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诗歌欣赏
每当我走近荷塘,心情就会变得平静。
就像是溪边的柳树,刚好遇到了夏夜的月光。
池水还是那么凉爽,
荷叶还是那么嫩绿,
而那久违的荷花,还是和往常一样芬芳。
就是在这里,我初次听到了女友的歌唱。
那时候,外公的身体还很健康,
他一脸安详,总是把我抱在怀里。
也是在那个时候,外婆还不知道离别的忧伤。
她守着久置的饭菜,总是责怪我们把时间遗忘。
到了收获的季节,心情就会变得舒畅。
家人会到来,不断谈论着美味的藕片,
就像谈论着孩子的歌唱。
那时候,谁能料想今日的忧伤!
到了秋日,田野就和晴空一样安详。
这时候,你会听到虫鸣的悠扬,
你还会听到少女的歌唱,
一切的一切,都在预言梦里的月光。
田野散发着温馨的气息,处处充满了生活的幻想。
如果姐姐还在故乡,她就会来到这里。
她会挑选美丽的衣服,
她会仔细的梳妆打扮,
就像以后的日子里,她将去和男友约会一样。
她会抚摸着茄子、油菜
还有那红红的辣椒,
就像在抚爱如今的婴孩一样。
只是我常常忧伤的回忆起从前,
那时候,姐姐总是在把我陪伴。
尽管现在是白雪绵绵,
尽管我们已天各一方,
我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
在我们的梦境里,那菜园必将回到金色的秋天。
拓展阅读
1、冰心写中秋的诗歌赏析
《两个家庭》是冰心在1919年9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展示了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一个家庭杂乱无章,儿啼女哭,生活矛盾尖锐,导致学成归国的丈夫顶不住环境的压迫,而抑郁致死。另一个家庭,处处洁净规则,温馨和谐,孩子天真活泼,有良好的教养。造成两个家庭差异的直接原因,是家庭主妇的文化教养不同,在当时普遍*的社会背景下,超前地较早提出了女子受教育的重要问题。
从家庭走向广阔的社会,直面黑暗的现实。冰心创作了《斯人独憔悴》,围绕着国难问题,展开父与子两代人的矛盾冲突,进而揭发军阀官僚卖国投降的行径,暴露*家庭的*和*,反映了青年不能自由参加爱国运动的苦恼。由于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生活中极其现实的问题,触发读者“蹙眉顿足骂旧家庭的坏处”和思考对社会的改良,因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报纸发表了评论,学生剧团将它改编为三幕话剧,在戏院公演,顿时冰心的名字受到文学界的注目。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冰心的成名作。接着,冰心又创作了抨击*包办婚姻的《秋雨秋风愁煞人》。一个聪慧明丽的少女,一心向往中学毕业后再入大学,研究高深的学问,以便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可是在“父母之命”下,被迫嫁给了一个纨绔公子的表兄,过着比囚徒还难受的生活,失去了人生的乐趣。
同时期,另一篇有影响的小说是《去国》。揭示爱国知识青年同***的矛盾。小说的主人公英士,学成归国,一心要用所学的科学技术建设祖国,可是回国后,满目所见,百业凋零;充耳所闻,皆是*的**,社会的污浊。军阀混战,国库空虚,建设事业无人过问。空怀报国之心,无处施展才干,不得不应外国的聘请,再度去国。作者把学习成绩优异,满怀豪情回国的留学生的遭遇,放在辛亥**成功,建立了共和*的历史背景上展开,深刻反映了无数先烈为之抛*、洒鲜血的辛亥**的失败,揭露了北洋*的昏庸。对人才外流的忧愤、沉痛之情,贯穿全篇。当时的评论文章惊叹,《去国》“简直是研究人才问题的一个引子”。从中可以看出冰心珍惜人才的醒世苦心。
《超人》是冰心早期小说的代表作。由于主人公何彬思索的问题,反映了当时相当一部分知识青年内心的苦闷,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共鸣,获得了极大的赞扬。
30年代,倡导**文学,左翼文艺成为时代思潮的先导。冰心的现实生活中,渐渐感到周围事物中有阶级、层次之分,人情世态中有很浓厚而压抑的辛酸成分。她的创作题材有明显的转变,对现实的反映深化了。这时期创作的《分》、《西风》、《冬儿姑娘》、《相片》等小说,都面对现实,站在时代的思想高度,观察人生,剖析人际关系,体现了她对社会生活新的体验,新的理解。基调是同情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赞赏劳动者的反抗行动,歌颂劳动者勤劳顽强的品德,鄙视剥削者逸乐的生活,鲜明地表现出她受到时代思潮洗礼的心迹。
《分》便是作者精心结构的篇章。它描写两个同时出世的婴儿,由于父母社会地位的不同,孩子从呱呱坠地起,便把“精神上,物质上的一切永远分开了”。作者通过贫富悬殊的对比,表现出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懑,对富裕生活的鄙夷,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美。在她的笔下,劳动者的儿子,眼里放出了骄傲勇敢的光,豪迈地说:“在我的头上,有无限阔大的天空;在我的四周,有呼吸不尽的空气。
有自由的蝴蝶和蟋蟀在我的旁边歌唱飞翔。我的勇敢的卑微的同伴,是烧不尽割不完的。”这里隐寓着劳动人民的力量和光明前景。
《西风》中的主人公秋心,她和远同时就学于异国,彼此产生了感情,但是,秋心不甘心抛弃自己所受的教育,去做家庭主妇;为了远大的前途,毅然拒绝了远的爱情。不久,远就同一个年轻女子结了婚。从此天各一方,音信渺茫。作品只摄取这对青年时代的恋人,分手十年后,在旅途中的一次偶然的相遇,激起了一番情感的波涛,从而揭示了职业与婚姻的矛盾。这时的秋心,已经到了“卷地西风,半帘残月”的中年,青春的欢乐,像朝雾一样消逝了;劳碌的生涯,使她困乏憔悴;亲朋的零落星散,留给她的是无边的寂寞……面对着自己理想的恋人,眼望着圆满的家庭带来的温暖与快乐,她只有暗自悔恨、伤感、怅惘。小说真切地反映了无情的社会给一个满怀抱负的女青年所带来的不幸。
《相片》是冰心30年代的一篇力作,也是她的小说中别具一格的篇章。作品描写一个美国的传教士——施女士,她年轻、温柔、美丽,可是毕牧师背叛了他们的爱情。随着年华的流逝,她只能借种花、养狗、玩赏古董来打发静寂的岁月。后来她收养了一个中国的孤女淑贞,幽静、甜柔的少女,整日像一朵柳花、一片云影似的追随着她,给她以极大的慰安和满足。她也把一腔热柔的母爱之情,倾泻在淑贞身上。回国度假时,为了减少自己的孤寂,也带着淑贞回去。18岁的淑贞,在异邦的土地上,结识了来自祖国的青年李天锡,他对淑贞袒露了内心的烦闷,倾诉了对东方祖国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唤起了淑贞青春的觉醒。但是施女士却冷酷地把这生机勃勃的嫩芽摧残了。作者用劲秀的笔触,展示了东、西方的社会生活图景,尖锐地揭露了慈善家、传教士的丑恶的灵魂,展现出施女士在10年调理、精心教养的帷幕下,隐藏着极端自私、卑鄙的占有欲,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80年代初,她以强烈、真挚的情感,优美、细腻的笔调,创作了充满爱国激情、寓意深刻的小说《空巢》。作者摄取两位同窗好友久别后一次重逢,在自然、亲切的叙谈中,展现出两个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历程,比照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作家通过两个好友的不同际遇,概括了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特别是蕴藏深意的结尾,生动、形象地回答了如何看待新社会本质的美。这部作品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是中断小说创作十余年之后的神来之笔,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纳兰《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诗词赏析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此恨何时已?萦绕于心头的痛,是前生而来的无奈,是生死两茫茫的凄凉。
为何依旧不能忘记,夕阳西下后蓦然的回首?为何仍然记起,如梦似梦里,伊人端坐画眉的样子?何不喝了孟婆汤?何不从此萧郎是路人?
忘记霓裳舞,忘记琵琶弦,把前尘往事里的久远的感动,尽力地忘记掉。可梦寐思之,琵琶弦上,还在空寂的房间里说着相思。
相思的缘,仍在这样的月夜里,引了柔肠千转,惹了灯花同落。衣上泪痕,诗里字,点点行,总是相思意。
心记得那久远的微笑,那含泪的别离里是不能忘记的永远。情在不能醒。索性多情,索性多情。
这是一篇悲悼卢氏的悼亡词。卢氏于康熙十六年五月去世后,直到康熙十七年七月才葬于皂荚屯纳兰祖坟,其间灵柩暂置于双林寺禅院一年有余。容若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不时入双林寺守灵,写下了多首悼亡词,除这篇外,还有《忆江南》(挑灯坐)、《寻芳草·萧寺记梦》、《青衫湿·悼亡》和《清平乐》(麝烟深漾)。此阕《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哀感凄绝,词人心灰意冷之情,历历溢于言表。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劈头就表述心曲:如今已是心如死灰,除了蓄发之外,似乎与僧人无异了。“有发未全僧”,出自陆游《衰病有感》“在家元是客,有发亦如僧”。陆放翁是国仇家恨,郁郁于心,千回百折,遂有万事聚灰之感,所以是“有发亦如僧”;容若纵然槁木死灰,然而仍是不能忘情于卢氏,所以是“未全僧”。但何以如此呢?“风雨消磨生死别”,只缘与所爱者作了“生死别”,而风雨凄厉,无情地消磨着伤心的岁月。如今,昔欢成非,似曾相识的也只有这盏孤灯,相伴在凄苦的夜晚。“似曾相识只孤檠”,这句不禁让人想到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而乐天罹厄贬官,还可以听琵琶曲暗抒幽怀,与琵琶女互相同情,互诉衷肠,然而容若只今唯有独对“只孤檠”,可以从中找寻几许旧日踪迹,却始终不能从痛苦中解脱。“情在不能醒”,一句于执迷中道破天机:不是不想自拔,而是人在情中,“心似千丝网,中有千千结”,不能由己。
卢氏的确是已经不在人世了,可是他不敢相信,不愿相信,然而事实竟又是如此残忍冷酷地摆在他面前。“摇落后,清吹那堪听”,她的逝去像花朵一样凋零,夜间在她灵前的奏乐声,凄清难以听闻。“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淅沥的风雨中,寂寂的金井旁,梧桐树叶,怅然飘落满地;好不容易风声初定,寺庙凄冷清凉的钟声复又敲响,于是薄福之人叫来僧侣,让他们念经以超度妻子的亡魂……“薄福荐倾城”,凄艳至极,沉痛至极。
3、《两宋诗歌·叶绍翁·游园不值》鉴赏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一首万人传诵的诗篇,特别是此诗的第二联。则更是古今常被称引的名句。其实,全诗均为佳篇杰构,小尺幅大天地,诗意、诗情、诗理与诗韵,均极丰裕,既醇厚又隽永。
此诗传诵既广,评注者亦众。若干评注者采取了各种方法来说诗,其中有一种“比较法”,用得较为广泛。如有人一口气摆出唐宋以来类似诗篇数首,即——
首先推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陆游《马上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又拉上江湖诗派诗友张良臣《雪窗小集·偶题》:
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
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
还上溯晚唐诗人温庭筠和唐末的吴融,其中,温诗《杏花》有句云:
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
吴融《途中见杏花》有云: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如此作一番比较之后,认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胜压群贤:张诗句带衬字,也不具体;温、吴二诗则或情景错杂排列,或警句安置地位不当;甚至比从之脱化而来的陆游诗,也没有叶诗写得新警、醒豁。
其实,叶诗《游园不值》,最大引人之处在于十二个字:景小意深,景里有情,诗中寓理。以下分别加以略析——
景小意深。别人描写从大到小,自远而近,“大而全”;而他呢,只写园之一隅,百花中之一花,并又突出花中之一枝。但这一隅,乃百花万卉园之一隅;这一花,却是满园春色中之一花;而这一枝呢?更是“关不住”的一枝! 真可谓“超凡脱俗”。
景里有情。诗题曰《游园不值》,这就是说,原意在访友游园,但访而不遇(即:“不值”)。由此可知,此诗的出发点原来是写人,而不写花(至少“花”非重点);写花又是为了写情、写友情、写春情。诗中拈来的那些“齿印”、“苍苔”、“柴扉”、“花园”和“杏花”等等,均为写人、写情而设的。有如烹制佳肴,以鱼或肉(猪、牛、羊等)为主料,其它的油、盐、酒、酱以及姜葱等,均为配料而已。那么,这里写得又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呢?不用赘言,诗中已告知人们:其人,当是一位以柴扉挡客,门前长苔的淡泊名利的高人雅士;其情,是能酿制满园春色,不事交际的高洁之情。
诗中寓理。此诗同若干宋诗那样富有理趣,读了它,会引发若干联想与启迪。杏花在百花中是早春最先始放的春花,是破寒报春的使者,也是春潮汹涌中的“弄潮儿”。所以,她是无法“关住”的,也一定要“出墙来”的。因为向人类、向万物报告春消息,是她的应尽的天职。同时,诗歌也晓示世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富有生命力,都具有顽强精神,任何土墙、石门或者铁栅,都是无法关住她的,*无力挡住她的前进步伐!
4、〔古埃及劳动歌谣〕《打谷人的歌谣》诗词原文及赏析
给自己打谷,给自己打谷,
哦,公牛,给自己打谷吧!
打下麦秆来好给自己当饲料,
谷子都要交给你们的主人家。
不要停留下来啊,
要晓得,今天的天气正风凉。
(戈宝权译,选自《世界名诗鉴赏辞典》)
此诗开篇采用了民歌惯常的重叠句法,“给自己打谷”一句接连出现了三次,但其重叠的目的,并非像平时我们所见到的许多作品那样,只是为了加强语势或烘托气氛。阅过全篇,我们才能体会到,作者在这反复重叠中,实际上还巧妙地安排了一种短时障眼法,不断地给读者造成错觉,从而达到欲擒故纵的抒情需要。
事实上,倘若我们在阅读时能稍稍放慢速度,扩大行与行之间的视觉间隔,那么,我们在读第一行时,一定会觉得,打谷人是在“给自己打谷”,其心情想必是十分愉快的吧。接下来读第二行,我们便会发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打谷人并不是给他自己打谷,“给自己打谷”一句实际上是他对公牛所说的。再读第三行,我们又将发现自己上了当,公牛只能得到麦秆当饲料,那么,“谷子”究竟归谁所有呢?第四行才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团:原来“谷子都要交给你们的主人家”!可以想见主人公打谷人*腔中一定为此而积郁了许多的不平、恼火和愤懑。诗意至此,一连出现两次转折,正是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递进过程中,抒情态势才趋于**。诗末的两行,又与开头互相呼应,打谷人似乎只想着快些把活计做完,好歇息歇息自己疲惫的躯体和心灵。这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任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294.cn/articles/2362.html