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0 13:21:45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1.(5分)这道诗表达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6分)这首诗中间两联抒写情感很有特色,试加以分析鉴赏。

参***:

1.(5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除夜孤独的思乡之情与羁旅漂泊之苦。(2分)诗人长途漂泊,来到异乡,正值除夕之夜,窗外乱山残雪,自己只能与孤独的灯烛为伴,远离家乡亲人,身边知心的话只能说向僮仆,思乡之情由衷而来,漂泊之苦泛上心头。(3分)

2.(6分)反衬(对比衬托)。(1分)窗外的残雪寒冽,诗人在异乡只能以一支灯烛来感受春的气息,更加反衬出他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与家乡亲人远离,现在只能把这种情感寄托在僮仆的身上,从而反衬出诗人的思乡之情。(2分)

融情寓景。(1分)诗人描写了一副山影散乱、残雪映夜的景象,却包涵着浓浓的思乡情感。(2分)

(也可以从虚实想象等表现手法角度作答,能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此诗抒写诗人避乱流离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深挚地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此二字皆诗人匠心运筹、刻意锤炼的笔墨。“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

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非常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觉不到僮仆的可亲之处;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无法与亲人们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近,同时也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固然是好事,但这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尾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言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过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所以,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显得顺理成章,真切自然。这种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

拓展阅读

1、《酬张少府》王维翻译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这是一首赠友

(1)王维的很善于用“空”字,如“空新雨后”(《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的“空”作简要分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3)这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1)“空”:徒然。 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

(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意思对即可)

(3)这首写作者对*的失望和隐居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乐水的情怀

(4)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二:

】①穷:失意,归隐。②通:得意,出仕。

14.关于这首,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古体B.近体C.乐府D.新乐府

15.对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相赠,作者再写回赠。

B.第一联感慨自己一入晚年,就只喜欢清静;借此表明生活态度。

C.第二联对“喜欢清静”作解释:“无长策”是其原因。

D.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是代表隐逸生活的意象,也是消极、厌世的象征。

16.请从结构和内容方面,结尾两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

14.A(1分)

15.D(3分)

16.(4分)一问一的形式呼应了的“酬”字;(1分)问而不恰为此的妙处所在。(1分)面对人生的失意与得意、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但却用了曲笔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渔歌入浦深”的言外之意是:你也不用做那个小官了,不如和我一起啸歌林吧!(2分)

三:

(1)着意描写和叙述自己“ ”的志趣。

(2)哪两句最能体现作者隐逸生活的情趣?

(3)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

(1)好静

(2)“松风吹解带,月照弹琴”句。

(3)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与苦闷。

四:

(1)王维的很善于用“空”字,下列句与“空知返旧林”的“空”字意义相近的一项是(2分)

A.“空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居秋暝》)

B.“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叶独坐》)

C.“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

D.“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2)对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是一首赠友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相赠,作者再写此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尾联用一问一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只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3)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参***

【解】“空”:只,仅仅,徒然。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

(2)B

(3)【】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意思对即可)

注解:

吹解带:吹着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自顾:自念。

空:徒然。

穷通:困厄与发达。

浦:宽阔的近岸水面。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

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

只好归隐到这幽静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

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理,

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这是一首赠友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

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的又一佳作。

人刚入仕时,得宰相张九龄识,意气风发,欲以满腹才学报效朝廷,后张被罢黜,奸相李林甫当,这个才高八斗的儒生便把目光投向了内心,倾心佛学,乐于隐居,追求一种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而初时的志向与抱负并不能完忘却,出世与入世的挣扎便在时有体现。

首联写得明白晓畅,如俚谈巷语,却十分准确的概括了人对自己的评价。笔者窃以为,此时,人冲天的壮志已消磨殆尽,心的淡定从容表现在歌创作便是用词的朴实无华。“唯”突出了人把淡泊宁静、隐居林、不问世事作为晚年生活的唯一选择。

颔联“自顾”为“自视”之意,可理解为人反观自省。“长策”应释为“良策”,即“治国安邦之策”。奸臣当人虽满腔抱负,却无力回天,便只能“返旧林”。“返”与“旧”说明人曾居于此,而今是旧地重回,这是人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生活的佐证,每次离开时必是抱有志向,返回时也必是失望而归。“空知”则是反映了人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的最终选择是隐居田园,寄情水。

前两联是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概括,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无为归隐的生活,是对自己*生涯的否定,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种表面上的平静之下涌动的却是人对于现实极端不满的怨怅之情,生活状态的平静则是绚烂之后的平淡。

颈联既是写景更是写人。风是松间之风,月是之月,不加描摹,更能引人想象其声、其色,增加了文字的张力与深意。人于松林之,徐徐清风吹拂下轻解衣带,少了衣服,更少了礼仪的约束。在朗朗明月下鼓琴而歌,隐居生活所得便胜却了仕途之失。“松风吹”与“解带”,“月照”与“弹琴”并无因果关系,前者只是为后者提供了活动的背景,如舞台上的幕布一般,让“解带”与“弹琴”更增加了淡定和清静的禅意,这也是本联的妙处。

尾联的“君”指张少府,此联为扣题之语。张必是问人为人*的穷通之理,人在前三联便告诉了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此联又用“渔歌入浦深”的典故再次作。《楚辞.渔父》有“渔父莞尔而笑,鼓棹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得复与言。”表现的是一种与自然融合、忘却自我的隐居生活。

2、春喜雨的翻译

这是一首赞咏的春天雨水的作。其原文如下: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知时节(或当春乃发生)

2.这首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第二联从听觉,第三联从视觉。

3.你认为“随风潜入,润物细无声”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潜”字用得好。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时的雨好像知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⑴知:明白,知。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这首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作。

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这是描绘春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的情景,紧扣题的“喜”字写想象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人体物细腻。

后世评价:

1,浦起龙说:“写雨切易,切春难。”这首“春喜雨”,不仅切、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2,周珽:此妙在春时雨,首联便得所喜之故,后摹雨景入细,而一结见春,尤有可爱处。(《唐选脉会通评林》)

3,仇兆鳌: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杜详注》)

4,黄生:雨细而不骤,才能润物,又不遽行,才见好雨。三、四紧着雨说,五六略开一步,七八再绾合。杜咏物多如此,后学之圆规方矩也。五六写雨境妙矣,尤妙能见“喜”意。盖云黑则雨浓可知。六衬五,五衬三,三衬四,加倍写“润物细无声”五字,即是加倍写“喜”字,细语更有风味。(《唐摘钞》)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国古典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圣”,他的被称为“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路。随着唐玄宗后期*越来越*,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苏轼《南乡子寒雀满疏篱》翻译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释:

1.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一0七四),苏轼时任杭州通判。杨元素:名绘,时为杭州太守,与苏轼时常词唱和。

2.柯:草13木的枝茎。玉蕤:比喻白色的梅花。蕤(ruí):下垂的装饰物。

3.英:花,花片。卮(zhī):酒器。

4.痛饮:开怀畅饮。

5.“坐客无毡”句:《晋·吴隐之传》载吴隐之*清廉,勤苦同于贫庶,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新唐·郑虔传》载郑虔著八十余篇,诸儒服其善著,时号“郑广文”。在官贫约甚,杜甫曾赠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此句言酒醉之时,连坐无毡席的寒冷都不知了。

6.酒阑:饮酒结束时。阑:残尽。

7.离离:分披繁盛的样子。

8.微酸:指梅子。著枝:生于枝上。

【提问】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__________,但通篇透露着_________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1)一个“梅”字 梅花报春(2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2)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4分。每一问2分,言之有理即可。)

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注释】

蕤;草木花下垂状。玉蕤;这里指盛开的梅花。

柯;枝。

芳英;香花。酒卮;酒杯。

痛饮句;《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需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离**》便可称名士。

无飐;坐无飐席,表示生活清贫。典故出自《晋》卷九

十二《吴隐之传》“以竹蓬为屏风,坐无飐席。”

杜甫《戏郑广文又兼呈苏司业》;“才名三十年,坐客寒无毡。”

离离;繁盛貌。《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

著枝;意识是渗入到花枝。著;同“着”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

吱吱喳喳叫声一片

争相踏上盛开花枝,

好似在说这花“真好看”。

一群**客来到花前,

喳喳的鸟儿还没发现,

待到客人坐到花下边,

喧哗惊飞陶醉的寒雀。

惊飞的鸟儿踏下花瓣,

飘飘忽忽落进酒盏。

席间的客人饮酒又赋

坐下无飐却浑然不知。

多少次饮酒赋

直到花谢春至,

豆大的酸梅挂上枝头。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词通过咏梅、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此词既不句句粘住梅花上,也未尝有一笔不写梅花,可谓不即不离,妙合无垠。词未正面描写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办法来加以表现,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词通过咏梅、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上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在冰雪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既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开头两句“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它们翔集在梅花周围,瞅准空档,便争相飞上枝头,好象要细细观花朵似的。寒梅着花,原是冷寂的,故前人咏梅,总喜欢赋予梅花一种孤独冷艳的性格,本词则不然。作者先从向往春天气息的寒雀写起,由欢蹦乱飞的寒雀引出梅花,有了鸟语花香的意味,而梅花的性格也随之显得热乎起来。顾随先生自云早年极喜杨诚斋的绝句:“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但了苏轼此词以后,看法有了变化。他说:“持以与此《南乡子》开端二语相比,苦水(按顾随自号苦水)不嫌他杨无神,却只嫌他杨无品。”“‘满’字、‘看’字,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顾随文集·东坡词说》)顾随深极爱开端二语,自是不差,而从“满”、“看”两字悟出“清幽高寒”“圆寂”之说,似有未谛。“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进一步从寒雀、早梅逗引出梅之人,而逗引的妙趣也不可轻轻放过。客来花下,寒雀自当惊飞,此原无足怪,妙在雀亦多情,迷花恋枝,不忍离去,竟至客来花下,尚未觉察,直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觉之,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花、迷花、惜花已尽此三句之,故花之美艳绝伦客之为花所陶醉俱不待繁言而明。再说,散落之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酒杯之,由此梅之人平添无穷雅兴,是则雀亦颇可人意。可见雀之于梅,在此词实有相得益彰之妙。

下片:写高人雅士在梅园举行的文酒之宴,借以衬托出梅花的风流高格。“痛饮又能”的主语是风流太守杨元素其宾客僚佐。杨元素才调不凡,门下自无俗客。、酒二事,此人原是人人来得,不过这次有梅花助兴,饮兴、情便不同于往常。“痛饮”即开怀畅饮。俗语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高人雅士喜以梅花为知己,“痛饮”固当,“能”极易误会是能够写。其实,“能”字与“痛”字对举成文,乃逞能之意。“能”又不限于其字面意义为善于写,这里暗用刘禹锡寄白居易句“苏州刺史例能”(时白任苏州刺史),以称美杨元素的文采风流。作者又有《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词云:“钱塘风景古今奇,太守例能”,也是此意。“坐客无毡醉不知”,又用杜甫赠郑虔“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语。“醉不知”的主语是宴会的主人杨元素。坐客无毡则寒,如今饮兴正酣,故不复知。此句意不在写坐客之寒,而是写主人之醉。主人既醉,则宾客之醉亦可见。观主客的高情逸致,梅花的高格也不难想知了。“花谢酒阑春到也”,非指一次宴集时间如许之长,而是指自梅花开后,此等聚会,殆无虚日。歇拍二韵,“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重新归结到梅,但寒柯玉蕤,已为满枝青梅所取代。咏梅花而兼梅子,又不直说梅子而说“一点微酸”,诉之味觉形象,更为清新可人。下片从高人雅士为之留连忘返、逸兴遄飞,托写出梅的姿态、神韵。

此词既不句句粘住在梅花上,也未尝有一笔不写梅花,可谓不即不离,妙合无垠。词未正面描写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办法来加以表现,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4、《华裔女孩的“火星梦”》初说明文

①美国迄今最先进的火星探测器“好奇号”2011年11月27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这个强大“火星车”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迹象。

②“好奇”号的着陆点预定在火星盖尔陨坑丘的一处脚下。盖尔陨坑位于火星赤以南,得名于澳大利亚已故天文学家沃尔特·盖尔,形成于大约3.5亿至3.8亿年前,直径约为154公里,面积相当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州之和。盖尔陨坑丘的层状物含黏土和硫酸,着陆点周围存在沉积物形成的冲积扇,这些物质和地貌的形成都与水有关。美国航天局2006年即着手挑选“好奇”号的着陆点,最初候选点有30多个,2008年压缩至4个,最终,盖尔陨坑胜出。

③“好奇号”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庞大、最复杂、最昂贵,也最先进的火星探测器。上面搭载了一批先进的探测仪器,包括17台先进照相机、一个机械臂、一个钻孔机、一台激光装置,其内部还配备化学实验室,用于样本分。其大小相当于一辆小汽车,重量约900公斤,是前任“双胞胎”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的五倍,长度约为它们的两倍。与“勇气”号与“机遇”号不同,总投资达25亿美元的“好奇”号采用的是核动力,而且是利用钚电池做能源,可以持续时间更长。

④ “好奇号”的着陆方式也不同,它将不会采用戴着安气囊“硬着陆”的方式,而是把降落伞、火箭的动力减速都用上,并借助留空的“太空吊车”,将火星车吊运到火星表面实现着陆。

⑤“好奇号”这个名字是由一名12岁的华裔小女生马天琪所起的。马天琪当天也受邀到发射现场,她祝愿“好奇”一路顺利。

1.通文,概括本文依次说明的内容。(3分)

主要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字来历

2.结合“好奇号”此次的主要任务,简要说说其着陆点预定在火星盖尔陨坑丘的一处脚下的原因。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参***:

1.预定着陆点“好奇号”特点着陆方式(每点1分)

2.因为该着陆点周围存在沉积物形成的冲积扇,都与水有关。而“好奇号”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迹象,这与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意对即可,3分)

3.列数字、作比较(2分),具体说明了“好奇号”的庞大、复杂等特点(2分)。

点击查看更多《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294.cn/articles/1849.html

热门阅读

  1. 高中暑假学习计划范文
  2. 相亲遭遇臭男人百姓故事
  3. 冬天的古诗有什么
  4. 纪念香港回归纪念日祝福短信
  5. 感恩节的英语祝福语有哪些
  6. 201年新年第一天祝贺词
  7. 关于人生哲理的名言
  8. 教师节手抄报素材资料
  9. 有关爱国的诗句大全
  10. 解读语文读后感
  11. 3世界气象日给朋友的祝福语
  12. 2018年给女友的情人节祝福语
  13. 总有一个人要先走美文
  14. 减轻课业负担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开始的教育论文
  15. 古诗长歌行
  16. 我喜欢你枫株湖畔美丽的杜鹃花的散文
  17.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优秀范文
  18. 网站运营年工作计划范文
  19. 汉语专业毕业生自荐信范文
  20. 小学四年级关于清明节扫墓作文
  21. 圣诞送爱人祝福语
  22. 一个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
  23. 实用的建筑公司总经理工作总结范文
  24. 动作描写的句子
  25. 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26. 励志英文说说心情短语
  27. 教师国培心得体会
  28. 眼角的泪是爱曾来过的光校园故事
  29. 心已渐渐冬眠诗歌
  30. 《苏珊的帽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31. 张小娴《悬浮在空中的吻》
  32. 新春贺词模板
  33. 故乡是一盏灯散文
  34. 有关看淡人生的诗句
  35. 一暴十寒的故事
  36. 沁园春辛弃疾诗词
  37. 课文《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范文
  38. 2016年猴年新年贺词
  39. 一剪梅原文以及赏析 李清照
  40.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诗词翻译赏析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9 05:16:10
本页面最近被 722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四川,TA在页面停留了 101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