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语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着名的昆虫学*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讲就是蟋蟀的住宅。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出名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主要是以住宅出名。)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板书:选址 工具 洞内外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板书:特点
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板书:柔弱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板书:住宅建造
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板书:时间 建造 整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这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
板书:十月
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的艰难与辛苦。
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
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板书:长时间 加深加阔
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
四、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好。
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2、观察一种小动物。
拓展阅读
1、《练习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的内容。
1、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2、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升与毫升的认识,并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
1、生*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二、升与毫升的换算
1、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2、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指名口答)
请每位同学思考,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三、估计容量
出示第五题图
如果我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1、请每位同学默读第六题的第一小题。
2、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上第六题的步骤做一个计量液体的器具。(小组*作,师**指导)
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容量,再用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小组汇报。
2、《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检查翻译作业
1.翻译:请一位同学将第一段翻译一遍。
视情况着重讲解
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 之—代词,指道理; 固—本来; 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 无—不论,不分
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让学生齐声朗读,加深印象。
2.其他几段与第一段讲解类同
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超出; 焉—之于(向他);下—低于; 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 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 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 小学—小的学习方面; 族—类; 不齿—不屑一顾;欤—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固定;攻—学习研究; 已—罢了; 通—普通
语法: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文章解读
1.“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请生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表如下:
导引、提问、归纳
三、重点研读
1.本文关于从师的一些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如(1)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原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请同学思考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找出文中所在段落。
(1)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反面论证: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正面论证:援引圣人从师的事实阐明师道。
(2)第二段对比论证方法。
a.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该段
b. 文章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儿童和成人、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三种情况进行对比,他们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幻灯:见教参
c. 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如下列两句: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①句重点
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②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
①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
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力。
课堂讨论 研究性学习
3.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四、讨论: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的偏见。
讲解、举例、提问
研究性学习、课堂讨论、发散思维、练习
小结:
1.本文缜密的逻辑论证,严谨的结构艺术。
2.正反对比论证法,对议论文写作的指导作用。
3.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积极思维。
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
3、《练习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明确学习目标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一学生读,及时正音,集体齐读。
(3)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4)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
(5)学生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以下词义供参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能,形容人饱学而有理大事的才能。
学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学问都通晓。形容人学问渊博。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极富。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2)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4.反馈。
(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
(2)集体背诵。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两句名言,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试读,正音。
(3)邻近同学讨论两句名言的含意。
(4)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抒别人休息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5)集体齐读。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座互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3)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鲁迅的名言,互相交流。
1、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2、读词读句。
3、练写左中右结构的字。
4、熟记成语。
5、朗读背诵一句古文。
6.看图选词说话、写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字词句的训练。
难点:口语交际。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计划:练习1、4、5等抄写在小黑板上。(略)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完成书上各练习。
课外:背诵、写话。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复习背诵《标点符号歌》。
(2)指名朗读第一句话,根据标点符号歌的意思确定应用什么标点.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明确逗号、句号要写在句末后一格的左下角,问号、叹号写在句末后一格的左半格里。
(1)指名朗读第三个句子。
(2)学生在自己书上练习加标点。
4、反馈。
(1)展示标点点得正确的同学的作业,表扬符号书写形状规范、位置正确的同学。
(2)指出存在不足,进行纠正练习。
1、审题。
教师帮助学生弄清本题学习要求。
2、指导。
第一组句子。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一读第一行的两个词语:“一遍”和“一遍又一遍”。
(2)比较两个词,知道“一遍又一遍”表示好多遍。
(3)指导读,“又”要读重音,强调遍数多。
(4)指名读小黑板的两个句子。
这封信我读了一遍。
这封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5)讨论两个句子意思的不同。
(6)指导朗读两个句子。
第二组句子
(1)指名认读三个句子。
(2)比较这三个句子的不同点、相同点。
4、反馈。
1.审题。
2.指导。
(1)认读要写的字。
(2)说说以前描红所提出的要求。
(3)老师范写,说出书写注意点。
学生描红、临写,师全班**、指导。
4.反馈。
表扬写字好和姿势好的学生。
4、《青蛙看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知道了青蛙只有登上一座高山,才能看到大海。
设计理念及思路:
1、在本课的教学中,读演结合,通过学生的精读和自演以及教师精到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2、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愿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表演、情境的创设等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读懂了课文,受到了启发。
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表演4——11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读演结合,以读为主,以演为辅,以演促读,以演促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精读感悟,使学生懂得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想办法去解决并能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激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1、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第二自然段及大海图片)。
2、课前安排学生收集与勤奋努力、战胜困难有关的成语、谚语或名言。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青蛙看海》这篇课文,你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难”。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同时引出登山之难。)
二、精读感悟: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青蛙觉得看海很难?
2、交流:
(1)山高:
①为什么青蛙觉得看海很难?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想象:山会有多高?
③你能读出山的高吗?指名读,齐读。
④“青蛙吸了口凉气”,动作体会“吸凉气”,学青蛙先吸口凉气,再说一说山的高。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呢?
(2)青蛙没有有力的翅膀和善跑的长腿。
①交流。
②认真听老师读这句话,思考: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③指导读:读好“没有、也没有、怎么”以突出青蛙登山之难。
练读、指名读。
3、连起来读青蛙的话,突出青蛙登山之难。
指名读(提醒学生注意吸凉气动作)、齐读
过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青蛙要想登山看海,的确很难,可通过读后面的课文,我们却知道青蛙登上了山,看到了大海(板书看到海),那它是如何登上山的呢?(板书?)
(设计意图:围绕“登山之难”精读此段,读、想象相结合,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登山确实难,为后面的明理打下铺垫。)
(二)演读4——11自然段:
1、读4——11自然段,思考:青蛙是如何登上山的'?把有关句子在课文中画出来。
2、交流,动作体会“跟着跳”。
3、以第四自然段为例,指导表演。
4、同桌读4——11自然段,讨论该怎样演。
5、同桌互演。
6、指名演、评。
7、再演明理:
①生表演至小青蛙累时,让小青蛙说感觉。
②小青蛙和松鼠歇息,其他学生想象青蛙登山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青蛙、松鼠继续跳,其他学生为其鼓励或加油。
8、小青蛙到达山顶看到大海(出示大海图),你有什么想法?(相机擦去“?”,改为努力)
(设计意图:演读此段,以读为主,以演为辅,通过表演促使学生朗读课文,又通过表演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演、读结合,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青蛙为了看海而付出的努力,受到启发。)
三、总结升华:
1、印邦宇介绍自己虽然脚伤,但仍然坚持学习的事。
2、教师介绍黄鑫同学因爷爷中风住院克服无人照料的困难,生活自理的事。
3、学生说听后或学课文后的想法,想对谁说就对谁说,相机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想法,激起学生学榜样的愿望,从而使努力克服困难的要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板书:
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