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假装努力杂文随笔
越努力,离成功就越近了。有多少人都把这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当做忠告,每天努力的过着每一天,每天睡得很少、付出的也很多,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方法不对?还是死脑筋呢?个人觉得就是装,装得努力、装得刻苦。
可是,很多人都认识不到自己是在装,总是为自己找了一个自己还不够努力、自己没天赋、自己接受能力差的借口而已。不想正视自己,不想卸下伪装的皮囊。因为他们觉得皮囊下的自己是丑陋的,是邪恶的,就因为这样一直不敢正视,每天用努力来安慰自己。有多少人能在努力前认真思考自己走的每一步是否有用、是否适合、是否随大流,如果思考过的人,一定不会套上装的面具。
以前的我是个装的人,假装着每天很努力,每天都乖乖的上课听讲、认真做笔记、认真完成作业。而且装着努力后,还不承认自己的努力,嘴里会喊着:就是自己不努力,怪自己,如果我努力我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子。一直都是带着假面具与知识相见、与人相处。这样的日子已经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我想通的时候,现在我多痛恨自己,把一大段的时间浪费了、让自己活得如此狼狈。同时,我也感激,我终于清醒了,我也感恩我还能清醒,我能摘下我的假面具,因为有很多的人现在还带着,有些人则带了一辈子,一辈子都不知道那是假面具。看着这些人,心里会心疼,很想帮一把,可不一定有能力。
我们身边肯定有一大批这样的人,每天都很努力的泡着图书馆、笔记做得一字不落、天天看着新闻报道,从不追剧、不逃课、不放松。一直都很努力,考试永远复习得最认真,可是在他们身上却看到了劳累、压抑、不快乐甚至还有抱怨。说他们优秀,也不见得,也就考试比自己多几分,可能那几分就是区别,但总认为是一场不平等的交易,为了几分就要过着假装的日子。可怕的是,他们还不知道,还一直的过着,不知道原因在哪里。他们把快乐看得很低,总认为着等到以后他们一定比不努力的人快乐,只不过是用一时的辛苦换一辈子的快乐,可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假装跟随着他们,如果不尽快看清楚、弄明白,只会一直跟随着他们。
那些假装的人总会抱不平,凭什么那些不努力的人就比自己差一点,自己这么努力凭什么差距这么小,上天不公平。谁说那些不努力的人就是不努力呢?谁说你的努力就是真正的努力呢?别人真努力一小时比你假装努力一周都强,因为他们是用心的努力,而你只是制造着努力的假象,自己欺骗自己而已,有什么好抱怨,为什么不好好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从别人身上找茬。当你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时候,你的假面具开始慢慢被摘下来了。
我们不要假装,都知道虚伪的人讨厌,却不知道虚伪的自己更讨厌,甚至更可怜。我们总想留给别人很好的印象,让别人看到自己所谓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努力,可是不知道假装的努力得不到成功。还一直为自己的失败带上自己还不够努力的虚假标签。我们首先好好正视自己,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你,看看你的努力是否真诚吧,这太重要了。
越努力,越幸运。不是只有努力二字,真正的含义是真正的努力。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是你没有付出真正的努力。我们找的是真努力。
拓展阅读
1、我只是经过杂文随笔
恍惚想起今日立夏。
然而相比一周以前,今天才最不像夏天。夏日终于在节气上到来,尽管在温度上的灼热感已经席卷了这座城市良久。夏秋冬春,四季轮回。生活却一直在朝前推进。
难得下了有些大的雨。窸窸窣窣的声音,能够透过耳机传过来,给陈叔低沉的嗓音里加上了沙沙的伴奏。很像在给照片修图时,为了营造老旧感,有时便会加入噪点,看起来画质差了但处理得当便效果还不错。
打伞从学校对面的小店出来,Z说,她还很少在南方看到这样大的雨,虽然在咱们北方还是挺常见的。我*一声,没有再说话。杭城属南方,南方却非只杭州。她爱说定性的话。
在去吃饭的路上,还很凉。出来后,却是不冷了。
坐回窗前,抬头时看得见雨直直地垂下。雨帘背后是低了头的夏日绿叶,再往后是管理楼有些发旧的墙壁和或开或合的窗。
很久没有来经济楼。昨晚从操场离开后,走到经济楼前的油菜花田。油菜花自然是早就落了,不曾想剩下的油菜已经长得与人一般高。周五晚上,除了操场、教学楼、图书馆,其他地方都很是安静。偶尔有人匆忙走过,偶尔一小群聚完餐的人热闹地路过。
有点小风,风是暖的。
2、我害怕着遇到相似的人杂文随笔
曾经遇到过一个重度抑郁的文手,我知道她的痛苦,可我呢?焦虑和低落充斥着生活,思维迟钝和注意力无法集中,这些折磨的我根本没法对她施以援手。
我不止一次的觉得,我于泥沼,她于深渊,我带不出她,我也深陷其中。
一个月能改变很多,我被迫面对现实,我带着绝望活着回来了,可是她呢?我找不到她的文,找不到她的账号,脆弱的联系从此断开。现在,我连她的id也记不清,唯一深刻的最后一次看到她,一纸诊断书和一句“楼下的猫被小孩砸*”。
后来呢?醒过来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环境太过奇怪,锁在门外的叫骂,医生的忠告和她头也不回拽着我回家的背影,不清醒的酒话,学生在街上闹事被刑警拘走,烟味混合着谩骂充斥着感官。
前所未有的恐惧,我不顾一切的想回到当初拘禁我的房间,我的所有罪恶都锁在那,发疯,失控,迟钝的说不出一句话的呆滞,一遍遍想要离开世间的勒痕。纵然这样,也无端的觉得这一切比外面的“正常人的生活”好的太多太多。
我说,我撑不下去了。
她说,等你毕业,我们离开这里。
我信了,我逼着自己“正常”,我学着和人说话,我懂得了就算不开心也该扯着嘴角应和两声。
她说,她能活一年是一年了。
我无端的觉得悲哀,所有对未来的许诺都好似泡影一般快要消失不见。
自此,她再和我提起这件事,我便笑着岔开话题,不是我真不懂,只是不愿说。我的罪过,多了麻木。
我对生命感到恐慌,似羽毛轻,又如千斤重,及时自己死去也无所谓,但身边的人离去就会悲伤。
列表一个开朗的女孩留下“不想活了”,我几乎要发了疯,却无比冷静的找到她的亲友,小窗求她回话,想办法联系她的父母,然后安静的等待她的消息。
半小时,她回应了我,她爆发似的告诉我她厌恶着家,厌恶那个充满暴力与偏见的家。我的心里找到了些惜惜相依的感觉,却不住地感到悲愤。我不希望她是那个经历着和我一样痛苦的人。
我总是渴求着谁的爱,希望有谁能对我特别一些,又武断的断定她对所有人都一般好,自己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我看到谁说,逃不了缺爱晚期的事实,愿意花钱找药,愿意花精力找人,花言巧语和油嘴滑舌都会,有没有人愿意做交易……
我痛哭着,眼泪挤满了眼眶。
我也没有爱,我该如何救你?
3、成长的道路上因为有他们我不再孤单的杂文随笔作文1200字
1. 吴军老师
和吴军老师初次相识,是在得到APP上。
我是得到的重度用户,这款APP刚一上线我就注册了。最开始是听免费的“知识新闻”(现在叫做“李翔知识内参”),后来得到推出了订阅专栏,我也慢慢开始付费使用了。
就在某一天,偶然试听了吴军老师《硅谷来信》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对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一些建议,从城市、专业、学校以及考生家庭条件等各个方面做了分析,逻辑清晰、思考深刻、语言诚恳,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于是毫不犹豫的订阅了这个专栏。
之后的每一天,吴军老师就像一位年长的智者,用他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带领我,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工作和生活的艺术,使我不断增长见识、汲取智慧。
除专栏以外,我还读了吴军老师所著的《见识》和《大学之路》,其简练优美的文字和平实亲切的语言,令我手不释卷。
现在专栏已经是第二季了,我依然和吴军老师一起,在路上。
附注:吴军,博士,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图片来自得到APP
2. 时尚美妆博主Savi
不知什么时候,我迷上了Vblog。有段时间疯狂的在Bilibili和上看,甚至有时一起床就点开视频,边看边洗漱。
刚开始看的类型比较杂,穿搭、美妆、学习、生活……什么都有,但经过一段时间,我经常看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比较吸引我、也让我觉得能学到东西、有价值的几个频道。
其中,我最欣赏、也最喜欢的是Savi,她也是Bilibili和微博上知名度最高的时博之一。
Savi大概是从两年前开始录视频的,因为她定居在美国,所以最早是在上更新,一年前转到了Bilibili,我也是在Bilibili上看到的她的视频。
从她的视频列表上,可以看到她一路走来,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轨迹:从刚开始有点害羞的娃娃脸,到现在大气自信的女神范;从刚开始不太成熟的摄影技术,到现在每一帧都呈现出大片的即视感……
更可贵的是,她不只是和大家分享变美、变漂亮的技巧,更是利用她在网络上广泛的影响力,引导大家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承担起了作为时尚博主的社会责任感。
Savi的Vblog还在继续,我依然和她一起,在路上。
图片来自Savi微博
3. OpenLanguage开言英语
我已经忘记是如何知道开言英语的了。
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我目前唯一每天坚持的事情、也是最令我骄傲的事情就是学习英语,寻找和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英语。
大概是因为我经常到处听英语播客,有一次忽然听到了“潘吉Jenny告诉你”的双语脱口秀。节目中Jenny和Spencer的'对话轻松有趣,却又包含着非常实用的英语知识,让我非常喜欢。
于是我下载了开言英语的APP,又注册成了会员。APP里面包含了从开言创办以来的几千节双语和纯英语课程。开言的每一位主播和每一节课,都给我的是同样的感受,既轻松有趣,又非常实用,现在听开言英语已经成为我每天挤地铁的必备武器了。
开言英语每天都在更新课程,我也每天都在学习。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需要有靶子和榜样,因为有了目标,我们才能在努力前行中更有力量。在学校里,有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离开校园之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找到一些类似信仰的东西,指引我们前行。
希望我以上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愿共同进步!
4、希特勒在想什么杂文随笔
今晚零点,也就是九月一日了,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出品的“二战”悬疑片《敦刻尔克》将首映。据看过点映的说,片子拍得相当不错。
尽管还没看电影,但“二战”时的最经典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还是知道些许的。被德军围剿到法国北部濒临多佛尔海峡的敦刻尔克古城海边的四十万英法联军成功渡海大撤退,这些兵几乎毫发无损地回到了英国。这迷一般的“敦刻尔克”,犹如是“二战”史上的一道“哥德巴赫猜想”,令人至今也想不明白,当时,希特勒怎么就那么轻易地放过了已然穷途末路的英法联军了呢?
七十七年前,直面德军雷霆万钧的新战法——从前闻所未闻的“闪电战”,望着后有追兵坦克炮声隆隆,前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拦路阻隔、被“闪电战”打得丢盔卸甲的“英法联军”,连素来镇定老成的丘吉尔都绝望了,曰:“若不能把这几十万军队撤过英吉利海峡,我就只能用童子军保卫大英帝国了。”
可就在这英军即将陷入灭顶之灾的千钧一发之时,希特勒,蓦然给德军下令:停止追击!
何故?几十年来,众说纷纭。
曾读过希特勒著作的《我的奋斗》,记得书中有云:英国人贵族气质,人种高贵,是德国人未来统治世界的最理想盟友。想来,在希特勒的心底,是敬重英国人的,将其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他抑或不想在大战一开始的一九四0年,便把英国军人赶尽杀绝,从而与自己所欣赏的高傲英国,结下再也化解不了的血海死仇。这,是战略考量,亦是*。也许在这时他已经看出,自己与之结盟的两大盟友——日本和意大利靠不住——后来的事实印证果然如此,一个不宣而战贸然偷袭珍珠港惹恼了美国人参战,令德国迫不得已向美国宣战,由此将德国拖进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而另一个在战场上将仗打得稀里哗啦,击其一点便全线溃败,简直就是二战史上的一个笑话,无论其是在北非还是别的什么战场,老得拖累着德国人去救他们——他们早晚会连累德国走向深渊,从而使德国统治世界的梦想功败垂成。
当然,诸如追击中的部队连续作战太疲乏、坦克的补给跟不上,与英国海军实力大大强过德国海军、德国空军被坏天气所制之类的,也是希特勒直面敦刻尔克所考虑的。但这些只是战术高度的问题,远非希特勒在战略与*高度上的“以打促和”,进而与英国结盟的第三帝国核心国家利益所能比拟的。
谁都知道,后来在地下室开枪*身亡的希特勒,一辈子活得相当忙,忙得连一篇日记都没留下,所以,七十七年前他直面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究竟是怎么想的,也只有天知道了。现如今不论任谁如何说,怎么言之凿凿地讲,都是在猜希特勒的心路历程。只是不知道极会将电影拍得相当艺术又非常好看的诺兰导演,会把希特勒的心思猜成什么样儿?待到今夜子时,看了他电影《敦刻尔克》,谜底,也就揭晓了。
但无论如何,敦刻尔克,都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尽管匪夷所思,可若无有这个福祉于英法联军的奇迹,那“二战”的历史,恐怕就得改写了。而希特勒打在自己令后世百思不得其解的“敦刻尔克思维”*上的那一枪,会爆在谁的脑袋上,也就说不定了。
5、只要心中有海哪里都是马尔代夫杂文随笔
1
立秋一过,夏天只剩个尾巴了。虽然知了还在无休止地聒噪,日头依然毒辣,但天气不再闷湿,浑身黏糊糊的感觉渐渐远去。
大连的夏天本就不热,前几周,在南方多个地方喜迎40度高温,马路上面煎鸡蛋的时候,这里只有三十二三度,而这已是大连的极值。但是本地人依然觉得快要活不下去啦,身边很多人出门走一圈回来都吵吵要中暑了,或许这不是矫情,也不是娇贵,无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毛病”罢了。
回想起在南方渡过的那几十年,从故乡的芜湖,念书的合肥再到漂泊的上海,辗转生活过的这几个城市,关于夏天的记忆都是凉水澡、光膀子、桌子抬到室外吃晚饭、冰镇啤酒小龙虾……空调那都是后来的事情。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宿舍要是热得实在没法睡觉,我们就会卷着凉席满校园寻找安寝之地,操场花坛边、阶梯教室地上,甚至是教学楼的屋顶,那里地势高,没阻挡,有风,凉快,但是屋顶的黑色沥青经过一天的暴晒,都有些发软,摸上去依然发烫。铺上凉席,躺在上面,风吹得前胸很舒服,后背却烙得受不了,后半夜,上边凉得想盖被子,下面却热乎乎地像铺了电热毯。于是,那一宿就像摊煎饼一样,从A面到B面,不停地翻转……那感觉至今回忆起来依旧酸爽。
如今,在大连生活了十多年,只有最热的那么几天才能勾起我的些许关于夏天的回忆,这就好比历经磨难炼就了八两的酒量,可从此之后,再没碰上过半斤以上的酒局儿,多少有些失落。因为同样是冰镇啤酒配小龙虾,在30度的环境里享用,和在38度的环境里享用,那感觉*是不一样的。一口冰啤酒下肚的那种凉爽酣畅,也是有差异的。
当然,从生活的角度,夏天凉爽的大连更加宜居——如果忽视其它因素的话。
2
夏天让人慵懒,生活也变得闲散。
这个夏天,全家去了趟青海甘肃,算是儿子的假期旅行,回来之后再没有安排任何的活动,连海边都没去过,因为怕人太多,老婆总觉得市内的海滩水质不干净。
七八月间,是*里休假比较集中的时段,从*到地方,从领导到非领导。因为上半年的工作已经完成,年终还有好几个月,调整一下工作的节奏也是有益的。列宁**也曾经教导我们,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这段时间,倒不是说无事可做,只是很多工作不那么紧锣密鼓而已。
最近,单位里培训讲座特别多,我想全国上下应该也都是这样,不多多学习怎么能跟上这个深化*转变思想的时代?本周就听了一场国学的讲座,从孟子到大学,从家国情怀到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可以清晰地辨别出于丹牌的心灵鸡汤味儿,听完也没有什么太多印象。但是关于孝的那部分我倒是记住了,她说,关心老人并不是给他们买好吃的好穿的,而是要让他们参与到你的生活当中,让他们感觉到一种双向的交流和沟通,而不是单向的给予。
母亲自从上个月从老家来大连避暑,每日帮我们买菜做饭洗衣,没有多少闲的时候,而我又成天忙于工作,周末有时还得陪孩子上课,并没有多少时间陪她,每日晚饭后,在小区里悠闲地散散步,享受一下不太热的夏夜微风,于她而言,已算是种放松啦!
儿子在家放暑假,没去上托管,每天按部就班地做作业,下围棋,学外语。虽说每天晚上可以在小区里放放风,但白天都圈养在家里,难免有腻烦的时候,心情不顺时还会发点小脾气。就是这个周末,一大早刚起床就在沙发上躺着,半天不挪地方,看着让人气不打一处来,恨不能冲上去揍一顿而后快。不明白,放暑假在家呆着的孩子都是这状态吗?
夏天,心难静,事儿也多,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几个月之前,同时开始看的三本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结构思考力》,至今为止一本也没看完。的确,我看书经常是几本一道看,单位、家里、床头各放一本,有时间就翻几篇,只要不是小说都能接得上,碎片的时间,碎片的阅读,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囫囵吞枣。
一年写十二篇的读书笔记,如此低的小目标,要实现恐怕还要等到秋天来了之后多多努力啦!
好在,一年之计不在于夏,而在于春。事儿多的时候,也不是夏天,而是秋天,因为“多事之秋”嘛。所以,等到夏天过完了,一些都还来得及,莫着急,勿上火,明天的事儿还是留到明天再去解决,今天的事儿解决不了也可以等到明天再去解决。没什么大不了的,天塌不下来。
祝,夏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30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