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鲁迅故里的散文随笔
绍兴何其幸,皆因有鲁迅。站在刻有“鲁迅故里”几个字的墙壁前,我忍不住这么想。
墙上巨幅浮雕的一端生动地勾划出水乡风情;一端是鲁迅先生的刻像:清瘦的面容,直立着一头刷子似的短发,深邃的眼神,手中的香烟正一缕缕地飘散,这简洁的构图仿佛告诉我们先生正在思谋着什么;从墙壁的那一边探过墙顶的竹枝在先生身边轻轻摇曳,好像在诉说着先生“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风骨。
来到先生故里,少不了要去瞻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知道“百草园”是先生儿时的乐土。经过一扇古老的小台门,眼前豁然开朗,一个清新的园子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个不小的院落,里面有一块巨石,上书“百草园”几个大字,不少游人手扶巨石拍照留念;园子中间是几畦菜地,周围有围栏,有几个农民装扮的人正在给畦上的菜松土;院子里有一棵显眼的参天大树我估摸着就是先生笔下的皂荚树了,我的眼睛到处搜寻着先生笔下的石井栏与泥墙根。终于在人群中找到了石井,坐在石井旁边,忽然想起阿长怕迅“哥儿”在井边玩耍会有危险,于是编出井中有蛇出没的故事,不禁会心一笑。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由的想起中学课文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文章来,觉得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熟悉,全无半点生疏之感。“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默诵着先生的文字,我绕着园子走了一圈又一圈。
在导游的催促下,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百草园”前往“三味书屋”。听导游介绍,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家私塾,鲁迅17岁前就是在此读书的。听说书屋里物件依照当年的陈列布局而摆设,室内只有几张桌椅,背墙中间挂着一块扁上书“三味书屋”几个大字。书屋正中是老师的讲桌,上面摆有难得一见的戒尺,我们不难想象那个全城最有学识而又最严厉的私塾先生拿着戒尺时的威严。在室内一角,用红线围起的那张桌子便是鲁迅先生求学时坐过的书桌,我们因为离得较远,看不到书桌上刻着的“早”字,但我们都知道他为了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老师批评后在课桌上刻下“早”字,告诉自己要铭记“时时早,事事早”的故事。
走出“三味书屋”心中有无限感慨,买几包因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而出名的茴香豆,不由想到绍兴有幸,幸有先生。
我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在那个年代,先生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是唤醒民族精神的武器。从他战斗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壮志豪情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在鲁迅纪念馆对面的那条小街上我欣喜地看到一方墙上有几个镏金大字“民族脊梁”。更让我兴奋的是有那么多的人站在这几个字下留影———那分明是对先生的崇敬与无限怀念啊!
“有的人*,他还活着……”是啊,鲁迅先生应该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让我们重温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的那段话吧:“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走进鲁迅故里,我们自然会明白什么叫“民族魂”!
拓展阅读
1、把梦藏在心里散文随笔
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绚丽多姿的梦。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常常豪情万丈地谈论自己的理想了。梦想着长大以后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纯朴的理想之情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对梦想的追求。
梦想,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絮的至高境界。为了梦想,人们可以不顾一切,孜孜以求,甘洒血汗。
然而,梦想与现实却总是有着矛盾,总是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特别在变革时期,人在历史的潮流中显得无力、苍白和渺小,梦想似乎总是难以实现。从安土重迁到漂泊游移,从恬静安然到嘈杂喧嚣,从铁饭碗到竞争到自谋出路,时代变革的阵痛让我们撕心裂肺地品尝了快节奏的生活,人才辈出的时代,使我们时刻感觉到竞争的无情,淘汰的威胁。谁都弄不明白,周围的同胞们怎么突然间一下子站起来那么多?好像满眼都是在寻求谋生的忙碌身影……
眼下,生存成了我们最大的理想,成了人生的第一要义。试想,一个时刻感觉到有衣食之虞的人,谁还有时间、心情和精力去思想自己的梦想?梦想,似乎真的成了无法圆满的“梦想”?
不管你的梦想有多么宏大和精彩,也不管你对梦中的世界是如何地痴情和留恋,你都得面对严酷的`现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只有活着,才有梦想,只有活着,才有圆梦的可能。梦想,是力量的天使,支撑着我们在艰难困苦中跋涉。曾经的痛苦、委屈和泪水,是那么地微不足道。
现在,我们只得把梦想小心翼翼地收挂在心灵的一隅。允许的时候,为她添一把土,掬一捧水。在阴漓的岁月里,时常把她引领出来,带她到阳光下漫步留连,美丽心灵。
把梦想挂在心灵的风帆,是因为生命之中不能没有梦。
把梦想藏在心灵的一隅,是因为生命的意义就是要破译梦的密码。
一个一个的梦想,给人生铺砌了一条五彩斑斓的路途。飘逸的梦想,温暖着苍凉的人生。圆梦,是人生的最高终结,也是生命的真谛。而眼下,我们只能把梦藏在心里。我想,这只是暂时的,因为任何的成功都要付出不同程度的代价,否则,人生还有什么色彩?
把梦藏在心里,毕竟是人生的一大缺憾。但是,待到条件允许的时候,千万不要到了无梦可圆的境地。无梦可圆,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2、行走在彩云之南游记随笔范文
旅行是什么?是赏景,是思考,是感悟,是交融,亦是把自己的一颗心安顿在那些平日神往的地方,让她或欢悦,或欣喜,或沉静,或震撼------这次的云南之行让我的心灵有了一次极其丰富的体验。
聆听历史的脚步
将近五个小时的飞行后,飞机终于降落在昆明的长水国际机场。走出机场,抬头仰望天空,啊,碧空如洗,澄澈、明净,远处只有几朵云彩漂浮在上空,低低地,离我们不远。这和家乡的天空完全不一样。家乡的天空,深邃、邈远,云彩很多,不断变幻着姿态。坐上去宾馆的车,透过玻璃窗,看着这片神奇的天空,凝神那一望无际的蓝,我的心似乎也融化在这片蓝色中。
第二天前往丽江,途经大理。车子行了足足4个多小时后到达大理古城,我们要游览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也是这次旅行的第一景点。
大理古城街道依山势下行。行走在蜿蜒的街道上,沿街飘着一方方蓝色花纹图案的扎染布,给小街增添了古朴雅致的风韵。大理古城的建筑为清一色的青瓦屋面,显得十分的古朴,屋檐、门窗都雕刻着古雅精致的花纹,古色古香,仿佛一下子穿过时光隧道,来到千百年前的唐宋时期。时令已是初冬,但街道两旁的柳树还是那样绿意葱茏,长长的枝条随风摇曳,像江南妩媚的女子,轻轻柔柔地招手,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自苍山而来的清泉蜿蜒而来,穿街绕巷,润泽着古城,也给古城带来了鲜活和清亮。街道边的银器铺里银辉闪闪,散发着神秘而华贵的色彩;石雕、木雕手工艺品店里,一件件工艺作品精巧奇特,有驻足欣赏的,有摩挲把玩的,有交头接耳的;手工针织店里,一条条围巾、披肩色彩艳丽,图案或抽象写意、朦胧悠远;或精描细刻,栩栩动人,让人爱不释手;还有各种雕梅,尝之,或酸或甜,回味无穷。
来到闻名遐迩的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餐馆、咖啡馆及工艺品商店,其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徜徉在洋人街上,果真看见许多金发碧眼的老外,一个个探寻着神秘的东方古韵。
走过洋人街,往南行走不多远,便见一座高楼巍然耸立,“五华楼”三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城门上的“大理”两字据说还是大诗人郭沫若留下的墨宝呢。五华楼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留下的建筑瑰宝,在战火硝烟中,五华楼几次被损毁又几次重建。今天,走过千百年历史沧桑的五华楼如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一般,亭亭玉立在古城*,成了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我伫立在城门下,听着那自城门而来的呼呼风声,似乎在讲诉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金戈铁马,风云际会,成败兴衰,而今都化为眼前飘荡的烟云,又倒影在楼前的清流中,恍然之间,不知今夕何夕了。
结束了大理古城的游览,又驱车前往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距离大理古城不远,车程大约20分钟就到了。三塔位于古城西北的苍山脚下,后倚苍山,前临洱海。远远望去,三塔呈鼎立之势,俊美秀挺,卓尔不凡。崇圣寺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的佛教寺庙,当时佛教盛行,寺庙林立,大理国王崇佛信佛,便修缮崇圣寺,后崇圣寺成为皇家寺庙,壮阔威严,雄伟无比。在当地导游白族金花姑娘的讲解带领下,我们一一欣赏了崇圣寺的殿宇楼阁,拜谒了寺中的佛祖观音,感受他的宏伟气势。在梵音钟鼓中,在香烟缭绕中领略佛教的神秘庄严。据金花姑娘介绍说,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其中第二代国王即位一年就到了崇圣寺。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也是独有的现象。我虽不了解他们出家的真正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佛学的博大精深吸引了他们。是啊,世事如塔上云烟,风起便飘散。握在掌心中的或许都将成为细沙,从指缝中慢慢流走。江山多娇,但即便是君王也只居一角,与其在权力的倾轧中精疲力竭,在宫廷的纷争中费尽心机,还不如在三塔的顶上看白云悠悠,听梵音阵阵,或者在青山绿水中放怀高歌。在宁静中升华,与山水相融,与天地合一,于是获得永恒。
又想起了那座五华楼,那座与崇圣寺南北对应的繁华宫殿。五华楼奢华繁丽,是当时象征最高统治者的地方。可惜在刀光剑影、烽火硝烟中,五华楼多次被毁,帝王的权力如那雕梁画栋一般,再稳固的亭台楼阁也经不起时间这一风雨的摧折,顷刻间樯倾楫摧、灰飞烟灭。倒是三塔清丽的倒影千百年来永远留在波心,与山水相映。
忽然想起六朝,六朝的繁盛别的不说,就说那一条流淌着胭脂香粉的秦淮河就可以想象了,只是现在我随口吐出的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六朝旧事随流水,寒烟衰草凝绿”诸如此类的句子了。
导游在催我上车了。挥挥手,与三塔依依作别。
风姿绰约的丽江古城
其实这次主要还是冲着丽江而去的。对于丽江这个地方,正如导游经常说的那样,在1996年丽江地震之前,很多人不甚了解,我也是。后来慢慢地听得多了,便成了非常向往的一个地方。
那天到丽江已八点半多了。夜色中的丽江古城在华灯的映衬下,璀璨华美,异常绚丽。走在凹凸不平的五花石路上,沿街欣赏古朴雅致的建筑和玲珑别致的灯笼,仿佛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如梦似幻。晚上宿在古城,那个名叫“涵三阁别院”的客栈中。
第二天上午一早去玉龙雪山,又游览玉水寨、黑龙潭等景点。下午三点多回到古城。这下,我们好好地把古城逛了个够。
古城的美,第一是水。
1997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把丽江古城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丽江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这是古城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古城的水,来源于玉龙雪山下的黑龙潭,那是古城的主要水源。她像一根玉带一样围绕着古城,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奇特景象。水温柔而多情,缱绻而绵柔,滋养着每一个居民,也滋养着岸边的花草树木。虽已是初冬时节,但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如同江南初秋时节,不愧被称为“高原姑苏”啊!从四方街起步,沿着西河行走,岸边垂柳拂水,河水清碧如玉,河底的水草也清晰可见,它们与河水相依相绕,缠缠绵绵。水声潺潺,与河两岸酒吧间传出的歌声、乐声交织在一起,只是水声更显得单纯清美。或许是水声的清亮,抑或是水的青碧吧,引得游人驻足欣赏。
有水就有桥。古城的美,第二当然是桥了。
河水把古城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桥又把这些区域连成一个整体。听当地纳西族导游介绍说,古城横卧着350多座桥梁,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0多座桥。桥的形式各种各样,有廊桥、石拱桥、石板桥等。可惜我走得不多,不能一一领略古桥的魅力。印象最深的是靠近四方街的映雪桥,据说以前能从河水中看到玉龙雪山的倒影,现在因为发展的关系,周边的建筑物影响了雪山入景,已经无法欣赏到飞虹映雪的奇特景象了。不过,当我行走在映雪桥上,看着那被无数的商旅之客踩踏得无比光滑的石子,听着桥下汩汩的水声,感慨万千,真的是“世事沧桑几轮回,映雪桥下影更清”啊!
还有很多桥,光听听名字就有意思的很,什么卖鸡豌豆桥、卖鸭蛋桥、卖麻布桥等等,让人联想到纳西族人民的勤劳能干。这些古桥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依旧横卧在河的两岸,给古城增添了一道道别样的风景。
古城的美,第三是房屋。
丽江古城建筑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建筑布局错落有致,落落大方,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巧妙配合。古城全为古色古香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洁流丽,庭院里种植着四时花木,还摆满了各色盆景,花木扶疏,生机勃勃,与院中的石桌、石凳、石雕作品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不管是河岸两边的房屋,还是街道两边的铺子,一律古朴端庄,雅趣横生。房屋用青石砌成,清雅秀丽。楹联匾额,碑刻条石雕刻着花鸟鱼虫图案,有些还刻着东巴象形文字,透露着神秘的东巴神韵。
古城民居房屋还有一个特点便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但又有所不同,营造出其乐融融的氛围。
那天,和父亲坐在“涵三阁别院”的石凳上,听着院中潺潺的流水声,看着满院的花树流翠沁芳,品着醇厚柔滑的普洱香茶,真的是惬意至极。
但最为美丽的,莫过于古城的女子。
古城的女子,论容貌,不算美,个个黑黑瘦瘦的,因为地处高原,阳光直射,紫外线强烈。所以当地以胖为美,如果你要和当地人打招呼,男的称呼“胖金哥”,女的称呼“胖金妹”。但说实话,在路上行走的那些穿着纳西族民族服装的女子中,果真没有一个胖的。“涵三阁别院”中的那个穿着纳西族服装的白白净净的小姑娘,原本以为是纳西族人,后来经过攀谈得知,小姑娘不是当地人。
但我还是觉得纳西族的女子特别美,因为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那种久违的质朴,像高原那纯粹的、没有一丝杂质的蓝色的天空,而她们是纯粹的质朴。她们或坐在街道边,或在弄堂口,专心做着当地小吃,那种叫丽江粑粑的食物,动作熟练。任凭街道上人声鼎沸,她们张罗着这份小生意,认真地经营着一份恬淡的生活。
那天晚上逛得很晚,在回客栈的路上,还见她们忙碌着,夜色中她们身穿的那件“披星戴月衣”也显得分外白。真的是披星戴月、起早摸黑呀!我想正是有了纳西族女子的吃苦耐劳,才会有灿烂瑰丽的纳西族文化,才会有美丽富饶的丽江古城。
如果把大理古城比作一个清新纯朴的村姑的话,那么丽江古城便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妇,她不断撩拨着一个个游人,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欣赏她的丰润与娇妍。
古城,我还会来与你亲近。
圣洁的玉龙雪山
“郡北无双岳,南滇第一峰。四时光皎洁,万古势龙从”,这首诗歌盛赞的就是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由十三座山峰组成,山峰峭拔秀丽,造型玲珑,像一条银色的玉龙飞舞在茫茫天地间。她圣洁婀娜,端庄娴雅。日月的光芒在她晶莹剔透的灵魂里铸就了永恒的壮丽,历史的凝重在她蜿蜒的生命里矗立成了一座圣女神峰。伫立在雪山面前,只有虔诚与膜拜。连呼吸都该轻轻的,怕亵渎她的威严;连目光都要平和庄重,怕亵渎她的神圣。
玉龙雪山的主峰是扇子陡,海拔5596米,至今尚是无人征服的处女峰。而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人登顶,丽江人民始终把玉龙雪山看作一个神灵,一个护佑着千千万万丽江人民的保护神。
我们来的正是时候。冬天,雪山上万里无云,天空澄净透明,碧空如洗。山峰泛着晶莹的银光,耀眼夺目。来之前以为雪山上一定是白雪皑皑,可到了之后,远眺雪山,山峰上只隐约可见一些积雪,大概是过度的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的缘故吧,使雪山不再有当年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容颜。让我们满怀敬畏之心,崇敬雪山、爱戴雪山,做雪山的好子民吧!
“绝顶星河转,危巅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描写雪山的壮丽诗篇再一次响起,好似一个巨人在山顶朗朗吟诵。
玉龙雪山一带有很多胜景,但我们只观赏了甘海子牧场、云杉坪、蓝月谷。
对于甘海子牧场,我只能透过车窗静静地欣赏她了。甘海子是一个草甸,位于雪山东面,空旷开阔,一马平川,这里生长着高大的松树、杉树,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灌木丛,一眼望去,层层叠叠的树木青翠挺拔,生机盎然,与黄色的草场组成了一幅黄绿相间的巨幅油画。真想跳下车,卧在柔柔软软的草甸上,和她作最亲亲密密的接触。
车子依然行进在甘海子,忽然,一条湛蓝湛蓝的湖跃入了我的眼帘,不,她更像一块蓝宝石,静静地掩藏在雪山脚下。湖水蓝蓝的,又带有绿色。那种蓝、那种绿让人心旌摇曳,目醉神迷。
下车后,迫不及待地奔过去。啊,蓝月谷,她是那样的纤尘不染,像处女般羞涩腼腆地展露着清纯的容颜。湖岸郁郁葱葱的绿树是她的长发,清风拂过,长发飘飘;背后的雪山是她的衣袂,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那碧蓝的湖水是她的冰肌玉骨,轻轻地触*肌肤,柔滑冰凉,如丝如缎;而湖的两岸是她伸展的双臂,把每一个朝圣者抱入怀中。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又好像是她无数双温柔的眼眸。
静静地漫步湖边,行走在这如诗如画的仙境中,熏熏然地醉了。蓝月谷,愿你永远保持这处子般圣洁明净的容颜。
离开蓝月谷,乘上登山缆车,很快就到了云杉坪。
云杉坪是玉龙雪山东面的一块林间草地。冬季的云杉坪草木枯黄,但我依然能够想象春天时节云杉坪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景象。导游介绍说,云杉坪是年轻男女殉情的地方,据说年轻的男女若在云杉坪殉情的话,他们的灵魂就会进入玉龙第三国,得到永生的幸福。这个传说让我对云杉坪多了许多崇敬。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若真能找到一个与你生死相许的爱人,能与他(她)永远在一起,那是何等幸福啊!
大理古城、崇圣寺、丽江、玉龙雪山,她们像一幅幅石版画深深地刻画在我的心中。岁月可以逝去,但她们所给予我的思考与感悟、快乐与启迪将永远伴随着我。
人生在不停地行走,沿途风光无穷。
2012年12月12日
3、家在铁王散文随笔
我在咸阳工作生活多年,有一套面积不大的房子,是我和妻儿的安身之所。可每当有人打电话问我:“在家吗?”我总是回答:“没有,在咸阳哩。”因为在我的意识里,母亲在哪里哪里才是家,我的家在一个叫铁王的村子里。
我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长大。站在我家门前的空地向南望,远处一排高耸的山峦,是村子的一幛天然水墨屏风,我甚至可以看见潺潺的水流,蠕动的羊群。回望北边,山峰就成熟稳重了许多,由近及远慢慢抬升,像一位谦谦君子。山脉也褪去了黛青的颜色,变得柔软翠绿。东边也是山,一条宽阔的柏油路绕山而过,向着山的更深处延伸,拉煤车不时地跑进跑出,胶皮轮胎与地面滋滋的摩擦声远远传过来,偶尔的一声汽笛,惊飞了梧桐树上沉睡的麻雀。只有西边是大片的土地,村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在这里。
那个时候还没有实行土地承包,村上的人累死累活劳作一年,到头来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一碗辣子红红的干捞面成为许多人最渴望的美食。我们家也不例外,父亲在外工作,是拿工资的公家人,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四人在生产队挣工分。她几乎常年不歇,起早贪黑,收麦子、出牛圈、修农田,为的就是多挣工分,多分口粮。一个在生产队只抵半个男劳力的女人,无论如何辛苦,都无法和男劳力相比,分到的粮食可想而知,何况村子生产的粮食根本就满足不了村民。
二三月里,青黄不接,姐姐和我领上弟弟,到田地里挖刚刚钻出来的野菜,回来和面条一块煮。母亲把擀好的面条连同野菜下到锅里,我们眼巴巴看着她扫地面、洗案板、抹锅盖、擦瓮沿,等这些做完了,面条已经煮成糊糊。村子的人都这样做饭,煮出来的面条连汤一起吃,这样节约粮食。就连建国家也一样,建国的爸爸是县革委会副主任。每次母亲蒸馒头,只有一两个纯麦面是给小弟做的,其余都是菜窝窝,姐姐、我和二弟从不要吃。我们是姐姐和哥哥,他是小弟,好吃的东西当然要先给他。
东边坡地上是生产队的大片洋槐林,槐花飘香的季节,村子的许多人都在觊觎它,洋槐花拌上少许的面粉蒸熟是美味佳肴。生产队明令禁止村民采摘,他们知道,洋槐花对于吃不饱饭的村民意味着什么,一旦解禁,林木将荡然无存。母亲和三婶途径这里,适逢树木修剪,看到散落满地的槐花,禁不住抹下头巾采拾,不料被队长看见。辩解是不起作用的,必须**。她们像犯人一样走在队伍前头,肩上扛着剪下的树枝,手里提着包槐花的头巾,后边跟着的村民有一声没一声的敲着锣,从街南游到街北,又从街北游到街南。那是屈辱,很大的屈辱,三婶禁不住在队伍中哭出了声。
面对我们姐弟惶恐的眼睛,*回家的母亲跟没事人一样,一边系围裙一边招呼我们搭手做饭。那个时候,母亲就是这个家的天,她必须勇敢,必须坚强,所有的委屈都得自己扛。她自己明白:天一定不能倒下来。
母亲每晚都要去饲养室记工分,途中要经过旧城墙根的大壕沟。这里没有人家,周围一片漆黑,阴森森的,很吓人。母亲说我是男子汉,有杀气,让给她作伴。我很自豪,我能保护母亲,这让弟弟很羡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冬夜,我们母子手牵着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路上。突然一只小猫窜了出来,吓得我头发倒立,攥紧了母亲的手。母亲骂一声死猫,牵着我继续前行,我们用高声说话驱赶心中的恐惧。
这以后,我就成了母亲的跟屁虫,母亲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就连上山挖药材也去。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日子,村上的人是不敢明目张胆地上山挖药。母亲和几个走得近的妇女,天不亮就相约上山,太阳升起时赶到山顶,挖完药天黑再返回来,有时候赶不回来就在山里过夜。我毕竟是个孩子,大人不让去,怕山路远走不动,怕被野兽伤害到。可我死缠着非要去,母亲拗不过就带着我上山了。山梁上没有树荫,毒辣辣的太阳直射下来,暴晒在阳光下的我们,脸撕裂一样疼痛,汗流浃背寻找着黄芪、沙参、远志……
在我看来,能上山挖药,说明自己已经长大,长大就要帮家里干活,替母亲分忧。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姐弟也一天天长大,有了各自的工作,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也走出了贫穷的铁王村。我敢保证,令母亲最高兴的事儿,就是看着儿女一天天长大。可母亲哪儿都不想去,依然住在那里,她要为我们守住一个家,一个我们每一个人都理直气壮的家。
前几日回家,姐弟见面又是一通海聊,聊着聊着就聊到工作,言语间就有人对工作现状发泄不满。我顿时想起一句话: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4、描写万里长城的作文
常听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终于登上长城成为了好汉,为队旗增添了光彩。
那是读一年级时,一家三口到北京同仁医院给我检查眼睛,顺便去了长城。
路上,我从车窗向外远远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卧在崇山峻岭上的巨龙,好壮观啊!此时我急得想马上到长城上去看看。
到了长城脚下,我和爸爸一路小跑奔上山去,到了登山的台阶,没走多远我就累得直喘粗气。爸爸告诉我,登长城不能着急,要慢慢走才能登得高。于是我们一边走一边玩,我感觉不那么累了。登长城的人好多呀,还有外国游客,大家显得很高兴的样子。登到一个楼台处,我发现有人坐在一个个玻璃车里,车吊在钢绳下往山上去。爸爸告诉我那是上山的电缆车。我和爸爸向长城的最高处“好汉坡”进发了,因为爸爸说只有登到“好汉坡”才算真正登长城,才能是好汉。我们走走停停,终于登上了好汉坡。可真累呀,有好多人都没有登上来,妈妈就在中途掉队了,停在那等我们。登到“好汉坡”的人看到我一个小女孩也上来了,都说“这个小孩真棒”,我美滋滋的在“好汉坡”上留下了一张照片。
在“好汉坡”上爸爸抱着我让我从最高处看下面的风光,并给我讲了古代修长城的故事。站在长城上,我看着有这么多的人都来登长城,仿佛看到了今日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携手共进的壮丽图景。祖国真伟大,我一定要做能登上无数“长城”的“好汉”。
5、游鲁迅故里作文800字
在暑假,我读过了《小学生鲁迅全集》,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一个个触动着我的心弦。于是我和爸爸妈妈以及姑父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鲁迅故里。一天的游览使我感触颇深。体会到了鲁迅犀利似剑的文笔,感受到了鲁迅儿时欢乐的情景,也感受到当家族饱受艰难时鲁迅的潦倒际遇。
先进入鲁迅故居,看到了他小时候住的地方。虽然房间不大,但房间很多,竟有数十间。前庭后院,廊道似迷宫。不难看出鲁迅的祖上给家族留下一笔丰厚的家产。
接着,走到了“三味书屋”,这是鲁迅读书的地方。不够气派,不过是三间柴门小屋罢了。更准确地说,只有第三间才是读书的地方,里面有一张桌子,两边有两排椅子。极为简陋,但却是我驻足最久的的地方。三味书屋的三味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写的《我与三味书屋》里鲁迅读书的样子。据说在鲁迅的课桌上还刻有一个“早”字,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课迟到了,被先生狠狠的批评了一顿,鲁迅便在课桌上用小刀刻了一个“早”,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迟到。
再走就踏入鲁迅笔下十分传神近乎传说的“百草园”。只见碧绿的爬山虎占领了一大片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茂密的竹子细心给游人投下一片硕大的阴影,挡住了夏天难耐的炎热,知了在树梢上欢快的叫着,似乎在热烈欢迎游客,一朵朵不知名的小花在摇曳的草丛中时隐时现,飘出几缕幽幽的暗香。但鲁迅笔下的覆盆子、何首乌已不见其踪影,可能在岁月的时光中被淘汰掉了。
最后我们来到了鲁迅博物馆,它使我更加了解了鲁迅的一生。从这里面我了解到鲁迅在日本留学,他当时学的是医学,因为他不想让更多像父亲的人在疾病的痛苦之中离开人世。但当他返回祖国时,从报纸上看到俄罗斯人在枪毙我们中华人民的时候,鲁迅十分悲愤,但周围的人们却一个个神情麻木,没有一丝的愤怒和反抗。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用自己的文字来唤醒人们的感知。在博物馆里,我还看见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一位老师拍的照片,看见了鲁迅自己写的诗,看见了鲁迅在家族困难时记下的每一笔账,看见了鲁迅儿时的玩伴闰土哥,看见了鲁迅和他妻子以及刚出生一百天的周海婴的全家福……
这次旅行让我明白了鲁迅爱国爱民的精神,那种决心要用自己的文笔来唤醒人们在自己的同胞被*时却无动于衷的表情的精神,来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的精神,我想这就是中国人应有的气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