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老子二章》的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4 11:05:39

八年级上《老子二章》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 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 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 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 ,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 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 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 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 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 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 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 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

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继续阅读《老子》。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拓展阅读

1、数学册优秀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重、难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具准备:

学生准备:

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块、白纸一张。

师准备:

直尺、各种形状的继母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红领巾、钟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现场收集生活中的角。

师交待收集的场地范围(室)和交流的时间(2分钟)。

②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划出角。)

2、揭示课题。

师:通过发现,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咱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认识角

、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画一画,剪一剪。

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积木)。

(1)师交待操作的要求:学生在以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画出角,再把它剪下来。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把剪下图形中的一个角比划出来。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1)摸一摸刚刚比划的角,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尖尖的。

A、示范摸到角的哪个地方是尖尖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感知。

B、取名称。

师:其实这个尖尖的是一个点。(板书)知道了这个点叫什么吗?想给它叫什么?(把学生取的名称写下来。)

C、得出名称。(板书:顶点)

②平平的、直直的。

A、引导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学生发言,得出名称。(板书:边)

③、④……

3、小结: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说它是一个角。

4、闭眼睛想一想角的样,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划比划。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1、活动(一):找一找。

(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袋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2)反馈摸出的图形有:

(3)分组交流:①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②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4)用手势反馈。学生可能对第三个图形有异议。师抓住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此环节中引导学生作评价。)

2、做一做。

(1)交待活动要求:在组内选择有用的材料(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纸、长条、图钉)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角,然后展示在室两边。

(2)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3)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4)学生质疑、评价、提问。

如:能告诉我这个制做的角在哪儿吗?

四、延伸

1、小结: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了多少?(鼓励看书)

2、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角的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2、数学册优秀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面,能正确辨认从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师坐在小板凳,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 说一说图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 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师。我认为师可能看到讲台的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师很高,他只能看到面。

生:笑笑看到桌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 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侧、正面。

2. 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侧、正面。

(1)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的那个面叫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的一面称为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 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 连一连,说一说。

4. 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3、数学册优秀

义务育新课标数学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倍的认识》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课前,师请一些同学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点击查看更多八年级上《老子二章》的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14933.html

热门阅读

  1. 中职酒店管理前厅教学分析论文
  2. 《狼王梦》450字读后感
  3. 水浒传读后感2500字
  4. 清明踏青诗词
  5. 最新七夕节的祝福短信
  6.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的习俗
  7. 三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设计
  8. 大理一座用心体会的城美文
  9. 关于父亲节的句子大全
  10. 公主童话故事《绿域公主》
  11. 2018春节对联大全带横批
  12. 有关用比喻和拟人造句
  13. 写给冬天的日记
  14. 有意境文艺范的说说
  15. 公主故事:七公主
  16. 2019妇女节的祝福短信
  17. 庆祝八一建军节诗词精选
  18. 秋天的落叶小学五年级作文500字
  19. 惜别母校感恩师长小学毕业典礼发言稿
  20. 201年元宵节祝福短信
  21. 建设单位工程部经理的述职报告
  22. 形容十五月亮的诗句
  23. 我只是感觉我还可以变的更好杂文随笔
  24. 车辆使用协议书范文
  25. 元旦的祝福短信
  26. 天然气工程内部承包协议范文
  27. 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秋风瑟瑟教案
  28. 看完心情平静的句子
  29. 唯美青春正能量句子
  30. 三年级《路旁的橡树》优秀教学设计
  31. 家乡变化的高中生作文2500字
  32. 写中秋的400字作文
  33. 201端午节给朋友的微信祝福语
  34. 艺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模式探索的论文
  35. 同居时代散文
  36. 欢天喜地怎么造句
  37. 公司三八妇女节的演讲稿范文
  38. 母亲这一辈子的优秀演讲稿
  39. 你今天真好看随笔
  40. 《我是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20:01:24
本页面最近被 193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江苏,TA在页面停留了 97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