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赏析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18 09:31:31

中考必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赏析鉴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拓展阅读

1、《净沙·夏》、翻译及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云收雨停,雨过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纱帐的藤席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⑴越调:宫调名。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⑵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⑶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席,苇席。

⑷缣(jiān):细的丝绢。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没有人们熟悉的夏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小令写到的纱帐、藤簟、罗扇、绢衣,都是一个闺阁女子的香艳、富于色彩的物件,然而,作者却有意识地忽略色彩上的涂染,似乎这些东西都是素净的,不着颜色的。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已无雷声和雨脚;水添波,却未见急湍流动;绿阴低垂,并无微风掠过;罗扇在“玉人”手,似乎也不摇动;那“玉人”就更给人一种静态的清爽感觉。繁富、喧闹的声音和动态,总是与燥热相联,反之,素朴宁静会构成凉爽的氛围,这正是这首小令的`基调。第三,与白朴的《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净沙·春》,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2、《》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诵课,把握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阅读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讲解本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思、读品、读悟。

重点难点

1、诵读课、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学宝库,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我们一起来欣的一轴精品《》。

二、预习展示,把握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章基本内容。

十月十二日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庭院

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

找出描写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的景象,感受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

2)联系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其实这篇章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闲人)如何理解“闲人”?

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资料一:

21岁高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2、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读出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五、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师: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不浮不骄,在逆境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获。

师:同学们,《》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生活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诵全篇!下课!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⒈阅读散《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山居笔》。

⒉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板书:

苏轼

事: 寻友月 志同道合

景: 庭月色 清幽宁静空明澄澈

情: 闲人 复杂情愫旷达胸怀

3、折桂令·

元朝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恹恹,不醉如何?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空里,银河平静无波。此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晚,何不纵情一醉?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河。

桂:指传说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学作品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良辰,对月兴叹,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秋之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秋之,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虽简单,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秋之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的桂树上。澹澹清,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的嫦娥,这般良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了先辈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蒙元王朝建立后,*黑暗*,张养浩*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秋的《折桂令》。

4、折桂令·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恹恹,不醉如何?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秋之,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地人间,山川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的落寞情怀,他想象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秋之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点击查看更多中考必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赏析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6458.html

热门阅读

  1. 医院护理的年终总结范文
  2. 弟子规里的小故事
  3. 领导生日的祝福词
  4. 大学生暑期农村教育战线实践报告范文参考
  5. 巧借评语促写作范文
  6. 设备安装合同样本
  7. 民间故事:岩画的秘密
  8. 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综述论文
  9. 端午节最幽默搞笑的短信祝福
  10. 酒类产销管理办公室酒管工作总结范文
  11. 关于秋雨的相关古诗句
  12. 最新场地的租赁合同范本
  13. 食品安全最重要教学教案
  14. 做一个有理想学生的发言稿
  15. 2018辞旧迎新对联
  16. 课文《黔之驴》教案范文
  17. 小学话题作文:快乐的除夕夜
  18. 关于土的诗句
  19. 大班音乐《春天在哪里》教学反思范文
  20. 快乐的春节作文300字
  21. 经典赞美母爱的诗句
  22. 小村风景散文
  23.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24. 关于送女友的小年祝福语
  25. 冰心的散文作品
  26. 沁园春雪试讲教案
  27. 席慕容散文鉴赏《给我一个岛》
  28. 回忆那些的年味的作文
  29. 公司销售管理员的工作总结范文
  30. 《狮子和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1. 2016赞美护士的护士节祝福语
  32. 写就对了杂文随笔
  33. 电子工艺实习的报告范文
  34. 201年清明节伤感祝福语
  35. 托福高分11经验总结范文
  36.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设计
  37. 香港回归纪念日的祝福语微博
  38. 数星星的孩子课文的教学设计
  39. 春在心头何须春风绿杨柳散文
  40. 一个人生病的感悟说说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19:36:07
本页面最近被 13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宁夏,TA在页面停留了 8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