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烤羊肉》
引导语:梁实秋先生的品味不似唐鲁孙那样的大家气派,酱菜、汤包、烧饼、油条,连麦当劳都能写上一写,但《雅舍谈吃》处处却显现着文人食客的渊博与风雅。一味平凡吃食可以纵横南北、通贯古今,柴米油盐中亦现大典故,让人回味。下面是《雅舍谈吃》中的《烤羊肉》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北平中秋以后,螃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口外的羊肥,而少膻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不知何故很多人家根本不吃羊肉,我家里就羊肉不曾进过门。说起烤肉就是烤羊肉。南方人吃的红烧羊肉,是山羊肉,有膻气,肉瘦,连皮吃,北方人觉得是怪事,因为北方的羊皮留着做皮袄,舍不得吃。
北平烤羊肉以前门肉市正阳楼为最有名,主要的是工料细致,无论是上脑、黄瓜条、三叉、大肥片,都切得飞薄,切肉的师傅就在柜台近处表演他的刀法,一块肉用一块布蒙盖着,一手按着肉一手切,刀法利落。肉不是电冰柜里的冻肉(从前没有电冰柜),就是冬寒天冻,肉还是软软的,没有手艺是切不好的。
正阳楼的烤肉支子,比烤肉宛烤肉季的要小得多,直径不过一尺,放在四张八仙桌子上,都是摆在小院里,四围是四把条凳。三五个一伙围着一个桌子,抬起一条腿踩在条凳上,边烤边饮边吃边说笑,这是标准的吃烤肉的架势。不像烤肉宛那样的大支子,十几条大汉在熊熊烈火周围,一面烤肉一面烤人。女客喜欢到正阳楼吃烤肉,地方比较文静一些,不愿意露天自己烤,伙计们可以烤好送进房里来。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是烧过除烟的松树枝子,所以带有特殊香气。烤肉不需多少佐料,有大葱芫荽酱油就行。
正阳楼的烧饼是一绝,薄薄的两层皮,一面粘芝麻,打开来会冒一股滚烫的热气,中间可以塞进一大箸子烤肉,咬上去,软。普通的芝麻酱烧饼不对劲,中间有芯子,太厚实,夹不了多少肉。
我在青岛住了四年,想起北平烤羊肉馋涎欲滴。可巧厚德福饭庄从北平运来大批冷冻羊肉片,我灵机一动,托人在北平为我定制了一具烤肉支子。支子有一定的规格尺度,不是外行人可以随便制造的。我的支子运来之后,大宴宾客,命儿辈到寓所后山拾松塔盈筐,敷在炭上,松香浓郁。烤肉佐以潍县特产大葱,真如锦上添花,葱白粗如甘蔗,斜切成片,细嫩而甜。吃得皆大欢喜。
提起潍县大葱,又有一事难忘。我的同学张心一是一位畸人,他的夫人是江苏人,家中禁食葱蒜,而心一是甘肃人,极嗜葱蒜。他有一次过青岛,我邀他家中便饭,他要求大葱一盘,别无所欲。我如他所请,特备大葱一盘,家常饼数张。心一以葱卷饼,顷刻而罄,对于其他菜肴竟未下箸,直吃得他满头大汗。他说这是数年来第一次如意的饱餐!
我离开青岛时把支子送给同事赵少侯,此后抗战军兴,友朋星散,这青岛独有的一个支子就不知流落何方了。
那个年代的“舌尖中国”——读梁实秋《雅舍谈吃》有感
中国的散文,自古而今,流传甚多。古时唐宋大家多以各类托物言志,或即景抒情的散文著名于世。然而毕竟古文晦涩,着实难读的很,唯独建国前几位名家的半白之文,留有古语*,又兼现代语言的朴实舒畅,让人读来不仅舒心,更有一份欣赏的感觉。假期随手翻阅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恰如其分,美食勾人,让人大呼过瘾。
梁实秋先生一生著作颇丰,散文集一再出版,闻名于世。其与鲁迅先生的激烈“笔战”也一直让人津津乐道。实际上梁先生是一位文字风格平淡随和,擅长自由文字的作家。他致力于提倡文学的人性,主张一切文字作品“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当然,对于这本《雅舍谈吃》也是在他这一思想下的散文作品集。整部集子里,先生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人们对美食饕餮的追求和体验,发自内心的自然欲望,追求完美的口味搭配,却也有所节制不去暴饮暴食。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什么营养平衡的讲究,没有什么食品安全的危险,从头到尾,都是美妙的食材配合高超的厨艺在唱主角,如同一部那个年代文字版的“舌尖上的中国”。看完口水横流之余不禁感慨,中国人不愧是世界上最擅长吃的民族了。
一、食之理
美食的不可思议,在于看似普通或意外的搭配下,混合烧出感官最可口的作品。这一点是糅杂了理性和感性的综合,可谓是美食自身的“理”。梁先生在书里大赞了类似的美食搭配,试举两例如下:
比如“水晶虾饼”,“七分虾肉要加三分猪板油,放在一起剁碎…略按松,压成厚厚的小圆饼状,下油锅炸,要用猪油,温的猪油,炸出来白如凝脂,温如软玉,入口松而脆…实为不可多得…”
又如“溜黄菜”,“溜黄菜是用猪油做的…在蛋黄糊里加荸荠丁,表面撒一些清酱肉或火腿屑,用调羹舀着吃…做法是蛋黄搅拌加水,加入芡粉,入旺油锅中翻搅而成。”
这些特色,看着令人惊奇,虾肉配猪油,居然可以成饼食之;蛋黄配荸荠配火腿,居然可以成就名菜“溜黄菜”,想不到的组合,尝得到的美味,让人不禁食指大动。
二、食之趣
梁先生是大家子弟,光看书中描述自己家的门,就有一番大户人家的威风。门口设木牌,进门迎面有金砖摆拼的“戬榖”字样。既是大户人家,饮食料理算是精巧细致,也就是现在俗话说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梁先生却也关注平民小吃,如豆汁,窝窝头,面条等,只要条件许可,他都去尝尝,去寻找寻常食物的美味,算是别致的美食趣向;各种寻求美味的过程中,梁先生还往往记录了各种幽默诙谐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算是独特的文学趣味。
《汤包》一文中写道: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飚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理。”
《芙蓉鸡片》一文中写道:我幼时侍先君饮于东兴楼,因上菜稍慢,我用牙箸在盘碗的沿上轻轻敲了叮当两响,先君急止我曰:”千万不可敲盘碗作响,这是外乡客粗卤的表现。你可以高声喊人,但是敲盘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这里,若是被柜上听到,就会有立刻有人出面赔不是,而且那位当值的跑堂就要卷铺盖,真个的卷铺盖,有人把门帘高高掀起,让你亲见那个跑堂扛着铺盖卷儿从你门前疾驰而过。不过这是表演性质,等一下他会从后面又转回来的。”
三、食之味
中国人算的上最讲究吃的民族,尤为注重烹饪的方式和味道。方式五花八门,烤、煎、炖、蒸、卤、炸、烩、醉、炙、熘、炒、拌,真是一言难尽。古来有许多做菜的名厨,其名字都和宰相一样显赫地留在青史上。梁先生在《雅舍谈吃》里尤为注重煎炸处理的味道。
“煎馄饨”里提及到,“最欣赏的是致美斋的煎馄饨...入油锅慢火生炸,炸黄之后再上小蒸笼,猛蒸片刻...每个馄饨包的非常峭拔舒巧,像是*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又有“核桃腰”谈到,“腰子上面纵横划纹,下油锅炸...炸到变黄,取出蘸着花椒盐吃”。如此这般,可见梁先生偏爱煎炸食物的口味,大致是因为油脂里的脂肪酸经过煎炸处理后显出焦又甜的味道,而且煎炸后食物口感酥脆,更惹人馋虫吧。
四、食之色
梁先生在点评食物的时候,算不上什么美食家,充其量是一位文人对于生活里“吃”的感悟和感情。对于一般美食评论要求的“色”、“香”、“味”并不做全面的考量。他更偏重口味的描写,对于食物外观和色泽关注不多,但也有所表现。
“白菜”里写到:“弧形菜叶洗净待用...准备几样东西...炒麻豆腐一盘,作灰绿色,此物用羊尾巴油炒最妙,加一把青豆...切小肚丁一盘,小肚丁是用猪尿泡灌猪血勾芡粉煮成的,作粉红色,加大量松子,有异香...炒白菜丝,炒烂,取热饭一碗,把鲜红的蒜蓉酱抹在白菜里...把麻豆腐、小肚丁、炒白菜丝一起拌饭...吃得痛快淋漓”。
又有“葱油饼”,“在山东,许多处葱油饼是油炸的,焦*样子很好看,吃上一两块就消化不了了...”。“芙蓉鸡蛋里”写到:“取鸡胸肉,细切...然后以白色鸡蛋清搅合之...入温油锅摊成一大片...起锅时加嫩豆苗数支,取其翠绿色为点缀,如能洒上几滴鸡油,亦甚妙佳”。
拓展阅读
1、《梁实秋散文精选:雅舍小品》读后感
说来惭愧,即使梁实秋的名字是我幼年时便知道的文豪,这些年来,我也未曾去拜读过他的文章,想来是我知识浅薄的一部分原因。初读这本《雅舍小品》才惊觉老先生嬉笑怒骂的文字中的色彩,淡然却入骨。这是一本适合闲暇之余的午后,一杯清茶,一份点心,一本书,在和煦的日光下,品一品人生百态,尝一尝世间多种滋味。
雅舍是先生居住的地方,它建于半山腰,砖砌骨架,竹草编墙,瓦作屋顶,简单的四处漏风,颇有杜甫先生笔下的茅屋。然而这样的茅屋,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竹林,有水池。这样一来这茅屋倒也是是一间雅舍。《陋室铭》中写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样一间茅屋,在先生的居住下成为了一间雅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样的一间茅庐在先生的生活中,在那里,他品人品事,他无欲无求,看世间百态,颇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
《雅舍小品》是先生在雅舍居住时的所见,所想,所感。先生的文字轻松,语言幽默,每篇文章也不过是短短的两三千字,却每一篇文章都在深深地映射着一些心态,一些看法。我喜欢先生的文字,也喜欢他这样的生活,悠然自得的一个与世无争的雅舍,恍惚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在这里,品人,品世,谈吃,忆旧,可以说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所想,所愿。
人终究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有人“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把无垠抓在你的手掌里,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我想文人大多如此,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有着更多的色彩,他们可以嬉笑怒骂,他们可以淡然视之,他们可以以笔代枪,这个世界总归有这样的一群人。我想先生这一生都是豁达的,从她的文字里,从他的故事里,从他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态度。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这样的豁达,可是先生却教会我们去豁达的对待问题这是人生的一种大度,也是我们一生都在追寻的态度。看先生的书,在谈吃的时候,恐怕即使自己早已在酒足饭饱的午后去阅读,那文字下的美食也会让我们不禁流下口水吧。向来我这人不爱吃鱼,从小到大,母亲做鱼,我也是象征性的去吃一两口,然而历史一年半载不曾吃鱼,对于这种食物,我也未曾有过念想。然而在读先生的文字后便迫不及待的去吃了一次鱼。先生真的算是美食家啦。
《梁实秋散文精选_雅舍小品》一在品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穷人富人,诗人乞丐,形形色色之人;二在品世,人的一生离不开衣食住行,离不开爱好信仰,离不开吃喝玩乐,这一世,可过的快乐?三在谈吃,这个话题或许从人类有记忆便开始了吧。四在忆旧,忆年少轻狂,忆故都乡情,忆岁月无忧。
读完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后,突然觉得还是名人文学更能读进去,所以开始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很现实。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接近现实,让人读了以后会有所思考。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有些幽默。总惹来无奈一笑。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写得很真实。如“音乐”疑问。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 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
不得不说梁老的思想和文化都很深厚,文章中很多词语,甚至汉字都不认识。
还是要多多学习。
这本散文,都是短小篇幅,是点到为止,但是能给你回味无穷的感觉。 这本散文,都是信手捏来的,却在精湛质朴的文字笑谈生活百态。 在百态中,把中国人的性格表现的淋淋尽致。 梁老对我们广泛的丑态,可以说是认识到了极致,用极其俏皮的语言把我们的毛病描写的极其精当。 如果你在为你身边蠢人多而苦恼的话,这本书你应该读一读,梁老在帮你嘲笑这帮人,你读着读着,就感觉很解气,正所谓:一看一笑一解嘲。 如果你身边没有愚蠢的人,你也不想骂或者是叫醒那些愚蠢的人,这本散文书也可以看一看,可以跟着梁老一起学习一下闲适惬意地生活,宽容善良地待人。 印象最深的,是写到他住的房屋里老鼠肆意,蚊聚成雷,而且住所完全不能避风挡雨,到了夏季暴雨来临,屋顶崩裂泥沙俱下的情况也不鲜见。 这说的好像是杜甫的茅屋,杜甫有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这样的破屋,老杜是彻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而梁实秋却亲切地称住所为“雅舍”,说其“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读《雅舍小品》,就会有一种联想,像是面前坐着一位有趣的老先生,他娓娓道来,语速不急也不缓,在他述说过程中,民俗典故什么的,他总能信手拈来,而且口吐莲花,让人听着就忍俊不禁。 最妙的是,天下之大,似乎没有他不懂的,从菜谱到诗书,从散步到拜年,看着都是世俗琐事,经他说出来,真叫兴致盎然,津津有味。阅读的享受,想来也莫过如此了。
生活里,时常有让人愤怒和悲悯之事,在梁老的笔下,它们却成了幽默和雅兴。想到他的文字,让人想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想到“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不是吗,与其被淫雨蛙声弄得心神不宁,不如恬淡笃定地吟咏一首小诗,多惬意,多有生活情调,让我心之向往。 趣味之外,我还喜欢梁老的宽厚,不刻薄。他写的《关于鲁迅》,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的:即便讽刺文学,也需要“宅心要忠厚,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 我等凡夫俗女,注定做不了杜甫或鲁迅之类的斗士,能学习梁老先生,有独善其身的心境,无论生活的际遇如何,都努力把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就很好了
一直觉得在无聊时光读读小说,融情于文,跟着主人公起起伏伏,替他们开心难过、担忧害怕,读完后感情抒发完也就不了了之了。而读散文则适合闲暇时光,心灵需要净化,鸡汤文实在是提不起来兴致,和文学大家在一起品一品他们眼中的人、事、景、物颇具乐趣。 《梁实秋散文精选——雅舍小品》分五个部分,品人、品世、谈吃、忆旧、海外生活。其中品人一章里,有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各年龄段各具特色。原来,不管在哪个时代,人们都是一样的个性。比如在梁实秋眼里,男人具有脏、懒、馋、自私的特征。作为怕麻烦的物种,他们追求简单方便,买东西求个大致,觉得都差不多嘛。在贪吃方面,饭桌上没点肉不叫吃饭,大口吃肉大口吃饭那才叫生活。还记得一次和朋友聚餐,他声称每顿饭都要吃肉,一顿不吃心里慌。女人喜欢说谎,善变,善哭,嘴用在说话方面多,胆小,聪明。女人似乎最擅长与人打交道,你看楼下阿姨聚在一起时,呱呱呱一下午谈孩子、谈孙子的,聊的不亦乐乎,只要加入他们的阵营你会感到时间过得贼快。说到“说谎”这个小性子,我想身为女人很有共鸣感。我们的衣柜里有很多衣服,可是总会觉得缺一件,每到新的季节、新的节日,我总会去商场逛一逛,看看玲琅满目的衣服、首饰之类的,心里会没来由的感到开心。大多数情况下,在新款到店那几个字的诱惑下,总会忍不住剁手。当被问之为何买新衣服,总会回答:打折、原来的衣服旧了、奖励自己,哈哈,我们总有理由说服自己。 在这《梁实秋散文精选——雅舍小品》一书里还专门就食物列了一个章节。佛跳墙、狮子头、煎馄饨、八宝饭、黄鱼、虾饼、饺子、酱菜、两做鱼,字里行间并没有多少文字讲述这道菜如何做、如何吃,却能让人在读过以后对这些食物产生吃的兴趣,我想这也是梁实秋文字的魅力吧! 炎炎夏日已到,闲来无事的午后、异常烦躁的午后、状态不佳的午后,何不在河岸边要一杯清茶,伴着徐徐清风,就着甜丝丝的蜜茶,手里拿着一本散文,看看在梁实秋笔下的生活是怎样的,那是怎样惬意的生活。我们阅读散文又何尝不是在与大家沟通,和他们进行精神交流。
人是世界 最宝贵的存在,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可以穷其智慧与力量去创造。比起科技的有源可溯,艺术则来得无厘头。我们很难想象梁公在兵乱马荒的情况下还能保有一份自由地,喝喝茶、品品菜,任何国家大道、民族大义都可以置之不理。 因为纯粹,所以精彩。我们很容易审美疲劳,在那种压抑的时代感后,每个人其实只是一粒棋子,任由命运的摆布,但是时间久了,比如三十年、五十年,我们除了那些在故纸堆寻生计的人之外,很少有人愿意反复评论这些沉重的话题,但梁公偏偏知道自己如果混同于黑屋子里的呐喊,是无法得到后世的承认与叹服的,由此聪明如他,选择了散文,选择了在形散而神不散的过程中证明人生还可以这么过。 我们不能说梁公的观察很粗糙,味觉很迟钝,恰恰相反,我们对其洞若观火的冷静和嘻笑怒骂的评价,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虽然他的文字不可能被当政者选入教材,用于*的说教,但是在太平时代,即使是有人为了你而负重前行的情况下,我们也愿意有些自我情怀,且不说那些读不懂的诗和到达不了的远方,就以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树木、衣服、猪狗的互动中也类推出生命的灿烂与岁月的流逝。
2、中秋节的作文集锦
中秋节的月亮犹如一个大月饼,仿佛随时会被玉兔咬一口,趁着中秋节来临的日子。我们在金话筒小作家班的课堂上,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中秋节,亲手做一个月饼送给父母。
老师将冰皮月饼预拌粉倒入了一个透明的碗中,倒上开水搅拌,热水一下子就被吸收了。我带上手套,这揉一下,那揉一下,搅拌的过程真不容易呀!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一点点像奶粉形状的冰皮揉成了一个表面光滑的面团。老师把面团分给了大家,让我们放在手心里揉成小圆球,没想到手套又大又肥,面团又黏又不易成型,真是费劲。于是,我将面团放到桌子上,撒上一层“奶粉”,有了这个小妙招,面团立刻就像披上了一层白纱,格外好看。揉成小球后,我们手中多了一小块豆沙馅,我把面团压扁,把豆沙馅放到了中间,就像豆沙宝宝躺在床的中间一样。我把开口封了起来,并随手拿了一个磨具,刚开始我只是轻轻地压,但后来,做出来的月饼没有花纹,我站了起来,用力压了下去,拿出来,瞧!一个冰皮月饼闪亮登场!
据说,在古时候月饼还叫胡饼,杨贵妃觉得名字不好听,看着月亮随口而出“月饼”,月饼这个词便在民间传开来。我看了一眼其他同学的冰皮月饼,有同学因为用力过大,月饼受不了他的泰山压顶之力,冰皮从磨具的缝隙中漏了出来,有同学正在认真地做花纹,还有同学正在仔细观赏着自己亲手做的月饼,稚嫩的脸上露出了欢喜。我要把月饼分给父母,让他们尝一尝我亲手做的月饼。
我爱中秋节,不只是因为家家户户都吃月饼,而是因为在这一天,大家都会团聚在一起,感受着家的温馨,一起遥望那温暖的月光。我想,今晚的月亮一定会格外圆。
3、中秋节的作文集锦
“八月桂花香”,当我在院子里闻到了桂花香香甜甜的香味时,我就知道中秋节快要到了。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们放假了,我们要欢度中秋节。中秋节的习俗有:看月亮、吃月饼、和家人团聚。
中秋节,爸爸、妈妈、我、姑姑、姑父、叔叔、哥哥都一起来到了爷爷奶奶家吃团圆饭。爷爷奶奶给我们准备的饭菜真丰盛呀!我们一边吃一边聊天,还一起吃了月饼,全家人都很快乐。
中秋节我还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做月饼”。老师给我们准备了一些五颜六色的馅,粉色是草莓的,绿色是抹茶的,红色的是豆沙的,咖啡色的是巧克力的……看上去很好吃,我都想偷吃一点了。老师开始教我们做月饼,先把馅揉成一个小圆球,放在一边备用,再拿一些彩色的面团,把它们压成扁扁的,然后把馅放进去,包好,揉成圆圆的放到模型里,用不同的模具把它推出来,一个月饼就做好了,上面有不同的花纹和字,看上去漂亮极了。我看着做好的月饼,可高兴了,因为这个月饼是我亲手做的,一定很好吃。
中秋节过得可真开心呀!
4、中秋节的作文集锦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杭州舅婆家过中秋节。
到了舅婆家,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大大圆圆的桌子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晚饭。吃过晚饭,舅婆端着盘子,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月饼,舅婆告诉我:“这月饼是灵隐寺的师傅做的,不但样子好看,而且很好吃!”于是,我们大家都各吃了一个月饼。
吃完月饼,我们开始赏月。我们先到前阳台赏月,月亮又大又圆,简直就像一个大玉盘,我仿佛看到了月亮婆婆在对我微笑,我也对月亮婆婆笑了笑。咦,月亮怎么不见了?我急急忙忙地跑到后阳台。哇!
月亮原来在这儿呢!这时的月亮还是一个大玉盘,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洒下大地。后来,我和妈妈到京杭大运河旁边去散步。我抬头一看,月亮旁边几朵灰白色的云,轻轻飘动,好像仙女翩翩起舞。我低头一看,发现运河里的月亮也是大大的,圆圆的,亮亮的。
过中秋真有意义,我希望明年的中秋节更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60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