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全诗的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4 00:23:55

“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全诗的鉴赏

暗滩水落涨虚沙,滩去秦吴万里赊。

离歌不断如留客,归梦初惊似到家。

山鸟一声人未起,半床春月在天涯。

作者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拓展阅读

1、塞拼音版

这首绝句描写西地区游牧分赴儿在旷野射猎的场面。

“当”的一声,一枝响箭离弦而,直入百丈云天,在静谧无风的晴空里,那长长的呼啸声显得格外清脆。听到这响 箭,骑在的分赴儿们顿时勒紧笼头,屏(bing)住呼吸,几百双绿色的眼睛齐向云端凝望――只消眨眨眼的时间,就会有一只老鹰或大雕从空跌下来。到那会儿,大家才来得及认出弯弓射箭的伙伴,对那位眼光锐利、技艺超人的射手表示赞扬的祝贺。可以想见,在这塞外原野必将掀起一个狂热欢呼的**… …

但是,人没有去写狂欢的**,甚至没有写到猎获物箭而落的情景,只描写了射目标以前的瞬间空响箭的飞鸣和地分赴儿们的勒凝望,用的是绘画“不到顶点”的手法。这样写具有动感,留有余地,能启发读者作丰富的想象。

2、古《使至塞练习及答案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词语在的意思。

①使: ②征蓬: ③胡天: ④侯骑:

3.近人王国维称颈联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请分析它好在哪里?

4.(2008,广西玉林)下列对这首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以下是07年铜仁考题)

5.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6.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 ①出使 ②飘飞的蓬草 ③指西地区 ④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3. 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一“直”一“长”一“圆”使画卷具有了巧妙生动的几何构图美,大有小,静有动,既具立体感,又具流动感;而且画面的色彩美自然天成;白漠,青烟,清水,血阳,信笔涂抹,自然天成。淡远的色彩衬托出大漠的广袤,浓丽的色彩凸现出大漠的.生机,淡妆浓抹,既雄浑又秀美。

4. CD

5.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人自己的写照;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姑且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透露出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6.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3、王维使至塞朗诵 古《使至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孤烟直,无黄河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国历代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飞,秋天行,这里是指大雁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唐朝在西边疆置安西、安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吏:一作“候骑”。

公元736年(唐玄宗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公元737年(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即作于此次出塞途

载于《》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析。

《使至塞》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远在西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见数行归雁翔,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高超的艺术境界。

4、题西林壁文古的意思题西林壁古

【**--教案】

【宋】苏轼

横看成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西省的庐山。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的。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头两句“横看成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无雕琢习气。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人在四句,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风。这种风是宋人在唐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

点击查看更多“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全诗的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13433.html

热门阅读

  1. 描写树木的优美句子
  2. 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自查报告范文
  3. 理性的世界诗歌
  4. 大学学科毛概论文
  5. 学校运动会演讲稿
  6. 28条表达爱意的句子
  7.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8. 木桥上的铁钉的睡前故事
  9. 转正的自我评价范文
  10. 格林童话:三片羽毛
  11. 宾馆效劳标语有哪些
  12. 装饰工程劳务分包的合同
  13. 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美文赏析
  14. 爱国诗句现代诗8句以上
  15. 大学生活寄怀2000字作文
  16. 小年经典祝福语
  17. 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励志故事
  18. 《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19. 高三学生的高考祝福语
  20. 事业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21. 小学生关于秋天的诗句
  22. 雨季莫离诗歌欣赏
  23. 寓言故事:橘与枳
  24. 端午节令人心动的祝福语
  25. 《This is my father》教学设计
  26. 优秀高中日记希望
  27. 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8. 三年级元旦快乐的作文
  29. 关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0周年征文
  30. 开学第一天日记范文参考
  31. 姑姑的解释及造句
  32. 浩然正气心中存故乡读后感
  33. 年级历史手抄报
  34. 有关三八妇女节唯美祝福语
  35. 描写深冬的句子或段落
  36. 文明校园拒绝欺凌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37. 关于企业团结的口号
  38.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范文
  39. 七夕鲜花祝福语有哪些
  40. 生活感悟的心情说说25句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14:44:19
本页面最近被 780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台湾,TA在页面停留了 6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