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6:41

三字经教案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2)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编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2、子不学

教学目标: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 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 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 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3、昔仲尼

教学目标: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拓展阅读

1、最新小学年级数学版第五单元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1)、儿童:15×36=5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让学生人人都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2、最新小学年级数学版第五单元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

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3、最新小学年级数学版第五单元

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4、《古诗 首》学方

1.掌握生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懂得课文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方法。

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在《马》诗中着重体会诗人是如何以马自喻,借马抒怀的。

课前准备:

二框投影片、一段音乐

一课时

一.激趣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1课《古诗首》。这首都是唐诗。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两首。它们都是五言诗。(板书:五言诗)诗的内容都与将士的戎马生涯有关。

2.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呢?(指名说)(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还要知道诗人是通过哪些词来表现这个意境的。)

二.学习第一首《马》诗

1.简介作者李贺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马》,这是唐代杰出的青年诗人李贺所作,李贺从小才华出众,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终日闷闷不乐,忧伤激愤,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生前泄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下了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二十首。今天我们所写的《马》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是借什么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马》这首诗诗人是借_______(马自喻),抒发自己_________(想做一番大事业)的情怀。

2.师范背.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3.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燕(yan)、络(luo)的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

4.理解前两行的词语。

我们先看前两行诗句:

①这里的“大漠”是什么意思?(广阔的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

还可以说怎样的沙漠?(无边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

“燕山”是指什么?

②“大漠沙如血”的“沙如血”是什么意思?

“燕山月似钩”的“月似钩”又是什么意思?

“钩”是什么意思?

③这两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可以从____看出,意思是____。

④沙石的颜色是*,为什么说是“沙如雪”呢?你能联系上下诗句来理解吗?

因此,我们在译释古诗的时候,习惯上总把原因说在前,结果说在后。

5.谁来试着解释一下。(请一两位同学)

6.这两行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板书:景)呢?(映示灯片)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看看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月儿、群山、沙石怎么样?面对此景,诗人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复片,复上马)

7.练读。这是一幅供马驰骋的广阔原野图,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舒缓些。

8.广阔壮美的北方原野给马提供了一个可以奋起奔腾的环境,这使诗人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情)齐读后两行。

9.提出不理解的、词,进行必要的点拨。

①金?络脑?

②为什么要配“金络脑”?(提示:俗话说好马配好鞍)

③有没有配上?从哪个词看出?“何当”是什么意思?

④“走”是什么意思?骏马跑,我们可以说什么?

10.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11.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这是马的愿望。写这两句诗人仅仅是抒发马的愿望吗?作者由马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作者借马抒发了自己什么情怀呢?

12.练读。

①读这两行诗时要把诗人渴望能在原野上纵横驰骋一样,施展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上与前两行诗有什么不同?

②用疑问的语气读出迫切、激愤的心情。(个别读-齐读)

13.齐读。全体起立。

14.配乐背诵。

为了把诗的意境体会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音乐,把这首诗吟诵一遍。

、学习第二首《塞下曲》。

1.过渡。(揭示写法)

李贺的《马》诗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很多的启示。我们学习的时候,运用了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的方法。

2.揭题、解题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学习另一首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古诗,题目叫《塞下曲》。(板书:叙事抒情)“塞”,指什么地方?古时把长城以北的地方称塞外。“塞下曲”,曲名,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歌。

3.简介作者。

《塞下曲》的作者是唐朝的卢纶,他七岁就能写诗,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在《塞下曲》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则发生在边关的精彩传说故事。

4.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塞下曲》叙述了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

指名读全诗。

5.词语质疑。在预习中,你们理解了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

6.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诗句里词语的意思都懂了,能不能把这些意思串起来讲讲诗句的意思,谁来说第1、2行,第3、4行呢?

7.这首叙事抒情的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叙述)

提示:哪一行说的是故事的起因?哪里是过?结果?

8.这首五言诗仅用了二十个就向我们凝炼、生动地描绘了一则精彩的传说故事,李广将军的形象栩栩如生。诗中有些用得特别好,我们来欣赏欣赏。同学们,先把第1行诗读一下。

①第一行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当时的场面、气氛?(惊)

从这个“惊”上,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和气氛吗?

读第一行,读出紧张的气氛。

②下面几行,各抓哪一个词?

a.为什么抓“引”?

(提示:表现了李将军的什么?)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李将军英姿勇猛的形象。

b.“没”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那么,你能想象一下,当将军的手下找到这支箭时,会怎么说?学生自由说。

来,我们就用这种惊讶、称赞的语气把第3、4行读一读。

9.齐读全诗,完成填空。

叙述了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10.个别读,齐读;配乐背诵。(请同学们听着音乐,有感情地吟诵一遍。)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准备默写。

点击查看更多三字经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294.cn/articles/1356.html

热门阅读

  1. 榜罗印象散文
  2. 幼儿园安全工作承诺书范文
  3. 春节拜年祝福语
  4. 李商隐的诗词全集
  5. 大海是什么颜色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6. 信任的距离最短美文
  7. 除夕给教师的祝福短信
  8. 关于《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教学设计范文
  9. 纪昀妙对乾隆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10. qq空间留言句子
  11. 《詹天佑》的优秀教案
  12. 小学科学学科专题教学计划
  13. 痛快哭诉的伤感句子
  14. 201三年级圣诞节作文
  15. 最新软件系统销售合同书范本
  16. 彩色的翅膀教案设计范文
  17. 2016中学生国庆作文600字大全
  18. 描写同学情谊的句子
  19. 小学五年级作文400字:元旦联欢晚会
  20. 狡猾的狐狸幼儿故事
  21. 公主童话故事《孔雀公主》
  22. 孩子生日祝福语简短精辟
  23. 美人鱼的故事:红蜡烛和人鱼姑娘
  24. 短幽默有趣的小品剧本
  25. 中国寓言:澄子夺黑衣
  26. 《问道课堂》读后感范文
  27. 2016年有关圣诞节祝福语
  28.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读后感范文
  29. 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30. 金婚祝福语
  31. 雪鲁迅教学设计
  32. 完小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33. 关于最后的最后情感美文
  34. 2016关于母亲节的作文
  35. 抬起头让泪水看到阳光杂文随笔
  36.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分析论文
  37. 关于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
  38. 关于总结范文
  39. 我们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了经典语句
  40. 清明那些事儿优秀作文600字
网页更新时间:2025-10-03 18:07:42
本页面最近被 24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黑龙江,TA在页面停留了 71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