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桑中》的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9 12:06:02

诗经《桑中》的赏析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①。云谁之思?美孟姜矣②。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③。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①爰:于何,在哪里。唐:植物名。即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沬(音妹):卫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乡:郊外。

②谁之思:思念的是谁。孟:老大。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姜、弋、庸,皆贵族姓。

③桑中:地名,一说桑林中。要(音邀):邀约。上宫:楼也,指宫室。一说地名。淇:淇水。

④葑(音封):蔓菁菜。

译文

采摘女萝在何方?就在卫国沬邑乡。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姜。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采摘麦子在哪里?就在沬邑北边地。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弋。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采摘芜菁哪边垄?就在卫国沬邑东。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庸。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情诗。分歧只在于是暴露世族贵族男女淫乱成风之作,还是青年男女的相悦之词。《毛诗序》云:“《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朱熹等持前说者大多是受《毛诗》影响,并举姜、弋、庸乃当时贵族姓氏为证。而持后说者往往纯从诗意把握,认为全诗轻快活泼,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炽烈爱情,并无讽刺之意,更谈不上是贵族男女淫乱后的*自白。

从诗本身来看,前者证据不足,仅凭姓氏难以论定主人公身份。况且,诗序本就是汉儒以“比兴”解诗的产物,其对诗旨的解释时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后说似乎又过于主观。按近人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云:“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宫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又云:“其祀桑林时事,余以为《鄘风》中之《桑中》所咏者,是也。”孙作云亦有同样的见解。鲍昌《风诗名篇新解》推衍郭氏之说,认为上古蛮荒时期人们都奉祀农神、生殖神,“以为人间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中,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桑中》诗所描写的,正是古代此类风俗的孑遗”,“决不能简单斥之为‘淫乱’”。这种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可以说是很中肯綮的。

诗三章,全以采摘某种植物起兴。这是上古时期吟咏爱情、婚嫁、求子等内容时常用的手法之一,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采摘植物与性有着某种神秘的或是象征性的联系,至于两者之间在文化上为何能牵系在一起或如何发生瓜葛,这与原始交感巫术有关,在此不作详论。但若从现代美学角度来看,以采摘植物起兴爱情等题材,在审美上和爱情上倒也有一定的同构同形关系,因为炽热的情欲与绿意葱茏的草木都可给人带来勃然的欣悦。所以,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蕴意。

“兴”以下的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欢后的甜蜜回忆里。除每章改换所欢爱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覆咏唱在“桑中”、“上宫”里的销魂时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缠绵,写来又直露无碍,如数家珍。似乎以与多位情人幽会为荣乐,表现了一位多情浪子渔色后的**、得意心态,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这种心态的表露,尤其每章句末的四个“矣”字,俨然是品咂、回忆狂欢之情时的感叹口吻。近人或认为孟姜、孟弋、孟庸当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诗经》中运用复沓的*。《诗经》中用复沓虽只更换个别词汇,但无论更换的是动词、名词,诗意上多有所递进或拓展,比较典型的如《周南·芣苢》中的“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却记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若此诗中三姓实指一人,一者整首诗三章全为重复,不免过于臃肿拖沓,毫无意味;二者也与“群婚性的男女欢会”的诗意不合。因此不取此说。

此篇在今天看来虽然格调不那么高,但音韵谐和,读来圆美流转,琅琅上口。若依自古以来的“用诗”体例,抛开其隐含的本意,作为一首热烈活泼的情歌来看,也无不可。

拓展阅读

1、李白秋节的

李白,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下面是关于李白秋节的的内容,**!

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人的名篇都有咏月的句。到宋代,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文人士大夫对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李白关于秋节的句就有: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这首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注解: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我在月光下徘徊吟唱,零乱的身影是我在月光下寂寞的独舞。从白天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天。全都是对她无尽的思念。那种思念的情怀永远无法割舍。

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首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的前两句,是写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句描写了在夜晚江水平静时,月亮的倒影好像从天而降的镜子。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就好像我们常常用树木向后面飞跑来反衬车速度快一样,这个动态的飞字反衬了江水月亮的明亮而且圆润,从而突出了江水平静。同时,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在这里,一个飞字把天上月同人间的月联系起来,使人有天上人间的错觉,再联系后面的“云生结海楼”就构成一幅具有李白风格的新鲜而且独特的宏大场面。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的风韵。

8、醉月频圣,迷花不事君。

的风格自然飘逸,刻划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表现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相通与相知。首联“吾爱孟夫子”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敬仰倾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的感情线。“风流”指浩然潇洒儒雅倜傥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群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统领全间两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隐卧林泉、风流自得的人形象。

2、简兮

《简兮》,《、邶风》的一篇。全三章,每章六句。是一首先秦时代的汉族歌。由于卒章词语隐约、意象朦胧,所以全旨趣要眇难测。简兮,我们来看看下文。

简兮 (审美与寻求知音)

——审美与寻求知音

【原文】

简兮简兮(1), 方将万舞(2)。

日之方(3), 在前上处(4)。

硕人俣俣(5), 公庭万舞(6)。

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7)。

左手执籥(8), 右手秉翟(9)。

赫如渥赭(10) 公言锡爵(11)。

山有榛(12), 隰有苓(13)。

云谁之思(14), 西方美人(15)。

彼美人兮, 西方之人兮。

【注释】

(1)简;鼓声。(2)方将:将要。万舞:一种大规模的舞蹈,分为文舞、武舞两部分。(3)方:正。(4)在前上处:在行列前方。(5)硕 人:身材高大魁梧的人.俣俣:大而美的样子。(6)公庭:国君朝堂之庭、(7)辔(pei):马缰绳。纽:用丝织成的宽带子(8)籥(yue) 古时一种管乐器的名称。(9)秉:持。翟(di)野鸡尾巴的毛。(10)赫: 红色。渥:厚。赭(Ze):红褐色的土。(11)公:指卫国国君。锡:赐。爵: 古时的酒器。(12)榛:树名,一种落叶乔木,果仁可食。(13)隰(Xi): 低湿的地方。苓:药名。(14)云;语气词.没有实义。(15)西方美人:指 舞师。

【译文】

鼓声咚咚擂得响, 舞师将要演万舞。

日头高照正当顶, 舞师正在排前头。

身材高大又魁梧, 公庭里面当众舞。

强壮有力如猛虎, 手执缰绳真英武。

左手拿着六孔笛, 右手挥动雉尾毛。

面色通红如褐土, 国君赐他一杯酒。

榛树生长在山上, 苦苓长在低湿地。

心里思念是谁人, 正是西方那美人。

西方美人真英俊, 他是西方来的人。

一位旁观者,以赞的目光欣一位舞蹈者的英姿,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从语气来看,显得像是一位很有素养的女性对英武的男子汉的识,似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

其实,这是一种审美。当人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同对象保持着一种距离,只把对象当作观照的对象之时,他实际上对对象采取的是一种审美的态度。这种态度与功利目的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倘若他一心想到的是占有对象,那么他所持的就已不是审美的态度了。

审美要求保持距离,以局外人的身份来欣;寻求知音则要消除距离,与对象相互交融,寻找共鸣点。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各自有各自的用途。审美可以使人超脱,精神得到净化;知音可以让人感奋,情感得到激发。

在两性关系里,亲密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审美态度和寻求知音的态度。把对方当作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可以使人确信自己的选择和情感投向,充分看到对方的魁力。深入了解对方的特点,理解对方的愿望和要求,让双方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交流,便会加深亲密的程度。

3、杜甫词《饮八仙歌》的

《饮八仙歌》是国唐代人杜甫的作品。此将当时号称“酒八仙人”的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角度联系在一起,用追叙的方式,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这首在体裁上是一个创格。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写八人,句数多少不齐,但首、尾、腰,各用两句,前后或三或四,变化仍有条理。八人,贺知章资格最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纯用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注释:

知章:贺知章,人,嗜酒,狂放不羁。

似乘船:醉后骑马,似坐船般摇摇晃晃。

眼花:醉眼昏花。

汝阳:汝阳王李琎。杜甫曾为其宾客。

始朝天:才去朝见天子。

曲车:酒车。

涎:口水。

左相:李适之。天宝元年为左丞相。

鲸:鲸鱼,古人以为鲸鱼能吸百川之水,以此形容李适之的豪饮之态。

乐圣:喜酒。古酒徒戏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

宗之:崔宗之。开元初史部尚书崔日用子与李白交情甚厚。

觞:酒杯。

白眼:晋阮能为青白眼,对拘守礼法的人以白眼相待,此借指崔宗之傲慢嫉俗的表情。

玉树:形容人清秀出尘。

苏晋:开元年间,任户部、史部侍郎、太子庶子。

长斋:长期戒斋。

逃禅:不遵守佛教戒律。

不上船:李白豪放嗜酒,蔑视权贵。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玄宗泛舟于白莲池,欲召李白写序,当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高力士遂扶其上船见皇帝。这里指李白酒后狂发,无视万乘之尊严。

张旭:著名书法家,善狂草,人称“草圣”。好酒。

脱帽露顶:李欣《赠张旭》:“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酒素壁,挥笔如流星。”写张旭醉时不拘形态的豪放之态。

如云烟:指张旭的书法变化多端、生动瑰奇。

焦遂:事迹不详。

卓然:独异样子。

惊四筵:使四座的人惊叹。

诙谐幽默,别有情趣。子美独具慧眼,于各人特色取其一二为之,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君仙画像图。酒仙酒鬼酒痴酒圣,于斯集聚。人妙手偶成,惟妙惟肖。每个人物自成一章又主次分明,同有异,异有同,彼此映照,风神独擅。贺知章醉态可拘,妆阳王嗜酒如命,李适之海量惊人,崔宗之倜傥不群,苏晋醉酒忘禅,太白斗酒百篇桀骜不驯,张旭酒入豪肠笔走蛇,焦遂五斗方醉,雄谈阔论语惊四方。人用笔精炼,鬼斧神工,将八位酒圣哲刻画得入理入微,不同凡响

4、清庙

《周颂·清庙》是国古代第一部歌总集《的一首,是《周颂》的第一篇,即所谓“颂之始”。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清庙,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先秦:佚名

於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美哉清静宗庙,助祭高贵又雍容。

众士祭祀排成行,文王美德记心

遥对文王在天灵,奔走在庙步不停。

光辉显耀后人承,仰慕之情永无穷。

注释

⑴於(wū):赞叹词,犹如现代汉语的“啊”。穆:庄严、壮美。清庙:清静的宗庙。

⑵肃雝(yōng):庄重而和顺的样子。显:高贵显赫。相:助祭的人,此指助祭的公卿诸侯。

⑶济济:众多。多士:指祭祀时承担各种职事的官吏。

⑷秉:秉承,操持。文之德:周文王的德行。

⑸对越:犹“对扬”,对是报答,扬是颂扬。在天:指周文王的在天之灵。

⑹骏:敏捷、迅速。

⑺不(pī):通“丕”,大。承(zhēng):借为“烝”,美盛。

⑻射(yì):借为“斁”,厌弃。斯:语气词。

”有“四始”,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具体提出来的。他说:“古者,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他的话不一定可靠,而“四始”云云,据说又是来自鲁之说。而作为毛学说思想体系的《毛序》,却又仅仅把风、小雅、大雅和颂四种类作为“四始”。其实,自古以来虽然都讲“四始”,而他们的说法又是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的。他们重视“四始”,实际代表了他们对整部《》编辑思想体系的根本看法。按照毛的观点,整部《》,都是反映和表现王道教化的,所以郑玄笺说:“‘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因此,每类的第一篇,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根据毛的解释,司马迁所说的四篇“始”都是赞“文王之道”、颂“文王之德”的。周文王姬昌,在殷商末期为西伯,在位五十年,“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阴行善”,招贤纳士,致使吕尚、鬻熊、辛甲等贤士来归,并先后伐犬戎、密须、黎国、邘及崇侯虎,自岐下徙都于丰,作丰邑,奠定了周部族进一步壮大的雄厚的基础。(见《史记·周本纪》)他在世时,虽然没有实现灭殷立周、统一原的宏愿,但他的“善理国政”,却使周部族向外显示了信誉和声威,为他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伐纣兴国铺平了道路。所以,在周人心目,他始终是一位威德普被、神圣而不可超越的开国贤君。《很多篇歌颂、赞美他,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毛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升歌《清庙》。”《礼记·祭统》:“夫人尝禘,升歌《清庙》,……此天子之乐也。”《礼记·孔子燕居》:“大飨,……两君相见,升歌《清庙》。”《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登歌《清庙》。”可见,它的意义已不只是歌颂和祭祀周文王本人了。

然而,这篇“颂始”,到底是叙写的什么内容,历代的《》学者的看法并不是一致的。毛和鲁认为是祭祀文王,咏文王之德。而《尚书·洛诰》以为是合祭周文王、周武王时用的歌舞辞,是周人“追祖文王而宗武王”的表现。可是郑玄笺提出清庙乃“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庙也”,文王只是“天德清明”的象征而已。于是也就有人认为《清庙》只是“周王祭祀宗庙祖先所唱的乐歌”(高亨《今注》),并不一定是专指文王。不过,从“四始”的特点来看,说是祭祀文王的乐歌,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5、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是唐代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寄托了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朝代:唐

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人。(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进士。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婚娶尚单身”(《自伤》)。他也以乐府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现有华书局出版的《王建集》。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注释:

庭:即庭,庭院

④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⑤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⑥落:在。

译文:

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是唐代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秋月夜为内容的。全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秋之夜的图画。此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又名《十五夜望月》,是唐朝人王建的一首歌,它描绘了秋之夜的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开篇,以抒情结篇,想象丰美,意味无穷。该为七言绝句,收入《王司马集》。

秋之夜。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为准。杜郎,名杜元颖。在唐代咏秋的篇什,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人写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的桂树。这是暗写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辞典》录此,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录此,“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意境很美,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意境解

这是一首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意画.明《唐画谱》就有以这首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不足.在这一点上,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

在民俗,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已在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原题"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在题下又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庭地白树栖鸦"明写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它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夜深了,人偕客步出厅堂来到庭院.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一片白色.庭树的影子枝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步月者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秋之夜.在桂花诸品,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桂子月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王建这句因桂香袭人而发.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觉得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曾写到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写望月思人之情,溢于言表.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歌含蓄之美.对比他用赋体写的《和元郎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秋望月,尤能显出它那以少胜多的特色。

点击查看更多诗经《桑中》的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0948.html

热门阅读

  1. 菊花的诗句有哪些
  2. 有创意的端午节手机微信祝福短信
  3. 2015肃纪正风好扬帆学习心得体会
  4. 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1500字
  5.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的作文
  6. 带有动物的春联摘抄
  7. 故乡的味道生活随笔
  8. 《松鼠》精品教学设计范文
  9. 《的乘法口诀》听课心得体会
  10. 精选圣诞节的诗歌
  11. 阳光体育的活动总结
  12. 居间服务费合同范本
  13. 关于赞颂梅花品质的诗句
  14. 毕淑敏经典语录精心收集50句
  15. 妇女节祝福语
  16. 记叙文600字范文
  17. 描写春天的诗句
  18. 大学放假通知
  19. 《小兄妹奇遇记》童话故事
  20. 圣诞节老师给学生的祝福语
  21. 安全管理责任协议书
  22. 感受生活记叙文
  23. 赞美记者的诗歌
  24. 声韵和谐、语言优美的短文·刘禹熙《陋室铭》赏析
  25. 欢乐过春节手抄报文字
  26. 公司十周年庆典祝贺词
  27. 心得体会怎样来写
  28. 二年级2班家长会心得范文
  29. 2019青春正能量励志语录
  30. 我的过去一年征文
  31. 毕业季伤感的句子
  32. 《小小的船》的优秀教案设计
  33. 追寻跨时代的年味高中作文
  34. 正版丽江古城导游词
  35. 另眼看压岁钱学生作文
  36. 有关生活的哲理名言名句
  37. 用无所事事怎么造句
  38. 弟弟小学作文400字
  39. 201年5青年节qq信息祝福语
  40. 思乡古诗大全
网页更新时间:2025-10-27 23:58:32
本页面最近被 34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山东,TA在页面停留了 10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