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鲁迅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 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2)体会赐予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2、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3、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2、推荐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
拓展阅读
1、解方程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67例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形如a±x =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提问:(1)什么叫做方程?
(2)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等式的性质有哪些。
(3)判断下面的是不是方程? 1.4x=9.8
+y<30
21÷7=3
16
(
3x-8y=14 二.新课讲授:并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
(学生能快速并正确的列出方程,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列出方程,而是如何求出x的值。同学们自己讨论,交流,最后请同学们来说一说,通过说了以后,让同学把我们刚才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我们的数学符号和数字。
1.汇报:x +3-3=9-3
x =6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
4. 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 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方程的左边:=x+3
=6+3
=9
所以,X=6方程的解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5.我们除了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我们是否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还可以根据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我们就可以得到
x +3=9
x=9-3 X=6
让学生对比两种解法,对比两种解法那种更好理解,更方便,
三:巩固练习
(1)解方程,(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并检验)
3.5+x=10.77 250-x=100 (2)小明的妈妈以前买了100千克的大米,现在已经吃了y 千克,还剩下32千克。已经吃了的大米是多少千克?
四.总结这堂课学习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方法一:x +3=9
x +3-3=9-3
x =6
检验: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法二:
x +3=9
x=9-3 X=6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
2、解方程练习教学设计
《解方程》教学设计 榆树林中心小学:李艳丽 课题:解方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检验方法。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指生进行判断下面各式是不是方程?
(1)5x+1=11
(2)8-3=5
(3)6-x
(4)3x+15<45 (5)2+3b=4
(6)18x=36
2、提问:什么是方程?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课件显示:方框)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几道练习题,考一考大家。(出示课件)
(一)、判断题
(1)等式就是方程。
(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4)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相同。
(
(
)
(二)、完成填空。
(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 (2)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
)。
(3)比x多5的数是10。列方程为(
) (4)8与x的和是56。方程为(
) (5)比x少1.06的数是21.5。列方程为(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球,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天平图
提问: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天平仍然平衡?
(2)学生思考后回答: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教师演示过程。
(3)学生口述解方程过程,教师板书: 3X=18 解:3X÷3=18÷3 X=6 (4)学生口述检验过程。
(5)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以同一个数(不为0),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4、小结:你会解方程了吗?解方程时需注意什么? 生述师演示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是一个相同的数,
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
使方程左边只剩X,
或乘上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 c)求出X的值。 d)注意“=”对齐。 e)验算。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 你会解下列方程吗?
X+3.2=4.6
x-108=4
x-2=15
1.6x=6.4
x÷7=0.3
x÷3=2.1 (个别同学板演,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 [板书设计]
?
例1:书本图
X+3=9
验算:
3X÷3=18÷3 X=6
X=6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3、解方程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73-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并能正确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2.在练习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再列方程的意识。强化用代数思维列方程。
3.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4.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与习惯,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整理简易方程的相关知识和题型 教师:有关练习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汇报展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情况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在了解珍稀动物的同时学习了简易方程的相关知识,课下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汇报展示一下你们的整理情况?
学生汇报展示。
预设:学生可能采用知识树或统计表或手抄报的形式。在汇报质疑互答的互动教学中完整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方程的意义、列方程的关键——找等量关系式、等式的性质、各类方程的解法„„
二、 基础练习 1. 解方程练习(第3列验算)
2x+3=15 x- 2=30 4y+7y=33 0.5x=12 3.8x-x=11.2 4y+7=33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订正时重点说说各类方程的算理解法,并区别第三列两个方程的解法。学生体会做题时仔细观察和验算的重要性。
2、列方程解答(课本73页第7题)
课件逐个出示题目,练习时让学生讨论设哪个未知量为x方便,明确后再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三、 综合应用练习 1. (课本73页第5题)
这道题是复习前面知识的,练习时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2. (课本73页第6题)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第(1)题简单,列方程和算术法都可以。第(2)题也是顺向表述,预设同学们可能有的用方程有的用算术法,可以通过比较来体会这道题用用算术法比较简单。
3. 比较
5、6两题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用算术法解决问题简便,在什么情况下用方程解决问题简便。
4.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解决问题(课本73页第8题)
练习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如果用算术法解答,需要逆向思维,很容易出现845+38-24这样的错误。如果用方程解决很容易找到“上学期人数+转入的人数-转出的人数=这学期人数”的等量关系式,设上学期有x人,列出方程x+38-24=845。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5. 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课本74页第9题)
这是一道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在学习本单元前同步练习上就出现了这类练习,当时我们结合线段图,演示等很不容易推出了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的关系式才解决的。当时我就埋下了伏笔,说我们学完下一单元时还有更简便的做法。现在你会列方程来解答吗?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式。预设有两种:王刚走的路程+李红走的路程=总路程或(王刚的速度+李红的速度) ×时间=总路程,然后设相遇时间为x分,独立列方程解答。
三、 开放性练习
2004年中国派出了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代表团参加雅典奥运会。参赛的407名运动员中,有84名曾经代表国家参加过奥运会比赛。 (1) 女运动员有269名,男运动员有多少名? (2) 年龄最大的运动员44岁,比最小的运动员年龄的3倍还 大2岁,最小的运动员有多少岁?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通过解决这一问题达到全面巩固知识和反馈本单元所学情况的目的。
四、 总结评价
通过以上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这单元的学习进行评价与反思。 预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学会了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时除了以前学的算术法还可以列方程解答。根据具体问题判断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我在学习中还要学会更积极的思考„„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到你们这么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老师非常高兴,希望大家掌握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法宝,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更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让这个法宝服务于你的学习与生活。今后我们还会继续深入研究这个法宝。 使用说明:
1、课后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亮点是:
(1)布置学生课前自主梳理本单元知识,课上进行汇报展示。每个单元结束都整理,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养成梳理知识的习惯,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内化。在汇报交流中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在质疑互答中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课堂的互动性。
(2)习题设计有梯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解决问题时重视培养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再列方程的意识。强化用代数思维列方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使用建议。本教案是按照:整理相关知识—基础练习—综合应用—开放性练习—总结评价的思路环节进行设计的。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练习题加以更换或调整。
3、需破解的问题。能否再设计一个统领本课的情境串,使复习教学更有趣和高效。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