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峨眉山月歌
朝代:唐代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注释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八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县级市)西南。
⑵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 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⑷ 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⑸ 夜:今夜。
⑹ 发:出发。
⑺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⑻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⑼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⑽ 下:顺流而下。
拓展阅读
1、峨眉山月歌中写景色的句子是哪个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李白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遂作《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内容】: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
【赏析】: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什么是名公“绎思”呢?绎,是蚕抽丝。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的所谓“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何等壮观,何等有气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然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你想往哪儿去呢?你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啊,在现实中要有这样的去处就好了。有没有呢?诗人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象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3、小学生峨眉山旅游作文
去年的一天,我盼望已久的峨眉山之旅终于到了,我们全家人和游叔叔他们一起来到了山底,才发现峨眉山相当高,满山白皑皑的,很有气势。
来到山底,我从路旁的木牌得知:“峨眉山是四川特色旅游区,最高达三千多米……”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跑上山坡,想知道三千多米到底有多高。可是,没跑多久,就摔了一跤,原来是冰,这满地的冰,很滑,容易摔跤。可是爸爸他们没有再跑了,原来是旁边的一个木牌吸引了他们,因为我跑的快没有看见,上面写着“此路多冰,请慢走!”于是,我和他们一起慢慢的往山上走。
终于来到了半山腰,可是大家都累得气喘呼呼,汗流浃背的,便走到旁边的猴子区看猴子,我看到猴子们活泼乱跳的很是惹人爱,我向猴子扔了一个苹果,妈妈看见了,走走过来对我说:“这种猴子是不喜欢吃硬的东西,”于是,我只好把自己剩下的那一根香蕉拿了出来,毫不犹豫地扔给了猴子。猴子接香蕉的时候,好像看见了金子一般,总是点头;我好像明白了他的心思。过了一会儿,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猴子。于是,爸爸过来对我说:“我们去坐缆车吧!”然后我们去了缆车区。
从缆车上往下看,隐隐约约的山道蜿蜒曲折,像条巨龙潜卧在群山中,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缆车左右摇摆,我往下一看,啊!下面是万丈悬崖,怪石嶙峋。我抓紧手,心一下提到嗓子眼了。会不会掉下去呢?我再也不敢往下看了,也不敢往下想了。过了一会儿来到了山顶
下了索道,刚才的疲劳、害怕全都抛到了脑后。走出缆车区,才发现人山人海,人们围的水泄不通,我们像一群小蚂蚁。满山都是雪,一排排树木上都自豪的绽开了满树银,在阳光下闪烁着微紫色的光芒。于是我们便打起了雪仗和堆雪人……
最后,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峨眉山,这快乐的旅行将永远印在我心底。
4、2017四川眉山中考满分作文: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温暖
一路上有你,你伴随着我,走过春夏秋冬,走过黑夜白昼,走过平原山川,走过闹市荒野。你,一直跟在我的身后,为我加油鼓劲,给我坚持的力量、成功的希望。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我一个人在跑道上狂奔,每当精疲力尽时,我都会看见你,你,一直在我身后,与我一起奔跑,让我的心中,充满一种必胜的信心。
你,不离不弃,毫无怨言,默默地跟在我身后,陪我跑完全程。
在凉风习习的秋日,傍晚你常常与我一起漫步,与我一起回忆过去,瞻望未来,与我一起探讨理想,思考人生,使我走向成熟。
在大雪纷飞的冬日,深夜里学习,睡意扑面而来,可是看到你,坐在灯光下,看着我,就像我看着你那样,睡意顿时无影无踪,因为,我知道,你一直在陪着我,好似“挑灯看剑”一样,在书中,我仿佛看到一同学习的同学。
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在光线的照射下,我看着你,好像明白了一切,不管刮风下雨,你都会出现,是因为,你就是我,你就是我忠实的影子。
影子,你陪伴了我十三个春夏秋冬,一切都可能离开我:父母、亲情、友情……唯独你不会离开我。别人可能会不理解我,甚至误解我,冤枉我,可是,你不会,因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那黑黑的身体,表现出了对我的无限信任,只有你才是我的知己,只有你明白我的思想,只有你,能陪我走到最后。
影子,在我成长的一路上,少不了你的关心、鼓励和信任。
一路上有你,影子,你在我的后方注视着我,激励着我,并将看着我走得越来越远。
夕阳余晖下,我与我的影子,一同走向远方。
一路上有你,我的影子——另一个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3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