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34:37

《蒲柳人家》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简历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擀(gǎn) 剜(wān) 腌赞(ā zā) 到气(dáo)

唿(hū)哨 咯(kā)吧 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 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板书设计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 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

拓展阅读

1、《但愿长久》

《但愿长久》是苏版第七册第二课。课文采用文包诗的题材以文解诗、凭诗赏文,叙述了宋代伟大文学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过程,描述了苏轼与弟弟苏辙之间真挚美好的兄弟情义。文章温馨感,情深意重,不仅细腻写出苏轼写作此词时的心态变化,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词虽然自己不能与亲团聚但是依然祝愿间美好团圆的博大胸襟,与积极向上的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十个生字其中睁是后鼻音重点圈出,认识三个生字其中“埋”是多音字。

2、能流利朗读课文,并且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2、能够联系上下文把握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出来的画面。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苏轼和弟弟苏辙之间深厚的情义。

2、理解苏轼由“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复杂心理过程。

3、联系课文内容,了解“但愿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切含义。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学法目标是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难点。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文性的统一,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学生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我设计了情境学法、多媒体学法和讲授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需要“诵读诗文,注意在诵读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略诗文大意”,因此我将语文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同时采用联想想象法促进学生思维。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适当开展合作探究法的学习。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首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会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中秋节是怎么样度过的,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宋代大文学苏轼的中秋节是怎样度过的念头。

(2)细读课文,深思熟虑

1、学生再一次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宋代的普通庭怎样度过中秋节的段落,对比引出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并且让学生自行想象苏轼是怎样形单影只、对月独酌可以参考书中的插画。

板书(心绪不宁)

在这里我从普通入手,由面到点,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有效利用联想想象法使学生获得深切的体会,了解苏轼思念亲之苦。

2、接着由我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1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苏轼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第一节)

找出与月亮有关的句子(课文第四自然段)带着这两个问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小组探究讨论。由问题一引出苏轼心绪不宁是由于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由问题二引出月圆不圆,所以苏轼心生埋怨。

适当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触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到了这里我们知道当月亮圆圆挂在空中,可是苏轼却独自一被贬密州,月圆不圆时,苏轼的心情是埋怨的,但他一直埋怨下去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同学们细细朗读5、6自然段”

在朗读中思考,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一点点了解苏轼的复杂心理过程,更是由于这样的过渡,引导学生得出苏轼的心情转变为“宽慰”。化繁为简

3、请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中苏轼的心里话注意带出宽慰之后的积极乐观心理。

过渡:“苏轼和弟弟苏辙虽然分隔两地,可他们的情意不变。两个在月下互相思念着对方,即使月圆不圆,但是他们都共赏着同一轮明月,这就是苏轼在词句中写到的(但愿长久,千里共婵娟)。”

4、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词句,(第六自然段)

学生朗读之后提出下列的问题:

1、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概括。

2、苏轼在课文之中是如何表现这两句话的,自己在文章里圈画出来。

过渡:世间有这么多的分分合合痛苦欢乐,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时候,所以十全十美的生活自古以来就难以实现,所以一味的埋怨,心绪不宁倒不如转换一种心态,在这里苏轼是怎样做的?请大声朗读诗句。引导学生得出祝愿世间的都能和和美美共赏一轮明月——但愿长久,千里共婵娟。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师范读,学生朗诵。配乐诵读

2、说一说你觉得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在文中圈圈画画做做标记。

3、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2、《但愿长久》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2、理解“但愿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学时间:

2课时

学过程:

一、引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候……)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出示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长久,千里共婵娟。

3、《但愿长久》

学内容】

义务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语文》(苏版)四年级上册。

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苏轼的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们合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可能指谁?每个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点击查看更多《蒲柳人家》优秀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39444.html

热门阅读

  1. 《送杨山人归嵩山》李白全诗赏析
  2. 心情日志随笔
  3. 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范文
  4. 初中古诗文详解之《湖心亭看雪》
  5. 关于体育部招新工作计划
  6. 公司辞旧迎新的句子
  7. 有意境的为人处世经典签名
  8. 我的好老师作文400字
  9.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
  10. 题西林壁优质教案设计
  11. 关于春节的作文精选
  12. 祝贺同事生日祝福语
  13. 你好阳光新的一天句子
  14. 201高考结束的祝福短信大全
  15. 医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
  16. 《鲁迅爱书的故事》阅读答案
  1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扩写小故事集
  18. 小星星教学设计范文
  19. 2016年幼儿园感恩节短信祝福语
  20. 圣诞树小学三年级优秀作文
  21. 过年风俗作文2000字
  22. 最新装饰材料购销合同书
  23. 家长为高考考生加油的祝福语
  24. 《笑猫日记孩子们的秘密乐园》读后感优秀范文
  25. 即使是一个人也要坚持美文
  26. 有关桥的诗句
  27. 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范文900字
  28. 浅谈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29. 不经意间在山巅在海边杂文随笔
  30. 初中排比句摘抄
  31. 大一新生军训自我鉴定评价500字
  32. 书写不平凡的平凡演讲稿
  33. 跟想念有关的诗句
  34. 谨而信的弟子规故事
  35. 班级读书活动的计划
  36. 午日刚阳情感美文
  37. 快乐元旦的手抄报资料
  38. 春节短信祝福语大全201
  39. 2019元宵节微信祝福语
  40. 关于杜鹃花的古诗句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20:43:35
本页面最近被 783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江西,TA在页面停留了 127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