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两做鱼》

发布时间: 2025-08-11 09:55:55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两做鱼》

常听人说北方人不善食鱼,因为北方河流少,鱼也就不多。我认识一位蒙古贵族,除了糟溜鱼片之外,从不食鱼;清蒸鲥鱼,干烧鲫鱼,他不屑一顾,他生怕骨鲠刺喉。可是亦不尽然。不久以前我请一位广东朋友吃石门鲤鱼,居然谈笑间一根大刺横鲠在喉,喝醋吞馒头都不收效,只好到医院行手术。以后他大概只能吃“滑鱼球”了。我又有一位江西同学,他最会吃鱼,一见鱼脍上桌便不停下箸,来不及剔吐鱼刺,伸出舌头往嘴边一送,便一根根鱼刺贴在嘴角上,积满一把才用手抹去。可见食鱼之巧拙,与省籍无关,不分南北。

《诗经·陈风》:“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河就是黄河。鲂味腴美,《本草纲目》说“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固盛产,黄河里也有。鲤鱼就更不必说。跳龙门的就是鲤鱼。冯谖齐人,弹铗叹食无鱼,孟尝君就给他鱼吃,大概就是黄河鲤了。

提起黄河鲤,实在是大大有名。黄河自古时常泛滥,七次改道,为一大灾害,治黄乃成历朝大事。清代置河道总督管理其事,动员人众,斥付巨资,成为大家艳羡的肥缺。从事河工者乃穷极奢侈,饮食一道自然精益求精。于是豫菜乃能于餐馆业中独树一帜。全国各地皆有鱼产,松花江的白鱼、津沽的银鱼、近海的石首鱼、松江之鲈、长江之鲥、江淮之鲴、远洋之鲳……无不佳美,难分轩轾。黄河鲤也不过是其中之一。

豫菜以开封为中心,洛阳亦差堪颉颃。到豫菜馆吃饭,柜上先敬上一碗开口汤,汤清而味美。点菜则少不得黄河鲤。一尺多长的活鱼,欢蹦乱跳,伙计当着客人面前把鱼猛掷触

地,活活摔死。鱼的做法很多,我最欣赏清炸酱汁两做,一鱼两吃,十分经济。

清炸鱼说来简单,实则可以考验厨师使油的手艺。使油要懂得沸油、热油、温油的分别。有时候做一道菜,要转变油的温度。炸鱼要用猪油,炸出来色泽好,用菜油则易焦。鱼剖为两面,取其一面,在表面上斜着纵横切而不切断。入热油炸之,不须裹面糊,可裹芡粉,炸到微黄,鱼肉一块块的裂开,看样子就引人入胜。洒上花椒盐上桌。常见有些他处的餐馆作清炸鱼,鱼的身分是无可奈何的事,只要是活鱼就可以入选了,但是刀法太不讲究,切条切块大小不一,鱼刺亦多横断,最坏的是外面裹了厚厚一层面糊。

两做鱼另一半酱汁,比较简单,整块的鱼嫩熟之后浇上酱汁即可,惟汁宜稠而不粘,咸而不甜。要洒姜末,不须的佐料。

梁实秋--美食世家

很多研究梁实秋的专家都认为他之所以能取得日后巨大的文学成就,能翻译出卷帙浩繁的《莎士比亚全集》、能拥有家喻户晓的“雅舍家族”,与其良好的家学紧密相关。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并且此观点也可以用来解释梁“贪吃”的缘由,因为他从小便生活在一个美食世家当中。

梁家地处北京东城内务部街,此处恰好是京城繁华富庶之区。街东口是东四牌楼,那里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各类买卖煞是兴旺。其中自然少不了经营各种小吃的商贩。梁实秋记忆最深的是他念小学时每逢走过这条街,总是饶有兴趣地站在羊肉床子旁边看宰羊,或者跑到切面铺买“干蹦儿”或者糖火烧吃。

梁实秋的父亲梁咸熙是个顶呱呱的美食家。经常光顾北京的那些有名的饭庄、酒楼,对其中的美味佳肴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当然,令梁咸熙最钟情的当属厚德福饭庄。由于经常在此处推杯换盏、品尝美食,于是他同掌柜陈莲堂逐渐熟识,并发展成为莫逆之交。后来,梁咸熙更是频频给陈支招,为饭庄的发展献计献策,两人竟共同合伙在沈阳、哈尔滨、青岛、西安、上海、香港等地设立了分店,将厚德福的旗号推向了全国。梁咸熙经常去饭庄吃饭谈事,作为儿子的梁实秋自然要随侍在侧。其实说句实话,名义上是陪同,实际上多半乃为改善伙食,犒劳一下自己的馋嘴。六岁时的一天,梁实秋随父亲去煤市街的致美斋赴宴,异想天开地竟端起酒盅,喝起了酒,父亲微笑着未加禁止。在他看来,“有其父必有其子”,自己酒量似海,儿子也应是千杯不醉的“仙人”级选手。岂料几盅落肚,梁实秋便醉眼惺忪起来,“先君禁我再喝,我一声不响站立在椅子上舀了一匙高汤,泼在他的一件两截衫上。随后我就倒在旁边的小木炕上呼呼大睡,回家之后才醒。”梁实秋从此深深地为自己这次饮酒致乱而懊悔不已。长大之后,应酬多了,饮酒的机会也多了,但有了过去的那次惨痛经历,梁再不肯也不敢饮过量之酒。“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菜根谭》上的这句话,成了他饮食征逐场上的箴言,以为那“才是最令人低回的境界”。

父亲能吃善喝,堪称饮食行家,而梁实秋的母亲也身怀绝技,是一名烹饪高手。直到晚年,梁实秋还对母亲的厨艺念念不忘,赞不绝口。母亲有好多拿手的绝活。平常她是不下厨房的,但如果父亲或他人苦口相劝,她方才挽起袖子亲操刀砧,“做出来的菜硬是不同。”是故,每逢母亲下厨掌勺,梁实秋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便早早的坐在饭桌前,睁大眼睛,双手托腮,恭恭敬敬地等待喷香的饭菜端上来。等菜上齐了,一家老少各就各位,拿起筷子,一边夹菜,一边称赞,其乐融融,这真可谓最美好惬意的时刻啦!梁实秋记忆十分清楚的是,一次合家喝核桃酪。起因是这之前父亲带领全家人到以核桃酪闻名的玉花台吃午饭,祖孙三代,济济一堂。正菜吃罢,伙计送上一钵核桃酪,端的是“色香味俱佳,大家叫绝”。大家都狂喜不止,但母亲却淡淡地说:“好是好,但是一天要卖出多少钵,需大量生产,所以只能做到这个样子,改天我在家里试用小锅制作,给你们尝尝。”言下之意玉花台的手艺不过尔尔。话音刚落,便立即提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你一言我一语,使用激将法怂恿母亲“出山”。母亲也决不食言,果然在一天做了一顿令全家人经久难忘的核桃酪。据梁实秋回忆,母亲做的核桃酪,“微呈紫色,枣香、核桃香扑鼻,喝到嘴里黏糊糊的,甜滋滋的,真舍不得一下子咽到喉咙里去。”

正是父母的熏陶,梁实秋自小便对饮食之道产生了超凡于常人的兴趣。他开始走出家门,走街串巷,来往在三教九流之间,流连于饭庄酒肆其中,打听各色食品的名称、沿革、制作、销路,揣摩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渐渐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由纯乎兴趣到形成学问,梁实秋触摸到了北京饮食文化的三昧。

“豆汁”是老北京最普通且又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所谓豆汁,不过是绿豆渣经发酵后煮成稀汤,淡草绿色而又微黄,稠稠的,混混的,热热的,味微酸又带一点霉味。喝时须佐以辣咸菜。午后啜两三碗,愈喝愈辣,愈辣愈喝,终至大汗淋漓,舌尖麻木而后止。若在乡下,豆渣只有喂猪的份,乡下人从不懂喝豆汁。但北京人没有不嗜豆汁的。因此梁实秋十分肯定地说:“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

北京城里有一种卖“面筋”的小贩很奇特。每到下午,就开始沿街叫卖,高声喊着:“面筋呦!”他口里喊的是“面筋”,但主顾呼唤他时却须喊“卖熏鱼儿的”,待到了面前,打开货色一看,垒垒然挑子上摆放的却又都是“猪头肉”。有脸子、只皮、口条、脑子、肝、肠、苦肠、心尖、蹄筋等等。梁实秋最欣赏的,是这种小贩“刀口上手艺非凡”。有了顾客时,只见他“从夹板缝里抽出一把菲薄的刀,横着削切,把猪头肉切得其薄如纸,塞在那火烧里食之,熏味扑鼻!”梁实秋给予的评价是:“这种卤味好像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煨煮熏制中有特殊的风味,离开北京便尝不到。”

能与之媲美的,是傍晚出现的街头的卖“羊头肉”的。卖羊头肉将刀板器皿同样刷洗得一尘不染,切羊脸子时片出的那一片薄肉同样是一手绝活。而后从一只牛角里洒出一撮特制的胡盐,沾洒于肉片之上,包顾客满意。梁实秋对此也有评论:“有浓厚的羊味,可又没有浓厚到膻的地步。”

还有零食小贩的叫卖,亦是北京的一绝。许多零食小贩的叫卖功底已颇有些专业水准,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只消照原样搬上舞台,便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梁实秋早注意及此,通过细心观察,他发现北京零食小贩的叫卖似乎与京剧的流行还大有关系,并且能区分出不同小贩的不同声口、不同韵调、不同节奏,“抑扬顿挫,变化颇多”。但大体而言,其主要类型不外以下三项:“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

说到吃又不能不提玉花台的汤包。它才是真正的含着一汪子汤。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没有经验的人,看着笼里的包子,又怕烫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犹犹豫豫,结果大概是皮破汤流,一塌糊涂。有时候堂倌代为抓取。其实吃这种包子,其乐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间。梁还特意讲过一个故事,来说明汤包的绝妙之处。说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聚同一张桌子吃汤包,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汤汁照直飙过去,把对面客人碰了个满脸花。但肇事的这一位毫未觉察,仍旧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也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倒是饭馆的伙计看不上眼,急忙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那位客人徐徐言道:“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虽是笑话,却也饶有深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北京吃的学问之一斑。

年轻的梁实秋,就是凭着这股极大且单纯的乐趣,观察老北京那林林总总、种类繁多、数也数不清的小吃,从中享受到高度的精神愉悦。

拓展阅读

1、经典赏析:时间

“时间即生命。”也有人说:“时间即金钱。”二说均是,因为有人根本认为金钱即生命。不过细想一下,有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有钱不要命者,固然繁有徒,但是财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我们幼时,谁没有作过“惜阴说”之类的课艺?可是谁又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我小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教师,书房桌上有一座钟,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把时钟往前拨快半个钟头,以便提早放学,后来被老师觉察了,他用朱笔在窗户纸上的太阳阴影划一痕记,作为放学的时刻,这才息了逃学的念头。

时光不断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任公先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的去“杀时间”。他认为一个人要作的事太多,时间根本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可供消遣?不过打发时间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熙熙攘攘,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和?NFEB6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以人废言。不过三代以下惟恐其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时间即金钱之说仍属不诬。诗人渥资华斯有句:

尘世耗用我们的时间太多了,夙兴夜寐,

赚钱挥霍,把我们的精力都浪费掉了。

所以有人宁可循迹山林,享受那清风明月,“侣虾而友麂鹿”,过那高蹈隐逸的生活。诗人济慈宁愿长时间地守着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为那是人间至乐。嵇康在大树底下扬锤打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刘伶“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NFEB7提壶”,一生中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又是一种颇不寻常的方式。最彻底的超然的例子是《传灯录》所记载的“南泉和尚问陆亘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寸丝不挂即是了无挂碍之谓,“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境界高超极了,可以说是“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根本不发生什么时间?问题。?

人,诚如波斯诗人莪漠伽耶玛所说,来不知从何处来,去不知向何处去,来时并非本愿,去时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地在世间逗留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我们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

2、周记中节范

的味道,是历史的味道。元末,国君非常残暴,害得民不聊生。最后,人民忍无可忍,决定推翻元朝。伟大的刘伯温军师将密令放入大月饼中,让属下扮成道士把月饼分给人民,人们月饼时看见密令:“八月十五夜杀鞑子。”于是,大家起义杀了鞑子,推翻了元朝。

的味道,也是泉水的味道。中那天我去了珍珠泉,珍珠泉碧波荡漾,好像一块碧绿的玉。这里还是儿的天堂,许多小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就像一幅活动的美丽画卷。突然,一串水泡从泉眼中冒了出来,圆滚滚的,一扭一扭地向上升,好可爱啊!最后,那一串“珍珠”在水面上“啪”的一下绽开了。我依依不地告别了珍珠泉。这就是中的味道。

真正的中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一早,我们就去了妈妈的老师—王爷爷家,他是一位孤独的老人,因为年前王奶奶不幸去世了。我们要给他送去中的温暖和关怀。晚上,我们又去了姥姥家,一起了团圆饭。年近百岁的老姥姥喝着白酒,笑个不停。中的晚餐,我们四世同堂,享受着团圆的天伦之乐。完晚饭,我们回家又和邻居一起在平台上喝茶赏月。着月饼,背着关于中的古诗,伴着浪漫温馨的音乐,虽然狂欢到凌晨一点多,但浓厚的友情让我忘记了困倦。这才是真正的中的味道,饱含了亲情和友情的味道!

节,有历史的味道,有济南名泉的味道,还有团圆的味道。中,就是这么丰富得让人陶醉的味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天下人都能拥有一个这么有味道的中吧!

3、代表作

1、《小品》是的一部作品,篇篇精致,优、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小品》出版时,就已不在“”居住,但“”二字还是被沿用下去,先后有多部以“”命名的作品问世,单是《小品》就先后出过四,其中的经典代表作还要属初版《小品》。

小品》初版于1949年,收小品34篇;续于1973年出版,收作品32篇;三于1982年出版,收作品37篇;四于1986年出版,收作品40篇。四合订本亦于1986年出版,共收章143篇。

2、《室杂》是先生的杂,笔调乾净利落,内容隽永有趣。无论是评论道,记事叙情,都有他的独特格调,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书是从先生的杂中,选出最精粹的三十五篇,有的往事,有的记人物,有的抒杂感,有的说生活情调,琳琅满目,多彩多姿,可说是先生的杂代表作。

3、《》是2015年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是先生一生在饮食化方面才华的中展示。“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4、《冬夜草儿评论》

本书收入1923年至1985年所写共六十篇。幽默诙谐,亲切而温厚。编者在序言中,比较中肯的评述了作者的学活动和其艺术,可作读者参考。

4、周记中节范

高气爽,瓜果飘香,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中节。我们全家都喜欢过中节,因为中节既是全家团圆的日子,这天还是我的生日。

中午的时候,我们全家加上爷爷奶奶,姥娘姥爷,还有姨姨姨夫一家就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欢乐的佳节和我的生日。妈妈了一大桌好的饭菜,我们大家都的非常香,非常饱。

完饭,我们大家在一起欢乐的玩耍,有的打牌,有的玩彩泥、还有的在看电视,真是热闹极了!

到了晚上,我们大家都在一起赏月。弟弟也和我站在院子*,抬着头,仰着脖子看那天上的月亮,我说:"看呐,这儿的`月亮升起来了!"这时,在院子里的全家人,也包括爸爸妈妈,几乎全都异口同声的一起喊到:"看呐,东边的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抬头仔细瞧着,一轮洁白无暇的明月悬挂在点点闪烁的夜空,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写的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向青云端。”好大好圆的月亮啊,它就像一轮明月,又像一轮圆月,正在升起来!我们大家一起看着月亮着月饼,我真希望每天都这样!我们大家在一起快乐的月饼,赏月,讲故事,一起度过一个个快乐的中节!

我真希望明年的中节,也是我的生日,我还能像今天一样快乐。

点击查看更多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两做鱼》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1958.html

热门阅读

  1. 高中生搞笑相声剧本《我的梦想》
  2. 经典伤感时间语录
  3. 关于天气寒冷的QQ搞笑个性签名
  4. qq学习励志个性签名
  5. think and do it散文
  6. 岁月深处的江流五年级作文
  7. 张三的莫名其妙散文
  8. 201微信春节对联
  9. 2016客户早安问候语
  10. 一年级语文《小池》教学设计
  11. 关于春节的诗句48句
  12. 五一节日祝福语2016
  13. 有关缺爱的经典语句
  14. 学校学生代表开学典礼发言稿
  15. 竹韵的诗词
  16. 人人可以一石二鸟美文
  17.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大全
  18. 本科应届生自荐信范文
  19. 闻黄鹂柳宗元诗词
  20. 201年植树节微信祝福语精选
  21. 周五下班送客户的祝福语月
  22.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Letters》的教案
  23. 陆游诗人《观村童戏溪上》的古诗赏析
  24. 一阵的造句
  25. 2016年端午节祝福语送客户
  26. 精选的经典人生格言
  27. 与死亡保持1米的距离美文摘抄
  28. 广电网络分公司的工作总结范文
  29. 《短文》的教案设计
  30. 沁园春雪朗读节奏划分
  31. 《我的儿子皮卡影子灰狗》读后感800字
  32. 《桂花雨》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33. 三只驴子的不同驴生的哲理故事
  34. 为妈妈做家务日记
  35. 永远不让闹钟响美文
  36. 微信朋友圈的国庆祝福语大全
  37. 睡前故事森林里的花雨伞
  38. 不是心情好时才唱歌故事
  39. 童话故事国王的黄金梦
  40. 中国最美古诗词爱情
网页更新时间:2025-10-07 07:50:04
本页面最近被 729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广东,TA在页面停留了 102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