俞安期,明代诗人。
[注释] ●秦渠:即灵渠,因渠开凿于秦代,故名。●三巴:东汉末刘璋将巴郡分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又改为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此句言学三巴,显然作者想到川蜀也有秦蜀郡太守李冰所督修的水利工程,而且比灵渠还要早,还要大。●碧莲花: 指灵渠两岸的山峰像碧莲一样。
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
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
[诗名] 兴安渠
[作者] 解缙
[注释] ●纪:十二年为一纪。●锦帆:指华丽的帆船。李商隐《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后两句意思是:如果秦始皇不是早早病死,秦二世很快被推翻,他们所乘的帝王帆船真是要通过灵渠从广东直到南海之滨的。
一道原泉却两支,右为湘水左为漓。
谁知万里分流去,到海还应有会时。
[诗名] 分水岭
[作者] 鲁铎,字振之,景陵人,明弘治年会试第一,历任翰林院编修,两京国子祭酒。
[注释] ●分水岭:指兴安县越城岭。岭在湘江与漓江之间,今名分水岭。●分流去:湘江水至铧咀之后分流,右面流入湘江,左面流入漓江。●有会时:湘江北去,入洞庭,到长江,出东海;漓江水南流,汇西江,入珠江,出南海,诗人说今日在此分流,来日都流入大海就又相会了。
澎湃汹汹激上矶,横流倒泻震声威。
惊疑蛰起龙分水,舞爪掀鳞势欲飞。
[诗名] 铧咀观澜
[作者] 彭榕,字御宣,广西兴安人。清光绪年间举人。
[注释] ●铧咀:位于灵渠大小天平前端,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名。它起着劈水分流的作用,将上游“海洋江”劈为两股,一入湘江,一入漓江。矶:水中露出的石堆。这里指铧咀和大小天平石堤。●舞爪句:形容铧咀和大小天平石堤截流分水,激起怒涛,像巨龙分水,掀鳞舞爪,其势如飞。
5、《梅花落》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庭院中有许许多多的杂树,却偏偏对梅花赞许感叹,请问你为何会如此?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那些只会在春风中摇荡,在春日里妩媚的,你一定会飘零在寒风中追逐,因为你徒有在寒霜中开花却没有耐寒的本质。
注释
中庭:庭院中。
咨嗟:赞叹声。
君:指“偏为梅咨嗟”的诗人。
这句是假托杂树的问话: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
其:指梅。
作花:开花。
作实:结实。以下是诗人的回答。
尔:指杂树。
霜华:霜中的花。华,同“花”。
《梅花落》厉汉乐府“横吹曲。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前所未见的杂言诗。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这里的“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杂树, “亦指世间悠悠者流”。即一般无节操的土大夫,梅,指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土。庭院中有各种树木,而诗人最赞赏的是梅花,观点十分鲜明。
下面是诗人与杂树的对话。 “问君何独然?。这句是假托杂树的问话: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呢?诗人答道,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曰,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念其。之。其。,谓梅花; “念尔”之“尔”,谓杂树。全句意为,因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中开花,露中结实,而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桂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在此,诗人将杂树拟人,并将它与梅花放在一起,用对比的方式加以描绘、说明,通过对耐寒梅花的赞美,批判了杂树的软弱动摇。两者在比较中得到鉴别,强化,可谓相得益彰。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1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