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7

课文《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语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着名的昆虫学*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讲就是蟋蟀的住宅。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出名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主要是以住宅出名。)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板书:选址 工具 洞内外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板书:特点

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板书:柔弱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板书:住宅建造

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板书:时间 建造 整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这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

板书:十月

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的艰难与辛苦。

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

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板书:长时间 加深加阔

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

四、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好。

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2、观察一种小动物。

拓展阅读

1、《练习

案内容:

内容:科书18~19页的内容。

1、使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2、能估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意识和初步的估能力。

重点、难点:

使生进一步深化升与毫升的认识,并培养估意识和初步的估能力。

具、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1、指名读题

2、请同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让做错的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

1、生*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升与毫升的换算

1、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2、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实物投影出示四题图

请同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杯,请几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指名口答)

请每位同思考,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三、估容量

出示五题图

如果我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1、请每位同默读六题的一小题。

2、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上六题的步骤做一个量液体的器具。(小组*作,师**指导)

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前准备的三个容器,先估它们的容量,再用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小组汇报。

2、《师说》

一、检查翻译作业

1.翻译:请一位同一段翻译一遍。

视情况着重讲解

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助词,的;者—求的人; 所以—用来……的; 之—代词,指道理; 固—本来; 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 无—不论,不分

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生齐声朗读,加深印象。

2.其他几段与一段讲解类同

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从师求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超出; 焉—之于(向他);下—低于; 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 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 句读—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 小—小的习方面; 族—类; 不齿—不屑一顾;欤—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固定;攻—习研究; 已—罢了; 通—普通

语法:被动句

不拘于

介宾后置句

而耻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章解读

1.“说”是一种体;是议论的一种。请生写出段意,指出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表如下:

导引、提问、归纳

三、重点研读

1.本关于从师的一些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如(1)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原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请同思考本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找出中所在段落。

(1)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反面论证: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正面论证:援引圣人从师的事实阐明师道。

(2)段对比论证方法。

a. 指定一名生朗读该段

b. 章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儿童和成人、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三种情况进行对比,他们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幻灯:见

c. 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者必有师(士大夫之族自恃门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

(3)生默读,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如下列两句: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①句重点

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②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

①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

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力。

堂讨论 研究性

3.本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1段,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四、讨论:本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意识?

作者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而知之,必须从师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的偏见。

讲解、举例、提问

研究性习、堂讨论、发散思维、练习

小结:

1.本缜密的逻辑论证,严谨的结构艺术。

2.正反对比论证法,对议论写作的指导作用。

3.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积极思维。

作业:

1.背诵

2.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

3、《练习

一、明确习目标

背诵过的成语。

2.指导。

(1)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一生读,及正音,集体齐读。

(3)师范读。(让生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4)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

(5)生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以下词义供参考:

富五车:形容读书多,问渊博。

满腹经纶:一肚子问和才能,形容人饱而有理大事的才能。

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问都通晓。形容人问渊博。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极富。

尔雅:态度温和,举止雅端庄。

质彬彬:形容人举止雅,态度端庄,从容。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2)同座位的同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4.反馈。

(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

(2)集体背诵。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生自读两句名言,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试读,正音。

(3)邻近同讨论两句名言的含意。

(4)交流讨论结果,师相机点拨。

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抒别人休息喝咖啡的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5)集体齐读。

(1)给生充分的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座互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3)外延伸。

后请同们搜集鲁迅的名言,互相交流。

1、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2、读词读句。

3、练写左中右结构的字。

4、熟记成语。

5、朗读背诵一句古

6.看图选词说话、写话。

重点难点:

重点:字词句的训练。

难点:口语交际。

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划:练习1、4、5等抄写在小黑板上。(略)

作业安排:

内:完成书上各练习。

外:背诵、写话。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复习背诵《标点符号歌》。

(2)指名朗读一句话,根据标点符号歌的意思确定应用什么标点.师在黑板上示范,明确逗号、句号要写在句末后一格的左下角,问号、叹号写在句末后一格的左半格里。

(1)指名朗读三个句子。

(2)生在自己书上练习加标点。

4、反馈。

(1)展示标点点得正确的同的作业,表扬符号书写形状规范、位置正确的同

(2)指出存在不足,进行纠正练习。

1、审题。

师帮助生弄清本题习要求。

2、指导。

一组句子。

(1)出示小黑板,让生读一读一行的两个词语:“一遍”和“一遍又一遍”。

(2)比较两个词,知道“一遍又一遍”表示好多遍。

(3)指导读,“又”要读重音,强调遍数多。

(4)指名读小黑板的两个句子。

这封信我读了一遍。

这封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5)讨论两个句子意思的不同。

(6)指导朗读两个句子。

组句子

(1)指名认读三个句子。

(2)比较这三个句子的不同点、相同点。

4、反馈。

1.审题。

2.指导。

(1)认读要写的字。

(2)说说以前描红所提出的要求。

(3)老师范写,说出书写注意点。

生描红、临写,师全班**、指导。

4.反馈。

表扬写字好和姿势好的生。

4、《青蛙看海》

情分析:

通过习,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且知道了青蛙只有登上一座高山,才能看到大海。

理念及思路:

1、在本中,读演结合,通过生的精读和自演以及师精到的指导,充分体现了“为主体,为主导”的新改理念。

2、新程标准强调,阅读要能让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愿望。针对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表演、情境的创等形式使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读懂了,受到了启发。

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大部分生能分角色表演4——11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读演结合,以读为主,以演为辅,以演促读,以演促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的精读感悟,使生懂得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想办法去解决并能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激励生在日常的习和生活中也能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1、多媒体件或(小黑板出示自然段及大海图片)。

2、前安排生收集与勤奋努力、战胜困难有关的成语、谚语或名言。

一、整体感知:

1、上节我们一起习了《青蛙看海》这篇,你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难”。

意图:通过这一问题,使生对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同引出登山之难。)

、精读感悟:

(一)精读自然段:

1、自由读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青蛙觉得看海很难?

2、交流:

(1)山高:

①为什么青蛙觉得看海很难?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想象:山会有多高?

③你能读出山的高吗?指名读,齐读。

④“青蛙吸了口凉气”,动作体会“吸凉气”,青蛙先吸口凉气,再说一说山的高。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呢?

(2)青蛙没有有力的翅膀和善跑的长腿。

①交流。

②认真听老师读这句话,思考: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③指导读:读好“没有、也没有、怎么”以突出青蛙登山之难。

练读、指名读。

3、连起来读青蛙的话,突出青蛙登山之难。

指名读(提醒生注意吸凉气动作)、齐读

过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青蛙要想登山看海,的确很难,可通过读后面的,我们却知道青蛙登上了山,看到了大海(板书看到海),那它是如何登上山的呢?(板书?)

意图:围绕“登山之难”精读此段,读、想象相结合,使生深切感受到登山确实难,为后面的明理打下铺垫。)

)演读4——11自然段:

1、读4——11自然段,思考:青蛙是如何登上山的'?把有关句子在中画出来。

2、交流,动作体会“跟着跳”。

3、以四自然段为例,指导表演。

4、同桌读4——11自然段,讨论该怎样演。

5、同桌互演。

6、指名演、评。

7、再演明理:

①生表演至小青蛙累,让小青蛙说感觉。

②小青蛙和松鼠歇息,其他生想象青蛙登山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青蛙、松鼠继续跳,其他生为其鼓励或加油。

8、小青蛙到达山顶看到大海(出示大海图),你有什么想法?(相机擦去“?”,改为努力)

意图:演读此段,以读为主,以演为辅,通过表演促使生朗读,又通过表演检查生是否读懂,演、读结合,使生深切地体会到青蛙为了看海而付出的努力,受到启发。)

三、总结升华:

1、印邦宇介绍自己虽然脚伤,但仍然坚持习的事。

2、师介绍黄鑫同因爷爷中风院克服无人照料的困难,生活自理的事。

3、生说听后或后的想法,想对谁说就对谁说,相机总结全

意图:通过对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想法,激起榜样的愿望,从而使努力克服困难的要求从内延伸到外。)

板书:

努力

点击查看更多课文《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1957.html

热门阅读

  1. 感人的原创母亲节短信祝福语
  2. 有关物业不再提供特约入户请修服务的通知
  3. 感恩爱人的句子
  4. 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反思范文
  5. 帝企鹅的生存秘密的美文摘抄
  6. 写一句描写秋天的诗句
  7. 2016年最新的教师节英语祝福语
  8. 半瓶子油母爱故事
  9. 喜迎新春贺新年的贺词
  10. 表达即将过年的句子
  11. 关于授权委托书范文
  12. 走过你身边的每一天都鲜艳作文3000字
  13. 提升超市服务质量的工作计划
  14. 关于钓鱼、捉鱼的经典歇后语
  15. 201年大学毕业祝福语简短
  16. 祖国在我心的手抄报资料素材
  17. 感慨万千唯美句子精选
  18. 七月周末客户祝福语大全
  19. 席慕蓉诗集读后感
  20. 鹅鹅的情感散文
  21. 五年级森林城市征文400字
  22. 《丰富多彩的情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3. 看电视说课稿范本
  24. 机修工段一年的工作总结精选
  25. 中学团委代表的述职报告
  26. 适合大学生诗歌朗诵稿
  27.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28. 留疆战士辞职报告范文
  29. 关于电力社会实践的报告
  30. 羽毛球球运动会标语
  31. 结婚红包贺词内容
  32. 201年有关结婚的吉祥祝福语
  33. 复兴的解释及造句
  34. 关于过年的春联对联
  35. 《诗经》教学设计
  36.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37. 新闻稿的格式范文
  38. 七色花的美文
  39. 《做一个指南针》教案
  40. 《卢沟桥烽火》教案模板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19 23:36:28
本页面最近被 18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辽宁,TA在页面停留了 121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