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我心归去》教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
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生自由发挥)
三、分析课文:
1、分析文章第一段: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
(学生想象)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过渡)问:为什么?
答:因为“很想念家里”。“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3、分析文章5、6段:
(老师范读)(生读)
A、生在这两段中选句并进行鉴赏。
B、这两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
C、在《采薇》里思念亲人是如何体现的?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D、那么这一段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
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想家,思念故乡,家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E、第六自然段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
对比排比欲扬先抑“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
F、问:想家,想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G、问: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
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H、难点:带泪的笑二胡:悲凉低沉赛马曲、赶集调:欢快
4、分析文章7、8、9段:
问: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这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她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你能否也运用相同的句式,将《故乡》的内容替换文中的内容呢?
“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四、小结:
这种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拓展阅读
1、高中必修五3单元作文苏教版:我很羡慕你作文
然而彼岸天堂般的美丽,终不及此岸的脚踏实地,给自己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让眼神放逐。
看一眼,就继续走下去吧……
范文网为您整理了我很羡慕你作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用一种被人羡慕的身份去羡慕别人。
一颗小草孤零零的生长在温润的墙角。
一颗沙砾在干旱的撒哈拉沙漠中与同伴相依相伴,度过苍凉惆怅的岁月。
小草羡慕沙砾,他拥有无数同伴,他永远不会寂寞。
沙砾羡慕小草,他可以拥有在沙漠中比黄金还要贵的水。
沙砾和小草都在互相羡慕中,默默度过这似水年华。
那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将沙砾带离了撒哈拉大沙漠,经过了漫长的旅途,来到了小草的身旁。
沙砾发现小草并不幸福,就算拥有了水,可他没有同伴。他太寂寞了,那种噬骨的寂寞。
小草发现沙砾并不快乐。就算他拥有了无数同伴相依相偎,他却年年在干旱荒凉的沙漠中沉淀了大好年华。
沙砾开始怀念,怀念在撒哈拉大沙漠的生活。尽管那里干旱苍凉,但却拥有了无数同伴,这里太过寂寞。小草开始回忆,回忆他的生活。然后他发现,就算寂寞,可是他拥有比沙砾优越得多的生活环境。其实他的生活虽然寂寞,但却美好。
于是,小草与沙砾恍然发现,观望别人的幸福,就像看一场彼岸烟花,就算美好,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等烟花散了,梦醒了,就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来,然后,会恍然发现,其就在身边。而我们却让它绕了一大圈,而方才发现。
因为彼岸之花总是最美的。
我只是一个来自于水乡的孩子。曾经的我羡慕上海的一切。
曾经的脑海中,水乡就如同一本旧书,被安静的遗忘在某个角落。而上海是那样新鲜,房子是他们高,人是他们热闹,土地是他们宽广,就连星星,也仿佛是那儿的更亮。
到了上海之后,方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幼稚。每当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灰色的城市,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闪烁着冷峻的光时,思忖着在这时在水乡,大概正立在乌篷船上哼小曲儿吧。这才明白,当初那个耿耿于怀的自己,竟是那么可笑。面对即将永远生活的凄冷之地,眼泪落满了满地的忧伤。
那并不幼稚,怪只怪,彼岸之景,永远那么美。我又开始怀念,怀念自己以前的生活,我又开始羡慕,羡慕原来快乐简单的自己。
但那偶然的迷失,彻底改变了我对上海的偏见。
在徐家汇里闲逛,阳光被白云含在嘴里,在苍穹的肃容下漫不经心的蠕动着,走着走着,来到一片清淡,怡然,安详之地。胡同外蜿蜒的水,河道迟缓,沿河低矮的房屋,乳白色的墙上有一块块斑驳的水印,屋檐下还依稀有清晰的水樱门前冬暖夏凉的青石板,门口轻摇蒲扇纳凉聊天的老太,邻人烧菜时氤氲的热雾中仍留有青草的芳香,一切都是那般和谐,焦急中一个老者热情的指引,像一个启明星,为旅途中的自己带来一丝久违的温暖,原本上海并非我想象中的那般不可一世,只要自己能放慢匆忙的脚步与急切的心。我的泪静静的流了,为自己能发现上海的恬静而非浮躁,人儿质朴而非市侩。
抽空回了水乡,依旧如梦般美丽,而身在那里,却天天盘算着归期,回到那个玻璃幕墙,高楼大厦的东方大都市。水乡真的很好,但这注定只是我的落脚之地,最后还是要回到我的上海。那里依旧有让我神往的地方。走的那天,终于有温和的雨水贴在我的脸上,我知道水乡哭了,旧日的水乡在以最亲近的方式与我告别,我也哭了,却是满足的与老朋友告别。
其实我所羡慕的,总是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小草是,沙砾是,我是,你也是,我们终究逃脱不了自己的宿命。
然而美丽的东西,就让它在彼岸美丽吧,此岸,才是我的家。
我想通了,只是每个人选择的路不同罢了,自己的路,是此岸,看得到脚下的坎坷,别人的路,是彼岸,只看到远处的诗情画意,或许这就是为何我们总羡慕这着别人,同时也被彼岸者欣赏而向往着。
然而彼岸天堂般的美丽,终不及此岸的脚踏实地,给自己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让眼神放逐。
看一眼,就继续走下去吧……
2、高一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
2、认识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3、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学会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资料,使学生了解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进行有快、慢之分。
例如,爆炸、铁桥生锈、奶的变质、溶洞的形成。结合这些例子说明人类需要控制反应
进行的快慢
[提出问题]
怎样比较和判断反应的快慢?请提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法,并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取两只小*,各加入25ml蒸馏水、无水酒精。取两小块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
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分别投入盛有蒸馏水、酒精的两只小*中,观察、比较和记
录发生的现象。
通过观察可得,蒸馏水与金属钠的反应比无水酒精剧烈,钠较快消失,产生的气泡十分剧烈,使钠在水面迅速游动,而金属钠在无水酒精中只是缓缓放出气体。
[教师补充讲解]
同学们通过肉眼观察来比较两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实验还说明反应主要决定于
反应物的性质。但是,如果只是研究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例如只判断金属钠与无水酒精反应的快慢,该怎么办?
[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两种或几种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但是要判断一
个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应当看该反应反应物单位时间里减少的量或生成物单位时间增
加的量。由于反应都在一定的容器或一定体积的溶液中进行,反应物或生成物量的变化
可以通过容器或溶液中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 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 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常用单位是mol/(L.min)或mol/(L.s)
[交流讨论]
我们已经知道,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而外界条件也是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来讨论哪些外界条件能影响反应速率,又是怎样影响的?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P42 2-5, 2-6
探究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归纳小结]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反应物的性质。
外因: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能大大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气体的压强、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都有影响。
[思考与交流]
1、 人们为什么使用电冰箱储存食物?
2、 实验室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匀后再进行反应。原因是什么?
补充练习
1、 下列过程中,需要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钢铁的腐蚀 B、食物* C、塑料老化 D、工业合成氨
2、 在m A + n B
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现测得C每分钟
增加a mol/L,B每分钟减少1.5a mol/L,A每分钟减少0.5a mol/L,则m:n:p为
A、2:3:2 B、2:3:3 C、1:3:2 D、3:1:2
3、 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 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
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
A、0.02 mol/(L•min) B、1.8mol/(L•min) C、1.2 mol/(L•min) D、0.18 mol/(L•min)
4.在10℃时某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s),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
2倍。为了把该反应速率提高到1.6 mol/(L•s),该反应需在什么温度下进行?( )
A、30℃ B、40℃ C、50℃ D、60℃
5、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地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适当的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
B 降低压强能提高反应速率
C 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速率
D 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3、 生产面粉的工厂都要挂上“严禁烟火”的牌子,请分析其原因是什么?并尝试设计
一个面粉爆炸的实验(注意安全)。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第2课时
1、 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初步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2、通过对“提高煤的燃烧效率”的讨论,认识控制外界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和影响因素。
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影响。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方程式中的系数比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能否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在化学的发展史上,有一件与之有关的事曾经引起了化学家极大的兴趣。(炼铁高炉尾气之谜)。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反应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学生分组实验]
设计实验见书p44 实验2-7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验证假设→分析原因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
上述实验说明反应并不完全。科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许多反应都是可逆的,如
氯气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氮气与氢气的反应等。
[教师提问]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能完全消耗,存在着一个反应程度的问题,请分析当
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化学反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速率、物质的浓度两方面来分析)
[交流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可逆反应有两个方向,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将
保持不变,反应达到最大的限度。
[教师讲解]
当反应的条件改变后,若正、逆反应速率不能保持相等,反应原有的限度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的改变都可能改变反应原有的化学限度。在工业生产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选择和控制反应的条件,使化学反应能更好地符合人们的预期效果。
[问题解决Ⅰ]
利用p45 科学史话内容,让学生分析分析讨论
(1) 为什么增加高炉的高度不能减少CO的浓度?
(2) 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减少CO的浓度?
[问题解决Ⅱ]
因为改变条件要改变反应进行的快慢,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还可能改变反应进行的程度,试分析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提高煤的燃烧效率?
[总结]
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影响因素及研究化学反应限度的实际意义。
补充练习
1 . 在28℃时,鲜牛奶约4h后变酸,但在5℃的冰箱内,鲜牛奶48h后才变酸。试分析其原因。
2分析下列实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填写下表。
3.已知氯水中有如下平衡:Cl2 + H2O =HCl +HclO常温下,在一个体积为50mL的针筒里吸入学40mL氯气后,再吸进出口10mL水,写出针筒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若将此针筒长时间入置,又能看到何种变化?为什么?
———————————————————————————————————————————————————————————4. 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把3mol氢气和1mol氮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能够得到2mol氨气吗?把2mol氢气和1mol氧气的混合气体引燃可以得到2mol水吗?说明理由。
3、高中人教版新必修五第2单元作文:亲情是我的财富
亲情是我的财富。我是一朵白云,亲情是包容我的蓝天;我是一棵绿树,亲情便是滋养我的土地;我是一只飞鸟,亲情便是庇护我的森林;我是一泓清泉,亲情便是拥抱我的山峦。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白云。
人生不在成就了多大的事业而重在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其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长江,你只盼无愧地做浪花里晶莹的一滴;见到无际的蓝天,你只求无愧地做云朵中祥和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虽是一朵,却能装扮蓝天。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人生如一棵树。应该多一些新鲜的翠绿,少一些凋零的枯萎。
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远源流长。伟大的一生,像黄河一样跌宕起伏,像长江一样神奇壮美。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才能蔚为大观。伟大的一生,像黄山一样奇峰迭起,像泰山一样大气磅礴。经历就是人生的硎石,生命的锋芒在磨砺中闪光;经历就是人生的矿石,生命的活力在提炼中释放。
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于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成了亲情永恒的写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友情不变的承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了爱情永恒的誓言。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情,情如酒一样醇,如茶一样浓,如潭一样深。提问者评价按照你说的,真的成功了,好开心,谢谢你!亲情是我的财富。我是一朵白云,亲情是包容我的蓝天;我是一棵绿树,亲情便是滋养我的土地;我是一只飞鸟,亲情便是庇护我的森林;我是一泓清泉,亲情便是拥抱我的山峦。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白云。
人生不在成就了多大的事业而重在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其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长江,你只盼无愧地做浪花里晶莹的一滴;见到无际的蓝天,你只求无愧地做云朵中祥和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虽是一朵,却能装扮蓝天。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人生如一棵树。应该多一些新鲜的翠绿,少一些凋零的枯萎。
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远源流长。伟大的一生,像黄河一样跌宕起伏,像长江一样神奇壮美。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才能蔚为大观。伟大的一生,像黄山一样奇峰迭起,像泰山一样大气磅礴。经历就是人生的硎石,生命的锋芒在磨砺中闪光;经历就是人生的矿石,生命的活力在提炼中释放。
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于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成了亲情永恒的写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友情不变的承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了爱情永恒的誓言。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情,情如酒一样醇,如茶一样浓,如潭一样深。提问者评价按照你说的,真的成功了,好开心,谢谢你!
4、高一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第1课时
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创设问题情景]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清洁、也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而火力发电又在电能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电能最主要的来源。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
[提问]
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
点和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
[激疑]
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分组实验探究]
锌铜原电池原理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盛有稀硫酸的*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1、 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
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教师补充讲解]
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设疑]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体会到,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见教师用书P29页。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
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思与评价]
在刚才的分组实验中,同伴或其他组的同学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启发?你又提出了
哪些好的思路?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你现在还能设计出其它的原电池装置吗?
[实践活动]
制作水果电池
[小结]
通过前面的两组分组实验,我们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学们对
于通过实验来进行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也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了满足生产、生活、
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需要,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出了许许多多形状
各异、用途不同的实用电池,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那么,你所知道的电池有哪些呢?
[学生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常见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巩固练习]
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假
如要求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你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证据和结论又是什么?
补充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 镁 B 石墨 C 铝 D 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 X 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
A X>Y>Z B X>Z>Y C Y>X>Z D 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
问题:
(1) 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2) 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 加入NaCl的作用是
5、生活中,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试结合生活实际讨论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答案:1.BD 2.C 余略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学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 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电解反应和原电池反应,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初步了解电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电解和电镀的原理。
电解的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创设问题情景]
在初中里我们就学过水的电解,知道把电流通过水就能制得氢气和氧气。事实上,
电流也能使其他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比如,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生产
烧碱、氢气和氯气,利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铝来生产金属铝。那么,电流是怎样使各种
物质发生反应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物质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将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电
解的原理。
[实验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用下面介绍的简易装置进行电解实验,并交流讨论实验结
果。
1、 取一段约2厘米长的棉线,置于大片玻璃片上,用3滴食盐水将整根棉线润湿。
然后在其左右两边各加数滴食盐水溶液,再在两端各滴加1滴酚酞试液。
2、 将两只鳄鱼夹分别夹住棉线两端,用导线把鳄鱼夹分别与直流电源相连,约15
—20s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3、 在没有显示红色的一端滴加一滴碘化钾淀粉溶液。
[交流讨论]
将记录下来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实验1—食盐水滴加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
实验2—通电后,跟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溶液呈红色,并有细小的气泡产生,说明
氢氧根浓度增大。
实验3—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滴加碘化钾淀粉溶液后溶液呈蓝色,证明有氯气产
生。
[教师补充讲解]
1、 电解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方式及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2、 阴阳极发生的反应(电解原理)及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
[观看录像或展示图片]
氯碱工业
[设问]
假如用石墨作电极,用氯化铜溶液代替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在阴阳极上各发生
什么反应?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电解反应的本质是电解质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
假如把刚才的实验装置改动一下,用粗铜作阳极,用精铜作阴极,用氯化铜溶液作
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两极反应又是怎样的?
[交流讨论]
[教师说明]
铜的电解精炼及其价值。
[交流讨论]
某同学根据他所学的知识设计了一个实验,他用铜作阳极材料,铁作阴极材料,电
解硫酸铜溶液,请你帮他分析两极及溶液中发生的变化,说明理由及该实验可能的实用
价值。
[教师补充说明]
电镀的原理及其应用。
[实物展示]
各种电镀产品。
[比较总结]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联系(从装置构成、能量转化方式、两极反应等几个角度)。
[巩固练习]
分析用惰性电极电解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时两极发生的反应,
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总反应式。
补充练习
1、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是( )
A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2、用电解水的方法分析水的组成时,需加入一些物质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一般不宜加
入的物质是 ( )
A Na2SO4 B NaCl C CuSO4 D KOH
3 、已知金属M中混有金属P,电解精炼M,P以单质形式沉积于阳极下面的泥中,M、
N组成原电池,M为正极,则M 、N、P三中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 )
A P>M>N B N>P>M C P>M>N D N>M>P
4、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 B 用电解法精炼铜时,粗铜做正极。
C 在镀件上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
D 电解稀硫酸制氢气、氧气时,铜作阳极。
5、如图所示,A为一张浸透淀粉碘化钾溶液并滴有酚酞试剂的滤纸,a、b 为两张紧贴
滤纸上的Pt片,并用导线与直流电源 M、N相连,通电后,在a
周围观察无色溶液变为蓝色。
(1) 电源哪一极是正极?
(2) b周围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案:1.BC 2.BC 3.D 4.D 5.(1)M (2)溶液变成红色,因为b极周围H+减少,导致pH增大。
5、高一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1、 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设疑]
那么,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的具体形式又有哪些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探讨,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见教材实验2-1。
[思考与讨论]
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那么,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
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各有什么优缺点?
[反思、交流与评价]
1、实验过程中,你自己最满意的做法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做法是什么?
2、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了你哪些启示?你又给了他们哪些启示?
[演示实验]
见教材实验2-2
[思考与讨论]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
2、你觉得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实验中对你最有
启发的是什么?
[小结]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设疑]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的,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吸热的,那么,作为一类重要而常见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揭开这个秘密。
[学生分组实验]
建议按教参P22页的三组对比实验进行。
[讨论与交流]
1、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释?
2、通过这个实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3、要明显的感知或测量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减小你与同组同学的实验结果的差异?
4、听完其他小组的汇报,发现他们的哪些做法比你们好?哪些不如你们的好?你现在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假如要让你设计一个能较准确地测量反应中热量变化的装置,它的大体构造是怎样的,你可以和同学交流探讨共同确定。
[教师讲解]
1、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2、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氢离
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由于三个反应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量都相等,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所以放出的热量也相等。
3、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4、要精确地测定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是要注重“量的问题”,二是要最大限度地
减小实验误差。
[总结]
本节课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实验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初步探讨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相信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有许多收获。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必然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涌现出来,比如: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如何来合理地表达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上进一步探讨。
补充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 ( )
A 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D Ba(OH)2•8H2O与NH4Cl反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
C 需要加热条件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 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3、 城市使用的燃料,现大多为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的混合气体,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试回答:
(1) 写出制取水煤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放热)。
(2) 设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丙烷(C3H8 ),其充分燃烧后产物为CO2和 H2O,试比较完全燃烧等质量的C3H8及CO所需氧气的质量比。
4、 比较完全燃烧同体积下列气体需要的空气体积的大小:
天然气(以甲烷计)、石油液化气(以丁烷C4H10计)、水煤气(以CO、H2体积比1:1计)
5、 两位同学讨论放热和吸热反应。甲说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乙说
反应中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1.D2.BC3.(1)C+H2OCO+H2 吸热 (2) 70:11 4.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水煤气5.略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2课时
1、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初步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想象能力。
2、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
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重点难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放热或者吸热,也了解了中和热的概念。那么,很多同学也许会有这样一些疑问: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为什么不同反应的热效应不同?本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先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揭示这些秘密,然后介绍反应中热效应的表示方法,最后再谈谈化学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和地位。
[创设问题情景]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急剧膨胀。
[进一步思考]
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 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从化学键角度分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
[教师补充讲解]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H-H键和Cl-Cl键断开,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H-Cl键而结合成HCl分子。1molH2中含有1molH-H键,1mol Cl2中含有1mol Cl-Cl键,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断开1mol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 Cl-Cl键要吸收242 kJ的能量,而形成1molHCl分子中的H-Cl键会放出431 kJ的能量。这样,由于破坏旧键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归纳小结]
1、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能量是守恒的。
[练习反馈]
已知拆开1molH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拆开1mol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96 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 H-O键要放出463 kJ的能量,试说明2H2+O2=2H2O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
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又怎样从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反应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呢?各种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物质中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物质由于组成、结构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化学能也随之改变,如H2 与Cl2、O2的反应。那么,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1、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
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 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思考与分析]
甲烷燃烧要放出热量,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试从化学键和物质所含能量的角
度分析气原因,并说明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变形式。
[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对具体反应的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化学能和其它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还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那么,怎样把物质变化和热量变化统一地表达出来呢?你可以在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表达方式作出评价。
[教师讲解]
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朗读和书写的注意点
[练习反馈]
乙炔( C2H2)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形成高温火焰,可以用于焊
接或切割金属。已知0。5 mol乙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会放出649 kJ的热量,试写出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并计算1Kg乙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教师讲解]
乙炔是一种重要的烃类,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各种烃类,它们在燃烧
时都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煤、石油、天然气在能源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促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相关图片、资料或播放录像]
[思考、交流]
根据你的经验体会,谈谈你对当前能源利用、开发及能源危机的看法。
[总结]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能与热能及其它
能量的相互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服务。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解决
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必将起带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关心、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深切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补充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物质燃烧和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
C 分解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
D 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2、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3、有专家指出,如果将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变成CH4、CH3OH、NH3等的构想能够成为现实,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可消除对大气的污染 B可节约燃料
C 可缓解能源危机 D此题中的CH4、CH3OH、NH3等为一级能源
4、已知破坏1mol N≡N键、H-H键和N-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6kJ、436kJ、391kJ。试计算1molN2(g)和3 molH2(g)完全转化为 NH3(g)的反应热的理论值,并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5、“用天然气、煤气代替煤炭作为民用燃料”这一改变民用燃料结构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请分析其优点,并将你的观点和同学讨论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294.cn/articles/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