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志南 《绝句》全诗翻译赏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春天杏花绽放,飘飞的雨丝轻轻地沾在衣服上,却不曾把衣服完全湿透;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③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在岸边参天古木的绿荫下系上了小船,然后,一个人拄着拐仗,慢慢走过小桥,欣赏桥东的春色。在这阳春三月,在这杏花盛开的时节,绵绵的细雨好像故意要打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那扑面而来的徐徐春风,也洋溢着温馨与柔情,还有融融的醉意。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在春日和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感受和乐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明明是自己拄着拐杖出去春游,却偏说是“杖藜扶我”去桥东观赏春色,个人以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杖藜”人格化了那么简单,此时,从诗人后两句所表现的情趣看,诗人虽然是一个人出行,但并没有点孤独落寞的感觉,“杖藜”仿佛成了一位可以令诗人依赖的和可以与之同赏醉人春色的郊游伴侣,与诗人且游且行,教人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位老者,手扶拐杖,在古木参天的绿荫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后欣欣然、慢悠悠地过了小桥,向那春色的深处走去了。还有一点,在这里,“桥东”未必就是诗人要去游赏的春色佳处,但是从古至今,在文人笔下“东”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说可以叫“春”的同义词。朱自清《春》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东风” 实际就是指的春风。诗人以“杖藜扶我过桥东”来写春游之去向,或许就有此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这首诗的精彩之笔,为历代经久传诵而不衰。“杏花雨”,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杨柳风”,杨柳抽芽吐绿时的和风。这样说比直接说“细雨”、“和风”更显得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感觉。“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吹面不寒”,用春风吹到脸上不绝的寒冷形容春风的和煦、轻柔、温馨,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闹春,杨柳拂风,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春游啊!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独特的感受。
拓展阅读
1、《杜甫·绝句四首》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2、杜牧《江南春绝句》唐山水诗 原文 鉴赏 翻译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绝句扣住诗题落笔,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别景致,不可易时易地。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莺啼花开,绿树葱茏,水乡山城,酒帘子随风飘拂。景色美丽,有如一幅风情画。这是从总体写的,可看作远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蒙蒙,南朝遗留下来的寺庙楼台,时隐时现,好似一幅烟雨图。看来,酒旗既然悠悠舒展,前两句描写的当是晴明天气的景象,色彩明丽;而后两句写的,是烟雨中的景物,比较迷离朦胧。然则,晴雨相悖,画面似乎不一致了。但仔细一想,又是非常统一的。千里江南,一望无际,前者多是诗人意中之景,是意象描述; 后者写眼前景物,是具象描绘。如此远景近景组合,明朗朦胧合璧,意象和具象叠加,这就增添了景色的层次和画面的丰富性,给人一种立体感。
这首诗的空间跨度宽广,涵盖面很大。诗人把见闻、想象、感受熔铸一炉,高度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写莺、花、风、雨、山、水、城、乡、酒旗、佛寺,既包孕春天的景物,江南的风情,又注入诗人美好的情怀。通篇运用衬托手法,红绿掩映,声色交辉,动静益彰,虚实结合,把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意图,悬挂在读者面前。这江南的春天,春天的江南,多么令人神往。
这首诗的语言明快晓畅,比较好懂。可前人曾发生过争议。明代杨慎认为,“千里”不是听觉视觉所能及,改作“十里” 才通。(《升庵诗话》)这话说得很有点迂阔。清代何文焕反驳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而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历代诗话考索》)这一驳是切中肯綮的,说明他领会本诗命题立意之深。其实,读诗遇到一些数量词,往往不能拘泥,理解太死。否则,诗歌的想象以及修辞技巧之类,将化为乌有。“千里”也罢,“十里”也罢,无非是言其宽广。即便是“四百八十寺”,不能说没有所据,但亦未必毫厘不爽,不过极言其多而已。
过去人们评说这首诗,多认为后两句是在讽喻,它告诫唐王朝不要沿袭南朝统治者的衣钵,不要去崇尚佛教。看似未必。此诗之抒写南朝殿宇,只是名胜古迹入诗,也还是写景。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对江南风物和生活情趣的无限赞美,也包括对历史和现实的某些感慨,乃是很自然的。
3、《杨载·宗阳宫望月》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老君堂上凉如水,坐看冰轮转二更。
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寂无声。
蛟龙并起承金榜,鸾凤双飞载玉笙。
不信弱流三万里,此身今夕到蓬瀛。
以苍悍“如百战健儿”饮誉诗坛的杨载,其实也常有越世升仙的飘逸之思。这首被后人叹为“绝唱”的《宗阳宫望月》,正表现了他“夜阑每作游仙梦”的奇妙思致。
不过这“夜”,并非是潇潇洒洒的春雨之夜,也不是在云气濛濛的城邑之中。“窗间夜雨消银烛,城上春云压彩旗”——那样的夜,是富于色彩和声韵的;它所带给诗人的思绪,也透着万家灯火的暖意和笑语融融的淋漓。此刻,则是皓月千里的中秋之夜,而且是在耸入半空的“老君台”上。所以,浮现于诗人笔端的夜境,也异样的清空和幽渺:“老君堂上凉如水,坐看冰轮转二更”——前句未见人影,先让你领略那洒满“老君堂”栏槛阶砌的月色:它明漾清纯、轻盈如水,然而也与这秋夜相似,带着特有的清凉感。后句才把镜头推近,从缥缈月光中显现一位孤清的诗人,他正默然无语,久久仰望着高挂“老君台”巅的圆月。月而状之以“冰轮”,见得分外明莹,而且圆转如轮、清澄可爱。因为又是“坐看”,诗人的举首凝望,便显得格外安闲,甚至也忘却了时光之流驶:转眼间已是沉沉“二更”。
开笔两句已将深夜望月的清幽之境造足。但毕竟还少了些空间感——这样的境界固然美妙,倘在假山玲珑的池畔月下,或是歌吹暂歇的繁华街市,也一样可以领略到。诗人所置身的,却是远离尘俗的高处、“老君台”上的楼观,那境界又岂是凡俗世界所可涉想!颔联“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寂无声”的跳出,正于刹那间将高度提升,使读者带有了身临半空的缥缈感。当你透过朦胧月色俯看大地,它竟显得那般幽渺。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河港,而今全隐在了月光深处,只约略可辨其轮廓模糊的“微影”;环顾四周,则仿佛已身浮于九天之上,连清风、坠露,也似乎全从此处飘洒向人间!宇宙茫茫,空寂无边,此刻与诗人相伴者(指诗境中,而非实境中),唯有这孤然浮耸的老君一“堂”、静静运转的月魄一“轮”而已!
在如此幽渺的境界之中,谁能不飘飘欲仙?颈联“蛟龙并起承金榜,鸾凤双飞载玉笙”,便是诗人飘飘欲仙中化生的幻境。“蛟龙”、“鸾凤”,都不是凡俗之物——那是逍遥自在的*,才有幸乘坐的灵虫异羽。庄子《逍遥游》所状貌的“藐姑射之神”,不正是“乘云气,驭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的么?刘向《列仙传》中的萧史、弄玉,更是在“凤皇来止其屋”以后,才“一旦皆随凤皇飞去”,成为令千古企羡的仙侣的呵!这一切美丽的*传说,而今全都悠悠不尽地从诗人脑海浮起;在意绪葱茏之中,诗人的眼前也忽然涌生出海市蜃楼般奇景:只见老君堂的金字匾额(“金榜”)下,分明有两条飞龙蜿蜿而舞——那不是《神异记》所叙的“西方有宫”、“五色黄门,有金榜而银镂”的神人居住之境?云气缭绕的空中,忽又响起悠扬清越的乐音。抬眼而望,原来是彩翼熠耀的双鸾,正载着仙子吹笙而降!
这当然只是诗人在“九天风露寂无声”中凝想的虚境。然而,它又是怎样缤纷绚烂和辉煌照眼!这虚境的涌现,顿使前文的高寂、清幽气息为之一扫;那孤清耸立的“老君堂”,那明莹如“冰轮”的素月,便全沐浴在这一派奇光异彩之中。迷离恍惚的诗人,似乎也已飘越千里,置身于《山海经》所述的昆仑神薮,置身于《史记》所记道家方术之士无限向往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那里有直达天庭的“九重增城”,有“黄金白银”的巍峨宫阙!而按照神话传说,这些*居处之地,四周均有“弱水三千丈”环绕,渡船难越,“鸿毛不浮”。凡俗之人,又哪有身临一窥之幸?我们的诗人,却在这幽峭的老君台上,领略了那神山、仙岛般的奇境!诗人沉醉了,在如幻如梦之际,禁不住脱口而呼:“不信弱流三万里,此身今夕到蓬瀛!”全诗在这悠然自得的欣喜一呼中收止,而读者的眼中,似还能见到宗阳宫的月光,正辉映着诗人,在梦幻中冉冉驭龙飞升……
杨载的诗在元代四大家中,特以“沉雄典实”擅场。如“落日波涛壮,晴天岛屿孤”、“挟书万里朝明主,仗剑三年别故乡”等,皆苍健雄悍,为明人所称道。但正如胡应麟《诗薮》所指明的,杨载所独创的“绝妙境”却不是这些,恰恰是“夜阑每作游仙梦,月满琼田万鹤飞”那样的空灵缥缈之作。《宗阳宫望月》亦正如此,诗人在这里似乎完全换了一副笔墨:落笔潇洒,吐韵高妙,实中出虚,以成清奇瑰幻之境。其逸兴遄飞处,大有谪仙李白之风。这或许正是它所以被叹为“绝唱”之故吧?
〔注〕据《西湖游览志》,“宗阳宫”本宋德寿宫后圃,内有“老君台”、“得月楼”。此次登老君台玩月,乃当涂杜道坚发起,“中秋集儒彦”,分韵赋诗,杨载得“声”字首唱。陶玉禾称杨诗“高华宏亮,即在唐音中亦是高调”。
4、《徐凝·忆扬州》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说是忆“扬州”,实际上是一首怀人的作品,所以诗人并不着力描写这座“绿杨城郭”的宜人风物,而是以离恨千端的绵绵情怀,追忆当日的别情。不写自己的殷切怀念,而写远人的别时音容,以往日远人之情重,衬出今日自己情怀之不堪,是深一层写法。
前两句,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极写当日别离景象,萧娘、桃叶均代指所思;愁眉、泪眼似是重复,而以一“难”一“易”出之,便不觉其烦,反而有反复留连、无限萦怀之感。当日的愁眉,当日的泪眼,以及当日的惨痛心情,都作成今日无穷的思念。于此思念殷切之际,唯觉一片惆怅,无可诉说之人,于是,抬头而见月,但此月偏偏又是当时扬州照人离别之月,更加助愁添恨。虽然时光冲淡了当日的凄苦,却割不断缠绵的思念。这种挣不断、解不开的心绪,本与明月无关,奈它曾照离人泪眼,似是有情,而今宵偏照愁人又似无动于衷,却又可憎。于深夜抬头望月时,本欲解脱此一段愁思,却想不到月光又来缠人,故曰“明月无赖”。
古人律绝的结尾处,有时用一种叫做“一笔荡开”的方法,往往会产生一种“寄意无穷”的效果。这首诗所不同的,是它不在第四句用,而在第三句时即已“荡开”。曰愁眉,曰泪眼,虽作者余情未尽,而他事已不必增添,于是忽然揽入一轮明月,以写无可奈何之态,可谓诗思险谲。这两句看似将全诗截为两段,实则欲断不断,题中用“忆”字,将全诗连贯起来,依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是一般滋味”。
张泌的《寄人诗》:“别梦依稀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与《忆扬州》几乎写同一内容。而在写法上,却是春兰秋菊,各占一时之选。张诗的谢家、曲栏,同于徐诗的愁眉、泪眼,意指所思之人。后两句,也同样以夜月寄怀。一个说春月多情,一个说明月无赖。虽语言各异而诗意相同。
“无赖”二字,本有褒贬两义,这里因明月恼人,有抱怨意。但后世因惊赏这对扬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离开了作者原意,把它截下来只作为描写扬州夜月的传神警句来欣赏,这时的“无赖”二字又成为爱极的昵称了。这也是形象有时会大于作者构思的一例。
本来月光普照,遍及人寰,并不偏宠扬州。而扬州的魅力,也非仅在月色。诗为传神,有时似乎违反常理,却能深入事理骨髓。“三分”、“无赖”的奇幻设想,也有它的渊源与影响。三分明月,使人想起谢灵运的名言。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此后宋人苏轼的《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也并不逊色。这些数目字,都是不可以常理论的,而它的艺术效果却是惊人的。以徐凝此诗而论,后世读者读此诗后,对扬州的向往如醉如痴,致使“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至如“月色无赖”,后世如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中的“春色恼人”即与之同一机杼。
《忆扬州》是一首怀人诗,但标题却不明题怀人,而偏曰怀地。这是因为诗人把扬州明月写到了入神的地步,并用“无赖”之“明月”,把扬州装点出无限风姿,与《忆扬州》的标题吻合无间,因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向往扬州的美好。这也许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无论如何,这种大胆的艺术构思所产生的效果,是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的。
〔注〕萧娘:南朝以来,诗词中男所恋女子常称萧娘,女所恋男子则称萧郎。桃叶:《古今乐录》:“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这里用以代指所思念的佳人。
5、《孟郊·登科后》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昔日*不足夸,今朝**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这就仿佛像是从苦海中一下子被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马疾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注〕*:指处境之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与今北方方言“窝囊”义近。**:意谓自由自在,无所拘束,与“旷荡”(一本“**”即作“旷荡”)、“放达”义近。但不同于现代的“放浪”的意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2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