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周邦彦的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0 13:48:22

春雨周邦彦的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原文: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春雨字词解释:无

长着小树林的土丘上传来耕田人的笑语声,姹紫嫣红的花丛外,不时落下一只白鸥。想知道入春以来,到底下了多少雨,野塘水四溢,已可来回荡舟。

试题:

1.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景。(5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分析。(6分)

1.雨后,一群耕人,他们正在小树林的土堆旁,扶着耒交谈着。花朵经春雨的润泽,竞相开放,娇艳美丽。而花丛外,鸥鸟拍打着翅膀,时而飞起又时而落下,悠然自在。(5分)

2.由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全诗均写春雨带来的“喜”意,但“喜”意不曾显露在字面上,而是蕴蓄在意象之中。一二句诗从侧面落笔,“语”字和“落”字含蓄的描写了耕人、鸥鸟因春雨而带来的喜意;三四句诗从正面点题,诗人由眼前之景想到入春以来究竟下了多少春雨,作者发现塘水已经溢出,可以行舟了。诗人心头之喜也必似水一样溢出。(6分)

春雨创作背景:无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诗人认为: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春雨水量可观。运用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从侧面描写“耕人”、“花”、“鸥”来表达效果 ;结构布局上注重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个人资料:

周邦彦(1056 —1121)字美成 ,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 ,而博涉百家之书 ”。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 ”。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 。徽宗即位 ,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 )。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

《宋史 》、《东都事略 》与《 咸淳临安志》均有传。《宋史·艺文志 》著录其《 清真居士集 》十一卷,已佚。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忼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 》卷下 ),其词“浑厚和雅”(《词源 》),“ 缜密典丽 ”(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拓展阅读

1、《刘彻·秋风辞》全诗 原文 注释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櫂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大多的人们,只知道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开拓疆域的武功。其实,他还是位雅好辞赋的作手。武帝的赋作,今传《悼李夫人赋》,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司马相如)下、子云(扬雄)上”(《艺苑卮言》)。他的诗作,有《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等,也“壮丽宏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重。

《秋风辞》的制作年代不详。《汉武帝故事》只说:“上(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近人逯钦立推测,它可能作于元鼎四年(前113)秋。诗之开篇是两句写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此刻,武帝正船行在黄河第二支流汾河(今山西中部)的清波之上。船头,阵阵秋风拂面而来;仰望一碧万里的蓝天,朵朵白云正如白帆悬空、御风而飞。两岸的树木,虽已不复蓊郁苍翠,但那纷纷飘坠的金黄落叶,无异为画面抹上了一重斑斓的秋色。雁鸣阵阵,缓缓掠过樯桅高处,将一个大写的“人”字排在云空……这就是武帝笔下的河上秋景。短短两句,写得流丽清远、胜似画图!

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诗话》)。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观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武帝,大约也正从这相似的情境,联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脱口吟出了“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秋天是怀思的季节。虽然也有秋兰含芳、金菊斗奇,但凋落的草木、飞雁的归鸣,所勾起的毕竟更多是撩人的思情。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正生出了对心中“佳人”的悠悠怀思。这“佳人”究竟是谁?她应该就是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吧?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

“泛楼船兮济汾河”三句,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高大的楼船在汾河上鼓栧而进,当其在中流疾驶时,潺湲的绿水,顿时激起一派白波,沸扬四溅,飞洒而下。楼船上的君臣,大概已酒酣耳热,不禁随着欸乃的櫂声,放怀高歌起来。但既有万乘之主武帝在场,群臣岂敢得意忘形?那么,这放怀高歌、旁若无人者,当然是武帝自己了。“箫鼓鸣兮发櫂歌”一句,正是武帝“欢甚,乃自作《秋风辞》”而发为歌咏景象的生动写照。此时站立在者眼前的,不再是怀想“佳人”的情种,而是逸兴遄飞的雄主了。其蹒跚的步履、朦胧的醉态和叩舷而歌的自得之情,俱可于句中想见。

但接着却出现了“变徵之音”:“欢乐极兮哀情多”。武帝莅临天下、跨有四海,当此睥睨一世、俯仰天地之时,应该为汉帝国的空前鼎盛高兴才是,为何却发出了这样的幽幽哀音?原来,武帝虽贵为天子,但在生老疾病这一点上,却与庶民百姓并无不同。对疾病的恐惧和寿老生死的忧虑,正如卢克莱修所说,实在是“和人类并存,既不怕闪光的武器和戈矛,也一样光临王公们的心”;“只要疯湿症的痉挛一起,无论他大公或陛下都是枉然”。武帝当时已年近五十。在此之前,就曾为长生不死而访仙事神,屡受方术之士的欺骗。而今,想到眼前的尊荣欢乐终竟有尽,与死亡为邻的老年将很快降临,心中怎能不被时时袭来的哀情所充塞?此诗于饮宴放歌的欢乐**,突而折为“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慨叹,正表现了武帝心境的这一微妙变化。所以,它的收束也与前文两两相承的偶句不同,只有孤零零的独行单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武帝那俯仰天地的气概、饮宴高歌的欢情,至此终于为无可奈何的忧老之叹所淹没。唯有不解人意的满船箫鼓之音,却还久久在清波白云间回荡……

这就是武帝的名作《秋风辞》。它虽然是泛舟饮宴中的即兴之作,思致偏一波三折、毫无直泻无余之感:在清丽如画的写景中,轻轻拨动怀想“佳人”的思弦;于泛舟中流的欢乐饮宴,发为逸兴遄飞的放怀“櫂歌”;然后又急转直下,化作年华不再的幽幽叹息。将这位一代雄主的复杂情思,抒写得曲折而又缠绵。《秋风辞》之所以能以清新流丽之辞,与苍莽雄放的《大风歌》相敌并同垂百世,原因正在于此。

2、盲子失坠《盲子失坠》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①,兢兢握固⑦,自分③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乎坠地。乃自哂曰:“嘻! 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④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执一隅以自矜严⑥者,视此省哉!

【注释】①楯:栏杆上的横木。②第:只要③自分:料想④沈:通“沉”,沉溺,拘泥⑤蚤:通“早”。 ⑥矜严:矜持自负⑦固:辛苦

1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 有盲道涸溪 道:取道,过(或走) ②乃自哂曰 哂:嘲笑

③ 盲子不信 信 相信 ④视此省战 省:醒悟,反省。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D )(3分)

例:久之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公将鼓之

13.把下列句子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

②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过了很久,(他)精疲力尽(或疲惫不堪,力气用尽)了,一松手就掉到了地上

14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4分)

:①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②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栏杆,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己料想只要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盲人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一会儿,力气渐渐用尽了,便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

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

3、刘禹锡《秋词》及全诗参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朝”的观点。

5、 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6、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朝”。(3分)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3]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朝”的生动注脚。[4]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给予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

4、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

2.下面对这首词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出4个景物可得2分)

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扣1 分)

7、【: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二:

8.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9、理解填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 。(2分)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2分)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2.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2分)

8.站在山头,放眼望去,*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

9、塞下秋景、征人之情(共2分,每空1分)

10、这两句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2分,大意相同即可)

11. :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情感把握。要注意从题目、作者、背景和名句等方面来体会作者情感。

12.:描绘了西北边塞的荒凉景象,暗示了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本题考查具体语句的作用。要注意从上下文的联系、与中心、情感的关系中着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着名*家、文学家。曾任参知政事,诗文俱佳,散文《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也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他的词只有六首传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炙人口。有《范文正公文集》。

1.渔家傲,词牌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表明边塞风景的奇异。

3.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4.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泛指边塞所特有的各种声音。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荒漠上的孤烟。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3000多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暗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这则宝贵资料告诉我们,范仲淹在庆历初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时,曾写过好几首反映“边镇之劳苦”的《渔家傲》。可惜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以“秋思”为题的一首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了边塞奇特的自然景观,又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

词的上片着重写塞外秋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写塞外乡思,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秋思”二字,是全篇纲领。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时指范仲淹驻防地——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防重地,也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作者此处实借鸟写人,边塞将士见此情景不由发出了“鸟且如此,况人乎?”的感叹,下阕写思乡之情实由此发端。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暗含当时与西夏的军事*,形势紧迫。“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出宋朝处于不利地位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要取得对西夏战争的胜利,谈何容易,也就暗*将士归乡无望。“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的激情,壮志难酬的悲痛,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全都化成了这沉甸甸的七个字。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又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起来真切感人。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5、《·拜星月慢》 原文 评点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鉴】 这是的自创调,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阕是实写,全是追忆。开篇三句点明时间和背景: 在一个夜色初降的晚上,露水吸尽了街边的灰尘,弯曲的小巷尽头有一座庭院,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很幽静。这个背景设置已经很美了,接着两句进一步刻画了所怀之人居住环境之幽雅: 翠竹掩映,华灯照耀。以环境之幽雅衬托人物之清雅。以上写景,“笑相遇” 以下转入写人。前三句写初入室乍见到的美人形象: 用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几种非常美好的东西形容她的神采照人。接着用 “水盼兰情” 四字精练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神态和性情: 眼如秋水半明媚,性情如兰花般幽雅。再用 “总平生稀见” 总结,刻画了主人公无可比拟的美。

下阕开头两句紧承上阕,用王昭君的典故,写我在见到她之前就已经久闻她的声名,熟识她的画像了。等见到她以后,正如进入瑶台仙境一般。以上皆是扬,写出伊人举世无双的美丽以及两人欢情之悦。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眷恋” 句以下急转之下,写怀念那云欢爱的美好时光,可惜好景不常在,这样的美好时光很快就被惊风吹散了。“念荒寒” 三句回到现实,描写眼前旧居荒凉清冷、无人居住、重门深锁、残壁断垣,只有秋虫鸣叫的残破景象。与昔日美好景象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不知伊人今在何处近况如何?令人伤感不已。不直接写自己叹息,而用秋虫的叹息来反衬,用了移情的手法,更能反映出其内心伤痛之深切。痛则痛矣,然而我对她的一缕相思情,是高山流水也阻断不了,足见怀人情思之深。

这首词布局比较有特色,正如济在《宋四家词选》 所评: “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前阕,几疑是赋也。换头再加倍跌宕之。”

点击查看更多春雨周邦彦的阅读答案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34955.html

热门阅读

  1.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诗词翻译赏析
  2. 学校班级卫生检评总结范文
  3. 3白色情人节给女朋友的祝福语
  4. 国际儿童节祝福语
  5. 满江红题冷泉亭翻译赏析
  6. 2015有关学习的英语谚语集锦
  7. 含山方言的歇后语
  8. 读《弟子规》有感范文00字
  9. 2015公司年会主持词范文
  10. 感恩教师节手抄报内容素材
  11. 小学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一课活动总结
  12. 《北风和小鱼》教案设计
  13. 拜师结对总结的发言稿
  14. 教师在高三家长会上发言稿
  15. 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20首
  16. 另一种方式的“飞翔”征文
  17. 八年级上《老子二章》的教案
  18.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2500字
  19. 一组语文组长竞选发言稿
  20. 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教学设计
  21. 团队精神的口号
  22. 教育技术培训的心得体会
  23. 高中学生军训计划和安排
  24. 安全工作的协议书
  25. 201年元旦跨年祝福语大全
  26. 新学期学习计划的范文
  27. 曾经爱过我的女孩散文
  28. 三字经教案
  29. 浪漫的告白句子
  30. 六年级母亲节作文:母爱的力量
  31. 新婚4个字祝福语
  32. 2018狗年新春对联
  33. 工厂打工社会实践1000字报告
  34. 《看日历》教学设计
  35. 画家丹青纪实故事
  36. 拜伦经典名言
  37. 秋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
  38. 八个字的古风摘抄
  39. 关于国庆节作文450字
  40. 部门优秀员工自荐书范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21:13:04
本页面最近被 938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福建,TA在页面停留了 6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