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酸碱盐的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1.巩固酸、碱、盐的组成、命名和分类的知识。
2.巩固有关酸、碱、盐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
[引言]
前面学习了酸、碱、盐的组成、分类和命名,学习了不少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本节课对这些知识作一些练习和归纳,并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
一、酸、碱、盐的组成、命名和分类
1.让学生再仔细阅读和思考第一节教材中酸、碱、盐的定义,巩固对酸、碱、盐组成的认识。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指出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硫酸钠
碳酸钾
硝酸铜
氯化亚铁
氢氧化钡
氢氧化钙
3.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并指出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Cu(OH)2
CaCO3
Fe(OH)3
MgCl2
NaHCO3
H2SO4
H2CO3
Ca(H2PO4)2
二、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判断下列反应能不能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Mg+HCl
(2)Fe+HCl
(3)Ag+H2SO4(稀)
(4)Zn+CuSO4
(5)Ag+ZnSO4
(6)Zn+H2SO4(稀)
用大试管演示一小块钠投入稀硫酸铜溶液的实验。这实验也可在培养皿中进行,并用投影仪把实验现象投射到白色幕布上。师生共同分析实验所产生的现象。
[小结]
1.金属跟酸、金属跟盐是否能发生反应,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加以判断。
2.单质铁跟盐酸、稀硫酸等起置换反应,生成亚铁盐。
3.金属跟硝酸*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
4.钠、钾等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金属,跟盐溶液反应的情况比较复杂,例如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生成。这是因为: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Na2SO4+Cu(OH)2↓
三、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运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正确书写盐跟酸、盐跟碱、盐跟盐的复分解反应。
判断下列反应能不能发生,写出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BaCl2+H2SO4
(2)Na2CO3+HCl
(3)FeCl3+NaOH
(4)NaCl+Cu(OH)2
(5)K2SO4+Ba(NO3)2
(6)CaCO3+NaCl
1.复分解反应能不能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有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2.盐跟碱反应时,反应物中盐和碱都是可溶的。如上述练习中(3)能反应,(4)则不能反应,因Cu(OH)2不溶。
拓展阅读
1、四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实物展示台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近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 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 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好朋友,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2、四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课件、计算器等。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3、四年级语文文言文《孙叔敖杀两头蛇》优质备课教学设计
1、 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
2、 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3、 能讲述这个故事;能感受到孙叔敖小时侯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古文的能力,并能做到熟读成诵从而感受文章的主题。
读通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一、 了解人物,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孙叔敖)谁能读好这个名字?
(2)出示孙叔敖声生平简介。(结合课后注释②)
(3)自由读,从资料中,你知道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师导入:的确,孙叔敖是个文武兼备、有勇有谋的人。那么,小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他小时侯的故事。(补充课题,齐读)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读注释①,了解文章出处。
2、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句时的正确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3)指名读,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重点掌握以下字词:为(wéi) 泣(qì) 曰( yuē) 矣( yǐ)
(4)男、女生赛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交流,解疑。
3、集体反馈,逐句交流。
4、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
之:孙叔敖为婴儿之时 (的)
杀而埋之、向者吾见之 (它,指代两头蛇)
其:其母问其故 (第一个是“他的”指孙叔敖;第二个指孙叔敖在哭这件事)
5、将全文连起来翻译。
四、结合译文,复述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译文。
2、展开想象,复述课文。
五、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2、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交流,师板书:善良、能为他人着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文
2、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家人听。
善良,能为他人着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9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