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人物介绍

发布时间: 2025-07-16 18:15:06

杜牧人物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来源: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旷不羁。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梦话来。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文学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拓展阅读: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词句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纷纷:形容多。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文学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拓展阅读

1、一种事作文650字

我小时候有一个爱好,特别喜欢拿着铲子在地里挖。每当我挖下一铲,总会发现无穷无尽的“宝藏”,各种造型的石子,铁钉、砖块、玻璃球,我还挖到过几枚烂硬币呢。当然也有扫兴的时候,那就是一铲下去,看到几只扭头摆尾的蚯蚓冒了出来,怎么赶也赶不走。它们探着头,扭动着滑溜溜身子往前爬行,灰不溜秋、滑腻腻,让我好生厌烦。有时为了驱赶它们,我把吃剩的美食丢给它,可它们却不领情,我行我素。不像狗,你扔给它什么,它就吃什么,毫不挑剔,可爱又听话。

最讨厌的还是下雨时节,蚯蚓家族仿佛是商量好了一般,全家出动,一个个在地面上大摇大摆、爬来爬去。你一不小心踩到它,它就会在你的脚底一番抽搐,因为用力过猛,它还会流出灰色的液体,恶心至极。

可是那一次,我却对蚯蚓改变了看法。夏天的一个午后,我坐在树下的凳子上吃黄桃,忽然,我发现桃树根下有个忙碌的身影,还有一堆拱起的大颗粒泥土。仔细一看,竟然是一条蚯蚓,它在干什么呢?外公告诉我,蚯蚓是在松土呢,这大颗粒泥土是蚯蚓的粪便,那可是上等的有机肥。“啊,小蚯蚓还会松土?还会生产肥料?”我不禁质疑。“对呀,庄稼们还得靠它生存下去呢。”原来蚯蚓默默无闻地在泥土里钻来钻去,都是在工作、在为庄稼帮忙呢。我恍然大悟,心里也对蚯蚓产生了好感。

一次,吃完午饭,我和妈妈去散步,忽然看到路*有一堆药渣,里面隐隐约约有一条形似蚯蚓的东西。妈妈告诉我,那就是蚯蚓,蚯蚓可以当药材医治病。这多么神奇,别看蚯蚓长得丑,没想到它却有很高的医用价值,我不得不对它另眼相看了。

自从知道了蚯蚓这些鲜为知的秘密以后,我不敢再讨厌蚯蚓了。

2、一种事作文500字五年级上册

绿萝

作者:郑博尹

在广东地区,有一种非常有名的植—绿萝。绿萝的外形非常漂亮。它的叶子长约5-10厘米,呈一个爱心形悬在藤蔓上,碧绿碧绿的,微风一吹,就显得更苍翠欲滴。绿萝的藤蔓像爬山虎似,但却又更加细,更加短一点儿,普通情况下约长15-20厘米,如果你细心呵护,甚至可以长到35厘米以上。藤蔓上还隐藏着之许多气根。这些气根约2-3厘米,棕褐色,可以为绿萝提供更多营养。

绿萝是一种耐阴喜散射光的植,适合在客厅、可透光的厕所、办公室等地方生存,如果养在办公室,记得定期给它浇水。绿萝耐阴喜散射光是因为它原生在热带雨林,四处长着高树,但也会透光,所以让绿萝养成了这样的习性。也正因为它原生在热带雨林,让绿萝生命力顽强,切下一根藤蔓,放入土中或水中,水中只要3到5天就能复生,土中则需一周左右的时间。

培植绿萝主要分为土培和水培两大类。为放入土中,刚一两个星期与水培没有太大区别,但再过一星期左右,土培的叶子厚度显而易见,同时叶子大小也会越长越大,藤蔓会更粗、更长,长度约是水培的两倍,气根的区别最大,每条藤蔓至少会有五条气根以上,更粗。水培的叶子较小,很薄越长越小,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生长,藤蔓不是碧绿,而是绿中带黄,又细又短,气根也只有4-6根,显得格外骄小。

绿萝,最出名的功能还是除甲醛,4-5盆绿萝可以相当一台除甲醛机,装修完房子后买十几盆绿萝来除甲醛,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绿萝,这样一盆外形优美,生长力顽强,功能独特的植被称为“王者”真是当之无愧。

3、一种事作文500字五年级上册

“未熟绿又绿,熟了黄又黄;如果咬一口,酸到快掉牙。”这个谜语的是什么水果呢?你猜得到吗?让我来告诉你吧,答案就是柠檬。

柠檬未熟时是绿色,很多都说,未熟的水果都很酸。柠檬本来就很酸,那么未熟柠檬不就更酸了吗?其实未熟柠檬和成熟的柠檬比起来的话,成熟的柠檬和未熟的柠檬的酸度一样。

当你用小刀切开柠檬那厚厚的皮,就会喷出黄色的柠檬汁,让你还没有吃,先闻到气味就口水直流。柠檬的果肉是嫩白的,每一粒果肉都充满水分,晶莹剔透跟它粗糙的外表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轻轻的尝一口,更使你刮目相看,赞叹不绝。

柠檬不但味道酸甜可口,而且作用也非常多。有一种非常好喝的饮料,那就是青桔柠檬茶。去水果店买青桔和柠檬回来,泡好一壶红茶,加入5勺白沙糖,然后再把一个柠檬切成六片放入里面。再把青桔切开加入两颗,用力搅拌,一壶好喝的青桔柠檬茶就做好了。柠檬还有最主要的功效是可以生津止渴、开胃提神还有美白养肤的功能呢。所以很多外国在吃饭前,忍着酸都要吃柠檬片来做开胃菜。

你要是见到柠檬,可千万不要错过哟!就连伟大的周总理也很喜欢吃柠檬,虽然柠檬吃起来很酸,但却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生活带来的甜蜜。

点击查看更多杜牧人物介绍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29938.html

热门阅读

  1. 春节拜年祝福语
  2. 李商隐的诗词全集
  3. 大海是什么颜色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4. 信任的距离最短美文
  5. 除夕给教师的祝福短信
  6. 关于《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教学设计范文
  7. 纪昀妙对乾隆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8. qq空间留言句子
  9. 《詹天佑》的优秀教案
  10. 小学科学学科专题教学计划
  11. 痛快哭诉的伤感句子
  12. 201三年级圣诞节作文
  13. 最新软件系统销售合同书范本
  14. 彩色的翅膀教案设计范文
  15. 2016中学生国庆作文600字大全
  16. 描写同学情谊的句子
  17. 小学五年级作文400字:元旦联欢晚会
  18. 狡猾的狐狸幼儿故事
  19. 公主童话故事《孔雀公主》
  20. 孩子生日祝福语简短精辟
  21. 美人鱼的故事:红蜡烛和人鱼姑娘
  22. 短幽默有趣的小品剧本
  23. 中国寓言:澄子夺黑衣
  24. 《问道课堂》读后感范文
  25. 2016年有关圣诞节祝福语
  26.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读后感范文
  27. 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28. 金婚祝福语
  29. 雪鲁迅教学设计
  30. 完小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31. 关于最后的最后情感美文
  32. 2016关于母亲节的作文
  33. 抬起头让泪水看到阳光杂文随笔
  34.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分析论文
  35. 关于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
  36. 关于总结范文
  37. 我们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了经典语句
  38. 清明那些事儿优秀作文600字
  39. 小学生小品剧本 搞笑
  40. 最经典国庆节短信祝福语有哪些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24 14:10:17
本页面最近被 84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澳门,TA在页面停留了 17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