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优秀的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解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在哪里吗?
2、在中国,在西安!在沉沉的黄土地下,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
3、知道俑是什么意思吗?
4、秦指秦代,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马的偶像。
5、通过预习,你对秦兵马俑有了哪些了解?
(可以是收集的资料,可以是书上的介绍。)
6、想亲眼目睹这支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古代帝国的雄兵是怎样的风采吗?
(播放图片)
7、看着这一支支金戈铁马,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陶俑,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8、作者亲眼看到这些兵马俑时,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一读课文:
看看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对秦兵马俑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用横线划下来。
2、出示第一句:
理解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指导朗读。
3、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举世无双?
4、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理解惟妙惟肖、绝无仅有,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
(指导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配乐及图片)
3、看着这一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怎能不让我们为拥有这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而自豪呢?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1、作者是如何表现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呢?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它的举世无双的?
2、讨论交流:
⑴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⑵ 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3、指导朗读1~4句:
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
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折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而折服?
5、(出示画面)看着这一行行、一列列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你想到了些什么?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课文中还有哪一句和它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6、同学们,那一行行、一列列的金戈铁马,那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秦朝 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让我们再次自豪地读──(出示字幕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激情升华
法国前总理雅克·希拉克感慨地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来到展厅时,心情激动地说:我到过许多国家的考古工地,但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雄伟的场面。这里的一切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现在,学习了课文,我们对秦兵马俑有了更多的了解,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拓展阅读
1、最大的麦穗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2、《我的长生果》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都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
②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运用平时的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②提醒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酵母的“酵”不读xiào。
③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②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作者写了童年读“香烟人”小画片,读连环画,到小镇的文化站读图书、文艺书籍。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作文《秋天来了》得了“甲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老师夸我“嵌”字用得传神。)
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11.14自然段。
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
③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我读了许多的书,使我的作文写得很好,书就像是我的营养品一样。)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作者就是因为读了巴金的《家》这本书,并且里面的句子作者很喜欢,念念不忘,自己作文中不仅用了,而且用得非常恰当,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④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呢?(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看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①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②课外积累和读书有关的格言警句。
3、《琥珀》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二是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要紧紧抓住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重点来突破,围绕着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让学生讨论。文章内容和课件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明白琥珀的成因和形态。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个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4.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琥珀形成的过程,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汇报预习
1、出示琥珀图片(或者实物),简单介绍相关资料。
2、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3、字词汇报
读准字音:松脂 渗出 拂拭 澎湃
看准字形:辣 湃 拭 黏
4、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
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
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二、学习琥珀的样子
通过父亲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块非常罕见的琥珀,那么,这块琥珀到底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出示琥珀图片)德国作家柏吉尔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和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阅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段,并试着把这段分成两层。
(学生活动)
(松脂球的形成、琥珀化石的形成)
2、请大家默读第一部分,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几个 条件?
(天气炎热、松树、苍蝇蜘蛛巧遇、大滴的松脂不断滴下来)
在学习的过程种,重点研读描写天气炎热的句子;描写松树的句子;w w w.x Xjx sj.CN
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3、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又是那样传神。
5、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几个条件,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赏析: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琥珀推测 松脂球 天气炎热
老松树
苍蝇、蜘蛛巧遇
松脂不断滴下来
化石 时间漫长
地壳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