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手抄报简易内容
除夕夜辞旧迎新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期间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人们在这一天里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置天地桌接神酬神。
正月初一不扫地
正月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初一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如果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小孩,礼物带双数。女儿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三不拜年
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正月初四祭财神
正月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收拾包袱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正月初五赶五穷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寓意将一切不吉利东西轰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正月初六六六顺
商店酒楼这天开张营业。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正月初七求高中
据《占书》记载,由正式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这天要喝及第粥,希望科考状元高中。
正月初八顺星节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要祭天
正月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正月初十抬石神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在初十吃了一天后,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买灯笼
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
正月十三点灶灯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称为“灯头”之日。
正月十四拜娘娘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了拯救难产妇女的*。
正月十五吃汤圆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据说观察灯火颜色可以判断一年的丰歉。这一天还要吃元宵、汤圆。
正月十六碰灯笼
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呵呵地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因为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拓展阅读
1、简单的六年级读书手抄报内容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才能增长课外知识,通晓古往今来的各个有趣的事,还可以增长作文水平,在作文中用上好词,好句。总之,书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我渴望读书!
在刚学会认字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买了格林童话这本书,是带拼音的,本来我很厌倦他,可是,当我耐着性子把它里面的第一个故事读下来时,我发现我竟然停不下来了,越读越想读,渐渐陶醉其中。我花了一个下午把这本书全部看完。平常的这个时候,我要么跟小朋友在玩耍,要么自己在玩玩具,把屋里弄的“鸡飞狗叫”,第一次这么安安静静呆在屋里这么长时间,连妈妈也感到奇怪。从这以后,我就爱上了读书。
那段时间,我非常然爱看童话书,妈妈给我买来了四大名着,我却连翻都不翻,一直缠着妈妈给我买童话书。上了三年级我接触到了更多作者的书杨红樱?笑猫日记??马小跳系列?,郑渊洁的?皮皮鲁总动员?,郁雨君的?神奇女生祝如愿?,还有阳光姐姐伍美珍的?小公主与矮爸爸?可是看了这么多书,我的作文确不是很好,因为这些书都是课外书,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读名着也很重要。但是翻开了红楼梦,里面的故事内容我竟然都看不懂,所以我一直都不是很乐忠于读名着。怎么办呢?为了积累好词好句,每看一本书,我的身边就会有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看到比喻句,拟人句就把它抄下来,好词和四字成语也把它抄下来,一个学期下来了,那个本子也用完了,我的作文有了那么一丁点的改善,可还只是一丁点的改善。因为一篇作文只有好词好句还不够,还要掌握描写人和物的方法。到了六年级,老师对我们说,“一定要读名着,读名着比你们看的那些课外书有用多了。”终于,我再次拿起了四大名着中的水浒传,读完了以后才发现,原来名着也不是那么的难懂,而且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条好汗被描写的生动形象,让我学习到了描写人物的很多方法,有的名着还会带给我们许多有用的道理,所以读名着的好处是无限大的。
冰心奶奶曾说过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说的太有道理了,我们要把课外书和有用的书结合在一起读,才会读出精彩的人生!
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方法
适合亲子共读的童书:
1.以功能区分有:洗澡书、枕头书、口水书、触摸书、拉拉书、手制书等。
2.以材料区分有:布书、木头书、塑料书、厚纸板书、有声书、纸卡书等。
3.以内容区分有:家庭生活故事、幻想丰富的寓言童话、校园生活故事、伟人传记、动植物、大自然的故事、科幻小品、优美的诗歌、冒险故事、游记、幽默笑话谜语等等。书海漫漫,最重要是配合孩子的程度和个性,挑选有益有趣的好书。
1.舒适轻松的阅读环境,有助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随处可以看到书、拿到书,自然而然就会去阅读。
2.安排安静固定的地方放置书柜,并有充足的.光线,舒服的椅垫、抱枕或书中的角色布偶,让孩子觉得那里很安全、很温馨,只要想看书,就会自动走过去。
3.共读的时间不必太长,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以孩子情况而定。不要太强制,以免孩子排斥。
4.也可在午睡或睡前阅读,此时孩子体力已发泄得差不多,更能静下心来看书或听大人说故事。讲些温馨的故事,让孩子习惯这种必要的活动。因为时间固定,孩子久而久之就会习惯在这段时间阅读。
共读的方式:
1.搂着孩子共看一本书;或家人在旁边一起看同一本书,是一种很亲密的互动方式,有助孩子喜欢阅读。
2.让孩子自己挑选书,孩子对喜欢的书百读也不会厌倦。
3.同一本书,也可以变化出不同的故事。由于孩子的注意力不长,家长讲述时,可以从中挑出一个重点来讲述,下次再找不同的主题来说,或者加入新的角色,每次都做不同的解 读,保持孩子的新鲜感。
4.运用PAC理论,巧妙的互换角色:由孩子讲故事给大人听,或用接龙的方式,改编成不同的绘本故事,训练孩子的想象力。PAC是一种人际关系理论,强调每个人「同时」拥有这三种特质;P ( parent )代表父母、权威的。A ( adult)代表成人、理智的。C(child )代表小孩、无助的。
这三种特质会依现实情况,「自动交错」显现出来。这种理论也适用师生和亲子关系上,例如,有时候孩子看完书,让他说说他的想法(P),老师或父母用心聆听(A),或露出无限崇拜的眼神 (C),孩子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让他有权威与力量,孩子会更爱阅读。
5.复习故事情节:看完书后鼓励孩子说说感想,或与孩子一起利用道具(如布偶、手指偶等)演出,或录下他讲话的影像,不但留下纪念,也可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语文能力。
6. 大人说故事时,自己要先被故事感动。表情和语气融入故事中,也可模仿各种声音,让音调有变化,再加上一些简单的手势,让孩子有新鲜感,才能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
7. 也可以照书上的文字一字一句,慢慢的叙述。如果某个情节,孩子有兴趣可加以发挥;冗长的部份可以删除,只要不影响原来的故事架构即可。
8.看完书或讲完故事,也可鼓励孩子一起大声朗读出来,有助孩子听力及语文能力的发展,孩子一旦琅琅上口,自然而然就可记下故事内容。等孩子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就会去享受故事及文字、音律的美。
9.用什么人、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问问孩子帮助阅读。
10.加点延伸活动,复习故事的提问、探讨,让思路更开阔。
2、立春手抄报内容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开始的节气。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打春牛、抢春
打春牛,在民间又称为“鞭春牛”、“鞭土牛”。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上古。《礼记・月令・季冬》中记载的“命有司大滩,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气”,应当是古代“打春牛”的滥觞。
到了唐代,“执杖鞭牛”的习俗又成为立春日的重要景观。所谓“执杖鞭牛”,就是在祭祀仪式完毕后,拿鞭子抽打用土堆雕成的牛。
唐代大诗人元镇的《生春》一诗中就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之句,这恐怕就是对当时这一习俗的生动描绘。到了宋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了《土牛经》之后,这一风俗更是广为传播和流行。清康熙时期的《济南府志・岁时》中对打春牛习俗的记载更加详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替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I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络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看来,在古代立春日“打春牛”活动中,官方和民间还有众多的其他祈丰驱灾活动相伴。
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3日至5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便是万物复苏的立春之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立,建始也。”从天文学角度,立春之日,春的序幕正式拉开,而春夏秋冬四季,也由此进入新的轮回。
立春之后,白夭渐长,太阳渐暖,降水也逐步增多。而此时,油菜抽苔,小麦拔节,小春作物长势加快,需要及时浇灌,及时追肥。大春备耕工作,也进人了紧张的倒计时阶段。对于庄稼人,“立春”这个头开得好不好,十分重要,它关系到未来一年的天景和收成。因此有关立春的谚语,在二十四节气中,相对数量更多些,可见先人对立春的重视。而这些谚语,又多集中在气象、生产等方面,表现出先人对一年光景收成的期盼。
3、立春手抄报内容
立春节气由来: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1、《立春》・左河水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谁家二月煮新丝,一江黄鲫应不识。
明日倘或桃李晓,莫问老梅知不知。
3、《咏柳》(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题望苑驿》(唐代)温庭筠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鸟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树名从此号相思。
分明十二楼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5、《凉州词》(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立春手抄报内容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z f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立春的气候差异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民俗专家表示,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相关专家表示,现今立春日迎春虽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所以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打春”、“咬春”、挂风车、踏青等。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现在,一些农村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还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间“咬春”的另一种食品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