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仿写作文500字
我先把《 陋室铭》给大家看一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以下是我本人的仿写:
朋友铭
朋友不在多,知己知彼[注: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就行,友谊不在深,相互理解就行,斯是友情,天长地久[注: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你我相宽容,共创友谊情,谈笑有同仁,难题有求于,可以同学习,共欢乐,无烦事扰我心,无悲事使我伤,都有朋友者,不及我们情,你我说:友谊万岁。
呵呵,虽比不上课文上刘禹锡写得那么好,但这篇仿写也是发自内心的哦,也算是老师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本人完成后,老师认为写得还不错,便借此机会发在了小荷上面。文章并没有与《陋室铭》相对称,而且,在语句方面也还需在加强。但是,请不要排斥本篇小文,请大家给我多点评点评一下,挑出更多的毛病以及仿写的不太好的,不太恰当的地方,本人呢,也一定接受意见,虚心改正,真诚的在此说声。谢谢。
拓展阅读
1、朱自清的散文春仿写放学作文1600字
陈高哲
盼望着,盼望着,铃声响了,放学的步伐近了。
一切都像是炸开了锅,顿时人声鼎沸。有人打着哈欠,有人伸着懒腰,有人对着前后侃侃而谈,忙碌一天的老师也舒了口气。
翠树、碧草、红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摇曳着迎接放学的孩子们。苍翠欲滴的大青树挥舞着老干虬枝。“沙沙”的声响如奏起了交响乐。偶尔被风带落下一片迫不及待的叶儿,忽而翻了几个跟头,忽而荡秋千似的,忽而又飘飘悠悠的,飞到一个孩子面前,打个招呼。等落到地上,便静静的,不动了。等下个班级出来,便又如树叶般起舞了。那些玲珑娇小的花儿静静地坐在枝头,若有一个两个顽皮的孩子爬上堤岸,穿梭在树林之间,那星星点点的花瓣便零零散散地落下,轻轻地,悄悄地,不知不觉让孩子沐浴在桂花雨中。
放学时的校园全然是学生们的主场:一年级玲珑可爱,二年级活力四射,三年级聪明伶俐,四年级精神抖擞,五年级风华正茂,六年级庄重严肃,教学楼内,部分学生正刻苦复习,有些学生埋头奋笔,个个勤奋努力。操场上,田径队员毫不懈怠,咬牙苦练,尽管汗流浃背却也将“拼搏”“奋斗”刻骨铭心。
同学们陆陆续续离开了学校,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校园内空无一人,只见落日的余晖铺洒在操场上。教学楼无声地耸立,大树似舞非舞,只有一个个蓝球滚落在操场上。清静笼罩了我们欢乐学习的地方,宁静的校园又沉沉地入睡了。
放学前的校园像一天清晨,生机勃勃。
放学时的校园像一天中午,热闹非凡。
放学后的校园像一天夜晚,寂静无声。
2、朱自清的散文春仿写放学作文1600字
叶梓淇
铃声响了,放学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苏醒的样子,渐渐充满了活力。鸟儿在天上自由地飞翔,大树在操场旁迎风跳舞,花儿也笑了起来。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从教室里挤了出来,一眼看去一个一个队伍排满了整个楼层。你说一句话,我讲一个故事,他猜一个谜语。花儿在一旁倾听他们的话语,树在远方眺望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
三年级的学生排队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争着排队。最前面举牌的同学仿佛是朵带香味的花儿,密密麻麻的“蜜蜂”争着抢着要排在前面,“蝴蝶”也在一边飞舞。云朵漫天都是:花状的、绵羊状的、人状的……都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们。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瞧!正在出校门的同学们已经**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去“放纸鸢”了:找你说说话,拉他过来聊,接着一起窃窃私语起来。在大街上,马路对面,汽车里,有维护治安的保安和交警,有匆匆走过的路人,也有在人群中焦急地寻找孩子的家长。一时间,校门口人声鼎沸。
终于,校门外的家长少了,停留在路边的车也少了。剩下的家长一会儿聊一聊家常,一会儿说一说孩子的成绩,一会儿讲讲孩子的同学,待会儿又谈谈别人家的孩子怎样好。六年级的同学还未出来,老师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办公室里时不时高谈阔论,反正离下班还有一点时间。
放学前,校园像个调皮的小男孩,充满了活力。
放学时,校园像三五成群的青年,格外热闹。
放学后,校园像入定的老僧,安静祥和。
3、《陋室铭》刘禹锡写作背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不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4、朱自清的散文春仿写放学作文1600字
马怡然
盼望着,盼望着,夕阳来了,放学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已然沉睡的样子,欣欣然闭上了眼。阳光暗下来了,水慢下来了,鸟儿的叫声也渐渐轻了下来。
小草不再随风摆动了,静静地挺立在土地上。小河边,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看着夕阳渐渐落下了,听着知了慢慢叫着。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道边,总能看到梧桐树立在那儿。夕阳匆匆忙忙地给梧桐叶换上了金装,风儿路过这儿,吹落了它的树叶。树叶纷纷飘落,有的像蝴蝶在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家,婀娜多姿。渐渐地,风儿停了,一股青草味迎面扑来,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地上满是落叶,像铺上一层厚厚的金色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夕阳洒落在枝叶间,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似乎是无数朵云落在了地上。
风像一位旅行家。它飞向树林,树叶随它起舞,它飞向小溪,溪水随它奔跑。风还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小道上,发出奇怪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风又像一位母亲,轻轻抚摸孩子的脸颊,给予他们温暖。
放学路上,你总会看见形形色色的人。戴眼镜的光头男人,穿裙子的小女孩,长头发的女人……老老小小,跟去赶集似的,匆匆忙忙。停靠在马路边的电瓶车原本空荡的座位上已经有了孩子们的身影。大人们紧紧牵着孩子的手,生怕孩子走丢了,他们的身影也渐渐消失不见,大概是到家了吧。
放学像小姑娘,美丽如花。
放学像开心果,带来欢乐。
放学像风娃娃,缓解一天的疲劳。
5、刘禹锡《陋室铭》写作技法鉴赏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句式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比兴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
反向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线索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修辞
⑴托物言志的写法
⑵反向立意的构思
⑶对仗工整,押韵
⑷采用类比与起兴的手法
⑸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4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