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备课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4 13:32:58

《母亲的恩情》备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

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谁来展示一下?同学背古诗,

师:你们真了不起,背了这么多古诗。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出示古诗)一起来读读。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简介诗人

孟郊写的这首歌颂母爱的诗,真挚感人、流传千古,在这首诗背后还有一个母子情深的感人故事,想知道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母亲的恩情》这一课,齐读课题。打开书,读读课文《母亲的恩情》这一课。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词,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读

1、生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

师:认识了生字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这些生字谁都认识了?

指名读、开火车读、

师:去掉拼音谁还认识它们?齐读 师评价:这么短的时间就认识生字了,同学们真聪明!

3、师: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谁愿意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心里跟着默默地再读一遍,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评价 师评价:你们真能干,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课文读通顺了,可能有些同学读得还不熟练,不要着急,在我们下面的学习中可以继续练习。

师: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是写孟郊的,孟郊写的游子吟,孟郊的母亲很爱他,母亲的恩情

三、细读感悟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母亲的恩情?

1、生读课文

2、出示插图一:

(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正忙着干什么?)

从图上你还看懂了什么?

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来? 出示句子:夜深了,一句,理解:夜深了 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对比一针一线) (很细心,很用心,缝的时间很长)母亲把深厚的爱都融入到这一针一线中去了,把母亲着深厚的爱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恩情。

省略号的意义

她还会想到什么

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b.点出:“深、还在、一针针一线线”

c.你觉得母亲怎么样?(很辛苦,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体贴入微)

谁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自由、指名、齐读

(3)师指图:你们看,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得多么认真啊!她的眉头紧琐,双眼充溢了忧郁。此时,她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a.指名说说。

b.出示:她一边缝一边在想,孩儿这回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干回来……

指导朗读:哎,不知道孩儿什么时候才干回来呀……这时候母亲是一种什么心情?(担心、担忧)谁能把母亲此时的心情读出来?指名、齐读

第二自然段

1.出示插图二:师口述,深夜,母亲为儿子细细地缝补着衣裳。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仔细看图,母亲拉着孟郊的手会对孟郊说些什么?指名读,这时,她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担忧、担心、舍不得有希望小朋友有所作为),把母亲这种复杂的感情读出来。应该用一种什么语气来读。(用一种期盼、不舍的语气来读)母亲还会叮嘱些什么?请大家自由看图读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母亲会对孟郊说些什么?

2.指名说,出示:“郊儿,娘天天挂念着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1)自由读句子,想想:这时,母亲的心情怎样?

(2)交流:她非常舍不得儿子,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

(3)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点出:天天、 挂念、早点儿

(4)指导读好这句话:指名、齐读

3.师: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你能换个词吗?他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青丝,想想母亲的青丝是怎么来的?(是为儿子操心,日夜劳累而来的)想到这,孟郊的双眼禁不住——(齐)湿润了。 为什么?(他感受到了母亲的爱,体会到了母亲的恩情,感激母亲为他的劳累。)

4、齐读第二段

第三自然段

1.出示插图三:孟郊含泪告别母亲动身了。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么生机勃勃?(因为有了太阳的温暖。)

这让孟郊想到了什么呢?读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看到了在阳光下茁壮生长的小草,孟郊想到了母亲的慈祥。他为什么会想到母亲的慈祥呢?

(1)指名答(……抚摸……注视……心里想……)

(2)指导读:是啊,这身上的衣裳,这又细又密的针脚,都代表着母亲对孟郊的关爱!谁能把孟郊对母亲的感激读出来呢?

2.出示句子,指名读,此时此刻,孟郊心里在想,齐读,(注意句子最后的标点符号,了解反问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就象小草,母亲就象太阳,母爱就像这春天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从来不求回报。就象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一样,我们这些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

(太阳把光和热无私的洒向大地,让小草茁壮地生长,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作为子女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母爱的阳光下,我们又怎么能报答得了这么深厚的母爱呢?让我们来听听两个关于母爱的真实的故事。配乐讲故事。

听完了故事,谈谈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这伟大的母爱确实震撼人心,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的母爱就象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细微的母爱同样令人感动,想想你从身边的哪些事中能感受到母爱。生谈,师小结。母爱是床头那杯冷好的开水,是冬夜悄悄掖好的被角,是你生病是焦急的目光,是雨天为你撑开的一把伞。

让我们包括着对母爱的感动再读读此段,指名读。

第四五段

1师引读第四五段:孟郊永远不能忘怀母亲的恩情,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著名小诗——《游子吟》。 介绍孟郊写诗的背景

2.指名读《游子吟》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五、升华延伸

1、每人说一件家长或长辈关心自身的事,说说你该怎样报答家长或长辈?(尊敬、孝顺,听从他们的教诲……)

2、齐读《游子吟》

3、指导背诵:自由、同桌互背,指名、齐背

对于春天阳光般深厚广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呢?

六、作业

回家后为家长做一件或几件事

拓展阅读

1、高中语文高一

一、学目标

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二、学重难点

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

学难点: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三、学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报道,同时,文是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学中可以采取图片激趣法、信息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关注国家大事。

四、学过程

(一)文导入(运用图片激趣法)

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空的探寻,直到万户做出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这一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这一天就是201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的“飞天”历程。

(二)回忆旧知

1、回忆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2、结合本单元的第一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并区分新闻中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结构、熟悉内容

1、对照新闻的一般结构,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完成表格:(运用信息归纳法)

2、重点学习“主体”部分(运用合作探究法)

3、解决思考题:

(1)背景材料部分回顾了哪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2)给主体部分拟个对仗式标题。

问题一,难度不大,让学生先自己通过抓显示思路的关键词(时间词)找出事件,然后小组讨论,有分歧的讨论解决,最后老师根据小组展示的结果板书出意义重大的事件即可。

问题二,结合刚学习不久的知识梳理“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既练习对联写作,也高度概括出中国艰难航天历程的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难度比较大,允许小组合作解决,先组内从内容概括和对仗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修改,然后,各组推荐出好标题板书到黑板上。

(四)联系生活,激*感

对照前面梳理的“背景材料部分回顾的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板书,补充出“神五”飞天后我国的航天事件。

1、神舟六号(载人)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搭载人数2人;执行任务宇航员:费俊龙;指挥长:聂海胜。

2、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搭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3、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不载人。

4、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飞行乘组,执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5、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注明:以上资料主要由学生完善,激发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的热,提升民族自豪感。

(五)布置作业

选取身边的事,依照新闻的一般结构写一篇新闻报道。

2、高中语文高一

一、学目标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

3、感目标:加深对爱的认识

二、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较难调动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三、学时数

四、学流程

(一)导入

此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人在困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的却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

(二)自读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文,整体感知文。

自读问题: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

(三)合作探究

1、自读文后,让学生x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可根据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自由发挥。

x分钟后,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并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2、师:“既然是档,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诵读

让学生再读文。

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师范读一段。

学生朗读后,师可适时提问:

“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妈妈吗?”“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文,体会感

(五)结束语

“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我们的都是可、可敬、可爱的……爱,人类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的感激之吧!”

3、关于的心阅读题及答

试题内容: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那深切的舐犊之吧,在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的手背上……

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眼看到,是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蟹,因为她也是一位,天底下所有的心是一样的。

11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12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这世上也只有才能最懂得做的心罢!

8.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记叙的六要素。(2分)

时间:春天 地点:溪边 人物:我、、螃蟹

起因:我想吃螃蟹 经过: 结果:

9.第⑧段中加点字“是”是“这样”的意思,请说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10.仔细阅读第11段,联想全文想想,为什么我会“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2分)

11.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怎样的心理?(3分)

12.找出第②段写景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

13.第12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参***:

8.经过:找螃蟹 结果:放螃蟹(每空1分)

9.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到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意近即可,2分)

10.为我的过分要求让为难而自责(1分),为因我憔悴而难过(1分)。(意近即可)

11.动作、神态描写(1分),表现了既想满足孩子想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螃蟹的痛苦心理(意近即可,2分)。

12.写景句子: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1分)

作用:用美丽的春景既反衬的憔悴,又烘托了因我清醒而喜悦的心。(意近即可,1分)

13.议论抒(只答议论给1分,只答抒给0.5分,总共1分)

作用:结构上:点题(1分)内容上:深化文章中心或画龙点睛(1分)(意近即可)

4、高中语文高一

一、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理想,培养学生辩证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诗人塑造的众多审美意象,感知它们共同营造出的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感的关系,理解诗人表现的饱含沧桑的怀。

二、学重难点

学重点:把握作品意象意境,分析手法。

学难点:感知作者怀,辩证思辨。

三、学过程

(一)导读知人

1.激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诗人的的感神经,都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各种感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的一首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

2.作者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荣誉**,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的一个传奇”。

3.写作背景

1957年,**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二)泛读会意

1.师范读诗歌。

字词点拨:嚣:xiāo,喧哗。揳:xiē,捶打。罅隙:xiàxì,裂缝;缝隙。但有:只有。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总体感受以及你读到了哪些内容。

示例1: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势危急。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示例2:这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然后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这就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一只小小的蜘蛛出现在岩壁上让我感悟到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如果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首诗的风格,你会想到什么词语?

示例:节制、内敛、沉思、理智、冷静、清醒……

点拨:诗人前期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4.自告奋勇朗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感,其他同学点评。

(三)精读品味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意象: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2.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点拨:心象()+物象(美)=诗。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3.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视听合一: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4.小结: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俄日朵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四)拓读明理

1.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

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联系写作背景,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2.如果我们不幸身处孤绝之境,应该怎么做?

3.结束语: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实在是对人生的一种造就,战胜挫折和苦难就会赢得财富。今天我们领悟了昌耀的人生体验,明天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去直面挫折,即使身处孤绝之境,也要笑对人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点击查看更多《母亲的恩情》备课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15440.html

热门阅读

  1. 永远的偶像初三作文
  2. 纪念香港回归纪念日祝福短信
  3. 感恩节的英语祝福语有哪些
  4. 201年新年第一天祝贺词
  5. 关于人生哲理的名言
  6. 教师节手抄报素材资料
  7. 有关爱国的诗句大全
  8. 解读语文读后感
  9. 3世界气象日给朋友的祝福语
  10. 2018年给女友的情人节祝福语
  11. 总有一个人要先走美文
  12. 减轻课业负担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开始的教育论文
  13. 古诗长歌行
  14. 我喜欢你枫株湖畔美丽的杜鹃花的散文
  15.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优秀范文
  16. 秋天天气谚语汇总
  17. 网站运营年工作计划范文
  18. 汉语专业毕业生自荐信范文
  19. 小学四年级关于清明节扫墓作文
  20. 圣诞送爱人祝福语
  21. 2019年妇女节英语祝福语
  22. 一个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
  23. 实用的建筑公司总经理工作总结范文
  24. 动作描写的句子
  25. 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26. 励志英文说说心情短语
  27. 教师国培心得体会
  28. 眼角的泪是爱曾来过的光校园故事
  29. 心已渐渐冬眠诗歌
  30. 《苏珊的帽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31. 张小娴《悬浮在空中的吻》
  32. 新春贺词模板
  33. 故乡是一盏灯散文
  34. 有关看淡人生的诗句
  35. 一暴十寒的故事
  36. 沁园春辛弃疾诗词
  37. 课文《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范文
  38. 2016年猴年新年贺词
  39. 一剪梅原文以及赏析 李清照
  40. 初一家长会家长发言稿
网页更新时间:2025-10-12 21:13:15
本页面最近被 66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四川,TA在页面停留了 15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