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的散文
这几天心情有点烦闷,我重新翻看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在豆瓣上高达9.1分,对于历史类书籍来说,它算是臻于至境了,但我没有从第一部开始看,而是直接看最后一部,我想看一群人对悲剧命运的抗争。
小时候那会儿没什么钱,是用手机看的电子版,每次看的时候,都囿于小小的手机屏幕,看得兴致盎然之际都要马不停蹄地一章接一章翻下去,读的是战阵厮杀,*博弈,忠贞高义,好不痛快。
年月渐增,接触的思考多了,感触也有不同了,也知道了这本是写得好看,也写得有失偏颇的书。
先就说一个小细节,在崇祯的谥号上,有怀宗、毅宗和威宗等等,分别是满清和南明诸**所上的。但这当然是别一番故事。
在《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本里,最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崇祯帝了。这本书几乎就是他一个人的抗争,从弱冠之年到而立之年,从斗志盎然到日益消沉,崇祯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在知道大明气数已尽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奋斗,从头到尾都是如此。
以前看到这,觉得崇祯真了不起,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但国家还是被搞垮了,正如他在北京城破时说:“朕非亡国之君,而诸臣皆亡国之臣。”平心而论,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当然觉得他伟光正,但崇祯帝是一个*集权的**帝国的最高首脑,一个帝国的覆灭他是负有最大责任的。
很早之前看了苗棣的《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好多都记不得了,但还记得封面上有一句话“一个不迩声色励精图治的年轻君主是如何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国的不归之路的。”这句话有点嘲讽的意味,但这确实是崇祯的写照。他性格的很多毛病,诸如刚愎自用、敏感多疑、冷漠残忍都被*集权的*一步一步放大了,给这个奄奄一息的帝国带来了惊人的破坏,直至亲手将它埋入黄土。
这是我接触到的不一样的崇祯帝,一个性格毛病很多的人,搞垮了一个有着上亿人口的帝国,最后被一个不满百万人口的满清**夺了天下。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叹息,也带来了很多的争吵和辩驳。但俱往矣,大清也早就亡了,集*、*和集权于一身的*也缓缓走进了历史的化粪池里,化作粪,化作土。
更年少的时候总觉得,接受了一个新鲜的观念,鲜有人知的想法之后,觉得那些囿于旧想法,旧说法的人就是受人摆布的木偶,思想的矮子,而不是像自己的想法一样日新月异,甚至会偷偷窃喜。所以,看到不一样的崇祯帝后,认为当年明月肯定是明粉、明吹,没有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过度粉饰、美化崇祯帝。甚至于怀疑到了整部书,大明究竟是怎么样的,后来陆陆续续地读了许多书,发现他写的大明和自己知道的大明真的不太一样,晚明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只是历史学家的观念,当时的百姓已经被土豪官绅兼并大量了土地,没办法才去做“机工”,但也仅仅出现在江南,而西北、西南、东北和中原呢,依然是种菜耕地的生活。更糟糕的是皇帝不干事,炼丹的炼丹,怠政的怠政,文官系统内部互相倾轧,进一步腐化,地方军队军备废弛,吃空饷,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打仗还杀良冒功,整个国家积贫积弱,谁当皇**得完蛋,都得认账——“嗟儿明朝,气数已尽”,因为不认账是不行的,历史周期的规律也不答应的。
看完最后一本书发现,大明也化作了粪,化作了土,崇祯帝和他的臣子的努力化为乌有,可惜吗?可惜,也不可惜。可惜的是大明完蛋了,大家也去见马克思了,不可惜的是大家都尽力了,虽然崇祯帝可能会哭天喊地不同意,但都尽力了。因为我知道,我想当年明月也知道,历史是有历史进程的。当瘟疫、小冰期、连年旱灾和严重土地兼并的恶果都一齐并发,就是一个晚期癌症患者所有的并发症都来了,就算有*大力丸也不管用,这就是历史进程。
有意思吗?有。所以我还是接着看,看一群人的抗争,嗟尔明朝就嗟尔明朝,气数已尽就气数已尽。王八蛋还是会有很多,但该玩命的人还是会玩命,该爱国的人还是会爱国,该拼命干活的还是会拼命干活。所以北宋有岳飞玩了命地抗金,南宋有文天祥不屈服于蒙元,明末也会有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祖大寿等等,到了南明还有左良玉、郑成功甚至于有农民军余部的高杰、李定国,哪怕知道了结局,哪怕没写得了下一句的豪情壮志,但大家对命运的抗争从来就没有结束,还在追求着自己内心所想要的结局,这种比较虚浮的东西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
气节。
至少看完这一遍,我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写他们的故事,知道了什么叫委屈求全、卖主求荣,也知道了什么叫铁骨铮铮、死不认命。也懂得了崇祯的苦处,那些臣子的难处,面对悲剧的结局,崇祯帝和同他奋战的臣子是一群死脑筋的人,是一群有勇气的人。
所谓勇气指的并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明白有除了畏惧以外更重要的事。
正如成功只有一个,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整部书,结尾这句,是恰好点睛的脚注。
拓展阅读
1、《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一直以来,我们都崇拜西方的言论自由,谁都可以骂,谁都可以弹劾,那是多么的先进啊,咱们*的*社会太落后了,其实大错特错。
明朝的言论自由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一个小屌丝*甚至可以弹劾部长、内阁成员,乃至皇帝,骂就更加不用说,高兴也骂,不高兴也骂,读书笔记.而且渠道特别通畅,氛围特别流行,也养了一堆的言官……以古鉴今,当时如此开放的言论自由,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社会进步,个人认为反而是明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没几个人干正事,也不敢干正事,随时都可能被骂被弹劾,而*和弹劾的人啥代价都不用出,因此对社会是典型的负向激励。即使言官在明朝历史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凡事有个度,过犹不及,个人认为明朝言官就是典型的代表。
如果言论自由、民主不能在一定的约束框架中进行,所谓的民主就是另一种*。没有约束的民主与没有约束的权力带来的社会负面效果没有本质区别。所谓框架个人就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福祉,是否有利于多产粮食,就是法制。
2、《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明朝共延续276年,16任皇帝,17个年号,其中1人做了2次皇帝。
平均每个皇帝任期17.25年,从函数变化趋势看,并没有前长后短的变化,主要还是命。
任期最长的万历皇帝48年,其次是嘉靖46年,最短的才28天,有时长命不一定是好事,占用了下一任的时间,比如,英国女王。最近貌似王室不太太平。
任期长短与当时的社会成就并没有成正比,所以生命比的是深度、宽度,不是长度。
基本规律:上一任如果很强,那么下一任就比较弱,整体呈一强一弱、一强一弱的波纹状态。
启示:这跟“强将手下无弱兵”不同。太强的上级要适时“让渡”,给下属更多的成长机会和空间,否则下级在长期的“荫蔽”下很难真正独当一面,如果非要到最后一刻才交班,很可能出现精神领袖断层的现象;或者一旦交班不顺利就可能出现危机,没有挽回的余地。
皇室也是一个小社会,大社会有的事,皇室一样可能有,大社会有的人,皇室也可能有,包括各种想象不到的奇葩,即使有些奇葩得挺可爱。皇帝在没有当上皇帝前,与平民大众没有半点区别,当上皇帝后,其实区别也不大,都会有各种痛苦与辛酸,奋斗与付出……和芸芸众生本无区别。套用一句话,人是生而平等的,却无往不在等级之中,自以为比其他人高人一等的人,反而比其他人更加低贱。
3、中学生《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精选
一个雪花轻扬的夜晚,我终于读完当年明月的整部《明朝那些事儿》,看着窗外的雪舞如絮,憧憬着明晨的朝阳东升,我不禁陷入沉思……
这套书,以《明史》为蓝本,文风严谨又不乏幽默,作者不时穿插的评论尤为一针见血、恰到好处。掩卷之余,除了佩服作者丰富的史学知识,更是赞叹于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他用那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自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起,直到末帝崇祯悲凉自缢于景山这长达276年的历史皓月。
书中众多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常遇春、徐达的将才独具,用兵如神;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高风亮节;戚继光、俞大遒的奋力拼杀,平定倭寇;徐阶、严嵩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袁崇焕、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巧用兵法;李自成、皇太极的背水一战,最终进攻……
但最让我敬佩的,却是杨继盛。他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却遭诬陷下狱,不惑之年就屈辱故去。但是,他真的就这样死去了吗?没有,他的精神活了下来,名震天下,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正直。他也坚信:严嵩之患终有一日能予以肃清。
是的,正义与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
由这里,我浮想起二战中的许多:“九一八事变”、“*”、“血洗平顶山”……日寇铁蹄犯下的一桩桩、一件件,骇人听闻,惨绝人寰。这种赤裸裸的侵略战争,给我国及其他受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我中华民族团结抗敌,浴血奋战下,在一切爱好和平,胸怀正义的友国帮助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终于低下那可恶之*,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我们深信,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历史之必然,因为正义终将引领历史。无论多么风云变幻,恶狼当道,承载历史这艘巨轮必会在正义的舵手操纵下航行,引领着人类驶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回望古今,历史向我们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是祖国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要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感悟历史。
我国古人都深知“明镜高悬”,我们新时代中学生更要明志用功,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修正航向,使正义引领时代,努力奋斗,为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6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