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人物的爱国小故事
1.报国心切的廉颇: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出名的武将叫廉颇。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善于用兵打仗。秦国、齐国这些大国常来攻打赵国,赵王用廉颇为统帅,多次打败了敌军。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害怕。可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赵括骄傲轻敌,使赵军打了大败仗,赵国也险些亡国。
赵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将军身体怎么样,是否还愿意为国效力。廉颇见到赵王的使者,高兴极了。为了表示自己威风不减当年,还能上阵打仗,为国立功,他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了,又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舞枪刺杀,果然身手不凡。他对使者说:“你看我,虽然老了,可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万死不辞,马上回去领兵参战!”
使者走了以后,廉颇日夜盼望赵王的调令,可一直没等到。原来那个使者接受了一个叫郭开的坏人贿赂,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了瞎话,说廉颇饭量虽好,可一会儿工夫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认为廉颇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调用他。
廉颇为赵国的安宁奋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为国出力,对人说:“我真想有一天,还能率领赵国的兵士冲锋陷阵啊!”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地报效祖国。这就是爱国英雄们的本色。
2.华罗庚毅然回国: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爱国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提起抗日名将杨靖宇的死,人们无不崇敬。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他和抗联战士们面对日本侵略者残酷的封锁和围剿,忍受着冰天雪地的折磨,在林海雪原里顽强地战斗着。1940年初,由于叛徒告密,敌人发现了杨靖宇,派人追捕他。
杨靖宇带领战士们连日奔走,身上多处受伤,饿了吃草根树皮,渴了抓把雪团。最后,身边的战士都牺牲了,他一个人在密林中和敌人周旋,双手握枪,连毙敌人。左手受了伤,就用右手射击。敌人向他喊话,让他投降,他回答的是一连串子弹。直到胸部中弹,他才不屈地倒下。
敌人把杨靖宇的遗体送到医院解剖,要看看他靠吃什么顽强地打了这么多天。结果他的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在场的日本人被他的英雄气魄震惊了,不得不表示敬佩。
杨靖宇靠的是什么?他靠的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践踏祖国的强盗的无比仇恨。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艰难困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4.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
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拓展阅读
1、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名人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家。
2、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名人故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陶弘景菜园求学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3、名人爱迪生的故事50个字
美国大工业城市底特律,距离休伦镇70多公里。爱迪生12岁时,由美国中部延伸过来的铁路穿过休伦镇,通到了底特律。
一天,爱迪生听说从休伦到底特律的列车需要一个男孩在火车上当报童,兼卖水果和食品。爱迪生觉得,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晚上,爱迪生对南希说:“妈妈,我想到火车上卖报。”
“你说什么?”妈妈十分诧异。
“我想独立生活,自己赚钱后,买实验材料,搞发明。”
“这不行,”妈妈摇着头,“等你再长大点儿,我会答应的。”
“妈妈,我已经不小了,都12岁了,您很早就说过,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非常可贵,我想就从现在开始锻炼自己。”
妈妈沉默了许久,才抬起头,说道:“你真的想好了吗?”
爱迪生说:“想好了。妈妈,我如果是一麻袋小麦,这袋小麦已经有80磅重啦!”
妈妈点头说:“既然如此,就试一试吧。祝你成功。”
第二天早晨,爱迪生如愿以偿,顺利地拿到了铁路公司的工作许可证。从此,爱迪生每天早晨7点钟上火车,10点钟火车到达底特律后,就到报社去*报纸,在火车返回休伦的途中,将报纸卖完。如果没卖完,就到休伦镇再接着卖。这样,加上他去底特律时卖水果、食品赚的钱,除了买书和实验材料外,还可补贴家里的部分开支。
虽然是个报童,爱迪生却一点儿也没有忘记当发明家的理想。每当看见新鲜的东西,他总要反复观察、琢磨,直到搞清楚为止。
一天,爱迪生在底特律的一家杂货店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台印刷机。他马上被印刷机吸引住了。由于每天都要到报社,他对报纸的采编、印刷等工序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一个大胆的念头出现在他脑子里。
爱迪生向店主说:“大叔,请您把这台印刷机卖给我吧!”
“你买印刷机干什么?”
是呀,买来干啥呢?真要自己办报吗?《底特律时报》的记者、编辑、工人共有一百多人,而一个人办报纸,就算一周出一期,能行吗?
那天夜里,爱迪生想了很久。
最终,他买下了那台印刷机。
爱迪生为自己要办的报纸确定了方向:采编铁路沿线工作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所发生的事情。他把各地所发生的事情收集起来,每周一期,还给报纸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先锋周报》。《先锋周报》的报头下面,正规地印着:主编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报纸篇幅虽小,内容却很丰富,很受读者欢迎。爱迪生每份报纸卖8美分,每期大约卖出四百多份。
一天,一位来自英国伦敦的工程师在火车上买了一份《先锋周报》后,便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当他看到报童从车厢前部折返路过时,便问道:“《先锋周报》的主编爱迪生是怎样一个人?”报童答道:“我就是。”工程师简直不敢相信:“就是你?如果真是你,总编还要出来卖报?”爱迪生笑道:“实际上,从采编到排版,从校对到印刷,都是我一个人。”工程师惊讶不已:“如果真是这样……实在不可思议!一个人承担一种报纸的全部工作,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你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先锋啊!”说完,工程师向爱迪生订了1000份《先锋周报》。
不久,世界第一流的《伦敦泰晤士报》登出了介绍和赞美《先锋周报》的文章。爱迪生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了大西洋彼岸。
4、历史名人小故事
刘基,字敬舆,是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刘肥的后代。刘肥可是被我们大名鼎鼎的吕雉太后带大的,虽然后来他没有当上皇帝,但是他却得到了汉惠帝刘盈的礼遇。刘盈敬他是长兄,就算当了皇帝,见到刘肥也依然主动把上座让出来,还给他敬酒。不过也就是因为这一幕,才让吕雉对他起了杀心,还好刘盈替他挡住了那杯毒酒,否则就没有千年后的刘基了。
刘基是汉末军阀扬州牧刘繇的长子,史载其姿容美好,是个难得一见的美男子,深得孙权喜爱。
最初,刘繇和孙策大军对抗,不过失败了,于是他带着家人投奔了豫章刘表。刘繇去世的时候,刘基只有十四岁,为父亲办葬礼的时候,刘基就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他不收刘繇下属们馈赠的礼物,一切行为都合乎礼节。都说长兄为父,刘繇死后,刘基就成为了几个弟弟们的依靠,他带着他们隐居乡里,日子过得很拮据。后来孙策经过豫章,也为刘繇治丧,还把刘基兄弟带回了东吴,礼遇他们。
221年,孙权称吴王,刘基被升任为大农令。有一次,孙权举办宴会,邀请了很多谋士武将。在宴会上孙权表现得很是兴奋,还收起了架子亲自起身劝酒。可是宴会上的虞翻却故意装醉,孙权来劝酒时他就趴在地上,孙权一离开他就又坐起来。
虞翻的行为彻底惹怒了孙权,再加上喝了酒的缘故,孙权拔出佩剑就要杀掉虞翻,在场的人无不惊恐,一动不动。只有刘基在这个时候还敢说话,说的还是替虞翻求情的话。刘基拦住孙权说:“大王喝醉了就要杀掉有名的贤士吗?就算虞翻真的有罪,他在这种情况下被杀,天下间谁人肯信?再说大王素来敬重贤士才使得那么多人前来归附,今天您打算一下子功败垂成吗?”
孙权正在气头上,他愤怒的说:“曹孟德(曹操)都能杀孔文举(孔融),我杀个虞翻怎么了!”刘基不怕死的继续劝:“曹操是曹操,大王是大王,曹操轻易杀掉士人,如今已遭天下人非议。大王还打算效仿他?如今大王更应该做的难道不是推行德义?”孙权听了刘基的话,是想了又想,最后还是放下剑,饶了虞翻一命。
又有一次,孙权在游船上行酒宴,夏季炎热,这大雨也是说来就来,孙权用御盖遮住了自己,又赶紧命令侍从也遮住一旁的刘基,船上的其他*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想来也是,如果不是因为被孙权深深宠信着,刘基有几个胆子敢拦住孙权*?孙权称帝以后,刘基被封为光禄勋,与顾雍分掌尚书事务。孙权是个长寿之人,刘基可不是,他比孙权早*整整二十年。刘基死后,孙权替儿子孙霸求娶了刘基之女,不但赏赐了府宅,还时不时就赏赐钱财宝物,荣宠不衰。另外,刘基的弟弟刘铄、刘尚也受到了孙权的礼遇。
5、历史名人小故事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2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