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渔父》
五代 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
⑴此词调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另《古今诗话》中亦云:“张文懿家有《春江钓叟图》,上有李煜《渔父词》二首。”又,《花草粹编》中此词有题作“题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并注云:“金索书,不知书名抑书法也。”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南唐二主年谱》引陶谷《清异录》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依王仲闻解,“金索书”即“金错刀书”,也就是李煜的书法。
⑵棹(zhào):摇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⑶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纶,钓鱼用的粗丝线。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茧,茧丝。
⑷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⑸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⑹顷:土地面积单位。一百亩为一顷。
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是《春江钓叟图》的题画词。全词借景寓意,突出了渔父的独立自由,表达了作者追求闲适、向往自由、隐逸遁世的思想情趣。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这首词短而不丽,工而不奢,四个“一”字连用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不但不显重复,反而有一气呵成、悠然不断之感。取“一”与“万顷”相映照,细巨对应,工整而精妙。
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拓展阅读
1、口技原文及翻译《口技》诗词注释
口技·〔清〕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1)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2)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3)。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4),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既而夫**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寝。小儿亦渐欲睡。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而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注释】(1)厅事:私人住屋的堂屋。(2)抚尺:即“醒木”,说书艺人表演时所用木块,用以拍案作声,引起听众注意。(3)呓语:说梦话。(4)溺(niào尿):同“尿”。
【翻译】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正逢有人摆酒席大请宾客,就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了八尺宽的屏风,让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许多宾客围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响了两下,全体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开头不怎么答应她,妇女把他摇个不停,于是两人的说话声逐渐间隔混杂,床又从中发出“戛戛”的响声。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叫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丈夫起来小便,妇女也抱着孩子起来小便。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小便解入瓶中的声音,解入桶中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睡了。妇女又叫大孩子起来小便,完了,都**睡。小孩子也逐渐要睡了。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在爬,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的声音和房屋倒塌的声音,着火爆炸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成百上千个呼救的声音,拉坍起火房屋时合力发出的喊声,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点儿都要争先跑开。
忽然醒木一声,所有的声音都没有了。撤掉屏风再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
【作者简介】林嗣环,字起八,号钱崖。福建安溪赤岭后畲人。明万历三十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甫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备兵海南时,恩威兼济,兵民爱之”;“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锢婢,禁投充,禁株连,禁民借营债,粤人啧啧颂之”。为减轻民众役赋,抵制奢侈无度、滥设工役、私创苛税的耿仲明、尚可喜,而上《屯田疏》。顺治十三年,被二藩诬告落职。被捕之时,民众悲声载道。顺治十七年(1660年),嗣环下刑部狱西曹就计无果。“帝念三任勤劳。暂放杭州治下。待康熙初政(1662),复审平冤获释,诏升广西左参政”。嗣环经历磨难,无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后因贫以死,妻子晨夕不继,柩暴未葬。幸其同年唐梦赍葬于昭庆寺西沙泉石,并搜其著作四册存之。“历四十年,族侄标光始访得之,改葬于御屏山麓”(今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玉斗牛眠山)。原碑完好,文曰:“先达进士兵学道铁崖林公、淑人王氏、男文学华亭墓。乾隆丁丑九月合族崇祀。”族人对嗣环尊崇备至,每每携幼恭诚拜谒,以期子侄学而有成。在嗣环故乡,还流动着“黄井祝天”、“虎崆耕读”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2、黄生借书说古诗原文与翻译
【**--教案】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释:
[1]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2]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3]授:交给,交付。
[4]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5]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西汉末学者刘向整理校订内府藏书。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做这个工作,写成《七略》。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
[6]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那汗牛塞屋的是富贵人家的藏书。这里说富贵人家藏书很多,搬运起来就累得牛马流汗,放置在家里就塞满屋子。汗,动词,使……流汗。
[7]祖父:祖父和父亲。“祖父”相对“子孙”说。
[8]弃者:丢弃的情况。
[9]无论:不用说,不必说。
[10]然:这样。
[11]夫(fú)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
[12]强(qiǎng):勉强。
[13]惴惴(zhuì):忧惧的样子。
[14]摩玩:摩挲(suō)玩弄,抚弄。
[15]业:业已、已经。
[16]高束:捆扎起来放在高处。束,捆,扎。
[17]庋(guǐ):放置、保存。
[18]姑:姑且,且。
[19]俟(sì):等待。
[20]异日:另外的。
[21]尔:语气词,罢了。
[22]难致:难以得到。
[24]形诸梦:形之于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形,动词,现出。诸,等于“之于”。
[25]切:迫切。
[26]如是:这样。
[27]故有所览辄省(xǐng)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看过的就记在心里。省,记。
[28]通籍:出仕,*。做了官,名字就不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这是*士大夫的常用语。籍,民籍。通,动词,表示从民籍到仕宦的提升。
[29]俸:俸禄,官吏的薪水。
[30]落落:堆积的样子。
[31]素蟫(yín):指书里蠹虫。
[32]灰丝:指虫丝。
[33]卷(juàn)轴:书册。古代还没有线装书的时期,书的形式是横幅长卷,有轴以便卷起来。后世沿用“卷轴”称书册。
[34]少时:年轻时。
[35]岁月:指时间。
[36]类:似、像。
[37]公:动词,同别人共用。
[38]吝:吝啬。
[39]归:还。
[40]为一说,使与书俱:作一篇说,让(它)同书一起(交给黄生)。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3、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优秀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②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③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对照插图,想象《寻隐者不遇》所描绘的形象,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读音
2、读书课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二、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我能熟练地朗读古诗了。
(二)我知道
1、《寻隐者不遇》是( )代诗人贾岛,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 ),地点在( )
2、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 )和( )
3、《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记叙了( )这件事。 4.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寻( ) 遇( ) 言( ) 此( ) 不知处( )
(三)我不解
对文中不理解的,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 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二)合作探究
这首诗采用了问答体形式,谁问谁答,何处是问,何处是答?都省略了哪些成分?试着加一加。
(三)、精讲点拨, 体悟作者的心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在与童子的问答中,情绪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大胆想象,积累提高
依据古诗的简单情节,想象故事的具体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 改写要求:(1) 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2)描绘周围的景物。(3) 想像对话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4) 适时写出诗人的心情。(5) 结尾出现这首诗的内容。
课堂检测
1、我最棒(试着默写《寻隐者不遇》)
2、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________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_________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___________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________ 了。
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
2、把你改编的故事讲(读)给你周围的人听,比比谁讲更生动、更形象。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案
一、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想象力。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是语言的钻石,诗文美,美在它语言的工整凝练,诗文美,美在它情感美妙动人,诗文美,美在它能给我们无限想像的空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
2、打开抄写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本子左半边端端正正地抄写这首诗。(师生同抄)
二、读正确
(一)读准字音
1、看清这首诗的每一个字,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它。
2、谁来读?(每个字都读正确了,不错;读得很正确;你看得很清楚,读得很好)
(二)读出节奏
1、诗的语言工整,节奏琅琅上口。请大家再读读,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用一小竖表示,请读出节奏。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来画
请按照你划的节奏,把诗给大家读一读。 需要停顿的地方,他处理得好吗?
2、根据这样的节奏,请大家自由练读,读出停顿。
(停顿的地方很明显,真好;不仅读出了停顿,还读得很有韵味;抑扬顿摧,真好!) 我们一起来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三、明诗意
1、诗文美,不仅美在它语言的节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练,请大家读读想想,这25个字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内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这些字词,再试着理解诗意。
2、(1)教师在这些字词上加点
寻:找。寻访,拜访 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碰到。 言:说
云深:云雾多,云雾弥漫。 不知:不知道
(2)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诗意,我们先来交流这些字的意思。你知道哪个意思,你就来说。 生交流字义
3、(1)我们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童子)言师采药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 童子)云深不知处。 男女生组合读
(2)“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去干什么了? ( )言师采药去。到哪里去采药的? (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 )云深不知处。 分四小组读
5、注意说出加点字的意思,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 连起来说说诗文的意思。
交流
6、同桌一生读诗,一生说诗意,说完交换
7、同桌合作读说
四、悟诗情
1、由此及彼推测隐者品格 (1)、仔细读诗,我们发现整首诗写到3个人物?分别是—— (2)、诗人贾岛,你了解他多少?(交流贾岛)
(3)、贾岛是个有名的诗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贾岛千里迢迢,到山中来拜访的隐者,是个怎样的人?
2、侧面烘托揣摩隐者的品格
(1)贾岛没有遇到隐者,但与童子的对话中,贾岛心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大家仔细揣摩贾岛的心情,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课件出示问题)
①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千里迢迢前来拜访?遇到童子,诗人心情如何? ②可童子说隐者去山中采药,此时诗人会怎么想? ③童子又说隐者就在山中,贾岛心情又如何? ④要到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最后贾岛怎么想? (2)我们一起来揣摩揣摩贾岛的心情? 板书:希望——失望——希望——绝望
隐者深山去采药,没有人知晓踪迹,诗人的一颗心完全随隐者的去向而变化,这里是从侧面烘托出了隐者的不俗!
(3)表情读
通过表情读出作者内心的心情。
3、环境衬托想像隐者品格
(1)请大家再来看,这首诗中三个字“松”“山”“云”写出了整首诗环境,读着诗,你能够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松”“山”“云”?
老师送大家一些词,交流读词:
松 青翠挺拔 苍翠欲滴 苍劲有力 郁郁葱葱 山云 云雾浓厚 高大幽深 云雾弥漫 云雾缭绕
(2)松竹梅兰,自古就是文人品性的象征,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一青一白,正是含蓄地衬托出了隐者身份,像白云一样高洁,像苍松一样的风骨。这种写作手法叫——写景衬托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推测、揣摩、想像,深入地品析了诗中——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隐者高洁,诗人的爱慕
五、写诗境
1、青山翠松,绵延幽深,古琴袅袅,让诗人不禁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诗,我们也情不自禁学着诗人吟诵起这首诗——(音乐响起)
生个别吟诵,(你已经完全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隐者高洁的品性与诗人是相通的,与你也是相通的:诗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诗读得特别好)
齐背
2、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也文思泉涌,请大家把《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注意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加入诗人问的问题,用上课上积累的一些词语,写在抄写本上诗文的右侧。
视情况交流
2、这堂课,我们通过读,感受了《寻隐者不遇》语言美,通过读,感受诗的情感美,通过读,感受了诗的想像美。送给大家学习古诗文的秘诀——多读。
板书设计: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隐者高洁,诗人思慕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绝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