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发布时间: 2025-07-23 17:35:39

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拓展阅读

1、《》教案

课型: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

教学设想: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

1、请大家自由朗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音和句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音和句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课文,做到通、懂意思,如果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课文

(二)再课文,深入

1、一个深秋的晚,为什么会想到?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提到月?(没)那么,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水月莫辨之

(2)以实写虚,以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此时的心境,那么,本人又怎样的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的这一番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 niubb.net 的惆怅,空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受到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着近乎崇拜的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地,心无名利杂念,遂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2、《》教案

一、教材解

》是一篇以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篇幅简短,却蕴涵深厚。间赏月,自然是别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着不同的心理受。“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的思想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兴,想到没“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叹。阅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受。

二、教学设想

实在太好了,《》这个文本也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无论怎样上,都会唐突了内心得偶像。于是,备课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也是一节课堂的态度:

①、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学生快乐。

②、要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欣然”的冲动。

③、要“盖”味儿,一定要给学生一点惊喜。

④、要“空明”点儿,摒弃杂念,灵魂安宁,目标不多。

故在设计教学中由《》一文,加《浣溪沙》、《定xxx》两首词,以“悟闲人情怀”为主题,立足学生的阅悟,以品“闲”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体验,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挫折人生下展现出的旷达人生之境。

三、教学反思

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既注重文言文学法指导,又注重精神熏陶,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具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1、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课堂上利用自由朗让学生找找觉,力求出味道;利用齐受郎朗书声的氛围,再现诵经典的气势;利用指名来深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至少让学生在准、通方面没障碍,为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小组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组间互相解决。老师只在中间起到一个点拨、整合学生观点的作用,尽量不包办代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小组间的智慧分享既能够让学生“择善而从”,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

3、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的情从其胸中自然流出,与景物浑然一体,体会其情是学习此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阅面毕竟狭窄,无法从文字上获得真切的。体会。因而适时简介背景与黄州对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悟一位*上着远大抱负的人受到重创后的心境,才能与之产生情共鸣,真切悟他身处逆境却能豁达乐观处之的情怀,从而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课堂上链接了身处人生低谷,却依然流露旷达之怀的两首词。学生们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自然而然对了更新的了解。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本文一个写月美景的佳句,课堂上光让学生赏析了一下,如能一起来想象这幅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对美的景色、美的语言的印象就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自己悟来的,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才是语文教学的魂。

3、《》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文本,受学习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学习。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中思、中品、中悟。

重点难点

1、诵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东坡的《》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十月十二日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庭院赏月

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

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觉等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

2)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其实这篇文章作者的情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的一个词来吗?(闲人)如何理解“闲人”?

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资料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

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清闲的人,都会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2、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课文,出文章的情味。

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

如:“念——无与为乐者”,一点寂寞之;“盖——竹柏影也”,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点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五、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地,心无名利杂念,遂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心灵……

师: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面对着一生始终拥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你什么悟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收获。

师:同学们,《》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的敬意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⒈阅散文《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

⒉阅林语堂著《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板书:

事: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宁静空明澄澈

情: 闲人 复杂情愫旷达胸怀

4、《》教案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重点

难点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1. 导入:

结合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音(叫学生、纠正、齐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5.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受到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 作业

2)阅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击查看更多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0444.html

热门阅读

  1. 挖机的租赁合同
  2. 201端午节搞笑祝福语
  3. 消防工程委托安装施工合同模板
  4. 赠何七判官昌浩原文及赏析
  5. 民族大家庭的教案
  6. 2018年公司监理年终工作总结
  7. 搞笑相声剧本《心态》适合2人
  8. 课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范文
  9.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10. 《恐龙大逃亡》读后感
  11. 幸福是什么的诗歌
  12. 赞颂元旦的诗歌
  13. 高考后全班总结会上班长演讲稿
  14. 优抚工作的经典宣传标语
  15. 《观舞记》说课稿范文
  16. 有心的胜出美文
  17. 蓝染惣右介语录有哪些
  18. 2015秋天的作文2000字
  19. 童话故事望娘滩
  20. 安慰分手的经典语录
  21. 某县渣土砂石管理办创先争优活动表态发言稿
  22. 李商隐《风雨》诗词鉴赏
  23. 美术科组的教学计划
  24. 生命的形态美文
  25. 动物寓言故事小白的命运
  26. 《小小的船》教案教学设计
  27. 植树节的诗歌
  28. 大班健康活动《吃下的东西哪里去了》说课稿范文
  29. 小学生寒假计划书
  30. 幼儿故事《种菜》
  31. 小学生新学期的计划
  32. 邓拓的名言
  33. 青年志愿者清水江环保活动总结范文
  34. 白色的季节杂文随笔
  35. 轻松幽默的期末考试祝福语201年
  36. 锅炉维修施工的合同模板
  37. 寒假的社会实践报告
  38. 2016年平安夜祝福语英文版
  39. 诗经《桑中》的赏析
  40. 小班文明礼仪教案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9 10:05:31
本页面最近被 29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重庆,TA在页面停留了 82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