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学设计模板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
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预设,作以下回应:)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所以,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拓展阅读
1、高中数学miniquest设计模板设计探究型教案
适用年级:一年级 所属学科:语文:
情境|任务|成果|资源|评估
情 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夜空,弯弯的月牙,并配有音乐背景:(歌曲:小小的船)。教师导语:同学们都喜欢看月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也特别喜欢月亮,他把月亮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任 务: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夜空,弯弯的月牙,并配有音乐背景(歌曲:小小的船)。教师导语:同学们都喜欢看月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也特别喜欢月亮,他把月亮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二、自主识字
1、独立思考: a.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b.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交流讨论:互动学习生字。
三、品读课文
1、师生互动讨论交流:从课文的中的每句话中,你都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a.分析“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 b.仿说“弯弯的”“小小的”这样的叠词。 c.用“( )就像( )”说一句话。
3、小组讨论交流: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4、播放《小小的船》乐曲,闭目想象,坐到月亮上去,会看到什么呢?。
5、配乐表演。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这首小诗,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歌? 2.展示一下你查找的资料。 成 果:
通过小组协作,学生放飞想象,背诵课文,交流查找到的月亮资料。 资 源:
多媒体教室、教科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投影 网站:月亮网站http://**/ 搜索引擎:百度 评 估: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及评级分值 课前准备 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 按照老师要求,认真完成准备任务。 按照老师要求,较认真的完成准备任务。 基本按照老师要求,基本完成准备任务。 没按照老师要求,准备不够充分。
分工协作 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分工合理。 小组成员分工较明确,任务分配较合理。 小组成员分工基本明确,任务分配基本合理。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任务分配不合理。
小组成员的参与性 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 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 小组内大多数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 小组内一半的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 小组内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小组活动。
2、高中数学miniquest设计模板设计探究型教案
模块五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探究型学习的概念内涵 2.掌握探究型学习设计的基本方法 3.理解量规的概念 4.掌握量规的设计
二、本模块教学重点: 1.探究型学习的内涵 2.量规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活动1 研究探究型学习案例】 第1步 研读案例
案例5-1 纸飞翼 (P109) 案例5-2 MiniQuest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
2.交流共享,比较分析上述两则案例设计中区别及共同点,并将结果填写在表5-1中 第2步 研习Miniquest设计方法
1.请继续研读“MiniQuest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 2.主讲教师适当讲解有关MiniQuest的特点、设计方法
3.组内进一步讨论“MiniQuest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请关注该设计中的优缺点,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表5-3中
第3步 总结探究型学习设计一般方法和步骤
1.根据前面的学习,思考并完善表5-1 探究型学习案例教学设计比较表
2.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出探究型教学设计中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并将结果记录在表5-4中 【活动2 研习评价量规】
1 第1步 学习评价量规的概念
1.请观看“纸飞翼” (P109)和“MiniQuest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两则案例中的评价部分,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案例中的评价方法有何特点?
(2)回顾模块4所设计的评价表,这几个评价表和你日常教学时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异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了解量规及表现性评价的基本概念。第2步 学习评价量规设计方法
1.根据前面对评价量规以及表现性评价的了解,请你比较“纸飞翼” (P109)和“MiniQuest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这两个案例中的评价量规在设计上有哪些优缺点,并将你的结果填写在表5-5中; 2.了解设计量规的基本方法; 3.请继续完善表5-5。 第3步 学习如何使用评价量规
1.思考:在“纸飞翼” (P109)和“身边的行程问题” (P111)两个案例中,利用评价量规对学习进行评价,与你日常教学中通常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有何异同?应注意哪些问题?将你的思考结果记录下来;
2.了解如何使用量规;
3.交流讨论,修改并完善表5-5—案例评价量规记录表。【活动3 设计探究型方案】 第1步 确定探究型学习主题
1.请根据你自己的学科背景选定一个主题。
2.选定主题后,思考该主题可能采用的形式,如基于网络的探究型学习,可能涉及到的主要学习资源。
3.初步拟订选定主题的大致方案,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和教师一起讨论该主题的实施可行性。第2步 查找资源
在这个步骤,请您将为自己所选择的探究型学习主题查找相关资源,以进一步充实探究型学习的设计方案。
在这个步骤,请您将根据自己所选定的主题,利用MiniQuest模板,设计一份探究型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活动4 分享教学设计成果】 第1步 分享交流教学设计成果
1.在这个步骤,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点评各自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分享设计的经验和体会。2.根据讨论和交流中获得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保存。 第2步 修改完善探究型学习方案
3、高一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展示图片】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2)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长了的“S”形态。
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展示图片】阅读教材,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料”,思考问题并完成表格: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资料: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动手设计表格: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小组探究:对照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2.1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与城市化的那一阶段?
(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环节三:课后作业
全班各自然小组依次为空气污染调查组、水污染调查组、噪声污染调查组、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组、光污染调查组、交通组、住房组、人口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调查连云港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
1.网络搜集或走访调查。
2.图文资料真实,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学生形象。
4、高中数学miniquest设计模板设计探究型教案
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分数,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来认知和理解分式。但是,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与不同,以及分式到底蕴含着怎样一种数学思想,和它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通过探究,将会找到答案。
一、活动目的:
分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的一种模型。通过对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质疑、交流、合作等活动中,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并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目的。这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理念。
二、研究课题
1、分式的概念;
2、分式与分数的不同之处;
3、对整式、分式的正确区别: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
三、活动安排
在教研组的统一计划下,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动员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课题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与交流。
(2)确定课题: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帮助学生在其所提供的课题中确定一实际可行的课题。
(3)方法指导: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掌握这部分知识,培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4)建立研究小组:把兴趣较浓的学生召集成立研究小组,以便行之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2、实施过程:
根据上述学情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归纳小结”的顺序设定为4个主要阶段.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创设情境:为深入挖掘教材章节引例中行船问题的数学内涵,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文化的情境,我想到由唐诗“千里江陵一日还”和初二语文课文《三峡》中的有关描述引入新课.师生共同从诗文内容中挖掘出一个数学问题:“千里江陵”能否“一日还”?以此为情境,我提出一组关于船速、水速、距离和时间等数量关系的具体问题.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先后列出的5个代数式,从分数到分式、从特殊到一般,体现了数学是描述数量关系、揭示客观规律的工具. 形成概念:这组代数式的排列顺序还体现了从整式到分式的过渡.我向学生指出:类比和归纳是探索新概念的重要方法,并提问:以上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不是整式的那些代数式有没有共同特征?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分式的特点,形成分式概念.
(二)加深理解,提升认识
【填表探究】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问题(或者说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体现了对分式概念的深入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仍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给出三个具体分式,并请学生填写一张求它们的值的表格,借表格渗透一种研究新事物的方法步骤.首先,从具体入手——当分式中的字母取定具体的数值时,分式即表示一个具体的数;然后,发现问题——当字母取某些特殊值时,有可能出现分母等于零的情况;最后,分析、解决问题——类比分数有意义的条件总结出,分式要有意义,分母不能为零.
三)综合运用,拓展探究
通过3个拓展探究问题,检验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希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练习1引导学生灵活处理方程和不等式组成的条件组:先解方程,再将方程的解逐一代入不等式检验.练习2引导学生将视野由等量关系拓展至不等关系,类比分数的值为负数的条件得到这个分式的值为负数的条件.练习3选取生活中的追及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问题的实际背景.严格地讲,解此题应该首先明确字母取值范围、再列代数式,但这超出了初二学生的思维层次.我的处理方式是,先让学生列式,再从分式要有意义的角度提醒学生关注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引导提升到字母取值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认识高度.
3、总结阶段:
(1)学生自己总结。形成分式的概念。
(2)交流、展示成果。全班学生可以班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活动成果。
(3)指导教师对活动进行评定、总结,并总结整个活动情况,撰写总结论文。
五、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要强调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2.任务驱动。给出任务并提出有明确的要求,以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 3.多种形式。要从学生、学校和区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注意适合学生的差异。
5、高中数学miniquest设计模板设计探究型教案
竹基镇中心学校
陈家孝
[情境]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
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任务]
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三、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
一、运用《桂林山水》的录像导入本文学习。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二、运用投影方式,将桂林风景图片和文中对山水的描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理解作者描写的手法。
三、展示图片,丰富学生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四、学习本文时,要把朗读时间给够、给足,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资源]
桂林简介
1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山水概述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桂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为石灰岩岩溶地区。最早是在儿时的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还隐约记得书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而今,在我亲临桂林之际,桂林以其旖旎的风光向我证明了这一切,书中所述实不为过。
桂林山水甲天下
2009年,桂林漓江风景区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风景区。成为中国旅游的又一世界之最。
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漓江风光尤以桂林阳朔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美。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2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鸣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象鼻山
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拾级而上,可达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四字。 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高1 米,深2 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到了夜间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丽无比。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陆游的《诗礼》。盘石级而上,直通山顶,即见一座古老的砖塔矗立山头。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独秀峰
王城内的独秀峰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群峰环列,为万山之尊。南朝文学家颜延之咏独秀峰的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是现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诗歌。其峰顶是观赏桂林全城景色的最好去处,自古以来为名士所向往。登306级石阶可至峰顶,峰顶上有独秀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旅游有一月有余,却因未能登上此峰而遗憾。 唐人郑叔齐说此山“不籍不倚,不骞不崩,临百雉而特立,扶重霄而直上”。清袁枚有诗曰:
3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评估]
一、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通过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 4 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这就是危峰兀立”。也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二、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三、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眉纹之中的是做准备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 5 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四、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
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五、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6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