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船如神名人故事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讨教说,我曾经乘舟渡过一个深潭,艄公驾船的本领神奇莫测。我问艄公驾船到您这份上可以掌握吗?他肯定地回答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只要经过练习便可以学会,若是会潜水的人即使从未接触过船也能操作自如。对于艄公的一番道理,颜渊自称并不理解,但是艄公不肯作进一步解释,只好向孔子求教。
孔子听罢弟子的介绍,向颜渊解答个中奥妙:游泳能手是不会惧怕水的,他对学习驾船不存在恐惧心理,心情完全是放松的;擅长潜水的人把陆上和水中看成一码事,把船行和车驶看成一回事,把翻船更不当一回事。所以,即使从没驾过船也能操舟自如,悠然自得。
孔子是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好比一个参与的人,用瓦块为,心理毫无负担,赌起来轻轻松松,对输赢泰然处之反而常常获胜;他用衣物下赌,就有些顾忌;如果他用黄金下赌,那就会顾虑重重,心情紧张,惧怕输掉赌资,他会患得患失。其实赌的规则和技巧都是相同的,由于产生怕输的负担,技巧就难以发挥。
打完比喻,孔子对颜渊下结论:凡是以外物为重,怀有恐惧心理,那么内心必然怯弱而使行为显得笨拙犹豫。否则,就会是相反的表现。
艺高*。胆大来自于平日的勤学苦练。有了这个基础,信心就会建立。自信可以使人产生精神力量,通向成功。
患得患失、内心怯懦常会令人遭到失败。
拓展阅读
1、一很短的名人故事
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蛋。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还有一次,牛顿邀请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饭。他研究科学入了迷,把这件事忘掉了。他的佣人照例只准备了牛顿个人吃的午饭。临近中午,客人应邀而来。客人看见牛顿正在埋头计算问题,桌上、床上摆着稿纸、书籍。看到这种情形,客人没有打搅牛顿,见桌上摆着饭菜,以为是给他准备的,便坐下吃了起来。吃完后就悄悄地走了。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备吃午
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我还是吃了。”
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并不关重要,不过表明了牛顿是一个怎样沉思默想,不修边幅,虚己敛容的人,他对科学极度的专心,总是想着星辰的旋转,宇宙的变化,而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2、励志名人故事作文素材200字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一个美国青年,家里十分贫穷,一日三餐都勉强维持,更别说像样的衣服了。可是,这个青年却有着在一般人看来不切实际的梦想,那就是当演员,成为明星。亲人和朋友都非常不理解他,连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都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又如何能拍上电影。
那个时候,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青年逐一记下来,然后根据自己认真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量身订做的剧本前去拜访。但第一遍下来,所有的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500家公司全部拒绝他,这种事情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恐怕就此罢手了。然而这个青年并没有放弃,他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又从第一家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和自我推荐。
然而同上一回一样,500家电影公司依然全部拒绝了他。于是,青年又进行了第三轮、第四轮。终于,当拜访完第349家后,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应愿意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
青年苦苦等待了数天后,被公司请去详细商谈。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
电影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就是《洛奇》。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不起眼人物,他的生活波澜不惊,平淡无奇,本人也似乎显得有些木讷古板,从表面看他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当世界拳击冠军决定把他视为提高自己声誉的沙包时,他内心那股永不服输的精神才表露无遗,艰苦的训练证实了一个男人在面对巨大压力和挑战时所应该体现的精神。与世界冠军对战的结果固然是失败,但那种精神却让他赢得了荣誉。
而这位青年就是著名的影星、导演、制作人兼作家——席维斯?史泰龙。
3、励志名人故事作文素材200字
“你可以失去你的财富,但是你决不能失去你的性格”
原美国布朗大学校长,现任卡内基基金会**瓦尔坦-格雷戈里安的童年十分不幸,在他6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便因病去世了。是他的祖母在伊朗的山区将他带大的。
格雷戈里安的祖母也是一个很不幸的女人。由于战争和疾病,她失去了所有的孩子。虽然命运对她十分不公,但她却并未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为了让格雷戈里安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健康快乐地成长,祖母经常教导他说:“孩子,有两件事一定要记牢。第一是命运,那是你无法控制的;第二是你的性格,那可是在你掌握之中的。你可以失去你的美丽,也可以失去你的健康和财富,但是你决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因为它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祖母的这句话在格雷戈里安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沃尔特-克朗凯特是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对新闻感兴趣。并在14岁的时候,成为学校自办报纸《校园新闻》的小记者。
休斯顿市一家日报社的新闻编辑弗雷德-伯尼先生,每周都会到克朗凯特所在的学校讲授一个小时的新闻课程,并指导《校园新闻》报的编辑工作。有一次,克朗凯特负责采写一篇关于学校田径教练卡普-哈丁的文章。
由于当天有一个同学聚会,于是克朗凯特敷衍了事地写了篇稿子交上去。第二天,弗雷德把克朗凯特单独叫到办公室,指着那篇文章说:“克朗凯特,这篇文章很糟糕,你没有问他该问的问题,也没有对他做全面的报道,你甚至没有搞清楚他是干什么的。”接着,他又说了一句令克朗凯特终生难忘的话:“克朗凯特,你要记住一点,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在此后7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克朗凯特始终牢记着弗雷德先生的训导,对新闻事业忠贞不渝。
“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也*都能做” 雅芳公司女总裁钟彬娴雅芳公司女总裁钟彬娴的母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她早年曾就读于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当时,她是班上唯一的一名就读化学专业的女生。
钟彬娴的母亲希望女儿也能像她一样,自强自立。因此,她经常教导钟彬娴说:“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也*都能做。只要努力,女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到达顶峰。”
4、一很短的名人故事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他外表憨厚,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是一个大智若愚型的人物。
1944年,他担任欧洲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周旋在丘吉尔与罗斯福之间,巧妙地运用手腕把英军与美军糅合成一支无坚不摧的勇猛军团,最终击败强敌,成为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英雄。
艾森豪威尔领导的百万大军,纪律严明,士气旺盛,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以身作则”。
有一次谈到领导统帅的问题,他找来一根绳子摆在桌上。他用手推绳子,绳子未动;他改用手拉,整条绳子都动了。艾森豪威尔说:“领导人就像这样,不能推,而要以身作则来拉动大家。”
他处事公正严明,对人宽大仁厚,而且生性幽默,非常懂得运用自嘲来鼓舞别人。
二次大战期间,他到前线视察,并对官兵们演说,以鼓舞士气。不巧下雨路滑,讲完话要离去时摔了一跤。引得官兵哄堂大笑。
身旁的部队指挥官赶紧扶起他,并对官兵无礼的哄笑,郑重地向他致歉。艾森豪威尔对指挥官悄声说:“没关系,我相信这一跤比刚刚所讲的话更能鼓舞士气。”
艾森豪威尔脾气暴烈,人人皆知。大战后期,美军因伤亡惨重,鼓励大家献血。艾森豪威尔以身作则,立刻以行动来响应这个号召。当他献完血要离开时,被一名士兵发现了,士兵立刻大声说:“将军,我希望将来能输进您的血。”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你输了我的血,希望你不要染上我的坏脾气。”
有一次他参加某聚会,会中有6位贵宾受邀演说,艾森豪威尔排在最后。当轮到他上台时,已近午夜,全场听众在前5人的疲劳轰炸之下,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
艾森豪威尔知趣地说:“演说中总有句号,就让我当那个句号吧!”他最短的演说赢得了满堂彩。
5、名人读书成语故事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2、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史*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3、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6、牛角挂书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但他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这一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看到,杨素问道:
“你是哪儿的书生?”
“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
“你读的是什么么书?”
“《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励他:“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努力。
7、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8、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9、寻章摘句、车载斗量
赵咨是吴王孙权手下有名的*,字德度,南阳人。
在吴蜀夷陵之战时,奉孙权之命出使曹魏。
赵咨见到魏文帝曹丕。曹丕用轻蔑的口气问赵咨说:“你们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赵咨说:“我们吴王空闲时,阅读各种书籍,研究历史经验,可不像那些书生那样只知抄抄写写,摘记一些词句。”(原文是“吴王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还说:“我们吴王是位仁义智慧、有雄才大略的人,任用鲁肃说明了他的诚厚;活捉魏将于禁而不杀说明了他的仁义;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说明了他的智慧;盘踞三州虎视四方说明了他的雄才,向陛下求援说明了他很懂得策略。”
曹丕又问道:“你看,我可以征服你们东吴吗?”赵咨回答说:“大国有进攻的力量,小国也有防御的装备啊!”
曹丕接着问道:“你们东吴害怕我们魏国吗?”赵咨又答道:“我们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的天险作屏障,有什么可怕的呢!”。
曹丕心想:这人真是能言善辩、对答如流。于是又问道:“你们东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有几个呀?”
赵咨说:“特别聪明、很有才能的大约有八九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人,那真要用车子来装,要用斗来量,简直是数不清啊(原文是‘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由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两句成语。一个是“寻章摘句”。 另一个成语是“车载斗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294.cn/articles/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