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内容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全诗共5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语言优美,好读易记。
【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比较乐于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初步掌握了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进行质疑的方法。
教学设计力求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师生合作互动、生生之间友好互学,教学相长,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我校发展学习的教学模式,做到尊重、激励、合作、愉悦。在师生合作互动情感共振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自主选择、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通过生动、形象、丰富、鲜明的画面把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⑴理解准备、降落伞、乘着、铠甲等词语的意思。
⑵读懂句子,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2至4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3、发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难点:了解课文里的降落伞、铠甲指的是什么。城市的孩子对这几种植物接触较少,因而了解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一个难点。
情景教学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的教具、老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再现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情景,并利用这些情景解决学生学习时候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多媒体的组合。(电脑、投影、录像等)。
课前发动学生观察蒲公英、苍耳、豌豆这几种植物的样子。
一、复习引入(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学生看板书齐读课题)。上一节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节,大家能看着录像背第一节吗?
到底植物传播种子有啥好办法呢?你们想知道吗?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讲,老师贴画)。
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看看这几种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14分钟)
1、请大家打开书,我们先来看蒲公英妈妈的好办法。请大家自由读这节,遇到不懂的地方画条横线,打个小问号,再用心想:妈妈给孩子准备了(),它*()传播种子。
2、质疑,老师相机解疑:
⑴准备: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对了,预先做好的事情就叫做准备。)
⑵降落伞。
①降落伞用来干什么?出示《跳伞》图,图上画的就是。
②课文里的降落伞指什么?看书中的图(学生答,老师板画)课文把毛绒绒的小花比作是降落伞,多有趣呀!
⑶乘着、纷纷出发。
3、看录像理解。
4、看着刚才的句式说说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板书:降落伞风)。
5、小结:对了,蒲公英本身有像降落伞一样的小花,再加上风一吹,有这两个条件,它就能传播种子了,蒲公英妈妈真有办法。
6、指导朗读:
书里把蒲公英比作了妈妈,把种子比作了娃娃,多亲切呀!该怎么读呢?先听老师读,你们听听哪里读得轻一点,哪里读得慢一点。
为什么这里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样才是有感情地读书)。
⑴自由读。
⑵指名读、评议。
⑶齐读,边读边想象自己就是蒲公英的娃娃。
7、试、背:
⑴看板书老师领背。
⑵会背的站起来,不会背的看书。
8、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学这节的时候,先读一读,画出不懂的地方,弄懂后再看着句式说说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最后有感情地读书,并试背。我们用这个方法学第三节。
拓展阅读
1、《一个接一个》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个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你们平时喜欢做什么?
生:学习。
师评:你真是一位爱学习的孩子。
生:吃东西
师:美食也是朱老师喜欢的呢。同学们喜欢做的事情可真多,相信你们在喜欢做的事情中找到了快乐。那快乐的事就这一件吗?(不是。)对,在我们身边,快乐的事是《一个接一个》。(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出示“接、接着、接力、各种各样 、有趣”
师:我们一起读这个字“接”,接着。刚才我们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接力在回答问题,所以我们读下一个词语“接力”。这么多各种各样的事儿组成了你们开心快乐的一天,这些有趣的事儿又串成一首小诗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二、初读课文 认识生字。
出示诗歌的第一小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得过程中根据老师提醒的朗读魔法棒
1.指名读
师:我看到这位小朋友坐得特别端正,你来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
师:那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谁再来读这句话。(指名2位)注意你们的表情,你想玩的时候开心吗?我们一起来帮他读出开心的语气来。(齐读)
2.想要正确读好课文必须要认识里面的生字宝宝,你能从这一节小诗中找到哪个生字或词语吗?(睡觉、再 、各种各样,PPT圈示词语。)
请小老师带大家一起读这些词语。
3.生字宝宝你有感情,我们都认识啦,这么美妙的小诗,我请四位坐得非常端正的小老师给大家读一读。
师评:他们读的真有感情,我都看到这四位同学脸上表情都在变化呢。刚开始踩影子时,心情是(高兴),这时候,妈妈说了一句话(快回家睡觉)。谁来模仿妈妈的语气来读一读。你读的可真像一位严厉的妈妈。如果这时大人喊你回家睡觉,你的心情是(不开心)。可是接下来他又想回家睡觉是件好事,因为(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
所以文中的我呀,从高兴-不高兴-高兴,请你带着这种心情一起跟着音乐读一读。(配乐齐读)
三、以读代讲,感受课文。
1.互助合作诗歌后几节
(1)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做评价,还有同学带大家找一找小节中的生字,我们还找到了很好地词语,这就是小组合作。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书桌里的学习单。每张学习单上都有一个数字,1234组成一个小组。拿到一号学习单的同学负责朗读,声音要洪亮,2号同学评价刚才朗读的同学的优点和不足。3号同学按照老师出示的词语,在文中圈出生字词。4号同学去找有用的信息,你觉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最有用。
(2)出示(词语和生字)开火车来读一读上面的生字。这些词语我刚才看到很多同学文中圈出来了,那么你圈的那些词语,哪个词最有意思?
(3)出示诗歌后三节,请同学们一起把生字带进课文完整地读一遍。
(4)寻找诗歌后三节共同点:正、唉、不过
(5)寻找诗歌后三节不同点:这三节中小朋友都做了不同的事:踩影子、跳房子、做好梦、讲故事。这样的事儿一个接一个,就这样组成小朋友快乐的一天。
(6)寻找诗歌后三节联系:其实每个故事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分组读一读各个小节,边读边观察每一个小节的开头和下一个小节的结尾有什么联系?
聪明的'小朋友,你发现了,从早上到白天,就是小作者快乐的一天呢。
于是这个小作者有疑问了,别的——第四大组读。
拓展交流,续写儿歌
师:孩子们,你们和他一样也有这样的想法吗?(有)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写完呢。
续写:正(听着老师讲故事)
————————。
唉,————————。
不过,————————。
讨论交流,在仿照写在学习单上。指名朗读。
师总结:其实我们的生活就像同学们学习和编写儿歌一样,一个接一个丰富多彩,作为老师的我呢,也有一个小小的心愿,你们想知道吗?(板书:快乐的童年)希望你们用心去观察你们的生活,去体验你们的生活,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会串联成你们快乐的童年。
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内容提要]
课文主要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向一个12岁的小姑娘学习穿戴和整理的事,反映了他热爱科学事业和谦逊的美德,同时也表现了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学会分段]
本课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小姑娘碰到了一位穿着随便的老人,父亲告诉她,那位老人是爱因斯坦。
第二段(第4——5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穿戴。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整理工作室。
第四段(第8自然段):写小姑娘的母亲问爱因斯坦,他和小姑娘在一起时都谈些啥。
[写作特色]
1.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借助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具准备
磁带、录音机。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一、复习提问
1.板书:爱因斯坦(?)说说你对他的了解。齐读课题。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引导让学生自由提问。(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课件出示:老人蓄着一棒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课件出示: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 脚下足及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见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课件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板书:
第一次相遇 撞
第三次相遇 等待
3、《孔子拜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敬佩之情。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课件出示)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呢?(板书:孔子、老子)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标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二、研读感悟。
A、谈孔子。人们敬重孔子的什么品行?(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板书)
1、好学谦虚
(1)课件出示句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 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①你知道“渊博”的意思吗?你怎么知道的?(查字典)真的是孔子的知识不够渊博么?
②学问很渊博,还要去拜师,如果你就是当时孔子的学生,听说你的老师还要去拜师,你会怎么想?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③多么好学的孔子啊!齐读第一段。
(2)课件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①句中有哪几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抓住“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等词语重点感悟
重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默默地读读这两个词,联系上下文,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出示练习:(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孔子这样在风中随便吃些东西,在露天住宿、休息,就叫——“风餐露宿”;这样不分白天黑夜地加倍赶路就叫——“日夜兼程”。
②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一说,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上千里的路途中,孔子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是呀,他可能遭遇到狂风暴雨,严寒酷热,可依旧——
他可能遭遇到山高路陡,悬崖峭壁,可依旧——
他可能遭遇到饥寒交迫,病痛折磨,可依旧—— ,
他可能遭遇到豺狼虎豹,生命危险,可依旧——
也许,他会寂寞、会孤独、会恐惧……可依旧——
③孔子后悔了吗?退缩了吗?引出“终于”再次感悟孔子不畏艰辛。
④ 采访学生:孩子,假如你现在就是孔子,我想问问你:孔子,你坚定了信心要去拜师,是吧?你去就去吧,为什么要日夜兼程,起早贪黑呢?-----
孔子,路途遥远,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你不如回去吧,好吗?——
孔子,反正你才三十岁,就已经远近闻名、知识渊博了呀,何必还冒那么多的困难和危险去拜师呢?———
孔子求学有多么艰辛啊!而孔子拜师的决心是多么的大,意志又是多么的坚啊!齐读。
(3)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理解。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谦虚懂礼貌: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可引导:孔子拜见老子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⑴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⑵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生说到哪一句,简短地谈谈感受,再练习朗读哪一句。
B、谈老子。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谦虚好学、不畏艰辛的学生,老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你又体会到了老子的什么品行?咱们还像刚才那样,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用波浪线勾一勾。(随机板书)
1、“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⑴.自己试着读读老子所说的话,想想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⑵.理解“迎候”。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⑴.什么叫“毫无保留”?
⑵.想一想老子为什么愿意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孔子呢?
⑶.他就不担心孔子的学问会超过他吗?
⑷、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老子子呀?
板书:诲人不倦
小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谦虚好学、诲人不倦的品行,才赢得了后人对他们的敬重。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这段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C、以“我想对孔子说……”或以“我想对老子说……”为开头写或说几句话。
三、诵读《论语》中的句子,升华对孔子及《论语》的认识。
1.《孔子拜师》的故事流传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孔子的弟子还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扮演孔子“三千门生”的演员们手持竹简,神采飞扬地诵读着的也正是《论语》中的句子。他们也正是通过孔子、通过《论语》向世界人民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咱们课后练习中摘录了几句孔子的名言,(课件)你对哪句比较熟悉?读给大家听一听。
“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yi)说(yue,高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an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明智)也”
“学而不厌,诲(huì,教导)人不倦。”
3、你们还知道孔子或老子的哪些名言?
四、诵读这些闪烁着先哲圣贤们智慧的名言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
板书:
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2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