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案例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不仅仅是因为本文的语言凝炼工整,留下了许多经典名句,更因为他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但是许多人初读了此文之后的感觉却是这位刘先生好好狂妄!包括许多教师在内,也许并不知道里面的故事,不知道刘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而且此文距今也相隔久远,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颇动了一番脑筋。
教学伊始:我问学生道:你们有座佑铭吗?我们以前学过的哪此经典语句也可以当作座佑铭呢?尤其是在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古文中出现的语句?
让学生掌握一点有关铭的知识
因为以前是接触过刘禹锡的,所以直接安排的学生来对其进行介绍。
在学习本文时,我对他们的朗读教学分了好向个层次:
1、 自己朗读,文从字顺。初步体会本文语言工整之美。
2、 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确定此文的感情基调。
3、 播放范读,仔细品味其儒雅傲之感。
4、 自由朗读,练习读出品味。
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此文,学生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下面我才对文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分析也紧扣着作者的品德及其想在文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并有意识地渲染文章的狂妄之态。
这时,我让学生发表对刘禹锡的看法:--狂!
在这个最佳的时机,我讲了故事背景并播放制作精美的课件……
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当在县衙里分得三进三间朝阳的房子。但和州的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来的刘禹锡貌不惊人,且是被贬而来,就在南城门外给他分了三间房子。刘见房前有一条大江流过,心境很好,就挥笔写了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策某知道后,就将刘的房子调至北城门外,由三间缩小为一间半,刘禹锡见这房子周围环境还不错,屋后还有一条小河,也就安心住下,没有怎么生气,并又书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身在和州心在京”。知县一知,气坏了,心想你现在还如此狂妄,再调住房。这一次在城内给了他半间破屋,屋内仅容得下一张小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刘禹锡半年之内三调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破,心想这狗官欺人太甚。愤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名著--《陋室铭》,并请工匠刻于石上,立于门前!
所以这不是一篇狂妄的心声,而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
全体同学对他的铮铮傲骨佩服得五体投地。然后安排大家带着他的一身傲骨将这篇千古绝唱再高声朗读一遍。
最后,为了提升本课的主题,发动学生们送刘禹锡这破屋一幅对联吧!
反思:
1、 教学是需要老师付出极大心血的,需要老师多方面的学习,更多的掌握资料,更多的理解文章深刻的内含。
2、 分层次的朗读教学应该贯穿文章的始终。
3、 想出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拓展阅读
1、警示教育案例学习体会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基层机构案件濒发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仅给国有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其社会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通过剖析案件成因,从源头上防范银行案件的发生,是各级银行机构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对《代价》警示教育案例的学习,结合自己在银行多年工作的体会,在案件的防范对策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端正经营理念,促进银行业务稳健、快速发展。以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和发展过程中早已明确了的经营指导思想。银行各级经营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决抛弃只求规模、不讲质量。
(二)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根据银行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和综合经营计划,建立和完善以经济增加值*、权责利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构筑内部稽核、委派会计主管、业务检查、风险管理、审计监督等多层次的风险抵御防线,形成监督合力。强化和落实各级分支行经营管理责任,推行问责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尤其对案件频发的机构负责人要实行引咎辞职制度。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团队,加强员工队伍建设。银行机构要把每一位员工都当作主人和价值创造者,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
薪酬、晋升等激励办法,为员工搭建稳定的、通畅的发展空间。弘扬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提升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同时,经常对员工开展警示教育,定期进行员工排查,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将案件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强化合规经营、合规操作意识,培育合规文化。不断强化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合规经营、合规操作意识,做到人人主动合规,事事处处合规,逐步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
警示教育对防范案件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行警示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员工思考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等问题,对照案例校正人生坐标,增强自律意识。在教育中陈述反面典型的犯罪过程,则应尽可能避免提及犯罪技巧和躲避检查伎俩,以免被居心叵测之人仿效借鉴。同时,要多挖掘犯罪根源,少展现个性细节。尽管犯罪形形色色,种类多样,但走上违法道路,都有其共性所在。应该从纷繁的犯罪个案中抽象出共性的东西来教育人,在提及违纪犯罪实例时要对内容和具体细节把关。通过对违纪犯罪现象的理性分析,让员工明白一个道理:人的堕落,并非偶然,都有一个不知不觉从小变大的渐进过程,都因循从小恶到大恶,最终走向身败名裂的轨迹,如果不拘小恶,忽微常积,明天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就是你自己,从而让员工真正得到警示读《代价》感想读完《代价》一书,思绪万千,心情非常沉重,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案例使人喘不过气来,真是痛心疾首,既有对他们所犯罪行给国家财产和建行声誉造成巨大危害的痛恨,也有对他们缺泛法律知识、追求金钱享受、断送美好前程而惋惜。这本
书通过透视活生生的案例来敲响我们的警钟,解读《中国建设银行警示教育案例》我们发现从福建省福州市城北支行林妮娜挪用公款案到山西太原市万柏林支行邵进民诈骗案,从甘肃省兰州市铁路支行的连环骗贷案到湖南省常德市安乡支行朱卫挪用公款案。在这些内外勾结、相互串通且重蹈覆辙、骇人听闻的大案、要案中,让我们看到了银行暴露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一、必须加强各级的防范责任。在这些案件中,内部人员与社会不法分子协同作案之所以得逞,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作案者能违反制度,逆程序操作。一些责任不明、责任意识差、碍于情面的员工,任凭作案者依仗“业务熟、环境熟、人熟”,且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乘虚而入,不管不问不纠,故此隐患不断,导致案件频生。因此,如何强化各级的防范责任、真正杜绝各类风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必须实施严密细致的防范教育,教育员工诚信做人,认真贯彻落实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做好防范工作的根本所在和重要前提。对此要针对员工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员工的防范教育,要像抓经营工作一样教育员工增强防范意识。在教育中,既要进行*、法制、规章制度教育,又要进行职业道德、思想品德、家庭美德教育,既要进行防范形势教育,又要进行预案演练和警示教育,既要克服*,又要注重教育的实效,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在各种条件下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必须强化严密的监督制约机制。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既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墙壁上,也不能停止于业务考核上,应当贯彻到每个**员工头脑中去。三条防线的监督制约必须完善,科学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必须制订,自律监管体系必须有效建立。因为监督一动真格,作案者的犯罪事实就会暴露无遗。否则,监督流于形式而走过场,或者是被动地走了过场,监督者自觉不自觉地就成为影响或推迟作案者真相暴露的一种庇护伞了。所以,实施上下共管、全员齐抓、岗位制约机制,构成“点、线、面”三种方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安全防范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面对当前*与发展的实际,要不断地拓宽和畅通信息渠道,各级领导应经常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从关心爱护员工的角度出发,及时了解群情,发现问题,并及时沟通解决。结合作案分子作案的手法、犯罪的特点,制订出台与银行实际相配套、相适应的信息反馈制度,克服案件防范的盲区和误区,从而将案件杜绝在萌芽状态。
俗话说:覆水难收。员工应在做每一笔业务是要控制好风险,要以清醒的头脑面对。一失足成古恨,不要轻易以身试法,否则监狱的大门将为你敞开;而领导要当好优秀的“领头羊”,要真正实现领导的管理价值。领导与员工要从各方面自我提升,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双管齐下,那么所谓的“代价”将会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2、警示教育案例学习体会
在防范风险中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机结合
通过学习建总行编辑的《代价》警示教育案例,我发现有11起挪用公款案,12起贪污案,1起*案及4起参与诈骗案和2起被诈骗案。上述案件的发生,是由于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造成的,给国家、建行、自己以及亲人造成及其严重的损失和伤害,从而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重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努力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中发现部分案件是通过人防和技防可以避免的。
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现在越来越多的黑手和黑钱伸向金融机构。从近年银行发生的案件情况来看,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不落实、管理不到位、违章不追究等是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由于内外部经营环境不完善,缺乏严密有效的全面风险控制体系,操作层面“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问题或多或少还长期存在。为了有效规避人员风险和业务操作风险,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技防和人防的有机结合。
一、以人为本,把好选人用人关
人员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经营效益的提高、风险的控制水平。为了从根本上避免人员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经营者应当以人为本,着力抓好选人用人关,要把德才兼备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考核一个员工着重看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行、从业经历及学识水平。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和*部门要对要害岗位人员的履岗情况进行重点监管,对在要害岗位人员应当定期进行轮换,实行离岗审计。
二、完善制度,构筑风险防范体系
一个好的企业,既需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也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经营管理也要精细化。构筑风险防范体系犹如画同心圆,即大圆套小圆,圆心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二圆之间的环形部分就是各种风险。在经营中,时刻以效益为中心的同时,还要高度关注风险防范。在各级行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制度建设,发展要靠制度作保障;其次要提高管理的执行力,上级行制定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文件通知等,下级行要贯彻执行,不能有任何借口去搪塞、敷衍,要落实到位,对执行不力的,坚决进行处理,树立上级管理的权威;同时要加强管理的监督检查,没有监督的管理算不上合格的管理,要充分发挥内外部审计、会计督导检查、**的作用,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措施,对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验收考核,组织人员对全行经营的风险点进行梳理,建立考核体系,按照一定的权重与经营指标挂钩,要求各级行、部门按照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原则抓好管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三、依靠技术手段,提高抗风险能力
管理者在用好人管好人的同时,还要有“疑人”的能力,对要害岗位的人员不要凭感情、凭主观去下结论,要用事实、用制度去衡量。因此在管理中,要充分依靠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抗风险能力。首先,建立先进的人员考核系统,将德、能、勤、绩等相关细小指标纳入该系统中,使上级行对下级行的工作情况了然于胸;其次,建立各种风险防范的辅助系统,如稽核系统、帐户监测系统、对帐管理系统、服务管理系统等,外部投诉利用好95533,对行内也要建立专门的服务监督号码,实行*举报措施。对下级反映管理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及其他违纪行为的,查实后必须给予严肃处理;三是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坚持查个水落石出,不管涉及多么难的问题都不能放弃。开发新的软件系统,如帐户监测系统,可以对我行的结算帐户按照存款额度大小、结算方式使用频率等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以次系统与反**管理相结合,对重点帐户的资金流进行监控,对超过一定额度的资金转出转入,可以安排督导人员调阅传票进行跟踪检查。
总之,银行的风险防范采用人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能取得最大的风险防范效果。
3、警示教育案例学习体会
年关将至,利用夕会时间组织全行员工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经营管理案例的集中学习。网点主管通过视频案例与现场讲解的方式向大家详细宣导了案例教育的目的,希望全体人员增强业务学习,合规办理各项业务,并通过案例对大家进行了合规与警示教育,以此来建立健全常态化的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大家认真参加了学习,并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小组讨论,让各自条线的人员谈感受,说想法,建言献策。通过大家的讨论以及领导的讲解,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仅给中国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不必要的负面社会影响,更是给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乃至于个人家庭的破裂。分析案件的成因,从源头上防范案件的发生,是改善当下银行经营环境的当务之急。通过对〖的学习,结合自己在银行多年的工作体会,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加强合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库。商业银行的利润不仅仅来源于日常营销,风险控制本身就产生利润。然而一个好的风控环境,需要一套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库作为保障。好的规章制度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为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内部管控,不断寻求科学合理的人员评价体系。商业银行应该结合整体战略规划,经营需求和本经营目标,建立和完善以经营利润考核*,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不断强化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构建内部岗位制约机制,飞行检查,后台监督等等多元化的风险防控机制。
(三)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员工的合规经营,合规操作意识。警示教育案例的学习正是这剂良药,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全行员工逐步建立是非的观念,对自身的行为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判断。这些鲜活的案例不断在提醒着每一个银行从业者,莫伸手,伸手必被抓的道理,从而在每个人的意识领域产生一种合规文化。
最后,我想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的堕落,并非偶然,任何案例的发生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一个从小恶到大恶的过程,最终走向一条不归路。古已有言:“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身为网点的一线员工,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柜面服务工作,是我们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也是实现规避风险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业务学习,按章办事,遵守操作流程,是我们一线员工最为重大的责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