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的教学设计范文
第1课时
【目标明示】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重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重点)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难点)
【目标导学】
一、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该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要求:(1)去粗取精;(2)扫描跳跃阅读;(3)思维集中;(4)眼脑直映。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
1、本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绿色蝈蝈?
2、在文章中找出对绿色蝈蝈外表描写的句子。
3、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蝈蝈的哪个方面的习性?
四、品味探究。
1、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作者是如何引入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作者是如何通过比较来写蝈蝈的?有什么作用?
五、小游戏:小猫小狗小刺猬,请你猜猜我是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和小动物,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并展示给同学们看看,看看谁能猜到你写的是谁或哪种动物。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 ) 大颚( ) 吮取( ) 低劣( )篡夺( ) 喑哑( )( )窸窣( )( ) gōu ( )火 shu( )猎 贪ln( ) 哀ho( )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 )
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 )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姐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经。( )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 )
第2课时
【目标明示】
1、巩固第1课时所学内容。(重点)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难点)
【目标检测】
一、简析下列句子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 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2、蝈蝈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4、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蝈蝈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二、阅读·感悟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 )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 )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 )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1、给句中的空格选择合适的词语。
2、“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作者把谁比作鹰,把谁比作云雀,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3、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赋予了蝈蝈以人的什么品质?请你也选择一种动物,看看可以赋予它什么品质?
4、抄写2—3句既能表现蝈蝈的品质,又是你最喜欢的句子。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表达。
【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
【整体感知】
1、外形、习性。2、特征:形:苗条,匀称;色:嫩绿,淡白。(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3、(1)叫声和食性。(2)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品味探究】1、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是多么执著!搞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精神。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举例:(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蝈蝈在草丛中发出低下细小的声音。(2)蝈蝈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再现蝈蝈外形优美、逗人喜爱的样子。
3、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入夜鸣唱时作者用“夜晚的艺术家;”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目标检测】一、1、m shǔn li cun yīn yǎ xīsū 篝 狩 婪 号 2、1)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2)劫掠:抢劫,掠夺。3)行经:行为;举动(多指坏的)。4)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
第二课时·目标检测一、1.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蝈蝈在草丛中发出低下细小的声音。2. 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再现蝈蝈外形优美、逗人喜爱的样子。3.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及第二人称的写法,流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蝈蝈喜爱吃金龟子一类昆虫的食物习性。
二、1、跑,啄,追捕,逃窜。2.作者把蝈蝈比作鹰,把蝉比作云雀。相似的是捕猎的关系,不同的是鹰比云雀大而强壮,而蝈蝈比蝉小得多,看起来也没有蝉强壮。3.作者赋予了蝈蝈勇敢的品质,比如蚂蚁是一种非常善于团结协作的小动物,还有蜜蜂非常勤劳,狗很忠实等等。4.略
拓展阅读
1、《目送》教学设计图文
1. 阅读文章,以目送为线索梳理文章的情节。
2. 通过品味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把握“落寞”与“渐行渐远”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目送”的深刻含义。
二.教材分析
《目送》选自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同名散文集《目送》。作者以目送为线索, 讲述了自己目睹儿子从幼年到青年、父亲从壮年到暮年这两个背影渐渐离自己远去的过程。在这一渐行渐远的过程中,作者感受到了儿子成长远去、父亲衰老离去的无奈与落寞,慢慢意识到自己目送的其实就是整个生命开始、成长、独立、衰老、终结这一完整的过程。在面对这一自然而然的生命过程中,作者认识发出了“不必追”这样的人生感慨。本文的6个背影内容比较清晰,作者在目送每一个背影时的情感也很容易把握,但是把6个背影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认识到这是生命从开始到终结的完整过程就比较困难了,如何让学生把握背影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难点。同时,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短小的文字背后蕴藏着作者深邃的情感,也需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
三.学情分析
《目送》教学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比如第六单元“生命的沉思”,因此对文中作者表达出的那种落寞的情感能够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作者抒*感的句子中,学生不容易关注到作者是怎样把这种落寞感贯穿到全文中的。因此在课堂上应引导到学生注意到这种落寞的情感是和母子、父女之间渐行渐远的关系分不开的。课堂上通过品味语言体会父女母子之间渐行渐远的关系以及作者由此产生的情感是本堂课的重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平淡而又富有深情的关键语句,把握“落寞”与“渐行渐远”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6个背影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目送”的深刻含义。
五.课前预习
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简要概括6个背影。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进入课文,预习检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快速阅读文章,请用“我”目送华安 训练学生的“我”目送(谁) 第一天上小学时 ......概括能力, (何时) 的背影这16岁时独自去美国 .....样一种形式概括文章的能够理清文上大学时消失在*上 的背影 ....内容。
“我”目送父亲 章的脉络。 送我去大学报到返回时 坐在轮椅上消失在玻璃门里时 缓缓进入火葬场炉门时 的背影 整体阅读文章,把握两组背影之间的内在关系。 1. “我”为什么会从目送儿子的背影中想到目送父亲的背影? 通过分析两1. 学生可能会从“我慢慢地、组背影的内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这一句中抓住联在联系,把握系儿子和父亲背影的关键词“落寞”住全文结构. 来回答。那么可以继续追问:落寞是什么意思?(冷落寂寞)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落寞的情感?学生可能会想到儿子和自己渐渐疏远、父亲渐渐老去这样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品读关键句,把握落寞与渐行渐远的关系 请分别从“我”目送儿子和父亲的远去的背影中找出能够表现“我”情感的语句,并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在文中因儿子华安的对自己变化而使作者产生落寞感的内容比较清晰,学生在圈画寻找关键语句时,应该很容易就找出小时候刚进小学校门对“我”的依恋----16岁独自去美国时对我的冷漠----上大学时那种陌生感这样一个渐行渐远的变化使我有了一种落寞的情感。但对“渐行渐远”的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刻。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品读。 小结:从中再分析,渐目送儿子的背影: 1.上小学时----相互依恋 “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学生可能会分析出:依恋、不舍等情感。可以追问:“我”和儿子相距真的很远吗?为什么要用“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这样的句子?引导学生明确:这时候,儿子对我和依恋,因此分离的仅仅是彼此的距离,他们的心是交融在一起的。 2.16岁时----感到生疏 “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这一句学生往往会认为是儿子的个头高。可以追问:长颈鹿的脚仅仅是在说个头高吗?除了高,还有什么?结合第一个句子,引导学生明确:贴到他*口表明母子二人的距离很近,但作者却感受不到儿子的情感,所以才会有抱 教师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重点落实在引导学生品词赏句体验文字的凝练和感情的细腻的特点. 通过不断地追问,让学生能够更深入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行渐远的不仅仅是二人的身体,更是心里的距离。结合三个时间点,明确:随着儿子的不断成长,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与儿子之间不再是以前的心灵相容。 对于父亲的背影: 文中因父亲的渐行渐远而使我产生落寞感的内容不是很清晰,学生可能会抓住一些直接表现我情感的语句,应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 小结:从目送父亲的三个背影可以看出,尽管父女之间依然有着关爱,温存,但随着父亲的衰老,生命的终结,父女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在目送中渐行渐远。 住长颈鹿的脚这种感觉,说明母子二人的心里产生了距离。 3.21岁时----感到陌生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学生会想到这是一种失落、孤寂的感受。可以追问学生:一条空荡荡的街,就表明这种孤寂了,为什么还要写只立着一只邮筒?结合1、2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此时儿子与“我”,在身体和心里都产生了遥远的距离。 目送父亲的背影: 1.学生可能找出“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可以追问:为什么还要写一口皮箱旁?引导学生从皮箱入手分析,一口皮箱说明人在旅游中,结合父亲的那句话“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来分析,尽管父女二人仍旧相互关爱,但身份的差异让父亲选择了离开女儿的生活,落寞由此产生。 2.学生可能会抓住“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引导学生抓住前面关于父亲的基础描写,明确:父亲已经严重衰老,是行将就木的人,女儿尽管也深爱父亲,但已没有时间、机会和父亲进行心灵交流,所做的只是侍奉身体,落寞由此产生。 3.引导学生抓住“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深深凝望、记得都表明此时能够留在作者身边的只有记忆,在不舍和无奈中只能目送父亲终去。落寞由此产生。 深入阅读,1.文章用6个背影来表达作者面对亲人远去的1.明确:不能删除,6个背影分别是
2、最新整理高一语文《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小狗包弟》是巴金的著作《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描写了作者的一条可爱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命运,从侧面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性的扭曲。下面 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小狗包弟》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
1、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目标叫作“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共同学习的互动过程,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因此,我们把目标表述定位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课外搜集关于“文革”的资料,课上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合作研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共同研读文本。) 三、学时安排 1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交流导入
采用交流*的方法导入 新课学习。先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搜集,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文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有感情地补充介绍,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破*、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 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被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狗包弟》,共同感受那段历史,感受作者巴金对往事的反思与追忆。
1
(出示“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不甚了解,更缺乏切身的感受,这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一定影响,因此,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这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小组合作讨论。 (1)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
(2)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交流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明确: 包弟的经历 “我”的感情 被转送给“我” 高兴 ||
与“我们”亲密相处 快乐 ||
被追杀 忧虑 | | 被解剖歉疚 (三)主体研读 1、教师导学。
对于一篇文章,在整体感知后,重要的是对其精彩部分进行研读,这样才能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请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2、自主研读。 3、探讨交流。
鼓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文段,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精神。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做好朗读评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揣
2
摩,深入研读文本而把握思想。 示例:
(1)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流泪。
(一“笑”一“流泪”,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加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朗读时,要体现出无助、痛苦的情感。)
(2)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 ……
(四)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研讨,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抒真情的精神,理解文章主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参与讨论。 1、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文革”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一来是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第二,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另外,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五)随机拓展
1、学生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班讨论。
3
让学生自主质疑,再提出来全班讨论,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布置课外阅读巴金《随想录》。
扩大阅读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巴金的思想。 (六)及时反思
请同学们谈谈学了这节课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通过反思,使学生巩固对本节课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反思总结的
良好学习习惯。
3、桂林山水授导型教学设计袁虹虹图文
教 学 设 计 表 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四(3) 学校遮哈完小 教师姓名 袁虹虹 章节名称 《桂林山水》一课 计划课时 2 《桂林山水》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学习内容分析 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山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 它不仅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学习者分析 学生具备独立的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 1、会读会写8个生字,说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边品边想,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及解决措施 理解描写桂林山水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美丽。 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所描写的意境。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层次清晰,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的图片,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教学设计思路 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1、课前欣赏,激*感。2、声像结合,感知课文。3、图文并茂,赏析课文。4、展示情境,复述课文。5、拓展情境,爱国教育。 依据的理论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情境促读,读中悟情。 1、全面分析课文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2、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音像。课件朗读演示; 3、搜集介绍桂林山水的资料。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 学习作者的说明、描述的手法。 学习水平 学会8个生字,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边品边想象那里的美丽景色 媒体内容即形式 多媒体图片及音乐 使用方式 教师演示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 使用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图片导人,激发兴趣 1、 同学们桂林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他,讴歌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桂林山水的风光,并让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印象。(演示桂林山水图片)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欣赏课文。(播放朗读录音,演示桂林山水图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精读第二节)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课堂教学流程 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演示)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学生不但读得有滋有味,更可贵的是能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习通过对比,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从而学习“读书应多揣摩, 多思考,才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的读书方法。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况地说。 (板书:静、清、绿) 3、从句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1)出示文字: ( 演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师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演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小练笔演示。 (6)我来填一填。演示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课堂教学流程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自学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培养孩子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学生自学,对比的方法;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 课件演示 (板书:奇、秀、险) 课件演示。 五、以读代讲 突出特点(学习第四节) 1、再次演示风景图,听朗读录音。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注意词句,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课堂教学流程 帮助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 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演示 这种感觉美不美呀?(生答)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图片演示。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品评欣赏,延伸课外。 1、桂林的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赞美桂林山水的诗歌《浓碧》,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播放课件。(让学生通过看课件感受诗中描桂林山水的美) 2、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3、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4、小练笔演示 七、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课件演示) 结束本节课
《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优美文章,语句精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观赏、聆听中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堂课,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思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境地。上得活泼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完了课文。 2、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视了语文的熏陶*作用。让学生在人文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给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同时,将语文课和作文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使学生知道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虽然不是每个学生能在一堂课里掌握很好,但长期坚持,定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教学反思 4、正确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这一堂课既注重了语言的积累,也注重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教后的反思中,觉得以下几个方面仍有不足: 1、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因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这一点做的不好。 2、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也好奇、兴奋,但那种主动的意识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参与进去,而只是站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 3、怎样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向重情感教学,重习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还得摸索。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课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上,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本文的写作特点感受很深,而且对文中所描写的六个特点也了解透彻。从这堂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像这样的课,教师必须要驾驭好课堂,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活动而忽略了教学目的。 专家点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